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辅助教与学的认识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北京市五中 张皓 

    随着计算机在生活领域的逐步深入,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注意。而利用计算机,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减轻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压力负担,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各学科教师对此都非常关注并投入极大的热情来积极参与。学生也对此给予了极大关注。然而,目前利用计算机迸行语文辅助教与学的工作,有些问题需要说在前面。 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计算机软件接触较少,我只想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语文多媒体教与学,不等同于“电子图书”。就现在比较热门的教学软件“CSC教师备课系统”而言,它是比较早的供教师备课用的软件。不能不说,它有很大的利用价值。软件给教师提供了作家作品、高考试题、教学法、课文资料等内容,各册各课中又从不同角度对教学提供了指导性的帮助。方便的查阅功能,给教师备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不能否认的是,软件中电子图书的倾向更多一些,教师很难对它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利用,真正变成自己的备课资料。语文多媒体教学,不等同于“电子题库”。就较早接触到的“海北”软件而言,又多少是电子题库的性质。分科分册分单元分课分类型整理汇集了许多试题,提供了比较科学的组卷功能,但没能避免“电子题库”的思路。最近看到的“考能100”,虽没有直接使用,但从它的介绍说明中,可以看出,它希望给学生以科学的阶段辅导,以纠错补漏,并在心理上给予分析,希望学生通过使用,得以在考试中顺利过关,不难看出这一软件也是有“电子题库”的影子的。我们并不否认题库的重要作用。“学校有了题库,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以及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管理干部和师生的负担;家庭有了题库,就等于把一个最好的家庭教师请进了家,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但是“电脑自适应测验和自学辅导题库研究是一项十分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新理论,而且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周期性长。……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经五年的艰苦努力才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果每一个软件真能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经过各方面的通力协作编制的话,对学生学习是有意义的。此外,计算机软件,或许还会出现第三种可能,即“电子黑板”。就是把教师以往的投影、板书等变成电脑信息,展现给学生,尤其可能出现的是集中进行语法教学。以上认识,只是个人的一点看法,希望能够在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中,能够摆正这三点的正确位置。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一件长远的可行而且必行的事情,但必须切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其本身的特性多多,有各家各派迸行过大量阐述,我们不否认语文学科的这些特性。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特殊性在于教学中的阶段性与模糊性的矛盾统一。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类某些智力方面的发展,关键期均在生活的早年,如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是2~3岁,书面语发展的关键期是4~5岁,数概念发展的关键期是5~5.5岁等等。如果这些能力在关键期里得不到发展,则以后发展会非常困难,甚至永远得不到发展。因此,在关键期给予相应方面的教育,对开发个体的潜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平日所说的言语,即便是成人的言语,也有很多是不符合汉语的语法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的平日交往;学生学习并掌握单个汉字,主要是集中在小学1~3年级,景山学校经过长年试验,已经充分证实了学生是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识字并掌握这些字的。当人们完成一定的识字任务之后,开始进行造句练习,进而开始段落学习,篇章学习,再进而进行各类文体的学习,与之相匹配进行的是专门的作文训练。可以说,还是能够大致看到学习的阶段性的。一般的说,初中,完成各类文体的常识性的知识讲授;高中,可以说是各类文体知识的深入学习与领会。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传授出现了重复,语文教与学的阶段性已经不是容易划分的了。此外,语文学科更多的是需要借助情感的传递来完成教学工作的。即便是内容相对严肃的、以分析论证为主的议论文,也无法摆脱情感这个因素。比如初中的《纪念白求恩》、《“友邦”惊诧论》,高中的《别了,司徒雷登》等,都饱含着作者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深的思索,对民族命运的深深关注。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语文的学习,更要借助联想与想象,需要进行再创造来完成。散文、小说、戏剧、诗歌,无论哪一种文学样式都在借助无声的文字,传递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国家、对时代的真挚而深沉的情感,学习语文其实就是在领会作者的这种情感,这就无法离开情感的感受,联想与想象的参与(这并非说其他学科没有联想,没有想象)。当然,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所有的学生对于一篇散文有相同的感受,对于一篇小说中的人物有共同的认识,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学科优势,也是它在多媒体教学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多媒体教与学的前提应当包含这一条:留给学生理解领会的空间。虽然,现在有录音、录像,优美的画面,悠扬的乐曲,标准的朗诵……,不能否认,录音、录像的人员把自己的情感理解融入到了他设计的多媒体作品中了。但这无法取代学生的自我欣赏,自我在大脑中完成审美的过程。