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乱武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书屋授权文库 周泽雄 三国时代,一如先秦时期,谋士和武夫并非截然不同、各司其职 的两种行当,职号谋士而又武夫气十足,或号为武将却足智多谋,至 少在三国时并不少见。曹操手下著名谋士程昱,曾得到曹操这样的评 价:“程昱的胆量,超过贲、育”,那是在袁绍欲南下与曹操争天下 之时,程昱镇守的鄄城当着袁绍行进大军的要冲,守军却只有700 人, 在袁绍十万大军面前,真不啻为一碟嫩豆腐。曹操本想再增拨2000人, 谁知程昱竭力阻止,理由是:袁绍见我只有700 人,胜之不武,便不 会来攻城,一旦增兵,反而有可能遭到灭顶之灾。程昱所料丝毫不差, 遂使得三国“空城计”又多了一个版本,也许还是最早的一个版本。 曹操手下另一个著名谋士刘晔,十岁出头就曾因母亲遗命,刺杀了父 亲一个亲信随从,日后更曾亲自动手,杀死了一个人见人怕的地方小 霸王(当然,他日后成为被曹植讥刺为“蝙蝠”的骑墙派,则是另一 回事)。可见,在那样一个危难的时势下,谋略若没有胆量的加入, 是断断无所作为的,“胆识”二字,最需紧密结合。 贾诩,身怀奇谋,胆识过人,阅历繁复,志节深沉。他的品质里 也许有着种种别人难以企及之处,但就客观效果而论,东汉末年的天 下大乱,他难辞其咎。当年陈寿撰《三国志》时,曾将贾诩与曹操手 下最具威望的二荀(荀彧、荀攸)并列立传,引起了注家裴松之的不 满。此事见仁见智,我觉得若撇开道德威望,先注重影响世事的深度, 则贾诩与二荀并列,并无不当。 在贾诩投靠曹操之前,他先后为之献策的,多属造孽江湖的恶棍 型军阀。虽然贾诩常以汉室忠臣自诩,也确曾有功于皇上,但他显然 更热衷于放纵自己天赋的谋士才华,而较少计较千秋功名。在各路军 阀此起彼伏的混战中,在汉献帝由长安到洛阳的奔命过程中,在新旧 都城的喋血杀伐中,我们都能看到贾诩的智慧,像一只不祥的猫头鹰, 在累累尸骨上盘旋。 当年董卓伏诛,司徒王允专权。王司徒虽然才能有限,且有不知 体恤,滥开杀戒之弊,但风雨飘摇的汉朝江山毕竟获得了短暂的喘息 机会。董卓手下原有两个莽野的部将李傕和郭汜,王允若本着首恶既 除,协从不问的态度,网开一面,则这两个手上握有兵权的家伙极有 可能归化朝廷,如此,乱局初定,因董卓而起的关东诸雄因一时丧失 了矛头所向,不知旌麾何指,也可能权且罢兵。中国历史在步入这一 章时,虽然会略嫌平淡,但于国于民,实属大幸。刚愎无比的王司徒, 本着决不姑息的态度,对李傕、郭汜下达了追杀令。这有点逼人造反 的意味了。然而奇怪的是,李傕、郭汜本来也想认命了,他们决定解 散部队,自己再分头向大西北逃亡。 倘如此,则王允虽然极为不明智,却毕竟没有种下恶果,东汉政 权暂时还能迁延些时日。 贾诩单人匹马,挡在道上,“二位,急个啥呀?”李傕、郭汜对 贾诩素来敬重,便洗耳恭听。“王允正要捉拿你们,你们若解散部队, 路上随便一个小亭长都有能耐把你们绑起来,送给王司徒邀功。横竖 是个死,何不先聚集军队,干脆反上长安,为董卓报仇。如侥幸事成, 则挟天子以令天下,何其威风;万一事不成,那时再逃向西北故土, 也未见得晚呀。”这一番充满流氓智慧的开导,李傕、郭汜听得不住 地点头。 当年陈胜、吴广被迫“揭竿而起”,所持的理由,正与贾诩此时 的教唆相同。