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存在问题与对策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广东省中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张宝华 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总目标中提到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巢宗祺先生在谈到探究性学习时说:“我们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在初中语文课改实验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下列几个方面: 1、在探究的交流方式上,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集体深入探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 2、在学生探究活动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其学习方式的结构是单一的,即仅仅是以“接收式学习方式”为主的一个纬度,而这种线性的学习方式结构模式,将会阻碍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3、在写作上,拟题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没有很好去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发表独到的见解,忽视学生在修改环节的个性化表达和探究创造。 4、在阅读上,学生读书,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读出来的是教师分析过的话,学生在笔记本上所记的也是教师讲授的话,没有学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 5、所有问题均是老师提出,学生没有质疑,没有发现,学生被动地学习,缺乏主动探究思考,思维停滞、萎缩。 6、在探究时,教师未能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未把课文读通读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流于形式,学生还未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以致学生的探究不够深入。有的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探究,但未能重视给充分的时间展示学生的探究思考的成果和产生的情感体验。 7、在探究问题设计上,问题过多琐碎,没有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问题进行探究,浪费了时间,课堂效率不高。对课文探究·练习中设计的很好的探究性练习题目置之不理,没有在课上或课下落实。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观念还未完全转到课程标准的理念上来,尤其对探究性学习了解不多,认识不深;二是对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方法不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我认为应采取下面三大对策: 一、明确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性质和意义,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学习呢? 1、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人类的两大主要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是在接受他人知识过程中获得经验,探究性学习是探索、深究、创造的过程中获得经验。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学生获得新经验并引起内在素质与外在行为变化的过程,是人的经验与素质奠基、累积、更新、重构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多方寻找答案、解决疑难)、追究(追问根由、追查原因责任),更侧重于对“未知事物”的了解、认识上。在初中语文实施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我认为不宜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对立起来,用一方排斥、取代另一方。实际上初中语文学习不可能完全是探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仍是存在的,这要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学习主体的需要来确定采取何种学习方式。从这个意义上看,转变学习方式不是一种简单地“替代”,而是将两种学习方式有机地融入到我们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去。因为不管是探究式学习还是接收式学习,我认为都是我们语文学习获得有效学习的必要方式。 2、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研究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进行学习,对语文学习的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初中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初中的探究性学习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在内涵和要求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仍然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像科学家一样”的学习。它形式上是探索、研究,实质上是学习,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问题的探究兴趣是第一位的,而问题研究的价值是第二位的;体验整个探究过程是第一位的,所获得的探究的结果是第二位的;只要有问题就可以探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就是他们探究的学习内容。 3、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二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三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 4、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不是片面的只关心学习过程,不关心结果。而是关心学习过程与关心学习结果并重。既强调在探究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方法,又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既要掌握具体的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并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意义有哪些呢?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意义从学生的角度至少包括: 1、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地一味地接受,为学生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 2、努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以及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能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初步的问题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 5、加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社会实践性,从而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成的教育真谛。 6、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由单一的线性结构模式向多元的立体结构模式转化。 7、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更多的学习知识、掌握信息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意义从教师的角度至少包括: 1、语文教师要由一个学习的控制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在学习任务的提出,学习过程的计划,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小组的组成,学习结果的构想等方面,都应当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 2、语文教师要由一个学习的预设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合作者。