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蝉》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4-01-19 手机版


 18《中国石拱桥》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理清说明思路,学习常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重难点)。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1.默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你课前搜集关于“桥”的俗语、诗句和民间故事,用一句话谈谈“桥”是什么。

“桥”的俗语: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桥”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 马致远

“桥”的民间故事:鹊桥相会

我心中的“桥”:桥不仅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建筑、景观,而且代表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密切关系。

二、文体知识

说明文概念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或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实用性文体。



类 按说明对象 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 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科学小品文)

常用说明方法 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摹状貌、作诠释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语言 准确、严谨;语言风格或平实或生动

说明文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并列、递进

三、字词清单

读准字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拱桥(     )  记载(     )  残损(     )   侵略(     )  洨河(     )  

匀称(     )   饮涧(     )   河堤(     )    铺砌(     )  惟妙惟肖(     )

hú形(    )   雄kuà(    )  桥dūn(    ) 推chónɡ(    )  序mù(    )

匀称(     )   称赞(      )   记载(     )   千载(     )   装载(     )    载歌载舞(     )   承载(     )   怨声载道(     )

四、了解特征

1.速读课文,用三至四个修饰语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         、         、         、         、         的中国石拱桥

2.文章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选取了许多例子。从课文中找出这些例子,提取关键信息,填写下表。纵向看一看,你有哪些发现? 

名称 建造时间 特点

1 约282年 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

2 赵州桥 约605年

3 1189—1192年

4 江东桥

5 1961年 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独拱石桥

6 双曲拱桥 解放后

我的发现:



五、理清思路

1.试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再次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各段的中心句。这些句子通常在什么位置出现?

我的发现:                                                      。

2.解释下面疑问:

⑴课文重点举了赵州桥、卢沟桥这两个例子,它们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因为赵州桥的历史比卢沟桥悠久,是按照时间顺序举例的,这样介绍符合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

⑵为什么要举两个例子?举一个例子不是更简练吗?

明确:因为这两桥各有特点,赵州桥是独拱石桥,其拱上加拱的设计突出;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突出。两例互相对照、互相补充,共同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

六、说明方法

学习表格中说明方法的有关知识,并根据示例在文中找出相关实例,说说它们的作用。

说明方法 运用方式

实例学习

例句 作用

举例子 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标志性词语:例如、比如、据说……)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具体真切地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使之有说服力





较 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标志性词语:也、相对于、较……)





方 用一件事物来说明另一件事物,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标志性词语:像、如、仿佛……)





字 用数据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标志性词语:数词基数、百分数、比例、概数等)



用 引用一些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文献资料,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貌 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





别 将被说明对象按照一定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条理清楚





释 对事物的性质、特点进行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板书设计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子:具体有说服力             引用:充实有说服力

作比较:突出强调                 摹状貌:形象具体

打比方:生动形象                 作诠释:通俗易懂                             

列数字:具体准确                 下定义:科学准确

分类别:条理清楚                  画图表:简明直观                                       

答题公式:说明方法+结合句子具体展开+效果词+事物特征。事物特征往往在本句所在段的首句或尾句。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重难点)。

2.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1.默读法: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品析语言

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加点部分的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原句: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分析:“几乎”强调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分析:“比较早”表达比较严谨、稳妥。

②《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分析:“大约”“可能是”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提供根据,增强表述的准确性。

③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分析:“在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更符合实际情况。

3.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分析:数字具体,实事求是,该用“约”限制时,绝不“故作准确”;“几乎”强调了桥面与河面并非完全平行。

二、课堂总结

文章以中国石拱桥为说明对象,突出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分别介绍了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现代拱桥,在介绍中国石拱桥时又以赵州桥和卢沟桥等为例进行说明,综合运用了时间和逻辑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

