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活动课程探索(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林少菁 临近期末,在组织学生完成一份《语文学习形成性报告》中,120份关于语文学习得失反思以及建议的报告中,有80%的学生不约而同地谈到对本学期所开展的几次语文实践活动记忆尤其深刻,建议老师今后还要继续开展类似的活动。这不由的勾起了我写作本文的冲动,在此,将一年来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所做的探索做一梳理和反思,谈一些体会与同仁们共同切磋。 一、树立新理念是前提 (一)活动课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课改的一个亮点,备受人们的关注,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课程领域,因为在这里学生的主体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现。它既是一块处女地充满生机同时又使人心生陌生感与挑战意识。如何学习并在教学中实践它这是个崭新的课题。我以为理论学习树立理念是前提。首先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和特点、目标和作用有明确的把握:它是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超越以文化符号所表征的课程形态,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为核心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摒弃以抽象的文化知识积累为特征的认知方式,倡导依靠学生的亲身(心)经历获得知识。它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科学知识的基础,是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源泉。这种回归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是“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并为了生活的课程”。它关注学生的亲身实践,改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复现、抽象分析和逻辑推理的学习方式,主张学生通过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劳动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展开生活。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它与其他课程领域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二、重过程讲求实效是关键 新《课标》中确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是: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进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对于语文学科,则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根据总目标,结合七年级语文教学的课程安排,以及执教班学生实际,专门对语文实践活动做了一些探讨。 (一)活动内容:一年来我所开展的活动主题主要有: 1.围绕学习者与文化的关系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习者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文化和学习者自身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主题,进行跨学科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各种富有时代感的主题(如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等)都可以渗透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发展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而且可以深刻理解自然、社会、自我、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本学期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关于戏曲知识知多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从网络、电视、图书馆等传媒领域收集了大量我国戏曲的历史、名人、流派、著名代表作、著名唱段等内容,尔后专门用一节课时间以小组必答、竞答、个人抢答、上台表演的方式让他们充分展示小组的丰硕成果,课堂笼罩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学生的知识量得到有效的扩展,几乎每个学生都体验了研究性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2.围绕学习者与社会的关系开展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社会体验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而参与社会、服务社区、理解社会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培养学生的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的过程,而且是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要尊重学习者的需求,从不同地区和学校的特点出发,避免形式主义,加强活动的实效性。一年来,学生以自由组合的小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上街卖报并用所得慰问资助福利院儿童、大头婴儿、患白血病少女;到公园、社区、街道开展环保活动;到街头、家庭、老人院开展调查访谈等,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体验劳动创造的艰辛,感受关爱别人的快乐,在生活中学会与人交往,提高口头交际能力…… 3.围绕学习者与他人和自我的关系开展的技能与品德教育。劳动与技能教育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过程,以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并形成良好技术素养的过程。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体验性学习、操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以项目为载体从事学习活动。本学期我组织学生成功开展了一次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福建农林大学著名的教授、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的活动,活动从目标制定、项目策划到实施,历时近两个月,所有的组织、沟通、策划、采访等工作都交由学生自主完成,我主要对他们各个阶段的准备情况进行内容完善和方法指导。活动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学生自由组合小组,由小组长带领,采访了从农林大校长郑金贵到十几个学院的著名教授、学科带头人等,不仅接受了一次爱科学、学科学教育,还从受访者身上感受到他们对事业、对人生的执著追求的高尚人格魅力,深受启发教育,采访成果展示课精彩纷呈:录音资料、现场拍照、人物介绍、科研产品说明、实验室写真……那种效果比我在课堂上口干舌燥的抽象说教不知要好多少倍。 体会: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讲求一个“实”字,也就是说必须要讲求实效。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来看,它不同于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实际,是实践,是在师生互动及校内外结合作用下创造出来的教育经验。因此,它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际体验,重视与他人的合作,一句话,综合实践活动不重结果而重过程。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里所说的重过程不重结果是有一定前提的。设置综合实践课程,的确是课程建设上的一个大突破,更是学习方式上的一大突破,但这种突破不等于先破后立、推倒再来,而是边立边破,破中求立。