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宿迁中考作文“那一次,我与______深深共鸣”审题及考场范文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中考范文 2023-07-04 手机版 | ||||
2023年江苏宿迁中考作文: 有个有趣的物理小实验:离得很近的两个音叉,如果频率不相同,即使用力敲响其中一个,另一个也几乎不发出声音;如果频率相同,只要敲响其中任意一个,另一个就会发出较大的声音。后者在物理学上称为“共鸣”。其实共鸣也存在于自然、读书、交往、艺术欣赏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请你以《那一次,我与______深深共鸣》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解: 《那一次,我与xx深深共鸣》这道作文题共有四个关键词,分别是那一次、我、深深共鸣和那个与我有深深共鸣的人。 1.那一次,比较好理解,是特指,也是限定范围。旨在提醒学生缩小范围,确定那个与我有深深共鸣的人。只是那一次即可,具体指哪一次要由学生自己来确定。 2.我,我是我。对于初中生来说,写记叙文的比较多,这里的我就是指现实中的我,指作者,特指写作文的学生。这个关键词让学生很容易入手,因为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最清楚,也最容易表达,为作文的正常书写提供了有利的前提保障。 3.深深共鸣,这个关键词包括两个部分,主要是共鸣。共鸣,一指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二指由别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引起相同的思想感情。因为有那一次,我与xx的限定,所以这里指第二种解释,即由别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引起相同的思想感情。深深是个修饰词语,意思是1.形容诚敬的样子。2.浓密。根据作文题的提示,这里是第一种解释形容诚敬的样子。 4.需要补充的部分,即那个人,那个与我有深深共鸣的人。这个人可以是作者的同学,作者的老师,作者的朋友,作者的亲人(父母或其他亲人)等现实生活中人,也可以是小作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而选择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难易度分析: 本道作文题整体上来看,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于关键词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他们不能把共鸣理解为由别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引起相同的思想感情。由此会产生在补全题目时出现物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是思想感情的表达,学生有可能因为生活经验的匮乏和缺少与别人的交流而导致表达欠缺深度,把作文写成口号式的呼告。 本道作文题的考查目的是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生活中的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向他人(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与他人交流,用自己的文章表达思想感情,是一种正向的引导。但是,出于对学生现实的考虑和平时教学中对作文训练的考虑,大部分学生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或者说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不是一道简单的作文题,而是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和较好的表达能力才能完成的作文题。这里考查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宽度、光度和深度,更考查学生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和与自己接触的人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升华到思想感情的流露。这对于一个长期沉浸在校园学习里的学生来说还是有比较大挑战性的。 试题畅想: 根据作文题的提示,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学生选择生活中具体的人物可能性比较大,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对于读书比较多的学生来说,他们选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优势,这样的选择比较符合常理。 不管是学生怎么选,这道作文题都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2022版语文新课标第四学段(7~9年级)对于表达与交流有如下要求: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这些要求都能在这道作文题里有具体表现,可考查。 依据第四学段对于表达与交流具体的考查要求,结合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要求,本作文题的考查既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表现学生真实的生活体现,促使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既考查基本的写作要求又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既能鼓励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的作文水平;既关照到了大部分学生的实际能力,让所有人都有话可说,又关注作文这个特殊形式对学生语文素养要求的检验。 方向引领 在前述难易度分析中,笔者已经提到了本道作文题对于学生考查的要求。即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生活中的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向他人(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与他人交流,用自己的文章表达思想感情,是一种正向的引导。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体现,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具体考查形式,也是真正能做到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具体路径。 语文,本就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课程,加之其是母语,在教学上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作文,又是语文学科中最能体现语文素养的考查形式,除了体现新课标精神外还要有众多的因素需要考虑进去。所以出题者最需要关注的是对本地区甚至更大范围的方向引领。方向对了,引领便明了,教学便顺了。 下水作文: 那一次,我与化错教育深深共鸣 高山流水遇知音,同频共振话真情。 那一次,当我读到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的文章《人生自古谁无错》时,我被深深震撼,同时也与其化错的教学主张深深共鸣。 化错,是在课堂教学(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错误巧妙地予以化解,把本来的错误化作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的一种教学主张。 华应龙老师用容错、融错、荣错的具体方式来化解具体的问题。 化错教育第一步是“容错”,错是错,要温暖地包容错误;第二步是“融错”,错不是错,要智慧地把错误“融化”为进步的资源;第三步是“荣错”,错还是错,鼓励学生犯有价值的错,“错着、错着、错着,就对了”。三个步骤中,“融错”是关键,需要教师的智慧,能够透过表面看清错误的本质。 这让我想到了著名的看山只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理论。即,最初我们只看到了所谓的真实,在通过学习以后感觉山不在是山,而是另外一种存在,最后在弄懂了事物的本质后回归了自然,看清了事物的本质。但整个过程是在不断地学习中慢慢发生变化继而最终看到了事物本质的过程。 华应龙老师的化错教育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学习的,他巧妙地抓住了学生容易犯错的特点,在包容了学生的错误后利用这个错误来找到其中的原因并以此来找到正确,在此基础上升格带领学生发现错误的本质并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所要学习的知识。这是多么神奇又多么奇妙的教育方式啊! 我也是在追寻着这样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学生,但是我没有能像华老师一样真正地做到。因为如此,我一下子被击中了,被震撼了,产生了深深地共鸣。 我知道这样的共鸣更多的是带有崇拜之情和学习之道的,但是那一刻,我真的被震撼到了,深深被折服。 那一次,我与化错教育深深共鸣。 自我评价: 本文抓住了主题“同频”并与其产生了共振,详细地说明了化错教育,基本上符合主题。 但文中缺少实例证明,其实也是与“化错教育”这个教学主张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相符的。如果同学们写与具体的人产生共鸣,一定要有具体的事例予以证明。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