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浙江高考语文模拟卷汇编:作文专题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2022-12-22 手机版 | ||||
一、材料作文 1.(2021浙江省岱山中学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楚王打猎时丢了一张弓,手下请求去寻找,楚王说:“不用找了,楚人遗弓,楚人得之’,何必寻找呢?” 孔子听了此事,说:“楚王心胸不大,‘人失弓,人得之’,何必非要楚人捡到不可呢?” 老子听了此事,说:“连人也应该去掉,失弓,得之,对天地而言,弓不失也不得。”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从楚王失弓说开去 《吕氏春秋》里记载着一则楚王失弓的故事,讲的是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侍从们都很佩服楚王的豁达与胸怀。 听闻此事后说,这句话如果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再去掉“人”字会更好。那样就是“失之,得之”,这样才符合天道。 楚王、孔子和老子,对同一件事却有不同的看法,可见他们的差异。 楚王丢失了心爱的弓,当然很心痛。但他想,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在自己的国土上丢了东西,不过是让自己的子民得了去,不会跑到其他国家去。所以,楚人失之,楚人得之,“肥水不流外人田”,失与得之间,没有什么不同,不找也罢。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啊,有修养的人多快乐!甚至别人觉得是牺牲和痛苦的事,他也会感到满意、快乐。”在别人眼里,丢失了自己心爱的弓,肯定是一件难过的事。可楚王想到的是“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所以,他没有因丢失了心爱的弓而沮丧,保持了一个君王应有的洒脱和风度。 孔子是一个思想家,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他认为如果把楚字去掉就好了,“人失之,人得之”,就显得胸怀更大。言外之意,就是楚王只想到楚人失之、楚人得之,虽然洒脱,但毕竟还囿于“楚”地,视野还不够宽阔。 而在老子看来,失就是得,得就是失,所以,无所谓得失。说“人失之,人得之”,虽然比楚王视野广大,但依然停留在人的范畴里,算不上天道。他看问题的眼光,显然又宽广了一筹。 从故纸堆里翻出这则故事,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掉书袋,而是觉得这件事对我们现代人有启迪。拉罗什夫科说:“各种人与事都有自己的观察点,有的需要抵近去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有的则只有从远处看了才能判断得最好。”我们当然难与圣人相比,但是,他们在一件事情来临时,不但能从自己所处的位置来对事物作出相应的判断,更能从宽而广之的层面去领悟与面对,这是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的人生态度。 当今社会,金钱崇拜,物欲横流,许多人都生活在焦虑之中。有的人为得而欣喜,有的人为失而苦恼。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无数次重复着失与得。金钱、地位、荣誉、名气上的得得失失,其实与我们的生活质量好坏并没有太必然的关系,多一份哲思,便多一份豁达,多一份心灵的自由。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写作题由故事类材料、任务指令和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该故事类材料又可分化为三个角度,分别代表对待问题(得失)的三种态度及思想境界。 从楚王角度看,他没有因丢失心爱的弓而沮丧,“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保持了一个君王的胸怀与气度。 从孔子的角度看,作为一个思想家、政治家,“人失之,人得之”,胸怀更宽广。孔子的话主要反映的是他的政治思想,他主张突破国的狭隘概念,对应现在来说,类似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不分国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彰显的是孔子“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老子的角度来看,在人与天地自然万物平等共生的广大背景下,根本就无所谓得失。老子的话反映的是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自然万物平等,包括人在内,因此在天地自然之内,万物遵循它的规律运行,彼此间和谐共生,“我”失即“他”得,“我”得即“他”失。 但从材料整体角度来看,楚王、孔子、老子对同一件事,关注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不同;一个人的眼光、胸怀决定了他看问题(得失)的高度与境界;而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又决定他看世界、看问题(得失)的方式,决定他的一言一行。