区别是,无论陈胜、吴广还是李傕、郭汜,他们都属当 事者,而贾诩则完全是局外人,换言之,这一番建议,虽然可以救李 傕、郭汜性命于一时,对贾诩则没有丝毫好处。不然,当李、郭二人 成功后欲封贾诩为“尚书仆射”,他也就不会坚决推辞了。“此救命 之计,何功之有?”贾诩话说得颇有自知之明。 于是,李傕、郭汜的命暂时虽被救下,汉朝的命却更加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了。顺着贾诩那番开导走下去,诸如“杀一个够本,杀两个 赚一个”之类强盗逻辑,已无可避免。 帝国都城长安的城头,刹那间便阴暗了下来。随着李傕、郭汜的 反戈一击,东汉再也没有喘过气来。 李傕、郭汜所带的凉州兵,凶悍无比,暴虐非常,端的乃“虎狼 之师”. 初平三年(公元192 年)六月,李傕、郭汜打破长安城池, 王允被戮,吕布出逃,尸遍长安。堂堂汉家朝廷,就此落入两个无赖 军棍之手。据说,董卓初死之时,三辅地区百姓尚有数十万户,经过 李傕、郭汜的放兵劫掠,仅仅两年间,民已“相食略尽”,好一片凄 惨。两人沆瀣一气,作恶多端,这时突然又因一个妇人的嫉妒,陡然 翻脸,彼此厮杀起来。世事遂进一步动荡,百姓遂进一步遭殃。贾诩 虽曾对两人有所规劝,但正所谓“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面对 这一最初由自己造成的局面,当它变得不可收拾的时候,贾诩事实上 已一筹莫展。他看李傕、郭汜越来越像两个不成器的野孩子,只知在 院子里打架。然而,这是你家的院子么?这可是整整一个王朝啊! 贾诩,字文和,他的行为可是与“文和”没什么关系。一计可以 危邦,片言可以乱国,正贾诩之谓也。 他厕身在杀人如麻的强盗身后,貌似蔼然文士,一面犯下滔天奇 罪,一面又能成功地躲避千夫所指,这份能耐,孰能及之?你看他以 一介游士的身份,时而避难乡间,时而闪身在某个诸侯的厅堂,匹似 流窜作案。说计道谋,甚至敢让曹操甘拜下风;逮至晚年,竟又在曹 丕的朝廷里充任太尉,权势蒸蒸日上,一派德高望重的模样。这是一 个怎样的奇人? 他出生在武威,俗称“金武威,银张掖”,也算是大西北一个重 镇。年轻时虽也曾被人评为“有良、平之奇”,但因僻处偏远,知道 他的人并不多。在那个天高地远、充满犷悍之气的地方,少年贾诩濡 染其中,斯文气中难免也会夹杂若干匪气。与豪爽武夫打交道,与土 匪豪强相周旋,这份本领贾诩生而具备。靠一袭长衫,一把折扇就能 行走江湖,在四百年后的中国也许可行,当时免不了就会步步涉险。 贾诩有一次就在道上遇到强盗,同行数十人同时被擒,一张百人坑已 经挖就。要活埋吗?看来是的,这些强盗,把人活埋也许比打牌还要 轻松。贾诩面不改色,镇定从容地对强盗说:“先别急着埋我,我是 段太尉的外甥,太尉肯定会出重金来赎我,保你们赚一笔。”──诸 位,这里的奥妙在于,若强盗当真等着段大人拿钱来换人,西洋镜准 会被戳穿,因为太尉段颎并没有这样一个外甥。贾诩拿准了他们没这 份胆量,当时,段颎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最强蛮的家伙都不敢贸 然招惹。结果,贾诩一面看着这拨强盗将其余众人悉数活埋,一面自 己却与强盗首领推杯换盏,“我会在舅舅面前替你美言几句的,”说 完这话,贾诩抹了抹嘴边的美味,在强盗们点头哈腰的欢送之中,骑 马扬长而去。 