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最后一次讲演》《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优质课教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4-05-20 手机版 | ||||
13《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演讲词的内容,揣摩演讲语言,感受演讲者爱憎情感,理解即兴讲演的特点。(重点) 2.注意演讲者的语气语调,体会演讲词文体的鼓动性、针对性、启发性。(难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文体知识 演讲词,也叫演说词,是指在公众场合就某一问题或某一事件等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的讲话文稿。与其他文体相比,演讲词具有鼓动性、针对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感情色彩鲜明的即兴讲演词,属议论文体裁。 二、认识作者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三、初读课文,字词清单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卑劣( ) 无耻( ) 诬蔑( ) 捶击( ) 卑鄙( ) 蛮横( ) 挑拨离间( ) wū miè( ) tú( )杀 恐bù( ) 挑bō( )离间 四、写作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革命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国民党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 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发表了这篇义正词严的演讲,当天下午他就被暗杀。课文是这次讲演的记录整理稿,所以称为“最后一次讲演”。 五、分析构成要素 构成要素 《最后一次讲演》 演讲者的身份 演讲的时间 1946年7月15日 演讲的背景 演讲的目的 颂扬李公朴的献身精神,号召广大人民与反动派做坚决的斗争 演讲的场合 李公朴追悼会 现场听众的构成 昆明的进步人士、青年学生,混入的少部分国民党特务 演讲者的情绪 听众的反应 六、把握情感 1.演讲者对进步力量和对反动派讲的话,语气上和用语上感情色彩截然不同。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对李公朴——高度赞扬、敬佩 对进步青年——满怀崇敬、激励 对自己和爱国志士——亲切自信 褒义词:光荣、骄傲、光明…… 对反动派——痛斥、愤恨、谴责、蔑视 贬义词:卑劣、无耻、偷偷摸摸、卑鄙…… 运用褒贬词和对比手法,能让演讲词更加富有感情:立场坚定、爱憎分明。 2.演讲者谈及特务时直呼“你们”,面对听众时则用“我们”,对听众称特务为“他们”。这三种不同的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你们:对敌人正面指斥、揭露,, 显示出演讲者的毫无畏惧。 我们:鼓舞人们团结斗争(自信和激励),表现出演讲者与群众亲密无间、战友般的感情。 与“你们”相连使用,间的革命,更凸显演讲者鲜明的情感倾向和坚定的立场。 他们: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或揭穿他们的用心,流露出极其愤怒的感情和轻蔑的态度。 巧妙转换人称,能让演讲者立场更加鲜明。 小结:运用褒贬词语、巧妙转换人称,都能凸显演讲的针对性。 3.初读第一段,我们就能感受到演讲的义愤填膺,慷慨激昂。这种情绪是如何传达出来的? 明确:用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表达了对反动派的无耻和卑劣行径的怒不可遏的血泪控诉、对李先生牺牲的悲痛和对李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赞扬。 4.我们在朗读本篇演讲词时,发现文章中的感叹号特别多。文中除了感叹句,还有哪些句式?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及特点? 明确:感叹句:表达愤怒憎恨、增强语势; 设问句:激发愤怒情感、严正质问; 反问句:揭露卑劣无耻、语气凌厉; 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语气强烈; 短句:斩钉截铁、犀利有力。 多种句式的运用,能增强演讲词的辩论力量。 5.除了多种句式以外,还有很多修辞手法起到强调效果,你能想到哪些修辞手法?在文中找出例句进行分析。 明确:反复、排比、比喻等。 反复:连用三个“无耻”,语气一个比一个重,从斥责到控诉,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怒和憎恨之情;连用三个“光荣”,高度赞扬李公朴为争取民主和平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一褒一贬,形成鲜明对比。 排比:句式整齐,语气强烈,表达了对反动派的痛恨。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增强演讲词的感染力。 小结:多种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增强演讲的鼓动性。 七、作业布置 这篇演讲词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和激励性,“每一句话好像都能点着火”。请仿照示例,摘录一句进行赏析,并试着想象闻一多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等。 板书设计 感叹句:演讲者感情的自然流露,以情感感染他人、激发斗志; 设问句: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感情共鸣; 反问句:表达的语气更坚决、态度更鲜明、批判更有力量; 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语气强烈; 短句:斩钉截铁、犀利有力。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演讲词的内容,揣摩演讲语言,感受演讲者爱憎情感,理解即兴讲演的特点。(重点) 2.注意演讲者的语气语调,体会演讲词文体的鼓动性、针对性、启发性。(难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课 1.运用褒贬词语、巧妙转换人称,都能凸显演讲的针对性。。 2.多种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增强演讲的鼓动性。 二、探究文体 1.在“最后一次讲演”中,闻一多先生慷慨激昂地揭露了反动派的暴行,结果被国民党特务杀害。请你针对他的这种做法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闻先生以号令的形式向敌人发出一战到底的挑战,也在向世人宣告,不仅他闻一多,还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将会站起来,与反动派决一死战,表现了作者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在结尾处发出倡议号召,能增强演讲的启发性。 2.结合背景材料,想一想第5段的“光明”和“黑暗”分别指什么。 明确:“光明”指全国的解放;“黑暗”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统治。 3.第7段演讲者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你体会到了吗? 