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吴桂良 【语文活动】布置学生进行课题研究 【活动目的】尝试学会学习,学会研究;体验创造知识的乐趣。 【导语】九月八日学习课文《芦花荡》,“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之一,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特开展课题研究。 【学生组成课题组】 永昌初中八年级(5)班的同学们在自愿互助就近的原则下,组建课题组。每个课题组人数要求在4人以上7人以下。经过2天时间的准备酝酿,全班56个同学共组成10个课题组: 第①组7人黄珊,张锴晓,张婷,胡婷,徐丽芬,徐青,胡午浩; 第②组7人吴淑君,叶小苹,姚迎,何惠卿,徐小柳,徐亚仙,凌红珠; 第③组6人王立功,徐江,郑炜,徐佳杰,徐建荣,方路; 第④组4人邵洹,姚佳,江华俊,胡圣辉; 第⑤组6人徐菲,徐佳琴,徐旭芳,凌茜,何芬,徐巧露; 第⑥组6人胡译丹,余丽丽,杜淑芬,徐露,刘雪飞,陈靖贞; 第⑦组5人陈浩,胡凯,杨俊智,刘健,章骞; 第⑧组5人朱健,徐南鹏,郑军,邓鹏勇,张斌; 第⑨组6人江映红,周巧玲,江娟,方静,方月英; 第⑩组4人凌健,金焕璋,张豪军,徐兆锋。 【教师指导】 一.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题研究,听起来似乎不是我们该做的事情,也不是我们做得了的事,而是专业人员、研究生甚至大学教授的事,或者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开始做的工作,我们初中生只要能够把别人的研究成果接受下来就很不错了。事实上不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社会知识爆炸,每天都有大量信息产生,如果你只知道接受,那永远只能跟在别人的后边走,而且你已经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也不可能,能够接受这个知识远不等于能够接受别的知识;再说,研究的课题有大有小,研究的范围有宽有窄,大学者研究大问题、宏观的课题,小学者研究小问题、微观的课题,而我们呢,就研究那些在学者们看来简直不能算问题的问题。还有我们人虽小,学问虽不深,但我们不甘人后,只是接受别人的知识怎么能行呢?一个人如果是缺乏想象力,不会发现,不会创造,那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他的价值就不大了,因此显然是不行的。我们的学习任务,除了虚心接受前人的间接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在脱离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能“创造新的知识”,也就是属于自己的,适应自己个性的,能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的知识。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当你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把这个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从纵横两个维度进行既全面又深入的全方位的思考,这样,我们对这个问题就会有一个很清晰的理解。有关这个问题的许多知识,将会给我们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如果考试的时候有这方面的题目出现,就再也难不倒我们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进行学习,如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也就是说,我们将掌握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后即使遇到别的问题,我们也能够进行这样的思考,在未来学习型的社会中,我们就会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果我们能够再进一步,每学期都研究若干个问题,几年下来,这些问题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我们在语文学习方面所得到的知识和能力就将是既深刻又全面的,我们在看待语文学科方面的问题时,其深度和广度就会比我们的同龄人高出许多,甚至于,在其它的学习领域,也将能够受到非常有益的影响,因为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思维习惯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时也要起作用的。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由于是第一次,所以应当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因此,我们从一个比较小的问题作为切入口进行研究。我们把正在学习的课文《芦花荡》中的一个小问题“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作为课题,从小说中环境描写的概念、具体的描写实例、在各种情况下的作用以及与其它文体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比较、同学们对于这种描写方式的理解和运用情况,……等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其它课题进行研究,如1.许多蚂蚁在一起的时候,它们是怎么交流的?2.蚯蚓不论被截成几节都能再生吗?3.苍蝇真的喜欢又脏又臭的环境吗?4.