骗人骗到这个份上,我只能遥遥地想着:贾诩是深不可测的。让 满脑子想着活埋人取乐的强盗俯首帖耳,单靠智慧肯定于事无补,靠 胆量也过于笼统。我的解释是:贾诩身上同样洋溢着一股匪霸之气, 正是它让强盗相形见绌,气为之夺。话说回来,注定要呼风唤雨,荼 毒江湖的贾文和先生,怎么也不会在寻常沟壑里翻船。他的目标是长 安,他相信在那里会有自己的机会。什么机会?如果你这么问,贾诩 只会诡秘地抿嘴一笑,两眼直勾勾地看着远方。那里,秦始皇建造的 巍峨长城上,正幽幽地转出烽火。 似花还似非花,摧国不忘护国,正可见贾诩本色。在挑动李傕、 郭汜反上长安、又间接导致李、郭二人在长安城外自相残杀,京畿震 荡之后,他又在皇帝面前扮演起护花使者的角色来,弄得皇帝对他又 恨又爱,又嫌又忌。为了拉拢他人联合对付郭汜,无法无天的李傕曾 对凶悍的凉州兵大言不惭地许诺:“一旦攻破郭汜,皇帝宫中的美女, 可任意使用。”结果,这些莽汉便天天在长安城外高叫:“李将军答 应的宫人美女在哪,快快送出来!”皇家威望,扫地无光。汉献帝可 怜巴巴地看着贾诩,希望他能拿个主意,至少别让这些家伙再这么在 城外乱叫了。好个贾诩,当即秘密地将强盗首领全部召来赴宴。不就 是一些空洞许诺吗?区区李傕能许你宫廷美女,我受皇帝重托的贾诩, 就不能许你更具诱惑力的高官厚禄?几桶美酒喝完,凉州兵当晚便奇 迹般地撤离长安。李傕由此受到重创。 贾诩偷偷离开长安的时候,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他处处以汉 室忠臣自居,此前有人劝他离开,他还曾掷地有声地说道:“我深受 国恩,义不可背。”后来当皇帝被迫逃离长安时,贾诩也颇有护驾之 功。关于贾诩,在洛阳颓败的“杨安殿”里,皇帝也许会想到所谓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尽管有些不伦不类。萧何之败,无 关乎皇朝兴替,贾诩之谋,实已致汉朝江山于万劫不复之境。 和吕布一样,当西北的战火逐渐向中原燎原的时候,贾诩的身影 也随之在中原出没,贾诩的计谋也随之在中原吹奏出杀伐之气。贾诩 的谋士品格,只在一点上得到确认,即他从来无意于成为拥兵自重、 称霸一方的军阀,他的身份在幕后,他不断地从某个将军深厚的帷幕 后闪身而出,表面上是献计,实际上却往往收到替将军作主的效果。 诚如伏波将军马援所言,“方今之世,不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作为中国历史的“后战国时代”,三国士大夫的择主标准,与天下辐 裂的先秦知识分子本无不同,故荀彧、郭嘉、董昭等谋士纷纷弃袁投 曹,关羽义不背主,诸葛兄弟在东吴、蜀汉各事其主,俱忠诚不二。 若此乃通例,贾诩便提供了一个例外:他先后投靠的段煨、刘表和张 绣,竟然都是自己内心颇为鄙视的。段煨对贾诩表面敬重,内心忌惮, 因为贾诩“素知名”,在兵士中威望极高,段煨怕贾诩喧宾夺主。贾 诩离开段煨的时机和理由亦很微妙,“我若呆在段将军身边,说不定 会遭到陷害;而我一旦离开,由于段将军既希望我外结强敌,又怕我 反戈一击,所以反而会厚待我的妻子家人。”结果丝毫不差。至于刘 表,贾诩的评价也是既准确又刻薄:“若天下安宁太平,刘表可位列 三公,然而方今乱世,他如此不见事变,多疑无决,便注定是碌碌无 为之辈。”