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审美的眼光关照文本(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新疆石河子市第四中学 刘新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语文课程标准》对审美教育的重视。 审美是对自由活动形式的观照,是对生命自我创造意义的感悟。美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美育的特点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古今中外的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对学生有极强的感染力,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从中懂得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分辨美丑、善恶。所以中学语文教学美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学生的情感,在获得语文能力的同时,获得美感的陶冶,培养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用美的力量去塑造一代新人。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审美教育呢? 首先,用审美的眼光关照文本,即在分析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过:“美是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的功能。而这一特有的功能又集中体现在作品的思想意蕴上。因此,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学生带进作品的艺术境界里去,让作品所展示的鲜明、真实的生活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再次浮现,作品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得到补充和发展,引起审美再创造,自然也就发现美了。同时,由于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接受了作者作品所体现的审美感情,因而也会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 其次,教师在分析作品人物形象时,要善于引导学生产生美感的激动。文学作品反映生活是以“人”为中心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论属于哪一类,都能使读者认识到作者对人的评价,体验到作者对人物的爱憎,感受到作者的审美情趣,引起美感激动。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往往给人以愉悦、感奋和教益,是最形象的“增人感”、“启人思”的美感教育。但审美教育并不一定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做为老师,应坚持做到用美的形象去打动学生,使他们在情感上产生激动,久而久之,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使学生真正懂得人生的价值,激发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美在这里通过欣赏,就会转化成为学生善的行为,从而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而文学作品中不仅仅有表现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也有表现假丑恶的东西。对待这类内容,我们则要引导学生从提高分析善恶、美丑的角度去学习,优秀的作品都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魅力,许多艺术大师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揭露了生活中的假、恶、丑现象(如鲁迅的《阿Q正传》),在作者所着意的精雕细镂、栩栩如生的描绘里,无不显示着他们对社会真善美丑,时代兴盛衰亡的评判,对人间恩爱情仇,人生荣辱进退的思索。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的大众。”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对其中的人物命运和种种生活情景,必然会引起美好的或丑恶的、高尚或卑下的、悲惨或可笑的等等感受,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增强对生活中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提升审美层次,养成高雅气质,完善人生境界。 最后,教师在分析作品的自然景物时,要引导学生赏析美。教材中有些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因此,教师在分析景物时,千万不能抛开作者的“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作者创作的灵魂。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捕捉作者融入作品中的情与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的目的。朗吉努斯说:“文章不仅打动听觉,而且打动整个心灵,所以把人凭资禀和修养本来就有的那些文词、思想、行动以及美与和谐的意象都鼓动起来,通过文字本身的声音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到听众心里,引起与作者的共鸣。就是这样通过文词建筑起来的巨构,作者能把我们的心灵完全控制住,使我们心醉神迷地受到文中所写出的那崇高、庄严、雄伟以及其他一切品质的潜移默化。”艺术美能够征服人心,鼓舞人心。对于文学作品的赏析,我们要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通过艺术欣赏这个中介环节,转化成学生的精神和情感力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目标。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识别假恶丑和真善美的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意义。一方面中学语文教学担负着“树人”的重任;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本身就是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审美能力就无法表达对美的事物的感受。抽象的说教虽然可以使学生在理性上分清正确与错误,但不易解决认识正确与感情接受二者统一的问题,最高境界的教育不是教育,而是化育,美感陶冶的作用就是先拨动学生的心灵,撩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语文教学应重视人的积极情感和美的心灵世界的审视和培育,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认知、情感、探究多重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人。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