三、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对卢沟桥的介绍,与课文里的相比,说明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明确:《中国桥梁史料》集中介绍了卢沟桥本身的情况,分析了拱、桥墩、桥面、桥栏等几个部位,列举大量数据与事实,一一介绍;课文重点介绍了卢沟桥的结构特点、桥栏上的石狮子,也介绍了卢沟桥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明确:因为《中国桥梁史料》是一部桥梁学的专业著作,所以主要从学科专业的角度,介绍卢沟桥作为一座重要建筑物的技术细节;课文是一篇科普文章,要让普通读者在有限篇幅内比较全面地了解卢沟桥,自然不能过多聚焦于技术细节,但又要让读者对卢沟桥的建筑特点有所了解,所以选择卢沟桥的结构特点和最著名的石狮子作为说明重点。

(阅读对象决定说明内容)

2.材料(二)主要写的是什么?与课文里对卢沟桥的介绍相比,它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夜宿卢沟观晓月》是散文,主要写观赏“卢沟晓月”时的情景。描写重点是月光和桥下的流水,最后才烘云托月般写到卢沟桥本身,前面的渲染使卢沟桥给读者留下美丽动人的印象。课文是说明文,客观平实地介绍卢沟桥的特点,即使有摹状貌的内容,也是为了把相关内容说清楚,并不是为了写景抒情。(文体特点决定写作方法)

四、说明文解题步骤

1.明确说明对象

①看题目;②看段首段尾;③归纳总结。

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①看标题;②找中心句或者关键句;③概括归纳段意。

3.判断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5.理清说明文顺序和结构

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总   石拱桥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历史悠久      

分   中国石拱桥 举例代表 赵州桥 卢沟桥    时间顺序

取得成就的原因            逻辑顺序                 

总   现代拱桥

教学反思:

19《苏州园林》教案

学习目标:

1.抓关键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难点)。

2.学习引用、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难点)。

3.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1.默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由“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导入课文。

二、走近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集《稻草人》等。

三、写作背景

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四、字词清单

读准字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映衬(     )  依傍(     )  蔷薇(           )  模样(     )  着眼(     )  相间(     )  tǎnɡ(   )若   jiàn(   )赏   轩xiè(     )  回lánɡ(    )  丘hè(    )   lín xún(     )  màn(   )延   bā jiāo(    ) diāo lòu(     )

zhēn zhuó(     )   因地制yí(   )   自出心cái(   )      重峦叠zhànɡ(   )

五、说明文解题步骤

1.明确说明对象

①看题目;②看段首段尾;③归纳总结。

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①看标题;②找中心句或者关键句;③概括归纳段意。

3.判断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5.理清说明文顺序和结构

六、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默读全文,圈画关键词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要求:1.找准每段中心句,概括段落主要内容。

2.梳理段落之间的关系,划分文章结构。

3.绘制思维导图,理清说明顺序。

提示:说明文的中心句是最能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简洁而完整的句子,一般出现在文中开头段落和每段句首,起提示层次和角度的作用,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1.找准每段中心句,概括段落主要内容。

明确: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⑵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⑶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⑷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⑸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⑹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⑻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⑼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⑽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2.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展开说明的?梳理段落之间结构关系,理清说明顺序。

明确: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1地位);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总特征);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⑶;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⑷;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⑸;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⑹;注意角落的图画美⑺;注意门窗雕镂的图案美⑻;注意建筑搭配的色彩美⑼;美不止这些⑽。

总分总结构,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节、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知识链接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

①时间顺序:即以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从古至今,说明事物的发生及发展过程或

讲解制作步骤等。

②空间顺序:即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③逻辑顺序:即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安排说明顺序,事

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等。

3.本文的说明顺序为什么不采用空间顺序?

明确: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地进行叙述,因而采用逻辑顺序。

六、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和细处特点,按照总分总、从主要到次要、由整体概括到局部具体的逻辑顺序,突出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整体特征,展现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表达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赏之情。

板书设计

亭台轩榭的布局

整  假山池沼的配合    主整大

图体  花草树木的映衬    要体处 逻

画    近景远景的层次           辑

美    角落的图画美      次局细 顺

局  门窗雕镂的图案美  要部节 序

部  建筑搭配的色彩美

总(概括)         分(具体)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引用、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难点)。

2.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1.默读法: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写作帮助

叶圣陶的这篇《苏州园林》原是一本摄影集的序文,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本文对读者欣赏这本摄影集有何帮助。

