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之我见(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瞿成娥 内容提要: 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语感,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力,不可忽视朗读教学。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朗读教学,主要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指导三个方面论述。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要在教学方法和朗读方法上合理指导,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在语文中发现美、创造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有:“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力。”“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下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P4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相信这是每一位语文教育者都曾或在都思索的问题。当然,从教育成果来看,思索的收获是颇丰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加之教育者身肩的时代责任感,使得这条探索之路不断开拓。笔者在教育实践的点滴中有所感悟,下面就初浅地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一、朗读教学的意义 读,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培养读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朗读,是读的典型形态,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阅读教学不能没有朗读,就像画画离不开眼睛,听音乐离不开耳朵一样,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主体。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至关重要,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一个动人的故事更富有魅力;使一篇雄辩的议论文更具有说服力。阅读通过视觉来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或意境,而朗读则调动学生听说的审美功能,使作品中遣词造句妥帖流畅、高雅平实、含蓄明快、凝炼奇巧诉诸听说,让学生受到双倍的感染。从中也可以看见它的美育作用。 (一)朗读教学中的意境美 文学用语言来把握叙事,它既不像造型艺术那样直接创造视觉形象,也不像音响艺术那样直接创造听觉形象,但“文学是借语言来作雕型描写的艺术”(高尔基)。语言本身虽然是抽象的、扁平的,但创作或文学作品都是具体可感的、立体的。只要调动我们的生活经验,就能在意象中“看到”“听到”作者所描写的事物,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走入文章意境的一条道路。在读和听的过程中,学生感知语言的优美和谐,揣摩作品的艺术境界。 鲁迅小说《社戏》中有一段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学生可在念上半句中,深深地吸一口气,加上联想,文中“我”陶醉在朦胧月色的好心情随之而出,温馨的春夜的意境也自然展现。 (二)朗读教学中的情感美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抒情性较强,加强朗读指导,学生就能很好地领略文章中反映的情感美,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趣味。 如朱自清的《背影》,写出了父子间的挚爱。曾有一位老师,采用一贯的老教法——逐段逐层的讲解分析,希望让学生能体会其中的父子情深。结果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口干舌燥,而学生却只注重了父亲过铁道、攀月台时那种笨拙可笑的样子,一生竟笑起来说:“这个父亲怎么这么傻的。”而另一教者,同样教这精彩的一段,他先用平和素淡的语调读出作者的心底蕴藏的奔涌的感情,让学生边听边想像那幅画面,随后点拨其中重要的动词,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品味,在这平实质朴的文字中,学生感受到了父爱的温暖与伟大,似乎看到了一位慈祥的父亲的伟大的背影。这个背影也许也幻化为了他们的父亲的身影,人间真情无需教者多言。 (三)朗读教学中的音乐美 优美的散文和诗歌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感情强烈,意境深邃,内涵丰富,还因为它在形式上富有音乐美。通过朗读可以展示这些美文内在的韵律,显现出它的音乐性,这在诗歌教学中显而易见。让学生在“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之中,理解美好的事物,接受美,并奋发努力创造美。 二、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教学,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在语文教学中,有着自身重要的意义,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众多作用,下面仅就其中三点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读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吕淑湘)阅读文章,不仅要理解语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而且要深入感受和领会作者的情感意趣。朗读是眼、口、耳、心同时使用的阅读方式,因而通过朗读,读者能够感受到文章中语言文字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的节奏韵律也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读者的内心深处,语言的感受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叶圣陶老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下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P605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二)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朱喜说:“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训学斋规》)朗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通过朗读提高学生对语境的领悟力,以及审美能力,与作者发生共鸣,自然不待其解。 (三)读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朗读的灵魂就是理解和感受,通过灵活丰富的朗读技能处理,可以充分体味语言的精妙;通过朗读过程中眼、口、耳、脑多种器官并用,可以使外在的语言内化吸收并迁移,在说话(口语表达)和写作(书面表达)的语言运用中信手抬来,为我所用。 三、对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审视 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很多,而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欠读”。