明确:闻一多在讲到“一二·一”运动的时候,其情感由前面的悲愤变为了骄傲,为云南人民光荣的斗争历史而骄傲。 三、想象表情动作 这篇演讲词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和激励性,“每一句话好像都能点着火”。请仿照示例,摘录一句进行赏析,并试着想象闻一多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等。 示例: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赏析:闻一多先生对敌人进行了尖锐的心里剖析,一针见血地戳穿敌人的虚弱本质,向人们证明敌人不过只是“纸老虎”,给敌人以压力,鼓舞士气。 想象:闻一多先生的脸上充满了嘲讽与愤怒,激动地捶击桌子。 摘录: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赏析:连续用“我们”的称呼,表明闻一多先生此刻热切期盼所有民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用脚跨出大门的决绝比喻无惧生死的勇气,更体现了先生的凛然正气。 想象:闻一多先生用近乎嘶哑的声音疾呼,他头颅上昂,紧握拳头,有力地挥动,斩钉截铁。 四、方法小结 1.锤炼演讲词语言要有针对性,即说给谁听; 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会,面对大批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又有少部分国民党特务。闻先生对前者鼓励号召,对后者则严厉痛斥,充分考虑了听众对象。 2.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内容充实,即把话说清楚说明白。 先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卑劣罪行;再分析其虚弱本质,指出反动派必败,人民、真理必胜;最后发出号召。 3.语言锤炼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感情色彩鲜明的褒贬词突出演讲者爱憎情感; ②对比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强烈愤慨; ③感叹号(42个)、问号(9个)等标点符号激发愤怒情感; ④多变句式语言尖锐犀利; ⑤转变叙述人称体现演讲者的爱憎分明。 五、主题归纳 本篇演讲,闻一多先生深刻揭露并痛斥了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卑劣行径和罪行,高度颂扬了李公朴先生为民主和平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表达了爱憎分明、坚持真理、勇于献身的斗争精神。 六、升华情感 新中国青年一代的任务是什么?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 明确: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开拓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七、演讲声情并茂 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 他们的心怎样长的!(动作:捶击桌子) 我们在演讲时要注意语气、语调、重音、节奏、动作等,最大限度传达自己的情感。 板书设计 最后一次讲演 一(1-3) 痛斥→反动派卑劣行径 赞扬→李公朴献身精神 爱憎分明、 二(4-5) 剖析→反动派虚弱本质 坚持真理、 鼓舞→人民斗志 勇于献身 三(6-12) :号召昆明青年争取民主和平 教学反思: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学习目标: 1.梳理演讲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重点)。 2.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学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论点的方法(难点)。 3.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重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字词清单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丁肇中( ) 瞭望( ) 荣誉( ) 缅怀( ) 儒家( ) 栽种( ) pánɡ( )徨 实jiàn( ) yì( )力 xiù( )手旁观 不知所cuò( ) 二、分析构成要素 构成要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演讲者的身份 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 演讲的时间 1991年10月 演讲的背景 被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演讲的目的 演讲的场合 现场听众的构成 参加“情系中华”大会的各界人士 演讲者的情绪 听众的反应 深受启发 三、梳理思路 结合课文旁批,梳理本篇演讲词的思路。 明确:(第1段)交代演讲目的:向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介绍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2段)提出现代学术的基础是实验的看法→(3-5段)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弊端(以王阳明为例)→(6-10段)阐明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11、12段)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的现状(以自己的经验为证)→(13段)点明意义,提出希望 四、论证方法 作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列举了哪些材料来加以印证,让演讲更有说服力呢? 明确:道理论证: 第2段引用《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是实验; 第3段引用《大学》中的观点,解释“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 举例论证: 列举事例 证明道理 论述角度 作用 五、探究旁批问题 1.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明确:通过实地实验得到新的知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探测客观世界。 2.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明确:现身说法,真实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 能从反面深刻揭露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让广大青年学子认识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非常有说服力。 六、主题归纳 本篇演讲词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演讲者自己的例子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现状,阐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七、比较阅读 本篇演讲词在演讲的针对性、演讲语言、演讲的风格等方面,与《最后一次讲演》有什么异同? 