贾诩与张绣的关系最好,早在长安时,张绣就有意将贾诩 拉拢至帐下,一俟贾诩秘密来投,立刻便对他言听计从。奇怪的是贾 诩之所以投奔张绣,不仅因为张绣的张臂欢迎,更在于这样一个判断: “张绣,一个没脑袋的主儿。”以贾诩的才华,在分明看出张绣没有 远大前途的前提下,仍毅然委身于张绣帐下,明珠投暗,龙游沟壑, 这里面便颇可揣测贾诩的真实用意。他喜欢谋略,他需要一个可以使 自己的才华尽情驰骋的疆场。如果谋略是一种美,联系到他当年不可 思议地替李傕、郭汜出的馊主意,则贾诩正好被我们理解成这样一个 唯美主义者:只要自己的计谋有用武之地,他并不在乎江山变色。看 出这一点,贾诩投靠张绣而不是曹操、袁绍,便是最为顺理成章的事 了。曹操手下谋士如云,其本人又计谋百出,贾诩在那里注定难呈鹤 立鸡群之势;袁绍貌似强大,但这人志大才疏,又有着一个奇怪而又 致命的弱点:只要对自己有利的计谋,他一概不采纳;刘表可不去说 他了,而好做皇帝梦的袁术,刚愎自用,缺少虚怀下士的品德,贾诩 注定没法活得从容。贾诩与吕布有仇,当时尚力单势薄的刘备当然更 入不了贾诩法眼,何况刘备还一直和吕布勾勾搭搭,关系剪不断,理 还乱。 所有人提到曹操平生所吃之败仗,都不会不提“宛城战张绣之时”, 那也是曹操输得最为凄惨的一仗,长子曹昂及贴心猛将典韦相继阵亡, 自己所乘的大宛良马“绝影”,亦中箭而死,可说狼狈至极。毫无疑 问,这一仗曹操其实是输给贾诩的。贾诩后来又赢了曹操一回合,那 一仗虽无多少战略意义,却极端神奇,可以让曹操作为教科书,好好 琢磨研习一番──曹军撤退了,张绣立功心切,急不可待地要领军追 赶。贾诩在一边连连阻止,张绣不听。张绣的枕芯脑袋难免会想:与 曹操交战,而竟能逼得他退军,此乃千载难逢之机,此时不乘胜追击, 痛下杀手,更待何时。然而,不听谋士言,吃亏在眼前,没多久,张 绣的追兵就被曹操殿后部队杀得大败亏输,狼狈逃回。“文和,我后 悔没听你的话,”张绣诚恳地向贾诩道歉。“先不忙后悔,请将军重 新整顿军马,再追一次曹操。”“什么?”张绣大惊失色,“我得胜 之军追曹操败退之兵都没有胜算,你竟然让我再将失败之军追曹操得 胜之旅?”贾诩有点不耐烦了,“将军莫迟疑,只管去追,如不胜, 把贾某的头拿去。”张绣此时的心情肯定古怪至极,不过他还是去追 了,即使心里一百个不相信。 第二次追击,张绣大有斩获,把曹操杀得溃不成军。 不仅曹操对自己的失败极为纳闷,张绣回营后见到贾诩,恐怕也 得把他好好地重新打量一番,以确定他是人是鬼。就像华生医生总要 让福尔摩斯解释一下破案原因一样,张绣此时最想做的,就是让贾诩 说个明白。“这还不简单,”贾诩摆了摆手,“曹公与将军作战,并 没有占丝毫下风,突然撤退,肯定是后方有事。将军不察,误将曹公 的主动退军视为不敌,盲目进击,必无胜算。曹公用兵何等精明,必 有精兵良将为之殿后,以防追军。待将军败走,曹公因急着赶路,不 再设防,便会调整步伍,将后军挪为前军。此时将军纵用败兵追击, 亦必能奏效。”三国之所以多智,端赖贾诩者流出没其中。 当曹操和袁绍两大军事集团纷纷剿除诸侯之后,世界虽然没有变 得安宁,局势却已明朗不少。在曹、袁两只巨螯的钳制下,暴露在外 的张绣,势必沦为瓮中之鳖。投靠袁绍还是曹操,就成了张绣迫在眉 睫之事。投靠袁绍的理由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一则袁强曹弱,一则张 绣于曹操有杀子之仇。