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中语文学考必背文化常识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2024-06-18 手机版 | ||||
学考必背文化常识 【年龄称谓】 赤子(0岁)初生婴儿的皮肤微微泛红,古人将这时候的孩子称之为“赤子”。赤子之心,说的就是一颗如同初生儿一样纤尘不染的纯洁心。 垂髫(3-9岁)古人会以头发命名年纪。9岁之前不扎辫子,头发自然垂下,叫“垂髫”。 总角(9岁-13岁)9岁之后,头发分两边各扎一个结,像两个羊角,叫“总角”。 豆蔻年华(女子13-14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粉白的花刚新萌发,充满娇俏的灵气。杜牧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古代的女孩从12岁开始便可以戴发饰,装扮自己。 及笄、束发(15岁)到了15岁,古时的少男少女要将头上的两个“总角”解散,男孩扎成一束髻,表示成童。女孩则到了可以婚嫁的年龄,要用笄子盘起头发。 弱冠(男子20岁)行冠礼,年满20岁的男子在宗庙里加冠,以示成年。由于这个年龄的男子体犹未壮,所以又称“弱冠”。 耄耋之年(80—90) 【官职称谓】 皇帝,是对“三皇五帝”的统称。上古三皇五帝,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皇帝”称号始于秦,赢政统一中国,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决定将三皇、五帝的名号合一,自称“皇帝”。 天子,古代君主的称号。古代认为君权神授,君主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万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也可指帝位或国家。 陛下,陛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是臣子对帝王的尊称。当帝王与臣子谈话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称“陛下”。 奏、章、疏、表、论是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的五种文体。奏是臣子用来弹劾官吏的文体。章是臣子用来谢恩的文体。疏是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表是臣子用来陈诉个人衷情的文体。论是臣子发表个人见解的文体。 六宫,指皇后和妃嫔的住处,特指后妃。《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后、妃之父称国丈,兄弟称国舅。 殿下,对诸侯、太子、公主、诸亲王等的敬称。孺人,古人对母亲或妻子的尊称。 三公,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大司徒、大司马、太司空为三公;东汉至魏晋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御史,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如屈原。 太尉,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太史,管修史和天文历法。 司马,①战国时为军政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②隋唐两代,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实际上是散官闲职,如江州司马白居易。 司徒,主管民事财赋。司空,主管土建工程。司寇,主管刑法狱讼。 洗马,即“先马”,为太子属官,太子出行时为前导,故名。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蒲松龄《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勤王,为王事而辛劳,特指臣下起兵救援君王。 诣阙,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 持节,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苏武传》:“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钟鸣鼎食,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簪缨,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借指高官显宦。簪为文饰,缨为武饰。《红楼梦》第一回:“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察举:考察、推举。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拜:授予宫职。《三国志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除:任命,授予宫职。《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擢:提拔,选拔。《后汉书卓茂传》:“擢龚胜子赐为上谷太守。” 转:转移,调动。《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徙:调动。《史记,酷吏列传》:“武帝即位,徙为内史。” 放:外放,指京官调任地方官。梁启超《谭嗣同》:“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贬:降职。《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 谪:贬官降职或流放。《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左迁,贬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右迁,升官。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文化艺术】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之法。 宫调,音乐术语。宮、商、角、徵、羽为五声音调。凡以宮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而以其他各声为主音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后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乐府,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所以乐府既指音乐机构也可以指诗歌体裁,词的别称也叫“乐府”。 六艺,①指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才艺。②也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或泛指各种经书。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 【史书编写方式】 史书分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三种。(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3)国别体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传:解释经书,阐明经义。《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是解释《春秋》的“三传”。 【作家合称】 1.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和司马相如。 2.史界“两司马”:司马迁和司马光。 3.建安“三曹”:指曹操、曹丕和曹植父子。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5.唐宋“八大家”: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淘、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大家。 6.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7.千古文章“四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8.南宋“四大家”指南宋诗人杨万里、尤袤、范成大和陆游。 9.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10.“韩潮苏海”:指韩愈和苏轼。 11.“郊寒岛瘦”:指“苦吟派”诗人孟郊和贾岛。12.“元轻白俗”:指元稹和白居易。 13.“春秋四子”:指孔子、老子、墨子、孙子。 14.“屈宋”:指屈原和宋玉。 15.“班马”:指班固和司马迁。 16.“李杜”:指盛唐诗人李白和杜甫。 17.“小李杜”: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18.“陶谢”:指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 19.“王孟”:指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 20.“刘柳”:指刘禹锡和柳宗元。 21.“韩柳”:指韩愈和柳宗元。 22.“苏辛”:指宋代豪放派诗人苏轼和辛弃疾。 23.“韩孟”:指韩愈和孟郊。 24.“温李”:指温庭筠和李商隐。 25.“周柳”:指宋代大词人周邦彦和柳永。26.“苏黄”:指苏轼和黄庭坚。 27.“高岑”:指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 三教九流,三教指儒、释、道。九流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王霸:王是王道,即儒家的仁政。霸是霸道,指法家提出的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政策。 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七庙,天子设七庙供奉祖先,后泛指帝王的宗庙。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太庙,天子的祖庙。 白衣,古代无功名的人代称。平民、百姓。 【明清科举】 院试,三年两次,府、州举办,考生为童生,考中者为秀才,第一名称“案首”。 乡试,秋闱,省城举办,榜单称桂榜,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jiè)”。 会试,春闱,乡试次年三月举行,礼部主持,榜单称杏榜,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会试同年四月举行,皇宫亲自主持,榜单称金榜,考中者为进士,分三甲,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连中三元,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明朝三百年历史也只有黄观、商辂两人连中三元。 及第(登第、登科),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未中的叫落第。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称学校为“序”,周代称学校为“庠”。《孟子》:“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博士,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时间历法】 流火:《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己退,天气渐凉。 朔、望、既望、晦: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望”后的一天叫“既望”,最后一天叫“晦”。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循环纪年或纪日、纪时,但不能纪月。 ◆干支纪日法。 苏轼《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 姚鼐《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 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戊申晦”的意思是:戊申这一天是月底。 ◆干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每个时辰2小时。近代又把每个时辰分为初、正,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如子时指23:00—1:00,丑时指1:00—3:00......亥时指2 1:00—23:00 ◆五更(五鼓)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00—21:00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00—23:00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00—1:00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00—3:00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00—5:00 【姓氏称谓】 姓氏,姓是族号,是整个氏族的称号,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支分居各地,每支要有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分美谥、平谥、恶谥。如武、文、厉、哀、明、幽、愍、悼。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太宗。年号,封建帝王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改元,新皇帝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改元”。 称名,自称要称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称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如果自称号是显示某种志趣;称他的人号则是一种敬称。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杜甫自号少陵野老。 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 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窃,有私下、私自之意,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先,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己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己死去的有才德人为先贤。 敬称,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吾子、夫子、先生、大人等。 郑崇波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