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朴园形象分析方法浅析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蒋婉霞

一、运用直观性原则,充分挖掘剧作中最有意义、学生最易认知的感性材料

1.从绣有一朵“梅花”和一个“萍”字的“两件绸衬衣”入手。

这是理解周朴园为何30年来一直不忘侍萍的重要前提。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不妨把“两件绸衬衣”作为周朴园和鲁侍萍爱情的见证物。运用这样的方式去提问学生,一方面能把学生直接引入话题,另一方面学生也不难找到答案。确实,侍萍用一针一线绣成的“梅花”和“萍”字,无不包含着对周朴园的一片痴情,同时也可想见周朴园当年对侍萍的感情。试想,如果周朴园是一个“始乱之,终弃之”的浪荡公子,恋上侍萍只是为了一时的取乐,那么这“两件旧绸衬衣”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被如此完好地保存下来。周朴园之所以如此珍惜,是因为这两件绸衬衣非同寻常,凝聚着他与侍萍之间那份真挚的感情,也印记着他与侍萍度过的那段最具纪念意义的快乐时光,可见那时他们是倾心相爱的。明白了这一点,周朴园怀念侍萍的真实性便毋庸置疑了。正如曹禺先生所说的:“一个人对初恋总是难以忘怀的,何况侍萍还为他生过两个孩子。”

2.抓住侍萍控诉周家(包括周朴园在内)的几段台词中人称的变换,注意品味其内涵。

“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弟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着重号为笔者所加)显然,台词中的人称由“你”改换成“你们”,意即侍萍指控的对象由周朴园转向周家家长,且矛头主要指向后者。由此看来,逼迫侍萍走上绝路的“罪魁祸首”应该是周朴园的父母。当然,周朴园不是没有责任,他自己也承认“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有“罪过”。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周朴园即便不情愿,也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曹禺语)既然是这样,周朴园深深怀念侍萍就又在情理之中了。细细品味这一层面,我们还不难发现,周朴园也经历了从追求到毁灭的苦难历程。年青时的周朴园,正像30年后他的儿子周萍一样,存在一个美好的愿望,要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情爱空间,但这一空间完全被封建观念占据了,他们根本就没有享受那种自由的权利。如果我们能够替周萍寻找到同情和怜悯,那么我们在周朴园身上也不难找到这种情感,因为周朴园从他的婚姻突转开始了他的苦难人生。  

二、寻找台词中起印证作用的语句或细节

1.直接印证。

在周朴园的种种怀念中,保留了鲁侍萍以前最喜欢的家具,牢记了鲁侍萍的生辰,这是鲁侍萍与周朴园在周公馆重逢时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实,应该说是最直接、最鲜明的印证。

2.间接印证。

先看关窗户习惯:鲁侍萍当年生萍儿时,得了病,总要关窗户。周朴园说他一直保留这一习惯,为的是不忘侍萍,弥补“罪过”。事实怎样呢?这幕剧的开头,周朴园见窗户打开了,就责问鲁妈(未认出是鲁侍萍),“窗户谁叫打开的?”这一责问有力地印证了周朴园怀念的真实性。因为周朴园并没有料到还能遇见侍萍,这自然不是装给侍萍看的。再说打听鲁侍萍的下落:周朴园曾“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也曾特地“派人到无锡打听过”,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因看到河边侍萍的衣服与绝命书,又听说尸首被穷人埋了,确认侍萍已死)。而现在面对无锡口音的鲁妈,又细细打听起来。这无疑又是一处很好的印证。另外,对鲁侍萍照片这一细节的描写,同样印证了周朴园的一片怀念之情是真实无疑的。

3.对比印证。

同一个周朴园,逼迫鲁侍萍出门,尚且感到“于心不忍”,有“罪过”,并表现出那么深切的怀念和忏悔。而为了发财,故意淹死2200个小工,并不觉得于心不忍;为了镇压罢工,让矿上警察开枪打死30个工人,也不觉得于心不忍。这种强烈的对比,无不说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真挚怀念。

作者单位 浙江浦江县职业技术学校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