我们不宜过多评论楚王、孔子、老子的思想境界的高下,三者对待得失的态度都有其独到之处,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的关注点可以更多,思想境界可以更开阔,视野可以更广远,我们的胸怀、视野最好不要固化。 综合三则材料,相对中心的观点: 眼光、胸怀决定看问题(得失)的高度与境界。另外,如果认定其为三则并列材料的作文,学生既可以综合材料分析,也可以任选一者进行思考。在任选一者时,应对其它两者有一定的比较辨析。 参考立意: 1. 得失之间,调整心态,彰显修养; 2. 看淡个体得失,兼怀天下众生; 3. 得与失的辩证关系; 4. 眼光、胸怀决定看问题(得失)的高度与境界; 参考素材: 1. 楚王失弓,仆人执著于个人得失,他只能是个仆人;楚王执著于爱楚国主义。他就当上了楚国国君;孔子爱人,他成为了圣人;而老子看不见人,他就融为自然。在生活学习中,我们大可不必归于计较得失。可能由于过分的斤斤计较,使我们失去了更为珍贵的事情。 2. 如果将人生比作一条路,的是阳光普照的天气,失意就好比是阴雨连绵,举步艰难。天气的确对赶路的人造成影响。但实际上,无论是晴天阴天,最终还是要把路走完吧!而且,始终是我们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失意`得意不过是外因,起主观决定作用的仍是我们。除非,你会因困难放弃追求,因享乐磨灭理想。试问,这样的人,即使长篇大论自己的得意失意,又有谁去听呢? 3. 没有纯粹的得,也没有纯粹的失,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当你正在得到时,同时也正在失去。有付出才能有回报,有失去才能有得到。任何得到都是以失去为代价的。得到的越多,往往失去的也越多。 4. 患得患失,我们只会失去一切,成为得失二字的奴隶。多少迁客骚人,在“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之处,晴则狂喜,雨则落泪,只有你,在得之时不忘失,在失之时不忘失而会复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亦坚守自己的理想。一篇《岳阳楼记》,成就了我华夏民族多少仁人志士的一段茶香! 5. 提高眼界需要拒绝平庸,心怀大志。曾记否,2000年前,陈涉仰天长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不愿以氓隶之民为伍,他敢于向九五之尊挑衅。他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振臂长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领兵数万,直逼咸阳,何等气概,壮哉。曾记否,曹操当年登临高山,直临沧海,睥睨苍生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何等壮志凌云。曾记否,周恩来曾扪心而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又是何等的气魄,令人自惭形秽。正是因为他们胸怀丘壑,心有天下,拒绝平庸,眼界开阔,才使得他们短暂的生命重如泰山,才使得他们成为历史滚滚长河中璀璨的明星。 6. 我们要拥有宽广的胸怀,关键就在于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你认为世间的一切都应该是你的,那么这一切都不会是你的。但如果我们能认为这个物质的世界“失之,得之”的变化时,那么我们都会拥有宽广的胸怀,如同“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世间万物都是这样“失之,得之”,能量不断的转化,他们整个运行的世界的总能量是不变的。“失之,得之”周而复始,我们一定要用无限可能宽广的胸怀来看待“得与失”,这样我们才能达到一定境界。拥有宽广的胸怀。 参考结构:题目是《从楚王失弓说开去》。这篇文章是一篇很规范的议论文。文章开门见山,引用材料中的相关内容,直接得出结论:楚王、孔子和老子,对同一件事却有不同的看法,可见他们的差异。然后分开论证,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方法进行。接着,以“从故纸堆里翻出这则故事,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掉书袋,而是觉得这件事对我们现代人有启迪”进一步论述了“如何看待失与得”的重要性。最后发出呼吁,照应开头。文章审题准确,感悟深刻,思维缜密,结构严谨。 【点睛】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 ③数量与质量分析; 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 ⑩纵向与横向分析。 2.(2022浙江绍兴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凡事应着眼未来,多思考“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该如何处理”。也有人认为与其花精力于未来,倒不如“只去看那些此时此刻在眼前发生的事,只处理眼前的问题”。