电话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的?5.少年儿童眼中的动画和漫画。6.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7.初中学生课余时间大多用来干什么?8.树是怎么枯萎的?9.传统的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但为什么不受中学生的欢迎?10.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调查分析。11.怎样使师生之间关系更融洽,更和谐?12.学校环境的现状和保护。13.茶文化研究。14.恐龙题材的文艺影视作品为什么这样吸引中学生?……等等。只要我们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作为课题来进行研究。 三.关于研究方式和步骤的建议 对于课题研究,这第一步一定要走好,研究的过程要规范,步骤要塌实,最后形成研究成果着手研究报告写作的时候,更要符合写作的范式。因此老师对同学进行比较具体的指导。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如下: 1.课题的提出 或者说是课题研究的背景。就这个课题来说,就是你为什么要提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这样一个问题。比如,你在课外阅读小说或者其它文学作品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许多环境描写,但对环境描写的意义、作用等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思考。有时觉得环境描写非常美,有的作品让你愿意读甚至愿意一遍又一遍地去阅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中的环境描写,一个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任何环境描写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情;有时觉得它很重要;有时觉得环境好象也是有性格的;有时觉得它虽然看上去是必不可少的,但其中的一些道理又有点说不清道不明。考试的时候也时常遇到环境描写的作用之类的题目,偶尔会有答非所问或者存在重大遗漏的情况。为了避免阅读过程中的一知半解和囫囵吞枣的情况,切实读懂、学好每一篇精美的文章,不辜负那些美妙的描写和作者的匠心,也为了自己今后更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我决心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进行专题研究。 2.什么是环境描写。什么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要进行课题研究,首先要明确概念,具体到这个课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什么是环境描写的问题。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社会环境主要是指作品的背景,如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时代背景等。对以上这些的描写就是环境描写。由于人在感知周围环境的时候无非是动用自己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因此,作者们要让读者感受到他所描写的环境,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睹其物的情绪体验,就必须也从这些方面去描写,比如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来描写,这些描写恰好相对应于人的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 什么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其中人物形象或者说人物性格是小说的核心,小说中一切的描写与表达都要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故事情节是人物活动、成长和性格形成的历史;环境是人物性格形成的理由,什么环境造就什么人物,所谓“时势造英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曾提出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著名论断,〖恩格斯《1888年致玛哈克奈斯的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62页。在这封信中,恩格斯还论述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应当把细节的真实作为前提等观点,这些一直以来都仍然是值得遵循的小说原则。〗所谓典型环境,一般指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即现实环境,其实,它更应该包括特定的种族环境、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等各种稳态的以及动态的大环境要素。一个具有永恒意义的艺术典型,正是诸种直接的现实环境以及全部的民族、历史、文化等深度环境和综合环境所共同培育而成的。