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知识分子冯骥才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陈洁 知道冯骥才最近都在忙什么吗?琢磨小脚!他曾写过小说《三寸 金莲》,受到过各方面的非议。但他最近正写的文化批评性质的专著 《带血的句号》,又是关于三寸金莲的。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建国 后 妇女不再缠足,但有些解放前缠过足又被放了的所谓“缠足放”、 “解放脚”,需要特殊的鞋。哈尔滨有一家专门制作解放鞋的鞋厂, 前不久,中国最后“一双解放脚”去世,他们便把最后一批解放鞋送 给了历史博物馆。冯骥才深入采访了该厂,又收集整理了大量文字材 料,这才开始此书的创作。他说:“小脚是中国文化弊端和劣根性的 一种象征。”“让人们都把丑的认为是美的,把人为的变态的东西当 作美来欣赏,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他为这种特征感到悲哀和 愤怒。 冯骥才接受采访时正犯感冒,当他用带鼻音但依然高亢的声音批 判中国文化时,我不免有些感动。 我称冯骥才为作家,对此他很不满意,他很郑重地说:“我不愿 只作个小说家或作家,这太限制我了。我更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 我问他作家和知识分子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他想了想,王顾左右而言 他:“以前我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但现在我更强调一种文化责任感。” 的确,知识分子冯骥才具有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我所 知,他长年来一直关注城市的保护问题。他深爱他身在其中的老天津 卫,也痛惜它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面目全非。他组织人,甚至不惜亲 自出马对天津进行了地毯式的考查,拍摄了几万张照片,再经过反复 筛选,辑成《天津老房子》画册四本,包括了天津的码头、租界、老 城区,并送交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有关部门,希望引起他们的重视, 我想冯骥才是真的想为那座城市,也为中国的文化做一点具体的事情, 而不只是写几篇令他本人声名大噪的小说。 从对城市的剥削性破坏,冯骥才看到了我们民族深层次的根源。 我们是一个没有宗教的,过于实际的民族,所以对我们来说,城市只 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我们与城市的关系就是使用它,甚至过度使用到 掠夺和破坏的程度。事实上,城市不但有实用功能,还有文化意义、 精神方面的价值。城市也有生命和性格,可是这一切都被秋风扫落叶 似的现代化抹杀了,北京变得跟杭州一个样,一样的街道立交桥,一 样的高楼大厦。城市发展应该有其文化的脉络,但实用的人们对此不 屑一顾。 我跟冯骥才是有同感的,因为每次看到孤苦零丁的城楼寒伧地蹲 在摩天大厦脚下,看到平安大道上尘土飞扬、机器轰鸣,我总想起那 个书呆子气重,但极具文化忧患感的梁思成,偶尔也想起在为老天津 奔波的那个同样书呆子气重,但也同样极具文化忧患感的冯骥才。他 并不迂阔,一点没有只恋旧的遗老遗少气,他也并不反对城市的发展 建设,不认为唐太宗建的宫城能搬到现在来用,他的意思只是说,城 市的发展应该是线性的、循序渐进的、有条不紊的,这样人们才有充 分的时间考虑哪些是该留下的,哪些可以淘汰。而中国的城市发展一 向是暴风骤雨般一阵阵的,哗啦啦一阵打砸抢,哗啦啦又一阵建设风, 没有整体规划,凡是保留到今天的城市遗风古韵,无一不是“幸免于 难”,谁也不能保证它们以后还有这么好的运气。 “我们正在失去的,是我们永远也追不回的东西。” 冯骥才近来做的第二件大事情,是对敦煌的全情投入、认识和宣 传。他说敦煌其实揽括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全部,从陈寅恪、罗振玉、 王国维到季羡林,无不与敦煌有密切的关系,郭煌集哲学、文学、音 乐、舞蹈、宗教等等为一体,价值极大。对敦煌除了常见的飞天和 《丝路花雨》,我几乎毫无了解,我不能确切地知道敦煌对中华文化 意味着什么,但至少我知道,它对冯骥才来说意味着他的知识分子的 文化责任感。 至于他自己,他说得很少,他的小说,他的创作,他的名声…… 他对文学的热爱和投入似乎比我原先想象的要淡而少,他说小说只是 他用来表现的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因为仅用小说来表达他自己 还不够完全。他最后正面回答了我的问题: “作家只是一个职业,就像你是记者,而知识分子意味着一种精 神,一种文化品格。知识分子既站在现在看过去,也站在未来看现在。” 我愣了一下,有一会儿没明白他的意思,旋即懂了,如果我们的孩子 还能看到原汁原味的天津城,如果我们孩子的孩子还有一个绿色的而 非千疮百孔的地球,如果……这里面,是不是也有一代知识分子的功 绩呢? 对于作家冯骥才,我是欣赏的,而对于知识分子的冯骥才,我是 尊重的。我也将衷心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祝福,一如冯骥才为老天 津祝福。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