无序,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又一痼疾——也为课标进一言(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 罗钦鸿

一、引子:“少慢差费”,待到何时?

1978年,吕叔湘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语文教学的现状:“少慢差费”。认为:“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他还恳切地提出:“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①

应该说,语文教育界没有停止过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探索。

2004年2月15日,《中国教育报》转载了《光明日报》的题为《大学语文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一文,文中写到,有位老师告诉记者:“我曾经要求写一篇千字文章,不得出现错别字或病句不通顺的情况,结果,95%的学生做不到。”“而当记者向其他教师求证时,他们表示,没有精确的统记,‘但估计差不多吧。’”

2004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上,200多位专家、作家共同发布的“金山宣言”上这样评价语文教学现状:“语文教育的效率不高,社会对初、高中毕业生语文水平的不尽如人意反映强烈,而且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减。”②

1978年时,学生中学毕业只上了九年学,“2700多课时”,教学效率的低下还可归罪于“四人帮”。可是现在的学生中学毕业是十二年啦,并且普遍的初中、高中都上早晚自习,也大多周末补过课,语文的实际周课时都不少于10节;普遍的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考核教师的工作业绩,只看语文、数学,这两科的周课时也都多于10节。十二年下来,语文的上课数近5000节。吕先生若知道现在这状况,岂不喊“天大怪事”!

二十六年过去了,“少慢差费”的现状未见好转,还简直成了语文教学之特色。“少慢差费”,要待到何时?

1997年至今,从语文的什么“性”上去找问题,从教材上找问题,从老师的课堂教学上找问题,从考试的命题和标准答案及阅卷上找问题……,几年过去了,但语文教学的病情未见好转,还有加重之趋势,现在正实验的新课标也未必能改变这一现状。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无序,是其教学效率低下的又一痼疾。

二、矛头:课程标准,标准何在?

新世纪初,由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继出台,并逐年扩大实验范围,以期在全国推开。新课标体现了其与时俱进的先进性,但中学六年(即义务教育课标中的第四阶段和高中阶段)的目标实在含混笼统,根本无法明确学年目标。

两个阶段的课标都从几乎相同的三部分一附录来设计。第一部分是前言,由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三方面组成;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由总目标和四个阶段目标组成,高中阶段也有总目标,但阶段目标变成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第三部分是实施建议,均从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四方面安排。其中的“课程目标”应该是课标的主体,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总要求和各阶段要求。

从这十二年的课程目标来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都有总目标。前者有阶段目标,把九年分成了四个阶段,小学六年,每两年一个阶段,初中三年一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或称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目标要求,这四个阶段,似乎能看出语文学习的渐进性;可是,中学六年,就仅有两个阶段目标,即义务教育阶段的七—九年级,高中的三年各为一个阶段。这种设计,其实质以及给人的感觉都如同站在高处远望,年级越低,离我们越近,于是我们看得更清楚;年级越高,离我们越远,于是让我们看得很模糊。

初中三年的目标统而言之,究竟每一年要达到什么程度,就只好让大家去想去猜了;高中三年,也笼统而言,看起来很是飘渺,课程目标一开头就是:“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接着就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五方面提出要求,其实,这些应该是贯穿到了每一个人学语文的整个过程,不应该是高中阶段有别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特征,至于后面的必修课程(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和选修课程(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条款罗列虽很清晰,要求提得却太简略.我只想问:高中这三年中每一年该分别学什么、该达到什么程度?

也许制定课程标准的专家们不知道,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每学期期末都要组织统考(但中考和高考应该是绝对知道的),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老师和学校的优劣。分分分,也成了老师的命根,评优选先、晋职越级、下岗待岗,分数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命运被分数操纵的师生们,是按照课标指引的路走呢,根据上级的出题思路走呢?

列不出阶段目标,也就是教学目标无序,课程标准又何来“标准”可言呢?

三、症结:语文教学,困在无序!

叶圣陶曾说:“语文课到底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要训练学生的到底有哪些项目,这些项目的先后次序该怎么样,反复和交叉又该怎么样;学生每个学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毕业的时候必须掌握什么样的本领,诸如此类,现在都不明确,因而对教学的要求也不明确,任教的老师只能各自以意为之。”③

几十年过去了,叶老提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作为纲领的课标更不应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啊。

1、教学内容混乱无序。

主要表现在选文无序上。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语文出版社版、江苏版都选在初一,而人教版却选在高二;《陌上桑》一诗,有选在初一的,有选在初三的;同样是人教社的课本,现当代诗歌先选在高中第三册,后又选在第一册的《说“木叶”》先选在高三,后又选在高一。真不知他们这样颠来倒去的依据是什么。更可笑的是,这些选文的无序,发展到了大学,有人戏称高校非中文系开设的大学语文为“高四语文”④,它是高中语文的简单重复。

也表现在语文知识无序或不完整上。每一次考试题,都涉及到了语文知识,这些知识,有一部分以短文的形式出现在单元后或集中编在每册书后;可有些很困难的,如病句、成语使用、调整句子顺序、仿写等,教材上就几乎没有相关的语法、逻辑等知识的介绍(读本上却偶尔有一些)。高中阶段每套考题的前几个基础题,又几乎是大学中文系的《现代汉语》所涉及的内容。

2、各种考题盲目乱撞。

尽管教材编写这么无序,而考题却如电脑程序般有序。

历经十二年寒窗的学生,要撞中考和高考两道大门,但每期每年还要迎接县、市组织的统考。命题者又多半根据中考高考的设计思路来命制试题,步步亦趋、若出一辙。

翻翻各地编的高中教辅资料以及某些名校编的活页单元检测题,不论教材的册次和所学的是什么内容,题型一律是:第I卷是十多个选择题,每题3分,包括字音、字形的判断,词语的辨析选用,成语的正确使用,病句的判断等;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文言文的阅读。第II卷有古诗文的默写、翻译或赏析,现代文阅读,语言应用,写作(也不论单元和学期要求如何,也一律是话题作文)等。

要做对这样的题,教和学以教材为本能行吗?

3、师教生学无所适从

基于这样的考试检测(除古诗文默写来自课本外,其余几乎是与书本教学无关的),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基本上认为:少学几篇课文乃至少上几个单元,不会影响到考试成绩;只要按照高考考试说明去练习,考试起来就不会吃亏。有些性子急的学生,恨不得高一就进入总复习!考试和教学的确没有多大联系呀,这到底是按教材认真教学好呢,还是按考点踏踏实实练习好呢?

四、方向:定好序列,提高效率!

“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作家王蒙呼吁汉语保卫战,他认为:中华母语遭到前所未有的伤害⑤。这应该是给国人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声响雷。母语所受伤害的主要原因是语文学习的效率太低,这效率的低下,又是源于语文教学的无序。的确,师生都被八股式的无序列要求的语文考试题折腾得毫无生气。一位连续教了几年“高四”的老师说:“我教不来书了,只会做题!看见一篇优美的文章,我就想到怎么出题。”

张志公先生说:“学习不是要循序渐进吗?那么,就需要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教和学才能有所遵循。”⑥

语文的阶段要求可以仿照普通话的考级形式,把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各定三级,每一级又分甲、乙二等或甲、乙、丙三等,定出具体的学年目标。

研制新课标的专家们是不是可以好好研究并制定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便于操作的序——阶段目标,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以及主管部门的出题都能有所遵循?

2004/7/23 11/5改

①、全国中语会编 《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1995年9月 第153页

②、见于语文天地网。

③、《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218页

④、《中国教育报》2004年2月15日《大学语文: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一文。

⑤、见于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⑥、转引自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年第3期第20页。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