明确:作者先以“完美的图画”来总写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分写每个方面的特点:苏州园林是不讲究对称的美术画,假山、池沼中游鱼与游人形成入画的一景,栽种、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这些关于图画美、图案美和色彩搭配的内容都是从绘图、构图的角度书写的,便于读者对画面进行体验和想象,利于他们立足理论来欣赏这本摄影集中的照片。

二、抓住事物特征,学习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本文是说明文的标本。叶圣陶是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进行说明,让大家感知它的美的(看句子分析说明方法)?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第2段)

明确:举例子,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第3段)

明确:作比较,将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的布局相比,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明确:打比方、作比较,将对称建筑比作图案画,将苏州园林比作美术画,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第4段)

明确:举例子,举池沼或河道边沿的例子,具体说明池沼的自然之趣的特点。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明确:引用古诗词,生动形象地说明池沼具有图画美的特点,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第5段)

明确:举例子、摹状貌,举了高树低树,落叶树,常绿树互相搭配映衬的例子,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栽种着也眼于画意。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明确:作比较、打比方,将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的树木与一般园林相比,突出苏州园林表现了中国画的审美观。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明确:举例子、摹状貌,具体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第9段)

明确:作比较,将北京园林与苏州园林的色彩使用情况相比,突出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内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明确:摹状貌、举例子,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三、斟酌词句,品味语言特点

1.叶圣陶先生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本文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堪称说明文的典范。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明确:“据说”表示不确定,是留有余地的说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明确:“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限定,说明大多数是这样,但又不全部对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③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明确:“大多”是从数量上限定,很有分寸,说明并非全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④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明确:“往往”是从范围上限定,说明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小结:使用限定性词语,如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的词语,很讲究分寸,留有余地,不把话说死,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2.揣摩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①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标本”是典范、样本的意思,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②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图案画”与“美术画”有什么区别?)

明确:“图案画”多是对称,比较刻板;而“美术画”是艺术创造,更注重个性,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和艺术之美。

③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明确:“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具有实际效用,可以复制。假山的堆叠属于前者。

④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尽管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众多、更有层次了。

四、课外拓展

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被认为“是一个南北名园的综合”。读一读下面《红楼梦》第十七回的选段,圈画和标注出其中描写楼台轩榭、假山池沼和花草树木的内容,并比较大观园与课文所写的苏州园林有什么异同。

相似的特点:如正门的窗户不施彩绘,墙壁也比较素净,“不落富丽俗套”;又如注意山石、藤萝等与建筑的配合等。

不同之处:如苏州园林从整体到局部都贯彻了“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审美原则,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艺术风格是和谐一致的。大观园则表现为多种不同风格的“景区”的拼凑堆叠,既有素朴自然的,也有穿凿扭捏的,还有金碧辉煌的,就局部看不无佳处,就整体看并不和谐。正如贾宝玉所说的,不是“天然图画”。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美在: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图画美、图案美、色彩美                     

教学反思:  

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

学习目标:

1.梳理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顺序,把握纪念碑的空间结构(重点)。

2.品味本文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特点,体会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难点)。

3.了解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发爱国情和报国志。

教学方法:1.自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形态优美的中国石拱桥,它是中国桥梁建筑的丰碑;我们也欣赏了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丰碑。回顾历史,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推翻了一座又一座压迫的大山,树立起一座又一座丰碑。回顾那段历史,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自信心,能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人民英雄纪念碑,去瞻仰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建筑,去缅怀那些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们!

二、写作背景

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

立、自由、民主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舫fǎnɡ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 

三、解读标题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主标题;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副标题。

四、字词清单

读准字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镏金(      )    上溯(      )    旌旗(      )    峻峭(      )    重幔(      )    庑殿(      )    五卅运动(      )     永垂不朽(      )

zhān(     )仰   chù(     )立    xiāo(     )毁   挑xìn(     )     

xiānɡ  qiàn(       )   yú越(     )   天qiàn(     )     慷kǎi(     )激昂 

五、把握说明顺序

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请根据提示,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关键词,填写相关内容,把握说明顺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⑴A.台阶→平台→      →两侧上部→      (由下而上)     