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享受现在,憧憬未来 《追风筝的人》中有一句令人动容的话语:“为你千千万万遍,遍体鳞伤还是会义无反顾,也许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坚定信念,不畏艰辛挫折,奋勇攀登的过程,这就是作者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在我看来,人生的意义之一就在于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把握好现在与未来的关系,既享受现在攀登的过程,也憧憬着无限美好且充满希望的未来。 享受现在攀登的过程,不仅能让我们获得极致的幸福,还能为未来伫立于巅峰之上积蓄实力。马尔克斯曾说:“真正的幸福恰恰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是的,现在拼搏的过程乃是幸福的源泉。当我们全身心专注于一件事情,你就会懂得:即使未来没有结果,但此时此刻的过程足以让我们品味良久。翻译大家许渊冲一生致力于翻译事业,即使是步入晚年,仍在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他看来,现在翻译作品的过程是他最幸福的时光。翻译已然成为让他自己身心愉悦的不老灵药。当然,注重现在攀登的过程也往往能为未来的成就积蓄力量。无数个充实的现在才能换来未来的荣光。正如许渊冲先生在一天天的翻译中最终获得了中国翻译文化终生成就奖、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奖。 憧憬未来的希望,不仅能支撑我们走好现在,还能为人生带来无限生机。享受现在攀登的过程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憧憬未来。仔细想来,不正是想到了未来的花开才让我们在现在更加积极地播种吗?是的,正是未来的巅峰之梦,支撑着现在攀登的过程。冬奥会的花滑比赛上,“葱桶”组合获得冠军,令无数粉丝激动不已。他们从不掩饰对冠军的渴望,一直坚信自己能够成功。正是憧憬着未来的冠军之梦,支撑他们走过了单调乏味的艰苦训练,走过了无数个灰暗的日子。 当然,憧憬未来能支撑我们走好现在只是一个点,其实真正的一面在于憧憬未来能让人生充满无限生机,让我们即使在今天搞砸了一切,依然有勇气迎接明天。正如马尔克斯曾说:“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那么,结果没有揭晓的现在固然值得我们去努力,但即使是结果失败的现在,也依然让我们有勇气继续前行,相信未来会更好,相信人生依然充满希望。 因此,让我们尽情享受现在攀登的过程,也让我们憧憬未来的巅峰之梦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意义,不负此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导我们思考“未来”与“现在”或“当下”的辩证关系。材料中两种说法都有道理。着眼未来,提前准备,无疑会让现在走得更顺利;而且多着眼未来,会更有方向,让现在要做的事更清晰,有计划的做事也更易成功;对未来的憧憬,会让现在的行动充满动力……而关注现在,处理好眼前的问题当然也很重要,不做好眼前哪里有未来?光想着未来,不脚踏实地做好现在,梦想永远只能是梦想。 因此,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未来”与“现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考生要学会辩证思考并完成作文。 写作时可以在开头引用马尔克斯的话:”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一个机会把事情做好,可是如果我们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引出论点;然后先论证“未来需要努力才可到达”,可以用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来论证;接着论证“脚踏实地走好现在的重要性”,可以用中国空间站的建成、谷爱凌冬奥冠军的获得来论证;最后论证“未来是现在的灯塔”,论证梦想的价值,可以用中国梦指引中国人民走好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等来论证。 立意: 1.做好当下,拥有未来。 2.让未来为当下指航。 3.立足现在,着眼未来。 4.(2022浙江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21年12月,《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小康”“赶考”“双减”“碳达峰,碳中和”“野性消费”“破防”“鸡娃”“躺平”“元宇宙”。 消息发布后,有人质疑“绝绝子”、“YYDS”等比较多的人在使用的流行语为何没有入选;也有人质疑“躺平”“鸡娃”等词语带有消极意味却能入选;还有人认为,即使入选的词语也只能作为流行语,仅仅是草根狂欢,转瞬即逝…… 结合上述材料,关于“流行语的入选”,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第二部分列举了各种网络发布后的反馈。学生可依据材料第二部分人们的评价和观点进行审题立意。 第一个角度,对流行热词要启用甄别机制。流行语中多个热词与家国叙事紧密相关,既浓缩了年度热点,又勾勒出充沛的情感图谱,这些具体词汇背后的家国情怀却永不过时。