相同:针对性强。针对演讲对象、演讲场合、演讲的主题选择了恰当的演讲内容。 不同:《最后一次讲演》是即兴演讲,作者情感爱憎分明,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在庄重场合的正式演讲,用自己的经验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理性、准确、严谨,符合科学家身份特点。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观点) 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 分析问题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培养实验精神 以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的经验印证实验 精神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点明“格物致知”的意义,提出希望 教学反思: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教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重点)。 2.体会事例在演讲中的作用;品味演讲者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难点)。 3.培养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中总是存在着抉择,而有的抉择往往影响我们的一生。 在人生的的奇耻大辱前司马迁选择了忍辱负重,才有了彪炳千古的《史记》。 在千百次的失败后爱迪生选择了坚持不懈,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灯火通明。 在耳聋的沉重打击下贝多芬依然选择用心谱曲,才有了震撼人心的天籁之音。 二、字词清单 读准字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阻碍( ) 趋势( ) 堕落( ) 崭新( ) 逸事( ) 强词夺理( ) jué( )择 干yù( ) jiǎo( )辩 shǔ( )名 出类拔cuì( ) 不修边fú( ) 三、了解演讲内容 1.本文的标题是《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那么这个“抉择”到底是什么? 明确:开始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让年轻一代出来逐步取代自己的作用。 2.自主阅读,完成课文结构梳理图。 明确:(1)引出话题; (2)原因或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效应; (4)“我”已非权威; (5)创业的都是年轻人; (6)“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时刻记住_____________________; (8)总结:要体现自我价值。 3.小组合作整理作者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1):交代演讲背景,引出演讲话题(总) 第二部分(2-7):讲述重要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分) 第三部分(8):总结全文,呼吁融入集体,实现自我价值(总) 4.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 观点 如何论证 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的规律 以自身经历(年轻时与成为院士后)为例 人们把“我”看成权威是错误的 列举国内外知名的年轻创业者 真心实意扶植年轻人需要努力 四、感受演讲语言 王选院士的演讲不仅逻辑清晰,而且诙谐幽默。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语言幽默的句子, 并作简要分析。 示例:我38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假如人家说我是权威,也许还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 赏析: 摘录:可是我已经脱离第一线,高峰过去了,不干什么事情,已经堕落到了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 赏析: 摘录: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现在时态,甚至于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一个将来时态。 赏析: 板书设计 引出话题; 原因或条件:扶植年轻人是历史规律; 马太效应; 我一生中 “我”已非权威; 的重要抉择( 创业的都是年轻人; “我”是真心诚意地扶植年轻人; 时刻记住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总结:要体现自我价值。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事例在演讲中的作用;品味演讲者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难点)。 2.培养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感受演讲语言 小文:我发现这篇演讲词和前面的《最后一次讲演》一样,也是记录稿。那些括号里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吗? 小语:括号里的内容是记录演讲现场演讲者的动作、声调或者听众的反应的。它能让读者通过记录稿更好地感受到现场的氛围。 小文:这样的括号共有11处,仔细一看,都和“笑声”“掌声”两个关键词有关。 小语:我们梳理一下,看看王选的演讲赢得“笑声”“掌声”的原因分别有哪些? 小文:我来研究“笑声”,我发现赢得笑声的地方往往都是王选用了幽默的比喻,甚至是对自己进行调侃、自嘲的地方,这些表达极大地拉近了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 小语:那我来说“掌声”,我发现赢得掌声的地方是因为演讲者的观点、表达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同,比如王选关于名人和凡人差别的观点。 小文:看来王选的演讲虽然很长,语言看似平淡,但却有着不错的现场效应,富有感染力,这也是演讲者精心设计的结果。 小语:演讲语言的平淡也是有理由的,从演讲的听众角度去考虑,演讲的对象都是比自己年幼许多的大学生,与演讲者的年龄差距更像是祖孙,因而王选的语言就显得非常平和,他循循善诱,非常耐心地诉说自己的人生经历。 感受演讲者是采用怎样的口吻进行演讲的,并写出你这样理解的理由。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演讲者的口吻 理由 二、论证方法 这篇演讲词其实也可以视为一篇议论文,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比喻论证:将自己比作将要落山的夕阳,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比作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太阳,表明在场的年轻人正处于人生中最好的奋斗年华。