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设喻取譬的艺术(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手机版


董自展

孟子以能言善辩著称于当时,游说诸侯,教诲后学,诱导听众,议论风发,纵横捭阖。而用譬喻陈说事理。论列是非,是孟子论辩技巧的一大特点。有人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使用了比喻。数量达到159处之多。汉赵歧《孟子题词》说:“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可谓说到了点子上。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中的《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文章开头,孟子迎合齐宣王希冀称霸的心理,成功地转换话题,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中心论点。继而又机敏地从齐宣王怜惜牛的事实连类引发,肯定他有恻隐之心出发,施恩百姓并不难做到,批评宣王恩及禽兽而功不至百姓,有鼓励,也有指责。至此迫使宣王道出真心话,承认自己不肯行王道是企图以武力称霸诸侯。接着孟子用“缘木求鱼”比喻齐宣王以霸道求统一天下的徒劳无功,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凡是高妙的游说,论辩者首先要把握对方的心理,化解对方的敌意,求同存异,掌握主动,蓄谋存势,然后再抓住时机,一举攻破对方。考查烛之武、文种、触龙还有邹忌的游说,虽然各有其风格和特点,但也无不入此规则。孟子比起这些人来,则更显其圣人之胸襟、高屋建瓴之气势和进退自如之能事。尤其是在论说的主动权把握上和千回百转、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更是为人称道。他一步一步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来,其中弃“齐宣晋文之事”,谈“保民而王”之术,避实就虚,弃异求同的话题选择;用“以羊易牛”的小事,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战术;要说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引而不发,跃如也“,并逐层推进的启发方式;明知故问,有纵有擒,因势利导,引之入彀,由齐宣王高高在上的问询,到自己承认”吾昏,不能进于是矣“的”围剿“等方法令人叫绝。短短的篇章,波翻浪卷,风云开合,卷舒自如。

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重要表达形式之一。使用的好,将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用“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习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个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一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作者邮箱: maguzhai@sina.com
相关链接:作文素材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