B.题词→碑文(由      到      )

C.双层汉白玉栏杆→碑身→       (由四周到中央)

D.销毁鸦片烟→金田起义……

E.碑主题→碑文→                 (由主到次)

F.第6段→第7到10段(由      到      )

A、B、C的说明顺序是     顺序;D是     顺序,兼有方位顺序;E、F的说明顺序是     顺序。

⑵课文还是一篇“瞻仰记”,以纪念性的建筑物为说明对象,以作者的行踪为说明顺序。请先从文中摘录体现说明顺序的相关词句,再阅读作者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采写回忆》一文中关于“瞻仰记”来历的详细说明,结合你初读课文的体验,谈谈采用这种方式写作的好处。

明确: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纪念碑台阶前→踏上石阶,到第二层平台→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最后来到碑身的正面→走下台阶离开

参观者的游览行踪顺序(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

采用“瞻仰记”的方式写作,边瞻仰,边介绍,方便从纪念碑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中找出一个合理的瞻仰顺序,条理更清晰;容易让读者对纪念碑有全面的了解,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说明文的要求来看,采用第一种方式写,过多的事例千头万绪,不能充分展现说明对象的特征,也不符合文体特征。

六、梳理课文内容

怀着         的心情瞻仰纪念碑——                 的纪念碑

介绍纪念碑的整体概况——介绍纪念碑的位置、          ,          和         。

介绍纪念碑的     、     和造型——造型特点:既有         ,

又有                 。

介绍                               。

进一步抒发思想情感,与开头相呼应。 

七、分析说明方法

作者为了介绍清楚纪念碑,分别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面,和天安门遥遥相对。(第2段)

明确:打比方,将纪念碑比作“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纪念碑的巍峨、雄伟。

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第6段)

明确:列数字,用具体数字,具体准确地突出浮雕的高大和保存历史之久,体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重要与其纪念意义的深远。

八、课堂总结

这篇说明文以瞻仰者的行踪顺序为主,空间顺序为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进行了全面且具体的介绍,主要介绍了纪念碑的位置、兴建过程,碑的题字、碑文、碑身造型、装饰花纹以及十幅浮雕,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人民英雄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本文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特点,体会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难点)。

2.了解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发爱国情和报国志。

教学方法:1.自读法: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品味语言特色

1.细细品味课文,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⑴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落成”能否改为“建成”?“瞻仰”能否改为“参观”?)

明确:不能,是因为“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而用“建成”等词就无法表现作者崇敬的心情。作者用“瞻仰”,也是因为“瞻仰”表示恭敬地看,表现作者是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更贴切、庄重。

⑵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加点的部分换成“接下来”会不会更简洁?)

明确:文中交代了纪念碑的北面为正面,用“往南”点明了“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所在的方位,用“转到碑身的后面”和纪念碑的北面为正面相呼应,进一步点明了其位置,也显得更准确。用“接下来”不能写出确切的位置。

⑶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纪念碑是用17000余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该句的语言特色)

明确:“中国”表示范围,“自古以来”表示时间,“最大”表示程度,通过这一连串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了纪念碑的特点。“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突出了纪念碑巍峨、雄伟的特点。最后一句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增加了表述的生动性。

④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

明确:“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交代数据来源;“至少”表示最小限度,说明了这些浮雕可以保持在800到1000年以上,如果去掉后就变成了只能保持800到1000年,讲话太绝对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2.课文说明生动形象、内涵丰富、意蕴深远,这与作者深谙民族文化和熟练运用象征手法有很大的关系。请仿照示例,从下面的原句中任选一件事物,根据课文内容,联系阅读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我选择(     )这一事物,



二、介绍浮雕内容

提示:介绍浮雕要概述事件、摹写状貌、阐释画面意义。

如五四运动:

概述事件:1919年5月4日,为了反对二十一条,北京爱国学生齐集天安门前举行示威游行。

阐释画面意义:“慷慨激昂”“愤激”“怒形于色”等词语写出了爱国运动中人民群众对于卖国贼的痛恨和谴责。

四、课堂总结

我们了解了浮雕上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理解了纪念碑上的文字的深刻内涵,更在本文严谨而又不失生动的语言中,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领会到了这座建筑的象征意义。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当牢记历史,不忘先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新鲜血液。                          

