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作文押题: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25-03-09 手机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而“止于至善”则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知与行、至善的追求,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作文材料分析

1. 关键词句分析

“知行合一”:“知”指的是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知识,“行”则是指实际的行动、实践。“知行合一”意味着认识和行动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对事物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学习科学知识后,通过实验和实践来验证和应用这些知识,就是知行合一的体现。

“止于至善”:“止”有达到的意思,“至善”是最高的善,是一种完美的境界。“止于至善”要求人们不断追求卓越,努力达到道德和行为的最高标准。这不仅是个人修养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比如,志愿者们无私奉献,帮助他人,就是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2. 关系分析

相互促进关系:“知行合一”和“止于至善”是相互促进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深化对“至善”的理解和追求;而只有以“止于至善”为目标,才能为“知行合一”提供正确的方向和动力。例如,一个人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努力改进,以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这就是知行合一与止于至善的相互促进。

递进关系:从“知行合一”到“止于至善”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首先,要做到知行合一,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然后,在不断的实践中,追求更高的道德和行为标准,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例如,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逐步向至善的目标迈进。

3. 任务驱动分析

内容任务:“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考生围绕“知行合一”和“止于至善”的理念展开思考,探讨它们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和止于至善。可以从教育、道德、职业等多个领域入手,分析知行合一和止于至善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文体任务:“明确文体”,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优势选择议论文、记叙文或散文等文体。议论文可以通过论证知行合一和止于至善的关系,阐述其重要性和实现途径;记叙文可以讲述个人或他人在追求知行合一和止于至善过程中的故事,以生动的事例传达主题;散文则可以通过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对知行合一和止于至善的感悟和思考。

二、立意指导

1. 践行知行合一,追求止于至善:强调将知行合一作为方法,以止于至善为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例如,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同时以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进步。

2. 以知促行,以行至善:阐述知识对行动的指导作用,以及行动如何推动达到至善的境界。比如,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3. 知行合一,成就至善人生:探讨如何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实现个人的至善人生。可以从个人的品德修养、职业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述,说明只有将知识和行动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生的圆满和美好。

三、标题范例参考

1. 《知行合一,逐梦至善》

2. 《以知促行,以行至善之境》

3. 《践行知行合一,抵达至善彼岸》

4. 《知行相契,至善之花绽放》

5. 《知行为翼,飞向至善天空》

6. 《知行合一,铸就至善辉煌》

7. 《在知行合一中,触摸至善之光》

8. 《知行携手,共赴至善之旅》

9. 《以知行合一,达止于至善》

四、名言名句

1.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这句话强调了知与行的紧密联系,真正的知是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的,而真正的行是对知的深刻理解和体现。

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说明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

3.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其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朱熹。指出学习的实质在于实践,如果只是知道而不去行动,那和不学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如果想要行动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这种实践也不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

4.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意思是好事不能因为它小就认为没有益处,坏事不能因为它小就认为没有害处,强调了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追求至善。

5.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这句话提醒人们要注重积累小善,防止小恶的滋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接近至善的境界。

6.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阐明了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五、经典事例

1. 陶行知改名:陶行知原名陶文濬,早年信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遂把“文濬”改为“知行”。后来,他认识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又把“知行”改为“行知”。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将教育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追求教育的至善境界,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2. 袁隆平的实践与创新: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他不仅具备扎实的农业科学知识,更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田间劳作中。他亲自下田观察、试验,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他的知行合一使他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做出了杰出贡献。袁隆平的目标是让全球人民吃饱饭,这是他对至善的追求。他的实践和精神激励着无数人在各自的领域中努力践行知行合一,追求止于至善。

3. 屠呦呦的科研之路:屠呦呦带领团队研究青蒿素,她不仅有深厚的中医药学知识,还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治疗方案。在研究过程中,她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她始终坚持知行合一,不断尝试和改进。最终,她成功发现了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的科研成果不仅体现了她的知行合一,也展现了她对至善的追求,即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4. 雷锋的精神传承:雷锋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的知行合一,使他的事迹广为流传,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雷锋的行为体现了对至善的追求,即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知行合一,努力追求至善的境界。

5. 塞罕坝的绿色奇迹: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将科学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将荒漠变成了绿洲。他们的知行合一,不仅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塞罕坝的故事是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生动体现,展示了人类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美好愿景。

6. 华为的创新与发展:华为公司坚持技术创新,将研发成果迅速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他们不仅注重理论研究,更重视实践应用。华为的员工们在工作中不断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推动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华为公司以客户为中心,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更好的通信技术和服务,体现了对至善的追求。

范文一:

践行知行合一,追求止于至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和“止于至善”的追求,如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们应努力践行知行合一,不断追求止于至善,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知行合一,是将知识与行动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知是行的起点,行是知的成果。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赵括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但在实际战争中,却因缺乏实践经验而导致大败。这告诉我们,单纯的知识积累并不能保证成功,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知行合一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学习为例,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更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学习物理知识后,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学习历史文化后,我们可以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止于至善,是一种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它要求我们在道德、学问、事业等方面不断努力,力求达到完美的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人对至善的追求,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雷锋是践行止于至善的典范。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他的行为不仅温暖了他人,也为社会树立了榜样。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至善的含义,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知行合一与止于至善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知行合一为止于至善提供了实践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不断接近至善的境界;止于至善为知行合一提供了目标和动力,激励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将知行合一和止于至善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作为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作为社会成员,我们要关心他人,关爱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践行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止于至善的境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让我们行动起来,践行知行合一,追求止于至善,让我们的人生在不断的追求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范文二:

以知促行,以行至善

知与行,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理念,强调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性,而“止于至善”则为我们的行为指明了方向,那就是不断追求卓越,达到最高的善。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以知促行,以行至善,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以知促行,就是要将我们所学到的知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行动。知识是行动的基础,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我们才能在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然而,知识如果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脑海中,而不付诸实践,那么它就只是一种潜在的力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正如古人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知识的正确性,同时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不仅要掌握理论公式,还要通过做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我们可以参观历史博物馆、阅读历史文献,通过亲身感受来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以知促行,让知识在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以行至善,就是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卓越,努力达到最高的道德和行为标准。行动是实现至善的途径,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能力。在实践中,我们要时刻以“止于至善”为目标,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不足之处并及时加以改进。

屠呦呦就是一个以行至善的典范。她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她始终坚持不懈,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最终成功发现了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她的行动不仅体现了她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也展现了她对人类健康的关爱和责任,达到了至善的境界。

以知促行,以行至善,是一个不断循环、不断提升的过程。通过知识的指导,我们能够更好地开展行动;通过行动的实践,我们能够不断积累经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行动能力。同时,在行动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以“止于至善”为目标,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道德和伦理的要求。

在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践行以知促行,以行至善的理念。作为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作为劳动者,我们要爱岗敬业,努力工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作为公民,我们要遵守社会公德,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以知促行,以行至善,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让我们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不断追求止于至善的境界,为自己的人生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课程名称:高中议论文写作序列化教程(尹氏八段论)
课程形式:35个word文档打包
是否收费:收费
有需要的,请添加尹老师微信

本站手机版网址:http://wap.yinruiwen.net  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可立即获赠十个资源下载点数,点此了解详情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