鲁迅描述的那种“人声鼎沸”的读书场面很难看到了。沈德潜提倡的“密咏恬吟”的读书方式也不多见了。不少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堂把课文读一遍,或者在课上读一两个片断,这就算不错了。更有甚者,只是让学生在预习时泛泛地读一下课文,一上课就开始讲解、分析,整堂课没有学生自己读书的活动。在高考指挥捧的舞动下,过去的“满堂灌”尚未绝迹,而新兴的“满堂灌”、“讨论式”、“练习式”等等又几乎占据了整个语文课堂,以致有的学生一课学完了还不知道那些生字、新词在什么地方,甚至对课文的内容不甚了解,更不用说对文章、语言的感知和对文章情味的体悟了。如此这般,如何让学生“乐学”,更不用说“善学”、形成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朗读教学! 四、朗读教学的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材这三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中展开的统一过程。”(下注:黄甫金、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P51,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媒介。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教学呢?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笔者就从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一面,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遵循教学规律,逐步实施朗读教学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使学生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感情丰富。因此,在朗读教学中绝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1. 初读课文,把握基调 一篇课文反映的总的感情倾向即感情基调,朗读一篇课文的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要朗读好一篇课文,领会中心,首先就要把握好基调。所以开始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把握课文大意及朗读基调,为理解课文作基础。 如现行初一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的第一部分写童年时的想往和困惑,表达了对理想的渴望,但最终落在问号上。因此,指导学生朗读时,就应是沮丧、失落的语气。而诗的第二部分则是对信念的肯定,这时朗读的语调应该是饱满激昂的。适当的语调的指导,让学生正确把握基调,激起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到理解文章。 2. 用情朗读,理解课文 米作仁先生在谈朗读时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在理解课文时,要注意讲解和朗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用情的读,深入的理解。 依然如《在山的那边》,当学生用情的朗读“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时,沮丧、失落之即自然要问“妈妈,那个海呢?”理想的渴望流露无遗。在指导下,理解山象征困难,海象征理想后,学生再读“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心中也就想到人生旅途中,会有重重困难,惟有不怕困难,自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诗的主旨即已掌握。在学生融入其中,用情去朗读后,相信他们也理解如何攀过大山到大海的彼岸。 3. 反复朗读,积累运用 语文学习需要积累,自不待说;理解后的反复朗读,记忆背诵也就必不可少。学生通过朗读进而成诵,积累优美文章、精彩语句、古文诗词,再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语文教学目标也就不难实现了。真正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 (二)创设情境,激发朗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滕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及人的精神世界”。以情动情,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的心灵火花的撞击中与课文内含的理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也只有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情趣,才能使学生乐读、好读、善读。 如冰心的小诗《纸船》,笔者在教授时,先播放《沉思曲》,让学生自由读,渲染感情氛围,再配乐范读,最后让学生试着配乐朗读,并进行朗读比赛,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无需教者多言,在和谐、低沉;使人略有所思的钢琴曲中,学生已能读出冰心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又如《安塞腰鼓》一课,如果没有亲眼见过,亲耳听过,是无法体会那“原始生命”的厚重的。教者首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亲眼目睹忘情的狂舞,亲耳感受沸腾的鼓声,学生被带到了那时、那地,感受了“那么一股劲”,激起朗读的热情,再配以朗读指导,学生在自己激情荡漾的朗朗读声中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热烈与激荡,透过文字,感情到生命和力量的喷薄. (三) 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朗读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的模仿心理,通过教师的优秀的示范达到较好的效果。教师的范读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语言因素的范读,目的是使学生注意朗读材料的语言因素。这种范读,一般要采用介绍性的语气(不能角色化),重要词前要有启示性停顿。朗读的速度要稍慢一些,甚至还可以适时的做些精当的评点。第二,是建立在第一层次上的范读,即内容上的范读,表情性的范读。这种范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朗读材料内在的思想、感情和韵律。这对语文教师是一个基本要求。教师切不可不分层次地统一用录音磁带范读,因为朗读磁带一般由艺术表演家录制而成,其阅历和感情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不顾城乡学生的差别,不考虑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硬要机械模仿,不异于拔苗助长,达不到朗读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 以是就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朗读教学的感悟。当然,朗读教学作为教学方法之一,其作用和途径还有许多,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文质兼美,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些朗朗读书声,读出背影中凝结的父子深情,读出济南冬天的宜人温情,读出初春时节的新鲜活力,读出草原月夜冬不拉的喜悦……动口动心动容地读,读出语文的美,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作者:瞿成娥 作者邮箱: mmy1005@163.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