教学反思:  

21《蝉》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理清说明顺序,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重难点)。

3.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1.默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他就发现了蝉的不为人知的一面。他特别

喜欢昆虫,在一个叫做荒石园的地方,他全身心投入对昆虫的观察与实验中,坚持不懈,用了近30年完成了一部不可思议的巨著——《昆虫记》。他本人也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无法仿效的观察家”(达尔文语)。

二、了解《昆虫记》

《昆虫记》是一部伟大的自然科学著作,共十卷,每卷由若干章节组成。被世人称为“昆虫的史诗”。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昆虫记》是科学与文学结合的典范,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三、文体知识

科学小品文,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讲故事、写风景),写法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多采用文艺笔调。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 

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蝉》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蝉》共由“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歌唱”“蝉的卵”四部分组成。课文节选自第二、四部分。    

四、字词清单

读准字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储藏(     )  金蜣(     )  窠(    )      涂墁(    )   纤弱(     )  

掘土(     )  翘起(     )  蚋(    )      孵化(     )  钹(     )    

轧碎(     )  鳍(       )  折皱(     )   跳蚤(    )   黏土(    )

suì(   )道   yōng(   )肿   xià(   )隙   防yù(   )   顾jì(    )   

车zhé(    )   寻mì(    )   xuān xiāo(     )  pái huái(     )  

无动于zhōnɡ(   )

五、蝉的印象

默读课文,注意课文的旁批和阅读提示。阅读提示提醒我们:本文有情节,有描写,读起来更像小故事,是带文学性的说明文。

结合文中对蝉的描写,试用下面的句式说说蝉的印象。

我发现“蝉”(很)                                                          。   

示例:我发现“蝉”很谨慎,“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纤弱的幼虫脱皮的时候,这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

我发现“蝉”很聪明,“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

我发现“蝉”很勤劳,“能够很随便地在穴道内爬上爬下,这是很重要的。它必须先知道外面的天气是怎样的,才能决定可以出来晒太阳的日子到了没有。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御外面的恶劣气侯,直到最后一刹那。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气息,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考察气侯的情况。”

六、蝉的说明

1.法布尔科学而具体地说明了蝉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 “蝉的地穴”介绍了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蝉的卵”写了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我觉得应该按时间顺序把这两部分的写作顺序换一下。你认为呢? 

明确:不需要换。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蝉“四年黑暗中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也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引起读者的兴趣。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蝉从卵到幼虫再到成虫的过程,会显得呆板无趣,也不符合人们对蝉的认识规律,更无法表现蝉生生不息的种族延续过程。

2.法布尔把蝉等小昆虫当作人来写,赋予昆虫以人的心性和精神,读来生动活泼、形象风趣、饱含感情。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书摘卡,感受其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吧!

摘录一

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有了它的统治,这里无论怎样都是不安静的。

“统治”的说法很有趣:“统治”一词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蝉在七月中的主导地位,在夏天歌唱的响亮及持久,更有情趣。

摘录二

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竟”字很有意味:“竟”这一副词的使用,写出作者内心的惊讶和无奈,以及对蝉的这一本能的怜悯。

3.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文章,往往会使用作比较的方法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道理。让我们参照示例,根据课文内容,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表格吧!

比较对象 具体内容 表达效果

蝉与金蜣

蝉的窠周围没有土,蜣的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说明蝉掘地的方式与众不同,是从地下上来的,从而表现出作者在科学研究上精于探究、观察细致

蝉与蚋



地下与阳光中

七、蝉的故事

法布尔还写有《蝉和蚁》《蝉的歌唱》等。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蝉和蚁》《蝉的歌唱》中的科学精神

篇目 科学精神

《蝉和蚁》

《蝉的歌唱》

2.“(《昆虫记》)用虫性反观人类生活,思考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等,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请你分别结合《蝉和蚁》和《蝉的歌唱》的内容,探究“用虫性反观人类生活”的艺术特色。