于是,当袁绍主动派使者前来招降时,张绣恨 不得立刻跪下身来,唯袁绍之命是从。谁知贾诩从幕后倏然闪身,以 疾言厉色之态,对袁绍使者痛加训斥:“替我谢谢袁本初的好意,再 转达这样一句话:一个连自家兄弟袁术都不能相容的人,不可能成就 大事。张将军敬谢不敏!”张绣大惊:“文和,你这不是把我往火坑 里推吗?”“不然”,贾诩平静地说:“投降曹操吧。将军虽与曹操 有过节,但依我看来,曹操有雄杰之气,肚量宽宏,肯定不会为难将 军。再说,袁强曹弱,将军这点兵马袁本初未必看得上眼,对曹公却 不失为雪中送炭。请将军再听我一回。”果然,曹操竟好像完全忘记 了当年与张绣结下的深仇,亲自率众出城迎接,给予张绣极高的礼遇。 私底下,曹操也紧握着贾诩的手,一脸诚恳地谢道:“使曹某信义著 于天下,正是阁下呀!”──贾诩之所以甘冒奇险,正因为他看透了 曹操的心。 至此,东汉元恶之一的贾诩,人生航道进入了另一片相对平静的 海域。虽然作为曹操谋士之一,他仍不时献计供策,尤其在曹操征伐 马超、韩遂的过程中,贾诩功不可没。但总体上看,他淡出江湖的意 味正日益明显。对曹氏父子,贾诩本来还有可能立下奇功:曹操、曹 丕先后两次讨伐东吴,都以失败告终,赤壁之战更使曹操元气大伤。 我们发现贾诩都曾预睹先机,加以谏阻。 贾诩知道自己的过去并不光彩,所以一直韬光养晦,轻易不发一 言。晚年的贾诩尤其乖觉无比,他闭门不出,谢绝交游;为了杜绝他 人猜疑,他处理儿女婚嫁之事,也力避攀附名门。虽然如此,在曹操 立太子的过程中,在曹丕与曹植兄弟争权的过程中,站在曹丕一边的 贾诩,仍以自己四两拨千斤的谋略,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为五官中 郎将的曹丕向贾诩请教太子争宠术时,贾诩的回答竟是那样地冠冕堂 皇,霁月光风:“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养,朝夕孜孜,不违子 道,如此而已。”奇怪的是,就这么一番貌似不切实际的大话,竟使 得曹丕从此幡然改悟,自我砥砺,终于赢得了曹操的好感。此前曹操 也曾特意屏退众人,向贾诩请教立太子一事。贾诩面露难色,故意不 答。“先生为什么知而不言?”曹操再问,“不,我只是突然想起了 两个人。”“谁?”“袁绍和刘表,”贾诩答道。曹操哈哈大笑,轻 拍着贾诩的肩膀:“先生不仅谋略过人,也特别善于处理他人父子关 系。”贾诩貌似漫不经心的回答,对曹魏政权的最终确立,也许竟起 到了决定性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袁绍、刘表正因为没有妥善处理 好继承权问题,死后遂使得兄弟阋墙。贾诩示曹操以前车之鉴,终于 使曹操决下心来,立曹丕为太子。 在魏文帝曹丕当政之时,功劳盖世的贾诩被委以太尉重任。然而 贾诩老矣,他只仿佛一个大隐隐于朝的隐士,依旧过着恬淡的生活。 世事阴阳,果报难料,这个邪恶的播种者,谋略的热衷者,最终是以 一副德高望重的神情,安然去世,享年七十七岁。依照当时“人过五 十不称夭”、“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标准,贾诩真可谓寿比南山。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