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要实现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终极关怀(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南川市白沙镇中心校 林娟

从儿时听大人讲故事,到小学一年级起跟着老师识字,再到中学、大学读文学作品,写作文、写读书笔记。语文教育伴随我们成长。那么,走出语文课堂,丢开书本,学了那么多年语文,它到底带给我们什么?我们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内在积淀于我们生命里的,外在体现于我们言行举止的有些什么呢?西方一位才子谓之教育:“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什么呢?我想不外乎是积淀于我们的气质、性格、处世方式与行为习惯中的那些东西。质言之,教育要将文明积淀成性格,实现对人作为精神的存在的内在关照;教育要将知识个性化,转化成人的系列品质和能力,实现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终极关怀,以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语文教育也是如此。但综观我们的语文教育现状,种种不容乐观的现象令人担忧:孩子们真要是忘了所学的知识,他们还有什么?有的人身上明显地可见其浅薄和人格的苍白。这些难道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吗?不,我们呼唤对人的教育,真正成就一个人。传统教育太重于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强调,一味地灌给学生语文知识,缺少对学生的内在关照,这确乎是个严峻的问题,它关乎我们语文教育最终的价值认定,关乎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教育能否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的问题。本文结合素质教育理念,仔细解读语文学科性质,关照当今语文教育现状,受“教育实现社会的价值引导和个体的自主建构相统一”理论的智慧启迪,提出语文教育以人为本,实现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终极关怀的教育理想,以期提升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品质,探索真正育人的语文教育之路。

就我个人的成长而言,从小到大不曾离开过语文。从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讲故事,到进小学一年级跟着老师学生字,二年级就开始帮助村里人写信读信,再到中学课堂里那似乎永远也写不完的笔记,师范学校里啃的名著,自学考试攻读专业课……语文伴着我成长。可我真的感到自己在长大,一天天变得有点儿高尚起来,也试着去关心我周围那些有着同样命运的人,却似乎是源于自考,源于我强烈的求知欲望下读的那些个书刊杂志:《读者》、《随感》、《冲破人生的冰河》(刘墉的小品文)。反思我所接受的语文教育,我所得到最多的是哪个作家原名什么,什么朝代的人,有些什么集子,他的作品一般都反映什么,哪个古语词怎么用……我真正感到快意的共鸣,觉得自己也愿意主动那样去做,要有所追求,有所执着,大多源自课外。能够说我的老师是失败的吗?大都如此啊 !至少我可以借助于我学的生字去读许多书。我是听话的孩子,勉强还能够自己去学,可其他还有些呢?提出这些问题并非为了责怨谁,而是因为我而今也是一位语文老师了,看到我周围的那些孩子的浅薄和人格的苍白,真是很担忧。有一次,和一个上初三的孩子一起看电视歌手大赛,我建议他记下一些优美的歌词,以在自己的作文中借鉴运用,他回答我说:“我不知道哪句好,记哪句”,我无话可说。本着对教育的忠诚,必须反思,以拥有一份理性的成熟,成就教育可期待的未来。

那语文教育到底路在何方?

是为了应付考试,灌给学生系统的语文知识?还是着眼于学生内在人格的建构,使之具备健康的品性修养?我想,肢解和割裂这两个方面,或偏执于某一方面,都不具备教育的科学性。只有两方面相互融合,在探索语文知识,认识人文世界的同时,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浸染,不功利不短视,才能直抵教育的真谛。为此,首先必须就语文的学科性质在新的理念背景下作一仔细解读,反思语文教育现状,提出本文旨在探索的道路。

一、解读语文学科性质

北师大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界定,语文学科的性质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含义和二者的关系的理解是有一些偏颇的,这方面的争端在教学杂志上也很多见,有必要审视一下。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1 、概念: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就是说语文是一种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学习的工具,是认识世界关照自我的工具。学了语文,我们就掌握了一种有助于我们生活的工具。比如我们认识了字,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可以读许多书,了解这个世界许多不为我们所知的东西,增长见识,满足我们求知的欲望,建设我们的精神世界。谓之:“我们不仅仅是靠吃米活着”。

2 、咀嚼概念:发现它对于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1)语文教育要给学生提供一种认知审美交际的工具。

语文的工具性成为我们学习语文最为现实和功利的目的。要求低一些,农村大多数家长送孩子去读书就是为了多识字。认得字,不被人欺骗,不是文盲。我们讲认了字,具备一定的理解力,就要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认知和审美。能够读小说,就能够穿越时空隧道,认识别人的生活和命运。学了一些语文知识,懂得了文学的,音乐的,美术的艺术技巧,沉浸于玩味艺术的审美之中,得到一种超越物质束缚的审美享受,这是生命质量的提升。交往在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我们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技巧,就源于我们学得的语文知识。质言之,语文教给我们领悟文字,驾驭文字的能力。

(2)语文教育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仅仅是在学校里学的有限的知识是不顶用的。学无止境,而学生也不可能一辈子呆在学校里读书,怎么办?授人以渔。在语文教育中教给学生一些学习 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更是一种无所不能的工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将来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成为你自己。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学会学习。学无止境的客观存在要求我们学会学习,而终生成长的主体意识也驱使我们学会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终生学习、学习社会化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只有掌握一些学有所获的方法 才不会落伍。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1 、概念: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即是说从关心人、尊重人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精华——人文精神,从而积淀一些成长和发展必须的优秀品质,以提升人作为精神的存在的生命质量。强调是对人的教育,而不是厂子里加工零件;厂里卖出的产品还有个售后服务呢,教育是强调对人的一生负责。