明确:《蝉和蚁》:默默付出、辛勤创造美好生活的蝉没有得到重视和礼待,而诸如蚂蚁之类的“屠杀者”和“掠夺者”却得到关照与赞美,这正如人类世界中一样,有些人不分青红皂白地主观判断,使得“做好事的默默无闻,恶贯满盈的却备受歌颂”,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

《蝉的歌唱》:动物的习性可能只是为了表达它们生命的乐趣,不带有任何功利性。人类需要反观自我,人类并非凌驾于其他动物之上的统治者,我们更需要的是谦卑与敬畏。

八、归纳主旨

本文按照观察的进程,使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对蝉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表达了作者对蝉的喜爱以及对生命的赞美之情,使我们了解了蝉的生长过程,激发了我们观察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八、主旨归纳

这篇散文作者以昆明的雨为出发点,描写了昆明雨季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以及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充分体现了昆明雨季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对过往岁月的想念以及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彰显了脱壳作者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

板书设计

蝉的洞穴  洞穴特点

出穴        生动形象的文学笔法 

蝉            树枝产卵    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       

蝉的卵   孵化幼虫    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

钻入土里

变成成虫

教学反思:

22《梦回繁华》教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梳理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重点)。

2.理解作者介绍画作的说明方法,品味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色彩的特点(难点)。

3.感受课文典雅而有韵味的语言,增强对祖国灿烂文化的喜爱与敬仰之情。

教学方法:1.自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

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二、欣赏《清明上河图》

三、字词清单

读准字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绢本(    )  沉檀(    )  冗长(     )   题跋(    )  擅长(     )  

岔道(    )  料峭(    )  漕运(    )    纤夫(    )   舳舻(       ) 

摩肩接踵(      )   biàn(   )京      wéi(    )杆     握gāo(    )

hàn(   )林      田chóu(   )      cù(   )拥       qiú jìng(     )    

长途bá shè(      )   luò yì(      )不绝

四、梳理说明结构

1.阅读说明文时可以用浏览的方式,抓住关键语句。请根据提示,快速浏览课文,填写相关内容。

画的题材特点:北宋时期 商业繁盛 绘画题材拓展 市井平民生活 风俗画最具代表性

作者介绍:张择端   幼读书游学  后习绘画

画的总体介绍:

详写画面内容:

画的特点和价值:

2.课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全文使用逻辑顺序,从画作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写起,接着详细说明画作内容,最后介绍画作的特点和价值,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由表及里,清晰而全面,重点突出。

第4段重点介绍说明画作内容时既使用了由画面开卷处—中段—后段的空间顺序,又使用了由次到主、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这样写,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五、感受北宋繁华

课文是怎样围绕“繁华”来说明《清明上河图》的?

角度 摘录 感受

描摹市井风情的繁华 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一片繁忙景象。

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 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扫墓归来的权贵。

想象古代人们的生活 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一应俱全。

六、发现语言奥秘

1.课文是一篇介绍艺术作品的说明文,为了避免内容晦涩难懂,作者运用了各种生动形象的说明方式,带领读者领略作品的魅力。请仿照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将专业、深奥的知识解说得细腻生动的。

我选择(  )。分析:



2.课文说明生动,语言简练、典雅而富有韵味,这与运用了大量四字短语有关系。请根据课文内容,帮助老师完成这次“文字实验”。说说你的发现。

实验现象:               ——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          

街上行人——                                                   ——无所不备

观察整理:将描述对象分类——四字短语铺陈内容——                            

实验发现:

。 3.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作用。

⑴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            

明确:“可能”表示估计,即《清明上河图》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只是后代文人考订后猜测的结果,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

明确:“当时”从时间上限定,与现在区别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

明确:“基本”从程度上限定,很有分寸,指画中所描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大体一致,并不完全相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⑷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

明确:“十分”有非常、特别之意,从程度上限定,突出强调《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细节刻画的真实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六、归纳主题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结构和内容的阐述,介绍了北宋汴京的生活面貌,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展现了一派繁荣景象,肯定了《清明上河图》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政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