也有一些网络用词是“速朽”的,表达含义模糊且指向不明,只有那些全民语言中那些准确、鲜明、生动和具有普遍性的成分才有机会在语言的长河中葆有长久的生命力。《咬文嚼字》在评选流行语的时候,剔除了“yyds”等网络用语,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不反对部分网友使用它们,但绝不赞成让它们进入年度流行语榜单。 第二个角度,让正能量唇齿留香。《咬文嚼字》主编黄安婧在解释评选标准时称,这涉及“社会学价值”及“语言学价值”。因此,基于价值原则,“社交牛逼症”“社交恐惧症”“社会性死亡”等“三社”因为发布方出于“遏阻庸俗、暴戾语言的传播”的考虑而淘汰,“小镇做题家”则因对某类人群有“歧视”之嫌而落选。基于秉承规范理念,“yyds”“绝绝子”“夺笋”则被淘汰。对“躺平”这一带有“消极”色彩的词语入选,发布方则表示,在词条阐释时做了积极引导,明确指出:“年轻人应理性地看待竞争,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永不放弃,为理想和未来努力奋斗。”同样的,“鸡娃”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尽管发布方不太赞同此类做法,若能激起社会各阶层的深层思索,也算是发挥出流行语的正面作用了。 第三个角度,从流行语中读懂时代。十大流行语虽难以概括一年来的所有变化,但也能从一个侧面,让人对这一年的重要事件有个粗线条了解,帮助我们“读懂时代”。语言是时代的晴雨表,流行语是社会的传感器。2021年十大流行语,我们看到的是时代昂扬前行,生活丰富多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时代大势,今日之中国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小康”承载着新的时代内涵,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赶考”则生动地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一路披荆斩棘,在探索中铸就辉煌、不断开拓未来的奋斗姿态。“双减”政策,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深远影响,有利于遏制校外培训机构的无序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双减”成为年度热词,也是顺理成章。而将“碳达峰碳中和”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充分彰显了中国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担当,是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2021年10月,一家网络公司更名为“元宇宙”,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基于“元宇宙”而生发的一系列构想,背后是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河南遭遇特大洪灾,某国产运动品牌捐赠5000万元物资低调赈灾,网友深受感动,纷纷涌入该品牌直播间下单,表达自己对爱心企业的支持。网友们在弹幕喊出“我要野性消费”,“野性消费”其实是爱的体现。“破防”指内心受到触动后的共鸣与感动,2021年7月1日,张桂梅老师登上天安门城楼,穿的是送学生高考时的那件朴素衬衫,这处细节让网友直呼“破防”了,这是感动的美丽突破。不少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逼迫孩子大量补习,被人调侃为“给孩子打鸡血”,简称“鸡娃”。虽可以理解,但不值得提倡。“躺平”多指一种“不作为”“不反抗”“不努力”的生活态度。许多喊着“躺平”的年轻人,并未真正“躺平”,只是在用自嘲的方式吐槽当下的生活压力、“内卷”竞争。年度流行语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每年社会的波澜壮阔,是一个时期的文案缩影。 第四个角度,读懂流行语中的温暖与感动。在这些年度流行热词中你想到了什么,又记住了什么,是难忘的记忆,还是不舍的感动?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体会。流行热词记录的是具有年度特征的流行用语和社会大事,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现实渴求的心声,它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人间百态。通过回顾今年的这些网络热词,我们既感受到了岁月穿梭而过的时光味道,亦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点滴关怀和温暖。感人心者,莫过乎情。回首已经过去的2021年,在那些看似单调枯燥的日子里,同样有许多不一样的情怀带给我们“破防”的感动。2021年春节期间,国内一些地方出现疫情散发病例,面对严峻复杂的防疫形势,许多在外务工人员主动放弃与家人团圆,选择留在原地过年,用实际行动为抗疫贡献力量,充分展现了普通群众舍小家顾大家的责任担当。暖人心者,莫过乎爱。时间不语,却能见证大爱。在共克时艰的一年中,有很多平凡人用坚守和担当,把爱心汇成一束光,点亮人们前行的路。