2 、咀嚼概念:发现它对于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曾经有好长一段时间,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这因袭的传统导致我们而今对于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理解仍然有些倾向于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的宣传方面。今天提到语文的人文性,仍不乏一些偏激的狭隘的理解。诸如人文教育就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情感教育”或“文学教育”……诚然,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的教育不可否认地包含上述种种因素,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把人文精神教育等同于上述诸因素,或是简单相加。仔细咀嚼,语文教育人文性的意蕴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育以语言文字为凭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人文世界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学专家于漪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着语言文字的听说 读 写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 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由此看来,语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人文世界,值得我们潜心开掘其中的人文内涵。那里面有着对整个人类过去、现在、将来的关注与责任。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人类人文精神的亮点,沐浴人性的光辉,使学生受到这种熏染,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的成长。无疑,语文老师也应该是这个人文世界里饱含深切的人文关怀的一分子,带领孩子们扣问人类的灵魂,以获得一定程度的成长与进步。质言之,语文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文的世界,语文老师是带领孩子们探索这个世界的奇珍异宝,并且在其中获得成长的饱含人文精神的行路人和领路人。

(2)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强调是对人的教育

所谓人文性,从感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包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当然,我们在此环境中所指的人,具体化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教育就是要为他们服务,对他们的一生负责。因此:

①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表明,我们面对的是个体的人——学生

A 、学生是主体的人,具有独立的人格,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育难就难在我们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把学生当人看,而且是逐渐具备独立意识和批判思维的成长中的人。我们必须怀有一份人文的关怀,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站在他们已有的认识水平审视他们的思维,尊重他们的想法,在主体意识已然觉醒的时候予以肯定、鼓励、关怀和引导,成就一批有独立人格的人。反对专制制度因袭的痼疾:成人中心。凡事以成人社会的经验和标准看待孩子们的想法,实际上就是一种专制。

B 、保卫童年,保护童心

这个想法几近奢侈。“真是幼稚”,已经成了我们对于孩子们的奇思妙想的回答。我们也经由童年,伴随着种种幻想长大,为什么长大后就忘记了那份纯真、虔诚的向往呢?保卫童年也是对人的尊重,其实有许多时候,陷入严峻的生存斗争之中的成人往往被孩童的纯真带来的那份久违的感动和不轻易的沸腾所折服,回归生命的本体。这让我自考中的一道写作题:呈现了一幅画,几个孩子胖乎乎的手在水中摩挲,他们说地球脏了,把月亮洗洗。我霎时被他们纯真的心灵感动了。大人们深知资源开掘给地球带来的灾难却丝毫没有停止“豪夺”,而孩子们却有了如此的忧患意识。我在作文中就开掘了这样的主题,并非为了标新立异取悦于老师,真是出自于内心的真诚的言说。作为老师,这样的对学生的宽容也是一种人文的关怀,必不可少。理论上我们谁也不否认这样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希望不要在实际行动中有益无意地淡忘了这一点。

C 、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我们不妨从班级的含义中来解读一下:班级是一个由教师和若干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气质的学生组合而成的文化生态组织。我们不要以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一个学生的发展程度,更应该看重教育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多大程度的成长与发展。不搞一刀切。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就要给学生理性的健康的爱,包括了解、尊重、关怀、给予、责任。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待,孔子谓之“因材施教”,中国最古典的教育智慧。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今,还说“己说欲,亦勿轻易施于人”。语文课上,教师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一个成长的机会,用以学生的基础能尽快接受易于接受的方式教学。在对待学生答案和标准答案时,尽量以学生的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建基,尊重他们的一些想法。不要死活往标准答案那“死理儿”上拽。学生对老师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真诚的爱就凝聚在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理性的认识和分析,对学生成长的乐观的期望和宽容耐心的等待之中了。

②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强调对人的一生的成长与发展负责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渗透着一种人文精神,强调对学生个体精神世界自由发展的尊重。包括积淀一个人一生尽可能成长和发展所必须的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等,以期提升人生命的质量。语文教育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就是解决一个问题:给学生留下点儿什么,好在他以后能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有的人都进大学了,叫他写点儿什么,仍然写不出来。就是缺少生活,缺少体验,缺少思考,缺少对于自身内在精神的审视和反思,缺少一些品质的历练,有那么一点人格上的苍白。作为对人怀有一种人文关怀的语文教育,要在潜移默化之间在学生身上积淀一些品质,使人不至于庸俗浅薄,有一种“生命 无法承受之轻”。肖川说得好:“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也许我们很难给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又美好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这段话并不象那些个专家的纯理论的文字,板着脸才体现它的权威,如此感性的文字却蕴涵着理性的思考,谁不希望在那样的浸染之中成就一些于自己的一生有用的品质呢?这些东西都是伴随人的一生的啊,不是我们功利短视的期望和做法三两年就想完成的。学生,他们要有那么一份真诚,有那么一份执着,他才能够摈弃外界的干扰所致的浮躁静下来读书,才能够在人文世界里反思和关照自我,自主地建设自己,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作长远的打算和准备。语文教育要以此为最终的价值目标。

综上所述,结合当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理念,对语文学科性质作一解读,旨在期望能够真正认识其要旨,不偏激,不保守,能够正确处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从学科性质的角度反观当今语文教育的现状,认识到工作中处理二者关系上的偏颇,寻求正确的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以成就真正“人”的教育。 作者邮箱: linjuan820701@163.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