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中考作文“北京是一本读不尽的书”“我生活中的一棵树”审题及考场范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中考范文 2023-07-04 手机版


 【2023年北京中考语文作文题】

27.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1)北京是一本读不尽的书。阅读作品,读到北京的风物与精神;走进建筑,读到北京的历史与文化;参加活动,读到北京的习俗与礼仪……翻开北京这本书,你读到了什么?以“我读到的北京”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在课文中,我们读过高大的皂荚树,顽强生长的小桃树,力争上游的白杨树。树,见证岁月,寄托情感,象征精神。倘若发挥想象,在鸟儿、小草、泥土、风雨等的眼中,树也会有不同的故事,呈现不同的风采。以“我生活中的一棵树”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审题指导】

2023年北京中考语文作文题总分40分,和北京高考一样,语文作文题有两个:“我读到的北京”和“我生活中的一棵树”,考生可以二选一。具体作文题如下:

(1)北京是一本读不尽的书。阅读作品,读到北京的风物与精神;走进建筑,读到北京的历史与文化;参加活动,读到北京的习俗与礼仪……翻开北京这本书,你读到了什么?以“我读到的北京”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在课文中,我们读过高大的皂荚树,顽强生长的小桃树,力争上游的白杨树。树,见证岁月,寄托情感,象征精神。倘若发挥想象,在鸟儿、小草、泥土、风雨等的眼中,树也会有不同的故事,呈现不同的风采。以“我生活中的一棵树”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作文试题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题目一以学生生活的北京作为写作素材的来源与情感抒发的对象,“北京是一本读不尽的书”,以此为总括,题目接着进行了三方面非常充分的引导:“阅读作品,读到北京的风物与精神;走进建筑,读到北京的历史与文化;参加活动,读到北京的习俗与礼仪……”就自己的阅读体验、对典型历史建筑的理解、参加活动的所思所感、所学所悟出发形成相关检索,接着以“翻看北京这本书,你读到了什么?”推动学生的思考过程的充分展开,个性特征的充分展现。在阅读的过程中内化和升华“自己对于北京热爱”的情感,在写作的历程中沉淀和熔铸“因北京而自豪”“为北京而奋发”的精神。

题目二紧承题目一而来,以“读”来带引话题,引导学生自然步入熟悉的课内阅读内容之中:“我们读过高大的皂荚树,顽强生长的小桃树,力争上游的白杨树。”然后在日常熟悉的阅读中,突出主体特征,转化观察思考的角度:“树,见证岁月,寄托情感,象征精神。倘若发挥想象,在鸟儿、小草、泥土、风雨等的眼中,树也会有不同的故事,呈现不同的风采。”角度转化巧妙,新颖,而且充满童趣,为学生的想象打开了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凸显与展示学生的个性特征的。题目为学生书写心灵、展示自我提供了开阔空间。

两道作文题,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真实而丰富的生活体验,鼓励他们写真情实感,充分激发学生的共鸣,让平时关注生活、积极思考、深入探究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为学生大胆创新,展开想象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优秀范文】

1我读到的北京

打开北京这本大书,我读到了大写的肃穆。

也许,由于经济的发展,很多人只看到了北京的快节奏,北京的熙熙攘攘和灯红酒绿,但千万不要忽视了北京这座城骨子里的肃穆。

这种气质源于久远历史的沉淀。深圳也是繁华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但深圳没有这样肃穆的气质。紫禁城端居中央,天安门在前,长安街贯通东西,长城在北。在这里,每行一步,每一回首,所走之处,所见之物,上下五千年历史无不在其中。就说地铁吧,当你看到“金台夕照”时你会想到燕昭王的黄金台,进而想到数千年来君与士的相知和相疑;就说公交车吧,当你坐到“皇城根”时你会想到明清两代皇城脚下可能经过的人与事、废与兴。在红楼,你可能会想到五四风雷;在景山,你可能会听到崇祯皇帝死前的那一声哀叹。在北京,随处都是历史。背负了岁月的城市又怎么会轻盈?于是只能庄严,只能沉默。

这种气质也不仅仅取决于历史,更来自北京曾经历和见证的苦难。杭州也曾是古都,但它的厚重被江南轻灵的雨洗去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北京目睹了中国一百余年的深重苦难,而且,它是最直接的受难者。放眼所见,那是圆明园的断壁颓垣吧,那是颐和园如画的山水吧,那是东交民巷使馆界的洋楼吧,那是卢沟桥前、宛平城墙上的弹坑吧。经历过中国最黑暗历史的城市又怎能活泼灵动?于是北京只能选择沉淀,将苦难熔进它厚实的身躯,转化成为重新崛起的力量。

北京的肃穆还源于它所承担的独特的历史责任。这与其它的任何城市皆不同,正因为它独特的地位、不可复制的历史,给予了它无可替代的使命。有人戏称北京为“帝都”,上海为“魔都”,大概便是因此。北京作为首都有着格外多的压力,即使在街头巷尾,也能感受到这一点。你听,遛弯的大爷大妈们谈的是什么?出租车司机卷着舌头高谈阔论的又是什么?不约而同地,似乎每个北京人都有这样的自觉,将天下之事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似乎把最沉重的责任也一起担在了每个人的肩上。