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停步不前,毕竟多媒体必将走入课堂,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利用它,既不能把它神秘化,看成是一剂“救世良方”,夸大它的作用;也不应完全排斥,拒之于门外,认为计算机对于语文这门情感教学为主的学科没有使用价值。我个人认为,从教学角度而言,我们针对的是多数的学生,而非某一个特定对象,因此,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把语文学科的规律性的东西,利用多媒体更快、更牢固、更有效的传递给学生。教师同样需要计算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从教学——学生角度讲 我们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首先要排除应试的影响,不能只在利用计算机大容量的特点,汇集各省市、各年度的中高考、各类模拟阶段性训练等试题,这无形中把计算机等同于电子题库。我们应尽可能的把规律性的东西,通过计算机传递给学生。这一点,目前只是在阅读理解上做了简单的构想,以供同行探讨。“利用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内驱力,在理解和使用各种符号时充分依靠外显的操作活动,以适当的速度和适宜的形式来安排刺激,蒙台梭利、穆尔和福勒都大大的提前了阅读和书写的典型年龄”。“假如我们考虑到,学前儿童毕竟能自发的学会理解和使用表征性的听觉刺激——单词和句子所传的外延意义和句法意义,那么说他们能学习阅读,这是不会使人感到惊奇的。”我想,这正是多媒体语文辅助教与学的突破口。阅读,有其年龄限制,这点不在这里展开。仅就阅读教学本身而言,我们应当在“适宜的形式来安排刺激”这一点上做文章。通常把文章,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这里再缩小讨论范围,仅就议论文探讨一下。议论文,格式相对比较简单,它要求有论点、论据、论证等过程。而论点提出的位置基本上又可以归纳为:段首、段中、段尾,或自己综合归纳。仅就这一点,我们就可以通过计算机,在几分钟之内完成平时一两节课甚至更长时间的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1.找相应的若干语段,它们的论点分别在段首、段中、段尾,或让读者自己综合归纳。 2.论点在段首、段中、段尾的,分别进行技术处理,让学生一目了然;自己综合归纳的,可以把需要注意的段中的词语进行技术处理加以提示,在正确的条件下,可以给学生概括出较宽泛的论点。 3.提供一些筛选过的相应语段,加以练习。 …… 以上这些,并不难做,一方面需要有经验的教师把知识尽可能的系统化;另一方面,需要熟知学习认知规律的专家,把系统化的知识编写成“适宜的形式”,这一步是最困难的;最后,需要软件人员,把系统化的知识、符合认知规律的知识,编辑程序“来安排刺激”。 从教学——教师角度讲 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教师更要排除应试的影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如果仅仅是提供资料汇集,把作家作品集中到一块,变成电子图书,仅提供查询的方便(当然,这是教学软件所不能缺少的),或是提供一些有文字、画面、配音的音像作品,是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的。语文是情感教学,教师之间在理解作品上是有很大差异的,即便是自己,随着时间的变迁,也会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计算机的多媒体,不应是现成的作品,而应是一种半成品,即提供以下有关的资料: 1.作家的生平、名家的评述、生活时代的图片文字资料等进行整理,这是必须的;(CSC备课系统完全可以在这一方面进行扩充) 2.提供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同题作品,比如: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利用计算机找出其他作家写父母家人的类似作品,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己选择是否采用; 3.提供一些可以进行配乐的音乐作品,同时提供教师的优秀配乐朗读作品,教师既可以进行自我配乐(音乐可以自由选择),又可以使用别人的朗诵; 4.提供一些优美的图像美术作品,可以让教师选择可做背景的素材; 5.多方整理教材中各段落的各种问题,进行分类,比如:语法、修辞、理解等; …… 教师可以综合分析其他名师的教学经验,把给教师的这些素材,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自我组合;教师也可以把这些素材中的某些部分交给学生,让学生组合处理,让学生彼此交流。因此,比较关键的地方还在于,有一个容易操作的平台,让教师比较简单地把自己的构想在平台上组合起来,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学生亦如此。计算机辅助教学,美国早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研究。当然,当时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与今天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但是CAI教学对于我们来说毕竟还属于起步阶段,仍有借鉴的必要。美国心理学家D·P·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CAI的最重要的优点只是在于,计算机在逻辑上有可能同时控制足以影响个别化教学的一切变量。但是,要想获得真正的效果,我们不仅需要有精致的硬件,在教育预算的款项内为这种硬件付出一定的费用,而且还需要有以从经验上证实了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完善的教学原理。再者,我们不应当误认为CAI能够成为完全自足的教学手段。毕竟还没有哪种计算机能够编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一切问题的程序,而且在不那么确定的知识领域中,讨论以及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学习所必需的。” 或许,奥苏伯尔所提的硬件和款项问题我们能够解决,但以接受学习理论与发现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理论是否经过了经验的证实了呢?在另一章节里,奥苏伯尔又进一步指出教学的辅助设备与现有知识程度的关系:“有理由认为在非个别化的学习环境中,把辅助设备好好地加以安排,把教学方法适当地加以改进,就能使中等学生、迟钝学生和比聪明学生获得更大的好处。”但是“期望聪明学生自己有效的组织不熟悉的学习材料”还没有获得可靠的证据。“凡是由于强调教学影片的要旨而提高其学习结果的人,主要来自能力低的小组。……迟钝者比聪明者易于从先行组织者获得更大的教益。迟钝者既很少有可能具有和在认知结构中选择同新材料有关的现存的从属者,他们自己又不大可能临时准备适当的新组织者。” 以上,只是自己很不成熟的想法而已,可行与否,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