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小说作家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为了揭示小说主人公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在虚构人物形象的同时,往往也虚构了人物生活的环境,这是人物成长成为“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的客观的、主观的,社会的、历史的、时代的以及自然的原因。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与其它文体中的环境描写的区别在于,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是人物个性形成乃至于人物存在的理由和依据;而其他文体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没有这样的功效,至少这样的作用不是主要的。例如写景散文中有很多环境描写,并且以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主,但它不一定以塑造人物为指归,而往往是借助于景物描写直接抒发对这景物的感情,或者对这景物的象征物的感情。这就是所谓的“借景抒情”。其他类型的散文也会有一些环境描写,作用各不相同,但一般都不以塑造人物作为写作任务。其他记叙类文体中的环境描写也一样。 还是来看一看具体的例子吧。 鲁迅小说《故乡》在开头部分有一段环境描写: 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阴晦的天气,阴冷的寒风,苍黄的天空,萧索的没有一些活气的荒村,再加上一个如死尸一般的“横”字,写出了本世纪二十年代军阀混战时期农村的萧条破败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天下大乱,社会几近崩溃,恶人当道,民不聊生势在必然,这样我们在下文见到一个穷困、破产、痛苦、麻木不仁的中年闰土也就丝毫不觉得奇怪了。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也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景物描写: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彷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段描写作者调动了多方面的感觉和丰富奇特的想象,从视觉到听觉再到嗅觉,从舞女的裙到天上的星星再到颤动的闪电。总之,在作者笔下,调动了无数的具体物象来形容荷花,使这一片荷花活了起来。在这里作者熟练地运用了移觉的修辞方法,突破了以往人们常用的静止的描写,使读者可以以多种感觉去感受这一片美好的荷塘景致,又用和作者一样丰富的想象去品味去体验蕴涵于其中的美好情愫。 从以上两段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前者是在为闰土的出场“搭台”,闰土是小说要浓墨重彩地塑造的一个主角,在什么样的舞台上唱什么戏,只有先搭起一个合适的舞台来,主角上场之后才能唱得精彩,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就起这样的作用。后者又是通感又是想象,一会儿荷塘一会儿天上,文思飞扬是因为灵感飞扬,而灵感飞扬又是因为眼前美妙的景致深深地扰动了作者的情感世界,使他不由自主地要将看到的、听到的、想象到的以及感染过激动过的都表现出来,于是美妙的景致变成了魅力四射的美文,我们作为读者也跟着作者一块儿激动,一块儿惦念,一块儿由浮躁变得宁静。前者是为了塑造人,后者是为了抒发情。 3.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举例。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常常不是对各类环境的静态描写,而是穿插在人物描写和情节推进的过程中,是一种动态的描写,所以我们很少读到那种大段大段的专门描写环境的文字。只有在少数一些长篇小说中我们才会遇见有大场面的铺排,而这种大场面的铺排,一般也都是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如茅盾《子夜》开头写到吴老太爷的死,各类人物以各种不同的身份怀着各种不同的心态相继粉墨登场,构成一个巨大的悼亡场面,这样的场面在《子夜》中是必需的,但篇幅相对较短小的中短篇小说中则是不现实的,因为受篇幅所限很难收场。 例一 母亲走到街上,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母亲站定了,四面看了一看:离她不远的街角上站着一个戴皮帽的马车夫,远远的有一个男子弯着背缩着头走着,一个兵士搓着耳朵在那人前面连蹦带跳地跑着。〖——高尔基《母亲》第2部第29章〗 这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短短一段文字,既是对母亲的人物描写,又是母亲来到街上时所见所闻这样的情节叙述,有景物也有社会环境的描写,但这些都只是穿插其间,不是单独的纯粹的环境描写。 例二 小人鱼把那帐篷上紫色的帘子掀开,看见那位美丽的新嫁娘把头枕在王子的怀里睡着了。她弯下腰,在王子清秀的眉毛上吻了一下。于是她向天空凝视――朝霞渐渐的变得更亮了。她看了尖刀一眼,接着又把眼睛转向王子――他正在梦中喃喃地念着他的新嫁娘的名字。他思想中只有她存在。刀子在小人鱼的手里发抖。但是正在这时候,她把刀子远远地向浪花里扔去。刀子沉下的地方,浪花就发出一道红光,好像有许多血滴溅出了水面。她又再一次把她迷糊的视线朝王子望了一眼,然后就从船上跳到海里,她觉得她的身躯在融化成泡沫。 现在太阳从海里升起来了。阳光柔和地、温暖地照在冰冷的泡沫上,因此小人鱼并没有感觉到灭亡。她看到光明的太阳,看到在她上面飞着的无数透明的、美丽的生物。透过它们她可以看到船上的白帆和天空的云彩。它们的声音是和谐的音乐,可是那么虚无缥缈,人类的耳朵简直没有办法听见,正如地上的眼睛不能看见它们一样。它们没有翅膀,它们只是凭它们轻飘的形体在空中浮动。