要将语文学习当作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并共同去完成的一个过程。 3、语文教师要由一个学习的权威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顾问、参谋和引导者,教师与学生要真正做到“经验共享”与“教学相长”。 明确和把握了探究性学习的性质和意义,也就把握了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价值追求。这是搞好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21世纪的学校教育,探究性学习将是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的大背景下,在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研究和探索初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尝试和摸索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 要解决目前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必须从教师教的方法上,引导教师运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指导方法来指导初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 我们提倡教师运用下列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语文探究性学习: 1、问题探究法 让学生对在学习中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一方面要求教师尽可能将苏教版国标本语文课本探究·练习中设计的问题放在课上完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如一位老师上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语文(上)《春》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为什么‘红’的排在前面?”经过全班讨论探究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树、杏树、李树”的顺序排列的,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要将问题探究法引向深入,必须教给学生一些生疑的方法。方法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知识之门的开启,将激发学生高昂的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掌握下列几种常见的质疑方法:(1)类比生疑法:在同类的类比中找出其细微差别,探究原因,得出自己的结论。(2)联想生疑法:紧扣课文的某一知识点或课文的某一触点(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或人物的一个动作等)展开多方面的联想,从而发现疑问。追根溯源。(3)异同对比生疑法:对比能在异中求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借助这一新的问题,我们有可能找到理解事物本质的关键。(4)借果推因生疑法:事物有果必有因,在学生所接触的材料中(比如课文),有些由于行文的需要留果舍因,那么,在学习时,学习者借果推因,多问一个为什么,这样的学习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材料的理解。 要求学生在探究时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提出疑问? 我提出这样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我是从哪几个方面探究这一问题的?我深究的方法是什么?我深究的成果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指导,既解决了学生语文学习没有问题探究或问题少的情况,又解决了如何深入探究的问题 2、情境探究法 情境探究法要求教师要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进行深究性学习。只有把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积极性。如一位老师在上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口语交际课时,播放一段录像,内容是一个家庭生活场景中人们交谈出现了说话不看对象,用语不得体的情况。学生看录像不知不觉进入了口语交际的情境,不时被画面中的不得体的对话逗笑,气氛自由、宽松、热烈,老师不失时机的提出让学生探究的问题:画面中的哪些人物对话不得体?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该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这节课真正做到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充满着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从心理学理论中,我们知道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 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时,就不能单调地进行读写听说的训练,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3、自主探究法 自主探究法要求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阅读,让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阅读行为从微观上说,是阅读个体从读物中汲取和消费精神营养的脑力劳动,不容偷懒,别人无法代劳。鲁迅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郭沫若说:“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些读书箴言,都强调了自主阅读的最可宝贵的品格。一位老师教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语文(上)第八课《伟人细胞》,要求学生第一遍自读,感悟探究:贾里的伟人细胞表现在哪里?第二遍自读,感悟探究:为什么贾里实现伟人的三次计划都失败了?第三遍自读,感悟探究:贾里意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每一遍自读,老师都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探究思考的不理想,老师让学生在多读几遍,有时要求默读,有时抓住关键情节齐读、范读。由于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读书探究的时间,在交流汇报时,很多学生有话可说,连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指导,解决了学生自主探究不自主或流于形式或自主不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探究的成果和收获,逐步消除有些学生的服从感、低下感、自卑感。 4、合作探究法 我们要求老师运用合作探究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在教学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或全班集体合作探究。如一位老师在上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十二课中秋赏月诗词三首,针对“三首赏月诗词的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这个重点问题,安排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全班学生自由发言看法补充,汇总起来,逐步摸清了这三首赏月诗词在内容上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是对阅读写作等整体性的学习内容,组织整节课探究学习。如一位老师教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说真话、抒真情》写作评改课,第一步:将全班学生按优、中、差均匀搭配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第二步:每组确定一名学生作记录人。第三步:小组集体讨论评改分配的作文,评改内容包括作文是否说了真话、抒了真情以及在拟题、审题、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写法、语言等方面的优点、不足、修改意见。