一句誓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一抹色彩“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一个承诺“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的航天员王亚平答应女儿,去太空给她摘星星”;一纸留言“袁隆平爷爷,愿世间如你所愿,人间太平,衣食无忧”;一个瞬间“送考车上,张桂梅与考生一齐唱响《我和我的祖国》”;一张合影“在东京奥运会颁奖礼上,中国乒乓球队与中国香港队一起合影留念”……这一年,有很多令我们“破防”的点滴瞬间,像涓涓细流汇成了爱的海洋。世界有时寒凉,温暖却从未缺席。这一年,我们依然在经历平凡,同时也在平凡中感受成长,无论输赢,所有的一切都不惊不扰、从容且共,恰到好处,或许这就是最好的安排。对新年度的期望,我们依然初心不改、心怀期许,无论明天会面对什么,我们将始终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钟情周围的一切美好,并在这份灿烂中积蓄一往无前的力量。 第五个角度,规范和引导流行语,使其保持活力。“语言的生命在使用者中间,评选可以基于自己的价值和准则,但并不能决定语言的存灭。”有语言学家对《工人日报》记者表示。语言学中有一个比喻:语言是一条河流,不断有旧的渣滓沉于河底,最终消亡,也不断有新的河流汇入,让这条河流保持活力。这个比喻用来形容新旧语言现象的出现和消亡。这能解释网络用语的“转正”现象。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标题出现了网络用语“给力”,这成为标志性事件。此后,许多网络用语开始出现在主流媒体中。当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中还表示,网络热词不断丰富着民众的语言生活。仔细研究那些被认可并“转正”的网络词语,不难发现它们都带有这样的特征:符合汉语结构规律、符合汉语语法规范。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何即使使用者众多,时下的一些网络用语也越来越难以“转正”。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部教师包媛媛认为,即使出于纯洁和规范母语的良好目的,我们在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上,也不必“一棍子打死”。该规范的规范,该引导的引导,但网络世界,大可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我们理应相信汉语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自有其强大的自我净化和发展功能,自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题干要求“结合上述材料,关于‘流行语的入选’”来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既提示了写作的内容,也暗示了文体,应写作议论性文章。 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概述十大网络流行语入选的情况,然后对此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引出自己的观点,如“对网络热词要学会甄别和扬弃”,接着分析流行语中的消极因素和正能量,并指出对此该有的态度,最后收束全篇,呼应开头。 立意: 1.对网络热词要学会甄别和扬弃。 2.从网络语言汲取正能量。 3. 网络流行语,读懂时代的文化密码。 4.透过流行语,感受人世温暖。 5.(2022浙江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广西农村的一位80后唐尚珺,2009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其后复读十二年,为清华梦而努力。2016年,他曾经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但最终没有报到入学。已经33岁的他,决定“明年再考最后一次”。 材料二:人社部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100个职业排行》显示,约有半数职业都与制造业相关,其中,焊工、车工、电工、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金属材料工程技术人员等位列稀缺岗位前十名。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主要讲了80年唐尚珺为考清华坚持复读十二年,并且不达目的不罢休。材料二主要公布了我国2021年第二季度求职情况,在“最缺工”100个职业排行中,很多职业与制造业有关。 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可知,之所以与制造业相关的职业最缺工,是因为很多考生不愿意报考。对于唐尚珺执着不懈考清华,我们表示敬佩,但是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应该认清现实,另外对职业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要认为从事制造行业的工种就低人一等,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是劳动,只要是为人民服务,都是值得尊重的。 