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作文最后押题:文化传承与交流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作文素材 2024-05-20 手机版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外交部: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材料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礼记中庸》 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当今世界是一个交流日益频繁的世界,对此,你有何思考?请结合上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言素材】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习近平 (2)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泰戈尔 (3)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4)文化虽然不像文明那样具有地区的广泛性,但是,它相应地和各个国家的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具有更深刻的联系。——森谷正规 (5)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经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垢政治和经济。——毛泽东 (6)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爱献生 (7)在这富有历史背景、富有高度私人秘密性的社会,人类的文化应是多彩多姿的。——黑塞 (8)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印度 (9)中国的长斯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毛泽东 (10)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雅各布。布克哈特 【事例素材】 (1)单霁翔:从“故宫看门人”到“世遗守望者” 在进入故宫工作之前,单霁翔做了十年的文物工作。“不是在考古挖掘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路上”,几乎全年无休。深埋地底的文物终有一天会输给时间,五千年的中华文化遗产岌岌可危,单霁翔不容许自己有片刻停歇。单霁翔临危受命,执掌故宫。故宫管理者能否对属于全民的文化遗产尽爱惜之情、尽保管之责,他必须对公众有所交代。偌大的紫禁城压在单霁翔的肩膀上,五十八岁的他大概从未想过他的第五座四合院会如此沉重。 单霁翔曾经在《国家宝藏》的序言中说过:“若想让文物在历史、文化、精神上获得尊严,就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单霁翔坚持开放故宫,不单是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好的体验,也是希望借此呼吁大家保护文物,认识历史。只有当人们深刻地理解这些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才会自觉地守护它们。 素材解读 在单霁翔的不懈努力之下,故宫如今已经开放了80%左右。他想要将故宫背后蕴含的中华文化以自信、开放的态度传承下来,更好地、全面地展现给世界。“故宫在朝阳升起、夕阳西下、月亮升空的时候,都有一种它自身的美,一种宁静,一种文化魅力”,他希望“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2)传承冬奥遗产,续写“后冬奥时代”的文化自信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顺利落下帷幕,作为“双奥之城”的北京向世界呈现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冰雪盛事。当五环旗下汇聚五洲宾朋,当“中国风”与“冬奥范”相遇后迸发出的“冰雪奇缘”,折射出更加坚实的文化自信,诠释着新时代中国的从容姿态,传递出中华儿女与世界人民“一起向未来”的共同心声。中华文化的魅力收获来自世界的掌声,为继承冬奥遗产,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宝贵经验。 素材解读 用好北京冬奥遗产,续写冰雪运动新篇章。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既有场馆设施等物质遗产,也有文化和人才遗产,这些都是宝贵财富,要充分运用好,让其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实现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习近平 (3)王栋:非遗传承,播撒火种 王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技艺传承人,17岁开始跟随外祖父学习中州派古琴斫制。目前在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文化遗产学院任教,该院开设了古琴和漆器的制作专业。每年有100多名学生参加古琴制作技艺课程的学习。 王栋说:“活着无法实现的梦想才是能让我努力一生的梦想!”看到他满脸幸福的笑容,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他是一个活在童话世界中的斫琴师,除了斫琴,其他一切似乎对他都不重要,在他的精彩世界中只有他陶醉和憧憬的古琴梦。 素材解读 让文化和自然遗产绽放新光彩。把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推动遗产资源融入社会生活,就一定能让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人民日报》 (4)从迪奥“马面裙”事件中,看中国文化的传承 近日,迪奥发布的一款半身裙因疑似抄袭中国马面裙一事,被迅速在网上引爆,“迪奥抄袭”的相关话题更是冲入微博热搜榜,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 究其原因,是迪奥对其发布的新款半身裙,在产品说明中使用“这款半裙采用标志性的Dior廓形,是一款全新的优雅时尚单品……”来介绍,而细心的网友发现其与中国传统的马面裙款型基本一致,但并未提到借鉴参考中国马面裙设计风格。 (5)参与长城保护、研究的年轻人 1984年出生的尚珩,2010年来到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现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工作,10多年间参与和主持了多项长城考古发掘工作,完成“中国历代长城研究”等多个研究项目;90后姑娘鲁婷婷,研究生毕业后入职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成为一名长城保护的“守关人”;郭洪秀一家接力守护家乡的野长城,他已是第三代长城保护员……近年来,长城保护与研究的力量日益壮大,许多年轻人用丰富的专业知识、饱满的青春热情投入长城保护工作,让古老长城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长城保护,贵在坚守。长城绵延万里,大多地处偏远,地形陡峭,一些地段无路可走,只能手脚并用艰难攀爬。选择这份工作意味着远离繁华、独守寂寞、甘于清贫。20多年间,尚珩徒步考察了多地的长城,行程超过3000公里;鲁婷婷每月对散布在戈壁山林、人迹罕至荒漠中的30个不可移动文物点进行多达400余次的巡查监管;郭洪秀守护的长城离县城有30公里远,他常年骑着摩托车颠簸在崎岖山路之上……这些可亲可爱的年轻人,心怀热爱、不辞辛苦,在保护长城的坚实足迹中写下壮美的青春华章。 (6)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曾是北大的天之骄子,却在1963年毕业后奔赴了这座位于西北荒漠中的小镇,与她的老师段文杰一样,开始了与敦煌几十年的“厮守”时光。 当时在自然环境破坏、洞窟本体老化与游客蜂拥而至的三重威胁下,莫高窟一度岌岌可危。樊锦诗为了让这些存留千年的脆弱艺术瑰宝“活”得更久,大胆构思了“数字敦煌”。 “数字敦煌”是一项敦煌保护的虚拟工程,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拍摄、扫描、获取、存储敦煌石窟文物信息。樊锦诗和她的团队利用数字技术,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樊锦诗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到莫高窟保护、研究事业中,只要一说起敦煌,已是高龄的她,仍似孩子般手舞足蹈,眼里透着光亮。 (7)白先勇:昆曲义工 白先勇自称“昆曲义工”,他在《细说牡丹亭》的发刊词中动情地说,他觉得上天留他,是因为他有事情没有完成,而推广昆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昆曲位列第一。而在当时,和许多传统戏种一样,昆曲也存在着演员老化、观众老化、演出形式老化、乏人问津的危机。2004年4月,白先勇老师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横空出世,让年轻人也爱上昆曲的作品就此诞生。 可以说,正是昆曲版《牡丹亭》的推出,才引发了近年来两岸三地乃至世界范围的昆曲热。 郑崇波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