态度诚恳谦逊拉近权威院士与学生听众之间的距离,有亲和力,增添幽默效果。 举例论证: 列举事例 证明道理 对比论证: 对比内容 证明道理 道理论证: 第8段引用荣格的公式,论述了自我价值与集体价值的关系。意在勉励青年学生要积极融入集体,为集体贡献力量,才能更好地体现自我价值。语言高度概括,富有哲理,在给人以鼓舞的同时又带来深刻的启发。 三、对比阅读 同是著名科学家面对青年学子所做的演讲,比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和《我一生中最 重要的抉择》的风格。 篇名 演讲内容 话题特点 表达方式 演讲风格 《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 《我一生中 的重要抉择》 四、主题归纳 本篇演讲词,作者现身说法,具体阐述了自己做出扶植年轻人这一抉择的原因、目的和做 法、建议等,表现了作者爱国奉献、甘为人梯、淡泊名利的高尚精神。 五、教师寄语 年轻人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力,所以要抓住现在,勤奋努力;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创造力,要跟上时代步伐。 板书设计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引出话题(是什么?)→ 大力扶植年轻人(为什么?)→ 爱国奉献 分析观点:扶植年轻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甘为人梯 扶植年轻人的具体想法和建议 淡迫名利 名人和凡人的差别→ 总结话题:勉励年轻人融入集体,实现自我价值 教学反思: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教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演讲的内容(重点)。 2.感受演讲者语言庄重典雅的风格,体会本文站位高、格局广的特点(难点)。 3.梳理演讲的思路,理解演讲者阐述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感受演讲者高尚的品德和超前的思想。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北京欢迎你》,引入29届北京奥运会。 二、走近作者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1896至1925年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他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著有《体育颂》等。 三、背景介绍 现代奥运会计划每四年举办一届,1916年本应在德国柏林举行第六届奥运会,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停办。本文是他在1919年4月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会上发表的演讲,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新内涵。 四、字词清单 读准字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浩劫( ) 指摘( ) 襁褓( ) 拙劣( ) 挚爱( ) 崩溃( ) 携手( ) 行将就木( ) yínɡ( )绕 jiā( )锁 diàn( )定 zhì( )爱 分bēng( )离析 暴风zhòu( )雨 相fǔ( )相成 五、梳理思路 小组合作梳理本篇演讲词的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1):简要回顾奥林匹克运动5年来的发展情况,指出它将凸显独特的意义 第二部分(2-7):具体阐释奥林匹克精神“平和与自信”和“面向大众”的新内涵及其教育意义 第三部分(8-10):表达对奥林匹克主义的信心与美好祝愿 六、感受演讲语言 顾拜旦的演讲词语言庄重典雅。从文中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示例:所幸,奥林匹克主义并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而是无所畏惧、无可指摘地挺了过来。 赏析: 摘录:古文明的魅力,时有衰退,平和与自信正日益成为其有力的支撑。同时,它们也是那些即将在暴风骤雨中诞生的新生文明必不可少的支柱。 赏析: 摘录:狂风骤雨之后,我们迎来破晓的黎明。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赏析: 感受演讲者是采用怎样的口吻进行演讲的,并写出你这样理解的理由。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演讲者的口吻 理由 假设你是现场的一位听众,演讲词中的哪些地方会打动你、感染你?仿照示例,摘录一处并试着探究其原因。 原文摘录 被打动、感染的原因 但是如今,我们知道该在将来采取何种态度了。 这句话针对有些人认为“勇气之花在我们当代人的手中早已残败凋零了”而发出,句式短促,铿锵而坚定,让我感受到顾拜旦传播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决心 七、主题归纳 这篇演讲词演讲者回顾了奥林匹克主义走过的艰难历程,深入阐述了奥林匹克主义在当前形势下的新角色及新内涵,激励人们积极投身于奥林匹克运动,表达了对奥林匹克主义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 板书设计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奥林匹克主义的新角色 平和与自信 回顾过去 具体阐释奥林匹克主义 教育青少年 展望未来 运动复兴25周年 面向大众 表达对奥林匹克主义的美好祝愿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演讲者语言庄重典雅的风格,体会本文站位高、格局广的特点(难点)。 2.梳理演讲的思路,理解演讲者阐述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感受演讲者高尚的品德和超前的思想。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究 顾拜旦的演讲词如何体现其站位高、格局广的特点? 明确:在演讲开头,以战略家的视野指出奥林匹克的全新意义。演讲者从人类文明的立场出发,阐述奥林匹克平和与自信的精神内涵,还将奥林匹克运动与美和教育结合起来,赋予奥林匹克崇高的使命和独特的价值。集中反映出演讲者宏大的视野,以及对奥林匹克精神深刻的认知。 顾拜旦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何意义? 明确:奥林匹克运动体现的大众参与意识、顽强激越的意志力、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发奋学习、克难奋进、砥砺前行! 二、对比阅读 篇目 听众 场合 观点 语言风格 最后一次讲演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三、树立听众意识 1.本单元四篇演讲词中,你最喜欢哪一篇的开头? 我最喜欢的开头来自《 》 演讲开头带给你的感觉: 。 你觉得演讲者是如何做到的: 。 2.四篇演讲词中,你最喜欢哪一篇的结尾?说明理由。 四、课后拓展 1.下面两篇演讲的开头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2.下面这则演讲当时被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且反响巨大,请你探究其中的原因。 政哥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