写作时,我们可以确定基本的写作情况,那就是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对职业也要有正确的认知,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对于国家层面,也要加大职业技术方面的宣传,更要提高职业工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这样可以更好更快地扭转人们的观念。 这个作文材料很有现实性,对于职业技术的不重视历来存在,写作时要结合社会现状,对未来进行构想,作文会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立意: 1.职业无高低贵践之分。 2.端正就业态度,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3.只要是为人民做贡献的职业就是高尚的。 6.(2022浙江宁波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2年,时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的卢新宁应母校北京大学之邀,以学长的身份于北大中文系的毕业典礼发表演讲《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她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20多年的社会生活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怀疑的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 学者徐贲撰文《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评论观点:“怀疑本身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所有的‘信仰’,都必须建立在一些具有恒久而普遍意义的价值之上。人们只有确信这些基本价值,即使在现实生活中眼见无数糟蹋、破坏这些价值的行为,但仍然对这些价值坚信不疑的时候,他们才可以说是真正具备了信仰。” 请综合分析上述材料,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心上之光,即为信仰 纵横古今,无数仁人志士以坚忍顽强的信仰支撑起顶天立地的事业与人格,如“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再如那“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毛泽东。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更当学习先辈,抛却怀疑,追求理想,树立信仰。 向善向美的精神标杆,才能称作信仰。信仰能确定我们奋斗的方向,给予我们成功的希望,引导我们走在不阴暗、不邪恶、不卑劣的大道上;信仰使我们坚信正义的力量,不屈从于短暂的失势,不深陷于怀疑的漩涡,不沉沦于暗夜的风浪。信仰为人生之旅保驾护航,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道不灭之光。 信仰不分大小高低,只要真诚地护持着初心、相信着善意、践行着勇力,都同样令人尊敬与感动。新疆维吾尔族老党员玛依木尼汗从1965年1月开始记录她与党组织的点点滴滴,50年来,用满满的26本日记记录了在党的关爱下茁壮成长的轨迹,谱写着一位少数民族党员对党不变的信仰。柯尔克孜族牧民大爷帮助游客脱困,在面对“多少钱”的询问时,微笑着展示衣襟上的党徽,以淳朴与忠厚的高尚人格描画出精神高地的卓绝信仰。同样,武汉餐厅师傅为顾客送上烤肠和煎蛋组成的“100分”安慰落泪顾客的感人之举,看见小女孩在公交车上写作业,司机杨勇默默打开车顶灯为她照亮,都是对善良永存、人间有爱的温柔信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驱散阴霾、抚慰创伤的光,光之所在,即为信仰。 诚然,我们无法否认,有人蔑视信仰却名利兼收,有人破坏信仰却一帆风顺,有人践踏信仰却身居高位……但是,黑暗的沟渠终将在烈日下无所遁形,一时的苟且终将在晴天下曝光,信仰的坚持从不因路途的崎岖波折而动摇,信仰的力量从不因暂时“求而不得”而减损。或许我们偶尔也会怀疑:自己的执着是否幼稚可笑,自己的原则是否拘泥不化,自己的真诚是否被人利用,可是,“只有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唯有受得住失败、看得破假象、经得起磨难、担得起希望的人,才能真正地皈依信仰,在信仰的加持下,初心如磐,不惧风浪。 心上之光,即为信仰。标记一个时代的,是这一时代人们的普遍信仰。站在新时代的节点上,我们青年一代更应激活那些久藏心中的理想与信念,坚信精神的力量,自觉接过历史接力棒,锤炼出为国奉献、砥砺前行的奋斗之心,用心灵的光芒,照亮我们不灭的信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叙述性材料作文题。 