登上中华世纪坛俯瞰北京,在这里,新与旧、过去与未来碰撞融合,交汇出北京独特的肃穆庄严。这座城带着这样独特的气质,矗立在历史的坐标上。

2我读到的北京

我从北京这本无字书品味了“兼容”的神韵。

一直以来,北京总是以历史文化古都与现代化大都市的双重身份出现在世界上的,而这与北京所具有的兼容特点有着密切关系。

在北京,我们既可以看见故宫、颐和园等古色古香的中国古典建筑,传统的四合院与独特的北京胡同,又可以看见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现代化建筑,高高耸立的摩天大厦与车流如织的立交桥;即可以看见公园里穿着传统武术服装打太极、舞剑的大爷大妈,又随处可见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在北京城内穿梭。这一切出现在同一座城市里并不显得突兀与矛盾,反而融合成了一个和谐独特的整体,构成了我们熟悉的北京,这正是北京兼容特点的体现。兼容古今中外,让北京在世界上变得独一无二。

北京何以拥有了兼容的特点,关键在于善于吸取而不固执。北京善于吸收自身文化的精髓。北京的文化,多数来源于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北京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可算是完善细致,这正是保护、吸收自身文化的第一步。而北京文化不仅仅停留在这些文物表面上,更是深入了每个北京人的内心,北京人热情好客的精神正是从此而来。如今很多人抱怨现在的城市千篇一律,原因正是因为很多城市的发展没有学会先从自身文化吸取力量,构成城市的灵魂。

然而北京并没有固执于自身的文化,而更乐于吸收外来事物的长处。不同于清朝的闭关锁国与固步自封,如今的北京在注重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同样关注科技创新与现代化发展,与时俱进,善于吸取外来文化的精要,这使得北京能够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不被时代所淘汰。一座城市,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前提下,只有不断吸取新的事物,才能拥有新的活力,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

北京善于从这两方面来吸收与学习,而不固执于其中任何一面,这使它以一种兼容的态度面向世界。其实,不仅北京的发展如此,我们不管面对什么事都应拥有这样一种兼容的态度,善于吸取而不固执。比如面对很多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我们不妨将它们本身的特点与现代潮流相结合,正如老腔与流行摇滚乐的融合,兼容为事物注入新的活力。

3我生活中的一棵树

鲁迅先生在他40多岁的时候,回忆起了百草园中的皂荚树。描述了后院的两棵枣树。和朋友在北京寓所的前院种下了丁香树。在他的生命中有数不清的看得见的树,在他的生活中一定也有看得见的树。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那么一棵树,治愈你,温暖你?

他的个子很高,印象里喜欢背个双肩包出门,衣着并不模糊,衬衫多暖色调,T恤多冷色调,总是留着可爱的娃娃头,说话的时候,总是笑眯眯且有板有眼的,很是可爱。他的文章总是很“出挑”,不少主办方都愿意请他看看作品,听听他的想法,或者约上一篇剧评。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很多能量,他就是我的剧评导师徐健。

近一个月,徐老师开启了新的“尝试”。在腾讯视频做一档知识付费栏目的主播。这档栏目主要是分享关于戏剧中的一些民间故事。因为这个节目,我给徐老师取了个昵称:哄睡主播。他的声音我很喜欢,一向轻轻柔柔,讲课的时候也尽可能以平和的语音语调和大家分享,宜人性非常强。

这次崭新的尝试,对于我来说是认识了徐老师的另外一面。对于徐老师而言,离开了电脑,走进了直播间,和喜欢民间故事的朋友们分享点点滴滴。也是件蛮有趣的事情。

徐老师是个值得“推心置腹”的人。我们经常交流一些专业的点滴,有时候在看过相同作品之后,会有不同的反馈,大部分时间的反应是一样的。不同也无妨,每个人接受一些事物的角度和程度不一样,看法也就不尽相同了。

徐老师是个懂得保护他人自尊心的剧评人。看过他许多评论文章,他都以平和的笔法呈现自己的态度。平和不意味着看不到他的想法。有些作品遇到问题的时候,他委婉的一笔带过,大部分时间还是以鼓励为主。

大树底下好乘凉。我这株小草在徐老师的佑护下一天天在成长。之所以称其为导师,是因为他有老师的“威严”,他同样拥有好朋友的温暖、治愈。这样的良师益友,拥有一个就是很难得了。

这里把腾讯视频的小栏目推荐给大家,搜索《戏剧里的民间故事》收获更多精彩。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见大树一样的人,这人会治愈你,温暖你,让你在这动荡不安的日子寻找到一抹心灵的慰藉。

记得珍惜他(她)们,一如珍惜自己一样。

4我生活中的一棵树

外婆家的旧址门前有棵雪松,有关它的记忆不是最深却是最真。(定下感情基调。)    

