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美,屋美,人更美(网友来稿)------《驿路梨花》审美赏读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这儿不是公园,是深山老林!朦胧幽美,令人神往。 这儿没有高楼大厦,有简陋茅屋!整洁雅致,令人陶醉。 这儿没有狂热的口号,有悠悠古风,人人都保持着一颗赤诚坦荡的心。 这就是《驿路梨花》给我们展示的一种纯朴的风俗美,人情美。景美,屋美,人更美。三者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迷人的艺术境界。景美主要指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的优美。屋美主要指驿路客栈的简洁雅致。人美则主要是指作品中一系列人物的心灵的纯洁无暇。前面两者可归并为自然美,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自然美与人物美的关系的角度去探讨这篇作品的艺术魅力。 诚如前面所述,公园里的垂柳抚岸,湖水盈盈,自是一番景色。可是,在远离都市的云南边疆地带,深山老林,雾绕月出却又是一种景致。浏览课文,我们会被这种自然美景所吸引。“山,好大的山啊!起伏在迷茫的暮色中。”“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这里:群山暮色苍茫,树林阴森茂密,小路空寂无人,夕阳缓缓西沉。作品中的“我们”感到阴森恐怖,担惊受怕,那是因为美景对他们来说构成了一种危及安全的否定性因素。可是,这样朦胧神秘的夜景对置身林外的读者来说,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我们会想到哀牢山,中国西部这片广漠幽深的原始森林,孕大含深,激起无数探美使者冒险前进,也陶醉了多少热衷于山水野景的摄影大师……欣赏者不会感到恐惧,相反他会畅然坦视,心向神往。“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好一幅梨林月色图。景随情迁,我们看到了梨花,心中燃烧起了希望之火,轻松而愉快。繁花满枝,洁白耀眼,弯月朗照,忽明忽暗,月色朦胧,凉风习习,落花抚身,多么令人陶醉的境界!诗一般的情,画一般的美!如诗如画,令人流连往返。梨花的美丽轻柔,月光的朦胧迷离,饱含了多少柔情蜜意,闪烁出巨大的诱惑力。无疑,看到这样优美如画的风景,我们会拍案叫绝,我们会坠入仙景,我们会心荡神摇。再有,作者写“我”的梦境的那段文字,也颇能说明问题。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族小姑娘在梨花中歌唱……飘香四溢,梨花遍野,姑娘欢唱,这一切无不体现自然美的魅力。当然这里人物美与自然美融合一体,也为文章增添了魅力。 以上我们谈了《驿路梨花》所描绘的自然美,即未经人们加工改造过的自然景物的美。如果说这种美间接地折射出人类心灵的闪光的话,那么,这篇文章中所描绘的小茅屋的美,则直接地反映出人类心灵的纯洁美好。这是一种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美,比起未经人类加工过的自然美,它更具审美意蕴,更能体现美的创造者们的智慧心愿。 首先从这间小茅屋的出现来看,“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儿盖的。当初啥样,课文的描绘似乎也道出了这间屋子的简陋:类似一个避风雨的处所。如果我们不是以一个常居高楼大厦的人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匆匆行走于哀牢山山路的旅行者的身份来观察这间茅舍的话,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说它美,因为,在人们气喘吁吁的时候,它提供了休息的地方。正如课文前面写道的,当我们在暮色降临中匆匆行走时会感到恐惧害怕。可是,当我们发现梨树时,却惊喜不已。因为“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其实,这个“人家”指的就是小茅屋。这时茅屋未出现,但作者的描绘分明流露出这样一种心愿:要是我们在这儿发现一个人家,那该多好啊。疲劳可以消除,饥饿可以撵走。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小茅屋的出现解除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所以,一个晚上,我们过得愉快舒适。显然,在我们心目中,小茅屋是美的。 其次,这间的小茅屋的陈设也能说明问题,“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旁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看到这里,我们不会因为小茅屋的简陋而低估它的作用。相反,“请进”两字则令人惊喜,增添了小茅屋的光彩。我们也许从简陋粗朴中看出房屋主人的热情慷慨而激动不已,谁还认为它不美呢?对于一个旅途困顿的人来说,屋内的陈设更叫人赞叹不已。“火塘里的灰的冷的,显然,好几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这些室内陈设是对门上“请进”二字的具体注脚,勿须多言,陈设简陋,可是屋子主人却热心周到,细心照顾过往行人,有火一般的热情,有一颗坦荡赤诚的心。这一切从室内的陈设中宛然可见。