第四步,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评改情况。第五步:执笔人根据小组评改的意见写出二稿。第六步:组长根据小组成员在本次作文的表现,给每个人评定等级,并负责把集体讨论的内容、素材、初稿、修改意见、二稿等材料按顺序装订好,交教师审阅或各小组交换评改。 三是要注意合作探究小组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组成合作探究小组:如同质分组:分好、中、差生组;异质分组:优、中、差生混编组;结构分组:以座位前后左右为一组;自由分组: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同质分组适合分层教学,针对好、中、差生的程度提出与之相适的探究任务。异质分组适合优生带动差生。结构分组适合小型的份量不重的探究学习。自由分组,适合选择多种探究题目的探究性学习。 以上的指导解决了小组合作探究中存在的小组合作滥用或合作流于形式没有解决实质的问题,将合作探究用在刀刃上,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就能产生1+1>2的效果。合作探究小组结构形式的多样化,解决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单一,时间久了没有新鲜感的问题。多层次的合作探究活动,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参与到探究中来。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能摆脱教师这一权威的束缚,改变传统的单向静听的教学模式,向多向的立体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发展,极大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大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参与程度越高,课堂教学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5、想像探究法 想像探究法将学生语文学习由探究现实存在的问题引向探究虚构虚拟假设存在的问题。如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语文(上)想像写作训练单元的训练题:如果你是妈妈,你将如何处理孩子拆散了小闹钟的事?第二十四课《皇帝的新装》探究·练习第三题: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么样?这两个阅读写作训练题都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虚构,引导学生创造。可以说,现实世界有需探究的问题,想象世界也有需探究的问题。 前苏联作文改革家拉德任斯卡雅教授阐释说:这里的所谓“虚构”,“并不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它同样是以实际生活作为根据,只不过不是完全重复某一件真人真事,而是按照写作要求对各种真人真事经过选择取舍的加工,编写出一个新的故事”。 在想像写作的探究性学习中还有多种形式,如:①按照某一个情节进行扩写;②按照某一个开头进行续写;③按照规定的题目虚构作文,写成寓言、虚构性故事、想象性故事等。 在《专题学习·狼》的探究性练习题,我们根据本地的特点,设计了如下想像探究题目:根据你对狼的认识和看法,假如我市紫马岭公园树林中出现一只狼,展开你的想象和联想,这只狼为什么会在紫马岭公园突然出现?这只狼特性是否会有什么变化?这只狼如何在公园里生活?这只狼如何对待公园里的人?公园管理人员和游人如何对待它?媒体会怎样报道评价这件事?学校如何利用这件事开展一些活动?有了这只狼,公园会有怎样的发展? 通过上述各种形式的想像探究性学习,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作用:①调动探究想像和阅读写作的积极性,激励写作动机,让学生体验完成作文的乐趣;②极大地刺激和强化了学生自由想象创造的练习;③给学生作文表达提供有丰富的内容和写作机会。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探究性想像也是在原有感性形象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无论学生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都是很有意义的探究性学习。 6、纵横探究法 纵横探究法就是从纵向横向两方面进行探究问题,获取知识的方法。 纵向探究学习是把知识的学习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学习者的思维围绕知识点进行纵向关系上的探讨,以考察知识点所涉及的知识在不同的背景下的表现形式,从而对知识点形成正确的理解。比如,我们在教学《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专题学习时,让学生将阅读作品内容与阅读课本附录中有关作品时代背景的资料结合起来,要求学生联系作品历史背景深入思考探究保尔形象的意义?在前苏联建国的初期,为什么会产生保尔精神?保尔精神在21世纪的今天对我们做人有什么意义?这样的深究提问会让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语文学习也变得趣味盎然,学生对答案求解由浅入深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领域变得十分开阔。这样的深究学习就使得语文教学不单纯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它与文化、历史、道德相交接,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利于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 横向探究学习指的是在同一平面上学习的深入和思维的深入。教师传授的是一个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学生的思考探究应该借助于这一个个“点”来进行,这一个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实际上是我们思维的出发点,思维的活跃正在于在“点”的基础上的指向。根据思维的指向,我们可以把横向探究分为两类:一是顺向探究,一是逆向探究。 所谓顺向探究是指学习者的思维活动沿着教师所提供的“点”的方向展开,对所接受的知识点进行深化研究。如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多彩四季所选四篇课文,描写和讴歌了祖国春夏秋冬的美好景色,一位老师在单元总结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抓住课文突出的一点记住四篇文章各自的特色呢?学生抓住这一点进行顺向发散深究。有的学生从抓景物特征的角度概括四篇课文的特色:如《春》的勃发的青草、竞放的春花;《三峡》的峻峭的群山、迅猛的江水;《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冬天;《夏》描写夏的紧张、热烈、急促等。有的学生从写法的不同或语言风格的不同概括出四篇课文各自的特色。 所谓逆向探究即将自己的思维活动转向,从与知识点相反的方向来探究问题的本质。比如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的教学中,老师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玛丽”号没有撞向“诺曼底”号,“诺曼底”号就一定会避免海难吗?假如“玛丽”号没有撞向“诺曼底”号,是不是就不会产生舍己救人的哈威斯船长?这两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反面,探究海难产生的原因,英雄船长产生的原因等深入思维的问题。 由此可见,纵横探究法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者知识接受的广度,而且能强化学习者的思维深度。在语文学习中运用纵横探究法将使我们的语文学习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7、接受式探究法 接受式探究学习是指信息由学生主动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如从图书馆、互联网、科技场馆等)中直接搜集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得出的,所搜集到的信息是现成的,顶多只需略加整理即可。如,阅读《为你打开一扇门》,思考探究文学的特征、内涵、功能是什么?文学与人的发展关系是什么?文学的魅力是什么?这三个问题是可以从课文中现有句子中找到,属于接受式的探究学习。虽然答案在课文里,但不去探究寻找是不知道的,因此也是离不开探究的。能从书中找到现成答案的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是必须的,虽然是浅层次的探究,但却是深层次探究的基础。学生掌握了接受式探究学习方法,就具有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不断地把符号系统所表达的间接经验在某种程度上转化为直接经验,可以通过继承接受前人与他人的认识成果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接受式探究学习,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 8、发现式探究法 在发现式的探究学习中,没有现成信息可以直接搜集到,而必须由探究者对文本经过阅读、分析、解读、研讨等活动过程,通过整理分析来获得认识成果。 