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董金焕 关键词: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 第一, 教师应抓住语文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导入新课。 第二,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展示生活中的自己,实行“模糊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 让富有生活气息的语文训练走进课堂。 第四, 结合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确立自己的理想。 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不受时间限制;从国内到国外,不受地域约束;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富于生活气息,具有时代风貌。可以这样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 第一,文学通过共鸣实现其审美教育作用,能否使学生思想上产生共鸣,我认为导入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语文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上,课堂之外更有广阔的语文天地:墙上的海报,报纸上的讣告,电视上的广告,营业员得体的话语,歌唱家动听的歌词,老太太追忆往事时的表情……,无不给人丰富的语文营养。因此教师应抓住语文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导入新课,这样和学生的生活相接近,有利于将学生的心从课下玩的状态中吸引到课堂上。 通常情况下,我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导入语。在这里仅以散文为例做以简单说明。 对于散文首先可用饱含深情的歌词。好歌词犹如浓缩的现代诗歌,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也接近学生内心,深受他们欢迎,这么好的素材,我们教师何乐而不用呢?例如,我在讲《背影》时说道:“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信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同学们听着这朴实无华的语言你在想些什么?当你想起父亲的那一刻是否也曾定格在某一件事上呢?散文家朱自清对父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好,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背影》。”其次,可用优美的散文诗式的语言。我不知道,老师们是否这样细心观察过,当你给学生读一篇好文章时,他记不住几句;让他读,他也记不住;但如果老师在不看书的情况下说出来,学生往往能“听以致用”,将老师课前的导入语在作文上反映出来,所以,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有所提高。语文本身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有灵性的,是应该有诗意的。因此,在讲授《春》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放飞季节的候鸟,春悄然栖息在蝴蝶的翅膀,春草、春花、春风和春雨,展示了美丽和活力,驱走了残冬的寒意,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我们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伴着桔红色的希冀,点燃五彩斑斓的人生,那么,春天真的这么美吗?我们今天来看一下朱自清笔下的《春》。” (附:对于议论文:可用讲故事的方法、可用辩论赛的方式来使学生对文中所议论的问题产生兴趣;对于说明文:可用实物现场训练法,让学生口头表达,提高写作说明文的能力,了解说明文的写法。对于诗歌可用对联渗透法、想象法;对于小说、戏剧可用表演法……) 引人入胜的导入语是课堂与课下较好衔接的重要环节,而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恰当引入就会使学生深深感到:噢,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呀!从而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逐渐具备和生活对话的意识,使语文学习渐至佳境,这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展示生活中的自己,实行“模糊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谓“模糊教学”就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唯“标准答案”是从。它和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是有本质区别的。它的出发点是由于语文的答案本身具有多元性,并无权威性,万不可限制学生的思维。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激活学生的思维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源头。一个没有自己独特见解,随声附和之人,暴风雨来临时不过是个“海鸭”而已。只有有个性的人,才能发展成有创造性的人。那种把人生命的丰富性简单化、格式化的做法,只能造成精神和人格的缺失。为此,我们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个性的人。 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自圆其说者皆正确。例如讲《宋定伯捉鬼》时,我依照教参告知学生:“古人写作也有漏洞,若两人独立行走慢,‘共递相担’不是更慢吗?”不料,一位学生大胆举手反驳:“老师,我不这样认为,看,后文有一句‘略无重’,课下注释解释为‘完全没有重量’,既然如此,‘共递相担’岂不省一个人的力量?”顿时,班内掌声四起,我也笑了。这位学生不是很有头脑吗?讲完后,我又发问:“你们如何评价宋定伯和鬼,这两个人呢?”回答更令我惊诧不已:“我们喜欢鬼。鬼并不呆头呆脑,他很实在、很憨厚。而宋定伯却很阴险:他骗鬼、侮辱鬼、又卖鬼。这不正说明人心叵测吗?从这里我们得知:防人之心不可无。再说啦,老师您平时不总是教我们做人要诚实吗?你不觉得宋定伯不诚实?”十二、三岁的孩子,不仅有自己的见解,还能回答得如此完整、漂亮,谁能不为之叫好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样有思想的孩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赞叹?