小人鱼觉得自己也获得了它们这样的形体,渐渐的从泡沫中升起来。……小人鱼向上帝的太阳举起了她的光亮的手臂,她第一次感到要流眼泪。【——安徒生《海的女儿》】 这段文字选自《海的女儿》的结尾部分。小人鱼没有得到王子的爱情,即将化为泡沫。深爱她的姐姐们给她一把尖刀,她只要在天亮以前刺进王子的心脏,就可以回到海里。但小人鱼放弃了重做人鱼公主的机会。选段的景物描写有两个内容,第一段主要表现小人鱼为了爱情信念牺牲自我的勇毅。其中写景的语句很有特点,“刀子沉下的地方,浪花就发出一道红光,好像有许多血滴溅出了水面”这样的句子,以一个出人意料的比喻,使人仿佛看到小人鱼流血的内心世界,和她善良勇敢的性格。第二段则表现小人鱼化作泡沫后的奇异感受。从描写景物的角度看,这一段是从小人鱼的内心感受的角度来写的。因为她的善良,所以她死后并没有无知无觉,她所热爱追求的世界依然向她展开怀抱,接纳她做一个天使。小说非常生动的表现了小人鱼化为泡沫之后的虚弱飘渺,景物的神奇使童话的结尾变得鼓舞人心。 例三 有的小说,其环境描写有更高的境界,读者简直要怀疑环境本身也是有性格的。 《红楼梦》全书都有一种抒情诗般的韵味,特别是景物的描写,更常常是和人物性格互相渗透,互相交融。 林黛玉的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苍苔满地,翠竹夹路,一阵威风吹过,是一片萧索之声,这也是林黛玉纯洁、忧郁、高傲、敏感的性格的表现。 薛宝钗的蘅芜苑,异香扑鼻,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这也是主人冷峭寡情的表现。 探春的秋爽斋,一进去就给人一种开阔壮大之感,三间屋子不曾隔开,大案上是大香鼎,大官窑的大盘,大佛手等,读者首先感知到的是一连串的“大”字,由此可以见出主人志存高远,修养有素,颇有傲骨。潇湘馆住的只能是病美人,蘅芜苑住的只能是冷美人,秋爽斋住的必定是一个傲美人。小说就是这样,把性格化入意境,把意境化入性格,做到情景交融,人如其景,景如其人。 以上两例说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以用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人物性格,至少在这方面能起到极其重要的辅助作用,与此同时,对于读者来说,又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美好灵魂的熏陶,激发我们对于真善美的美好想往。 例四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舱尾,母亲送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鲁迅《社戏》】 以上文字中的景物描写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心情密切相关。“我”盼望看戏已久,几经波折,终于成行,心花怒放,急不可待。美好的景物衬托了人物的喜悦心情。作者调动了多种感官来细致描绘江南农村的乡野风光,值得我们细细体会。第一段表现“我”的轻松心情,小说先直截了当地说“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然后又用了一个很夸张的句子:“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为了表现这种“轻松”的心情,第二段的描写不仅交代了船行的位置和两岸的景物,而且从嗅觉、触觉、听觉和视觉等多角度地描写了春夜美景,更重要的是这些景物描写调子非常明快,恰倒好处地“表现”了而不是简单地表达出主人公轻松畅快的心情。这段景物描写除了上述作用而外,还有一个很明显的作用是,顺着这种心情的变化,故事发生的场景也随之发生转移,故事情节由“盼戏”转向了“看戏”,这样说来这里的环境描写又有了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海的女儿》中的景物描写与这里略有不同,前者的景物描写即使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却终究是想象的,这样的景物描写使小说弥漫着一种传奇的和浪漫的气息,因为作品是童话,孩子们是应该生活在美好的想象中的。没有想象与幻想的童话就好比是没有天真童稚的孩子一样是不可爱的。后者的景物描写则是写实的,却也是一种有着丰富想象力的写实,想象力的源泉是渴盼已久的出门看戏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时那种难以名状的轻松心情。前者用以表现人物,通过景物描写直接刻画人物性格,后者主要是表现人物心情,烘托愉快的气氛,并以此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本例说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以用以表现人物的情绪,渲染气氛,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乐人物之所乐,悲人物之所悲。不仅如此,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还能将上下两个因果链中的情节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推动小说情节向前发展。 每一个成功的作家都会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创造,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文学创作。环境描写的写法、作用等虽然是应当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的,但这些终究是从众多的小说中归纳出来的,它们肯定不能囊括所有的小说创作。一定会有这样一些小说,其中的环境描写与我们概括出来的那些情况都不一样,可能是写法不同,也可能是作用不同。