那一年的雪来得确实匆忙,我偷偷打开锁溜出去,边走边埋怨:“真是的,还不让我出来玩,这种下雪的天气就应该出来打滚嘛,幸亏我机智,刚刚要锁门的时候没锁好,终于可以出来玩了。”我几乎是一蹦一跳地到了雪松前,近乎笨拙地开始“干活”,却堆出了个四不像。看着满树的雪,我呆呆地想,真想尝一口啊,雪松上的雪像棉花糖一样。    

好奇心害死猫,这句话就深刻体现在了我这个熊孩子因为想吃雪而把自己磕得不轻的事上。当我的面部撞上雪松的一棵,我不记得有多痛,却隐约记得外婆说我的眼肿成了核桃。雪松在一旁窃笑着,暗地里却表露出心疼的样子。(雪松的情义,是人的感情的投射。)    

于是它就用快乐来补偿我。小学一年级的春天,我吵着闹着要秋千,无奈的爸爸顺从了我。不到三天,门口不远处的雪松上就挂起了秋千。小伙伴们都过来跟我一起玩。不知谁先提起评选村子里颜值最高的树,我只记得因为他们没有人投给大雪松一票,我便将他们都赶走了,有人说了句“小气鬼”大家便气呼呼地散了。他们再也没来找过我,但,我的生活有它陪伴就够了。 (雪松在“我”心中的地位,不可撼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得不面对一些无可避免的问题,比如友情的维持,各种考试,做不完的作业,攻克不了的难题每当这时我总会想要和它说一说。有人曾经不止一次问我它于我而言是什么,我记得二年级时我说是玩伴,六年级时我说是亲人,而现在我终于明白它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它教会了我接受,同样也教会了我要多付出  (“我”对雪松如此深情。)

啊!对了,说了这么多雪松的话题,其实这棵雪松啊,它早就走了,因为拆迁问题它的存在阻碍了施工,大家经过一番商量最终决定牺牲它。它被运走的那天我没有去。因为在施工前一天夜里我独自陪了它很长时间,我靠着它,装出欢快的语气对它说:“嘿!老伙计,出去旅游可别忘了我啊记得回来看我,我一直都在的。”转身的时候,我的眼泪滋润了多大一块土地也只有自己明白吧。(对雪松的深情催人泪下。貌似轻松俏皮的语言,更令人心碎。这一段是文章的最精彩之处。)    

突然想起一句话“曲终人散,天涯还在。”嗯!曲终人散,我心里的雪松永在。(想起含泪的微笑。)

5我生活中的一棵树

玉渊潭南路,沿街绿树掩映,尤其到了夏天,茂盛繁密,斑驳的树荫投射在人的面孔上,阴晴不定。

我的小学就在这条街上,印象中,于这片郁郁葱葱之间,总是有一颗羸弱的小树,身上也刷着白漆,树枝也努力向上,但是从来就不曾被人联想到“高大”或“生机”,一个人站在小小的树坑中,没有丝毫的存在感。小孩子们排着队走出校园,目光不曾在它身上逗留一秒;接送的家长,也不愿站在它瘦弱的身下;就连傍晚四处觅食的流浪猫,也只是匆匆走过它的身旁。

可怜的小树,如同曾经的我。

小学的生活,乏善可陈。彼时的我,成绩平平,相貌平平,优秀学生名单里从来没有我的名字,家长谈论的孩子中也鲜见我的影子。别的同学都有三五好友,而我却形单影孤,一个人上学,一个人放学。老师有时也给我一些关怀,让我时而擦擦黑板,时而发发作业,希望我可以在别人的世界里,有所存在。而我却羞涩地不知所措,无法应对。

一个人的时候,我喜欢站到那棵小树之下,对它说说我的故事。我渴望在集体中绽放笑脸,就像它渴望在绿荫中有自己的一片;我渴望有几个好友,哪怕只是一同上学放学,就像它渴望伸出手臂,与街对面的树搭成一个绿色的穹窿;我渴望被所有人认可,成为那些“别人家的孩子”,就像它渴望蓝天白云,渴望清风明月。

理想的丰满,抵不过现实的骨感。我狼狈不堪地进入了中学,而它却依旧守在那孤独的校园。

中学的生活,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于寂静中滋养着大地。我的个子渐渐长高,曾经遥不可及的篮筐,现在也只不过是一个奋力起跳的距离;曾经凌乱不堪的作业,不知不觉中开始整齐,开始有了表扬的批语;身边也有了几个朋友,大家周末相约爬爬香山,走走未名湖畔。

日子在不经意之间变得写意起来,而我的面庞也渐渐多了些青年的棱角。

再路过小学校园,是中考前的一天。我的小树呢?它现在可曾长大,可曾依然伤感、孤单?

玉渊潭南路,沿街绿树掩映。一棵熟悉的小树,遥远地向我招手,它笑容灿烂,它身姿挺拔,与那些大树一道,擎起一个绿色的穹窿,欢迎我的到来。

我与小树,都是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奇迹。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