第一段选自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仍然需要信仰》的演讲稿,这段话中的关键词是“怀疑”和“信仰”。这个时代有时难免让人产生怀疑:怀疑价值观、怀疑公正性、甚至怀疑自身实力……因此,才有了“规则能战胜潜规则”“学术不等于权术”“风骨远胜于媚骨”这样的呼告。最后一句“因为坚强和信仰让人屹立不倒”则是论述可以展开的地方。第二段以学者徐贲的文章明确观点“怀疑的时代需要信仰”,可以怀疑,但需要坚信“具有恒久而普遍意义的价值”。考生要抓住“怀疑和信仰”,紧扣材料作辩证分析。 所谓信仰,即是人自发地对某种思想或宗教或追求的信奉、敬仰。信仰是一种坚不可摧的信念,是人的精神标杆和强大精神力,是人的价值观的体现。有信仰的人,既能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又能坚守目标,顽强拼搏,心志坚定,毫不动摇,一直朝着理想努力前进。反之,没有信仰的人,动辄怀疑,摇摆不定,缺乏对自我的认知、对世界的认识、对他人的理解。学生可批判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现状,进而分析其实质与危害,呼唤“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即呼唤信仰的回归。学生可讴歌信仰的力量,呼唤人们要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这个社会,发现生活的美。此外,还可以围绕“怀疑”和“信仰”之间的辩证关系展开论述:怀疑一切、全盘否定固然不可取,毫不质疑、从不动摇也未免太过拘泥、不知变通。罗曼罗兰说:“怀疑与信仰,两者都是必需的。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替明天的信仰开路。”培根说:“伟大的哲学始于怀疑,终于信仰。”怀疑是信仰的起源,有怀疑才会有挖掘、有钻研、有论证,最后坚定信仰,矢志不渝;同样,唯有信仰,才能坚守内心的执着,指明奋斗的方向,破除怀疑,一往无前。论述时要关照题目关键词“怀疑”与“信仰”。 立意: 1.信仰是人生的指路明灯。 2.信、知、行,摈怀疑,得大成。 3.坚定信仰,知行合一。 4.用脚踏实地的奋斗坚定信仰。 7.(2022浙江湖州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普速列车速度不快,逢站必停,票价实惠,最低仅1元。在高铁快速普及的时代,“小慢慢”承载着沿线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了发展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温度。 我们追求速度,但不是所有东西都越快越好,社会如此,个人也如此。在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处理快与慢的关系? 请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与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快与慢 古语云:“欲速则不达”,兵家言:“兵贵神速”;快与慢,孰是孰非,应作辩证的考量。慢有慢的长处,慢工出细活,慢工出巧匠,讲究的是精致;只有慢,才能生产出经得起检验的高品质产品。快有快的优点,快刀斩乱麻,快马加鞭,追求的是效率;只有快,才能节约时间,才能取得更多的成果。但是,快与慢,又各有其短。老牛拉破车,龟步迟迟,这样的“慢”实在有悖“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生命”的准则;囫囵吞枣,贪多嚼不烂,这样的“快”却也遗患无穷。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全在于客观与主观的具体需要。 当快则快,快是为了效益的提高。只有反映敏捷、决策果断、处事迅速,才能抢占先机,获得成功女神的青睐。大到国家建设,只有快,才能提高效率,才能加速发展。如改革开放初期广为人知的“深圳速度”,“三天一层楼”。只短短几年间,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就摇身一变而成为引领中国改革开放方向的经济特区;小至一场战斗,只有抢占先机,才能克敌制胜。如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日驰200里,让对方失去先机,而使我方得以金蝉脱壳,突出重围,走向胜利。快则胜,慢则败。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取得更好的效益,我们应该发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追求速度的提升。 当慢则慢,慢是彰显出为民办事的温度。在高铁快速普及的时代,“小慢慢”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依旧欢快地穿行在部分偏远地区和山区。它是这些地方与外界联系的主要桥梁,承载着沿线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当地人的“心头爱”。如果说一日千里的高铁体现了中国发展的速度,那么,穿行在崇山峻岭间的“小慢慢”传递的则是发展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温度。 慢也是为了质量的保证。托德雷克斯说:“缓慢就是稳妥。”