因此,我们不会低估简陋的陈设,反而会因为受到主人这样热情友好的接待而记住这间茅屋,赞美这间茅屋。它也就成为美的标志。可见,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美(屋美),是一种在粗犷朴拙见出温暖友好的美,在朴素简陋中折射出善良心灵的美。这恰恰是一种纯朴的人情美。和前面的风景美、屋美比较而言,这种人情美则更具有诱惑力,感染力。具体而言,《驿路梨花》中所表现的人情美主要内容是:素不相识的人都来照料深山老林中这间小茅屋,以方便过路人,或者说,人人都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我们知道,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云南边疆地带的哀牢山区。这儿远离都市,当内地掀起一股“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浪潮的时候,这儿杳无音讯;当内地爆发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这儿与世隔绝;当内地发生各种各样的运动的时候,这儿象深山幽谷,沉默隐藏着。人世苍海桑田的变迁对它毫无影响,也就是在这一个“不与秦塞通人烟”的“桃花源”里,人民安乐地生活。他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依靠集体的力量,自觉形成了一种伦理规范:助人为乐。这里面没有半点的阶级性,它是人们相互之间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准则,也是一种古老而又纯朴的人性美、人情美的体现。这种规范的实施不靠法律法规,完全是基于人们的心理道德的要求。当人们在实施这一行为的时候,他不希望得到什么报酬,也未曾想到过需要什么报酬。他们觉得,这是一种出自自己良心的要求,不去做则问心有愧,去做则愉快欣慰。这是一种多么淳朴,多么深沉的人情美啊!类似这样的人性美、人情美在我们国家广大农村普遍存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就是如此。这恰恰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 翻开《驿路梨花》,我们会看到人与人之间,尽管素不相识,可是,那种纯真、深挚的友爱关系是多么的感人。解放军当年行军路过这儿,因为此处无避风雨之所而想到要盖茅屋来方便过路人。梨花姐姐因为上山拾菌,偶尔遇见解放军,深受解放军“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自从解放军离去以后,她便经常上山照料小茅屋。梨花姐姐出嫁后,梨花妹妹又接管了这项工作,继而,一位谣族老大爷及我们也精心照料这间小茅屋。通过这些情节,我们看到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象接力火炬一样,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下去,被一个又一个的过往行人传递下去。他们素昧平生,可是他们几乎又是不约而同的认定,这是一种自愿互助的高尚行为。可以设想,这种自愿互助的雷锋精神将长驻人们心中,永不褪色。 在小说所描绘的几个人物中(包括出场的和未出场的),对梨花的描绘,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这是因为,梨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漫山遍野的梨花,更是指具有纯洁美好心灵的人,也是雷锋精神之花。梨花的美,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种古老淳朴的人性美、人情美。课文对梨花姐姐是间接描写,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到她的活动,可是,她的助人为乐的可贵品质象香气四溢的梨花一样,无处不在,令人陶醉 。梨花妹妹,红润的脸颊,修长的弯眉,晶莹的大眼,活跃的神态,再加上她那纯朴善良、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这一切无疑构成了人物形象的美。瑶族老猎民,须眉花白,身体硬朗,谈吐幽默,待人和蔼善良。他不顾路程遥远,亲自背粮上山照料小茅屋。这一切无疑也构成这个人物形象的美。我们几个普通的旅行者深受梨花姑娘精神鼓舞,第二天,也和老瑶民一道修茸小茅屋。一系列人物的类似活动,无不折射出人物心灵的闪光。这正是《驿路梨花》所要着重表现的人物美的主旨所在。 以上,我们从景美、物美、人美三个角度剖析了《驿路梨花》美育意蕴。其实,这三种美并不是截然分开,孤立绝缘的。它们完美和谐的统一在一起,共同创造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风景美、屋子美衬托人物的心灵美,折射出人物心灵之闪光。人物活动的美则注生气于自然风景,使之充满生机活力,成为打上人类实践活动烙印的对象。这样,人物一体,人们从对对象的审美直观中可以得到丰富多彩的美的享受,从而明了人生的意义。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邮箱:xccwxx@163.net 410007) 作者邮箱: xccwxx@163.net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