难道我们还要因为服从教参、迷信权威之说而否定学生的回答、抹杀学生的个性吗? “在一种和谐、平等、自由的氛围中,让学生找回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态度,让他们在我的课堂里尽情地交流、探讨;尽情享受思想碰撞时那美妙的火花。我想作为语文课堂,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立场;一种作为“受者”应该拥有的能力。”(中学语文教育资源网《语文课要给学生什么》) 给学生一个快乐的生活空间,以一种博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无拘无束地展示生活中的自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性,使他们的智力水平得到高度发展。 第三,让富有生活意识的训练走进语文课堂教学。训练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巩固知识,它是巩固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不过应当注意的是不能把语文训练当作百科全书来对待,将一系列的知识点加以罗列,否则学生将会对语文训练产生厌烦。语文训练最好以竞赛、表演等富于乐趣的形式出现,使学生感觉好像就在参加电视节目中的知识竞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掌握大量知识,将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例如,我在讲授《晏子使楚》《扁鹊见蔡桓公》《皇帝的新装》《狼》等篇目时,就采用了表演法;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当堂达标完成的也好。在借鉴其他老师训练的基础上,我还举行了趣背古诗文这样的活动:从班级中选出两名主持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后分类、分组进行训练:(附提纲:(1)首先用表示颜色的词来填空:A、等闲识得东风面,万( 紫)千(红)总是春。B、(素)湍(绿)潭,回清倒影。……A、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①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②下面语句非常巧妙地用某些动物来比喻各种类型的人,你能说出各自所用的动物名称吗? 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 );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 );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 )…… (4):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名字叫“读诗句,找成语”,抢答者依序号答一句。A、后遂无问津者。C、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B、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5)、经过激烈紧张的比赛,我们来放松一下。主持人说出几道有趣的问题,大家来回答。A、流行歌曲中《涛声依旧》有词“月落鸟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请问作词者依据哪首古诗创作了这首歌词?说出诗名。B、琼瑶有部名为《昨夜星辰》的小说,请问书名出自于我国哪首诗?请你说出这句诗。 ………… ) 研究证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所以我们在进行训练时,应注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即培养他们集中思维的能力;还应加强分散思维的三个维度: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上述题目就较好的将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加以融合。 充满乐趣的竞赛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语文活动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在乐中求学,正符合“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一理论,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第四,“按照实然与应然的双重人性结构,激发人对理想生存之追求,形成合乎人性的理想,是教育无可推卸的职责”,(《教育研究与实验》中《培养有理想的人》1999年第2期)这是学生所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也是当前重要的一环。 多年来,学校教育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是等待加工的“产品”,施教者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调查询问他们的理想,答曰:“目前尚不明确”。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一个没有理想和目标的人,无异于一只无头苍蝇,你指望他将来会有何作为呢?长此以往,岂不悲哉?因此,课堂中渗透德育,还原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让他们为今后做准备是必要的。 例如,授课《为学》时,可在学生表演完“穷富二和尚”的话剧后,试问学生富和尚失败的原因——空想不付诸行动,由这句话深入发问:“思考一下,你是‘空想’还是准备落实到行动上?如何实现?”然后,展开讨论,明确“事在人为”的道理,要求学生分析自身情况确立自己的目标,做行动上的巨人! “理想是指引人生道路前进的灯塔,飞向胜利目标的翅膀,是点燃热情烈焰的火把。古往今来,是理想激起年轻人奋勇前行的精神。”(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韩玉珠:《尽情展现普通人的奋斗精神美——评路遥作品的审美追求》)人生犹如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人生的旅途上,有洁白芬芳的花,也有尖锐的刺,但只要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理想,并决心去实现它时,就会荣辱不惊! 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感受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内心情志的境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育成完美的人格、人品和人性,从而点燃生命的熊熊火炬。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