这些与众不同的描写样式丰富和拓展了小说创作的领域,给读者带来了新的阅读快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这里说的都是词中的景物描写,是王国维论词之意境的名言,但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又何尝没有这种“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呢?请看王蒙《海的梦》中的一段描写: 例五 就站在海边,向往这铺天接海的云霞吧。大面积的,扇面形的云霞,从白棉花球的堆积,变成了金色的菠萝了。然后出现了一抹玫瑰红,一抹暗紫,像是远方的花圃,雪青色、灰黑色、褐色和淡黄色时隐时现,掺和在一起。整个的天空和海洋也随着这云霞的色彩而渐渐暗下来了,陡地一亮,落日终于从云霞的怀抱里落到了海上。好像吐出了一个大鸭蛋黄,由橙黄,橙红,变得鲜红,由大圆变成了扁圆,最后被汹涌的海潮吞没了。 这段对铺天接海的云霞的描写,整个的都是主人公缪可言眼中独特的“着我之色彩”的景,读者在阅读这段话的时候,很难分得清这到底是在描写景物还是在抒发情绪,是在叙述现实还是在表现理想。甚至可以这样讲,我们把这一段看作是心理描写也未尝不可。在这里,我们读到的怎么会仅仅是景物呢?云霞是那样的美丽而奇诡,而云霞的变化中似乎又有一种惨痛的经历与沧桑的体验隐约其间,然而这景致又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浩瀚无垠。曾经的滔天巨浪在哪里?明天这里又将发生什么?如果我们再与主人公的命运联系起来,就会引发更多更深沉的思考。这类景物描写是非常有浓度和厚度的。这样的文字在王蒙的小说中非常普遍。这也许是当时“意识流”小说的特征之一吧。 再如沈从文的《边城》对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人文风光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极端世俗却又远离庸俗,野趣又不失浪漫,一种隐含着鲜明现实批判色彩的古老的自然本真的生活形态与人生方式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似乎这环境只能生成那样的生存状态,那样的美德,那样的文化。当我们掩卷回到现实的生活,回到现代文明,不禁陷入沉思,感到一丝莫名的失落以至于痛心,禁不住要长叹一声。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孙犁《芦花荡》和《荷花淀》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对于表现我们家园的自然美和抗日军民的人情美有着独特作用,并以此激起读者对人民的热爱和对企图毁灭我们美好生活的侵略者的强烈愤恨;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对于独树一帜地塑造旧毡帽朋友这样一个群像,深刻揭露当时社会“丰收成灾”的不合理现实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鲁迅《药》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都十分清晰传神,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对作品典型环境的形成与主题思想的揭示起了重要作用。…… 4.同学们对环境描写的应用。 略 5.我们的结论。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同于其它文体中的环境描写,散文有时就将环境描写本身作为写作的重要目的,也就是说,把景物写好写美就是作者的写作目标。有时散文的作者还将环境描写作为一种象征物来写,也就是说,景物的美丑往往意味着他所描写的生活的美丑,以此来表达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而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是指向人物塑造的,或者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它对刻划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多为穿插性的描写,很少有篇幅巨大的静态的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同于其它文体,不仅表现在其所起的作用上,也表现在写作的侧重点上。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由于它的表现目的是人,所以它总是描写那些有人活动的环境,小说中很少有那种纯粹的景物描写。这一点本文没有详细加以阐述。当然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有与其它文体的共同之处,这不在本课题研究范围之内。本课题已经论及的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特点,由于水平及视野所限,仍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有待进一步的观察、阅读和分析,以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6.参考资料。 [1]北京育才学校备课资料。2002·6 [2]锦州教育学会第六届年会科研成果。2003·9 [3]鲁迅《呐喊》《彷徨》,孙犁、王蒙、高尔基、叶圣陶、沈从文的小说,《红楼梦》等 [4]《朱自清散文精选》 [5]吴桂良《曹雪芹和〈红楼梦〉》 [6]王国维《人间词话》 [7]唐亚玲《浅析人性美》 作者邮箱: ycczwgl@yahoo.com.cn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