因此,在学生被动式接受学习的惯性尚未完全消失的情况下,为保护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因而才对过程给以特别的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只要过程而不要结果,而是指不要刻意追求与活动主题高度一致的这种急功近利、拔高要求的结果,要追求在活动中所获得的态度、方法、情感、意志、人生观、价值观,当然也包括知识与能力等方面都得以发展的这个结果。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让整个过程在围绕和贯串中心、主题的同时获得问题之外的更多更好的副产品,使重过程成为收割庄稼的过程而不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的过程,才是真正地提高了实践活动的实效。 (二)在活动中还应精心设计目标并把抽象的目标具体化,一年来我尝试了以下的几种方法: 1、以年级为主体的活动目标设计。以年级为主体的活动,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所参与活动的学生年龄特征来设计活动目标。其次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设计相应的目标。如上学期开展的关于环境保护的辩论赛就是结合语文教学需要以年级为主体的活动。 2、以班级为主体的活动目标设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活动,首先要求全班同学能够自主提出大家共同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在班组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下制定出本次活动的班级目标,斑级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年级以及年龄来确定,在定出大体目标之后,学生能够制订出本次活动的计划和方案,然后能够利用搜集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解决提出的问题。以班级为主体的活动的目标应该更多考虑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如本学期开展的“马的世界”的活动。 3、以小组为主体的活动的目标设计。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时,首先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分组合作的能力,能够根据兴趣、能力、性别进行自愿组合。其次要求学生也能够根据活动的总目标,制订本小组的目标,以及计划或方案,然后明确自己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和职责,并在完成仟务的过程中能够与小组成协商,帮助小组的其他成员完成任务.分享成果。 小组活动可能是在年级确定了大的活动范围的情况下,然后分小组确定自己的子课题开展研究;或者是在班级确定了大的活动范围之后,由小组确定自己的研究子课题;或者由各个小组确定自己的活动主题。不管哪种情况,都要求小组能够制定出本组的活动目标。一年来我们所开展的活动大多是采用这种方式,如上文的采访活动、“戏曲知识知多少”活动。 4、以个人为主体的活动的目标设计。以个人为主体的活动需要强调学生独立发现问题与探究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个人兴趣、评估自己能力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发现问题,然后利用各种条件解决问题。如初一(1)班林彬同学根据个人兴趣开展的收集昆虫知识制作昆虫标本的活动。 经验: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初步展开,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活动的实施一般都是采取小组活动的形式效果最佳。相信,随着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逐步深入,个人活动也会成为学生喜欢的研究方式。 三、自主创新各显神通是特色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应着眼于一个“活”字,即要在丰富性和多样性上下工夫。就活动内容而言,语文课程每一单元后结合单元教学安排的语文实践就是很好的资源,学校、社会、家庭每个领域都有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在有选择地利用的基础上,可资为活动课的内容,这就保证了活动课内容的丰富性,从而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丰富了阅历,学到了方法。当然,内容毕竟不是活动课的全部,它必然要附丽于好的形式才能存在。像偏重于社会科学的调查、访问、参观、研讨、座谈与偏重于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操作等,整合或重组后加以运用也未尝不可。这正是因为活才能维系,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此外,还要崇尚一个“新”字。与学科课程相比,活动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变量远多于定量,即发展性特征特别突出,而发展的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语文实践活动每一次主题不同,方式各异,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日新月异的变化必然会反映到学校教育领域中来,教师应重视开辟学习资源,这是活动课程的源泉和生命力所在。二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形成与构建的周期不一样,前者是沧桑老人更多是温故,后者是短、平、快,重在知新。那么开设活动课若不把握这一特点,便会违背规律、事与愿违,而遵循这个规律,才能长盛不衰。三是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事物、新形式抱有极大的好奇,如无视学生的这一需求,活动课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 体会:在终身教育、终身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如不注意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还满足于搭轻车走熟路的话,也就失去了不断充实不断完善的进取机会,最终将落伍。 四、及时评价多激励是动力 语文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从评价性质来看,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评价重点不在于成果的形式和水平,而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在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从评价主体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主要是“校本评价”,即在学校内部或班级进行的,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声音,因为评价是教师与学生通过合作而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应强调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丰富多采的评价方式。从评价方法来看,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评价方法是质性评价,它着重对学生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基于这一点,我总是多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特别是个性化的评价,尽可能多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创新,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小组合作的成功体验,不断保持一种跃跃欲试的良好状态。进而迸发热情和研究的欲望,推动学习活动的发展。 一种新的课程的产生以及随之而来的探索,总是伴随着问题与困惑,在一年的边学边做,边破边立,不断构建中,我对语文实践活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兴趣也来源于学生的肯定与鼓励,可以说我们双边的合作互动、探究,共同推动了我的语文教学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作者邮箱: linsj9457@sina.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