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式探究学习体现在许多方面: 第一,文章内涵的发现。整体把握课文的文化内涵,是文章阅读的重要一步,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的内涵。如教学《端午日》,有的老师把教学目标之一定为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但课结束了,师生都没有搞清楚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实际上这个文化内涵应是表现民众的淳朴民风和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这个文章内涵作者没有在文章里直接写出来,而是让读者去发现,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出来。这样引导学生从一个文化内涵的角度去发现,就为学生打开一扇文化之窗。 第二,文章精妙写法的发现。选进苏教版国标本初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写作技法很高、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其写法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我们要引导学生努力发现文章的精妙写法。如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学生非常喜欢读,老师可以顺势提出探究的问题:为什么作者写得这么好呢?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经过探究发现,作者采取第一人称,抒发了对北大深厚的热爱之情,全文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巧妙地将叙述、议论、抒情浑然结合在一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用发现的眼光,主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探究文章的立意、题材、语言和结构,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9、体验探究法 一位老师在上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谈谈走进图书馆阅读好书后的体验、感想?学生有的说,在图书馆一节课看书比老师讲一节课收获大多了;有的说,图书馆的书太多了,我像走进了知识的海洋,我感到自己读得书太少了,自己太缈小了;有的说,我在图书馆看到了许多没见过的好文章,做了好多读书笔记;有的说,我学会如何查找自己想看的书;有的说,我没有按目录去找书,图书馆那么大,走来走去,不知读什么好,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还没有找到自己想读的书,下次一定要先查找目录,节省时间。这是学生在走进图书馆自我探究学习后产生的体验和感受,这是学生在综合性探究学习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了成功,也体验了挫折。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对此,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 10、不完全探究法 不完全探究法是指不必一次探究透、探究完。允许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或材料,螺旋式地、分阶段地开展不断的探究活动。如一位老师在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在介绍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心情不好,政治上不得意,我想知道“乌台诗案”是怎样的?学生提完问题后,刚好下课铃响了,老师说,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查找有关“乌台诗案”的资料,明天上课交流。这样把探究“乌台诗案”的活动由课上延续到课下和下一节课,这是运用了不完全探究法。即使进一步的探讨后,学生仍有疑惑也没有关系,因为对一部作品的疑问或解读常常需要日后回过头来反复进行,因此不必强求一次探究透,探究完。 初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指导方法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除上述10种外,还有专题探究法、网络探究法、反思探究法、随机探究法等。限于篇幅,不再这里赘述。在运用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使用一种探究法,或综合使用几种探究法。叶圣陶说:“教亦多术矣,动用在乎人。” 初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指导方法亦是如此。 以上的语文探究性学习指导方法,从与课堂结合的疏密程度,可以分为专题性探究与渗透性探究;从探究的内容是否有现成答案可寻的角度,可以分为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从探究的内容属于现实还是虚拟的,分为现实性探究与想象性探究。专题性探究是独立于课本内容之外进行的专项课题探究,渗透性探究是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探究,我认为初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应以渗透性探究为主,本文所谈及的10种探究性学习指导方法都属于渗透性探究。 三、建立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标准和方式 有人认为探究式学习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我认为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将探究的过程与探究的结果并重,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主,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语文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体现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 我们的做法是:在“语文成长记录表”的月评价表和期末综合评价表中设计探究的评价项目,按积极、较积极、一般、不积极的等级定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态度表现。在单元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量化分数里,包含有测试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题目。这些题目渗透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专题学习、诵读欣赏等试题内容中,既有接受式探究题目,也有更多的发现式探究题目,更多的主观性开放性试题,可以有多种答案的选择。探究性题目占的分数占试卷总分的60%以上,使单元测试和期末考试成为以语文探究性学习为主的评价。 同时,我们加强了判卷的改革,采取判卷教师“内心确信原则”,即由评卷的语文教师除参照参考答案外主要是自己掌握标准,个别不好判定的可以由评卷教师集体讨论决定。改变过去依赖标准答案,追求唯一答案的僵化做法。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理想境界应是活、美、实。 所谓活,就是教师的探究性学习指导方法灵活,学生的思维灵动,课堂的气氛活跃;探究性学习模式活,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基本的模式,但不囿于固定的模式,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创新。语文探究性学习要求师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灵感、激情、想象力,这是体现语文探究性学习区别于其它学科探究性的特点之一。 所谓美,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探究美文,在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板书美、课件美、意境美、生活美、人生美等等美的境界中,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审美鉴赏能力和高雅的情操, 所谓实,就是课上得实在实用。我们上课不是演戏,而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语文课上得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应放在教师是否在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上。语文探究性学习追求活,追求美,其最终目标还是实。语文探究性学习只有建立在教学生学的基础上,学生学会了探究,才算真正地找到了根,落到了实处。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