培根说:“真正迅速的人,并非事情仅仅做得快,而是做得成功而有效的人。”理智地“比慢”,是为了万无一失、马到成功;盲目地求快,则易拔苗助长、适得其反。因此,很多时候,强调急事慢行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反复调查、深入论证的科学方法,都是至关重要的。杭州地铁工地塌陷事故,就是个别领导急功近利,贪图进度之快而疏忽了科学论证和安全隐患而酿成的。若非为赶工程、超进度,或许施工方会有较多时间去考虑质量问题和安全监管,而非近乎麻木地放纵事故隐患的存在;如果能让施工节拍慢一些,抽出必要的时间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防范教育,掌握一些应急措施,是完全有可能将事故损害降至最低的。由此可见,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盲目攀比,一窝蜂地大赶快上,必将犯下严重错误,甚至出现重大人命事故。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快与慢,各有其优劣。辩证地看待快与慢,正确地处理快与慢的关系,灵活地调控快与慢的节奏,关乎成败,关乎大局,是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小慢慢”服务广大群众的彰显的“温度”,引发我们对于“快与慢”的思考。“我们追求速度,但不是所有东西都越快越好,社会如此,个人也如此”,这句话体现了出题者的态度,也帮助我们扩展思路。“快与慢”是关系型的话题,最好要围绕其关系展开,全面分析:快的优劣,慢的好坏,以及何时应该快,何时应该慢,什么情况下快,什么情况下慢等等。 本题属于“矛盾关系”的关系类话题作文。本话题是针对当前社会追求速度、普遍求快的心理而出的一道题。“快”固然有好的一面,但是一味的求快,却可能失去很多的东西,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文革时期的“赶英超美”,“放卫星”,这带我们民族带来了灾难。和“快”相比,“慢”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但是“慢”却也给人类带来很多财富,比如说材料中的“小慢慢”,我们熟知的“慢工出细活”,只有慢火才能熬出好汤。但是“慢”就一定好吗?也不尽然。所以,我们在构思这个话题的时候,首先要确定要突出哪一点,突出“快”,还是突出“慢”,还是二者并驾齐驱,都要很明显的表示出来,不要含糊。其次,在论述的时候,必须要辨证,不能绝对化。避免绝对化的一个方法就是在论述的时候,首先给自己预设一个前提,比如重点是谈“慢”,你可以把观点建立在当前人们普遍求快这个前提上,借此反思,提出在某些时候慢下来,这样的观点就比较辨证,也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同。 立意: 1.快之道,慢之理。 2.在高速的时代里慢走。 3.慢慢走,欣赏啊。 8.(2022浙江绍兴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众传播学中有这么一条理论:沉默的螺旋。就是当两种声音交锋时,弱势的那个声音会变得越来越微弱,螺旋减少,最终走向消失。 基于这样的现实,有人说“势单力薄,看破不说破,知人不评人,知理不争论,是人生的大智慧”;而有些人却认为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遇到问题要敢于亮剑,激烈交锋,据理力争。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你的人生体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相信自己,坚持真理 当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时,他承担着辛苦劳作,清贫苦寒的生活重担;当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他承受着高官厚禄的内心诱惑;当林则徐呐喊“开眼看世界”,他又何尝不在忍受不得志的苦闷和流放的痛楚? 陶渊明所处的社会本是贪官遗野,文天祥所处的时代保命投敌的事例屡见不鲜,而林则徐身边的同僚又有哪一个不是在歌颂腐朽的大清?然而他们却都“背道而驰”,就像在众人皆苟且偷生的时候,偏有一个叫岳飞的汉子打破“沉默的螺旋”,特立独行,想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展不世豪情,将精忠报国谨记心间,为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众人皆麻木不仁浑浑噩噩之时,偏要有个神智清醒的鲁迅打破“沉默的螺旋”,以笔为剑,直指旧社会的愚昧与腐朽,将中华这条沉睡的巨龙从梦中唤醒……他们都处在混乱的年代,却能够相信自己,坚持打破时人心中的“螺旋”,以一已之力力挽狂澜,为信念而奋斗不息。 相信自己,这是避免盲从的良药;坚持真理,这是开启成功的钥匙。 自汉代至唐宋,社会上的文人雅士们无不在追求华丽的辞藻,专事铺陈,文章华美之风盛行。然而韩愈、柳宗元却并未亦步亦趋,他们猛烈抨击内容空洞的骈文,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他们相信自己的判断,所以直斥文学的弊端,他们坚信文学需要改革才能重生,所以即使遭受攻讦,却也大胆创新。他们最终成功,而中国文学也重焕生机。 文学因他而成为文学。 科学的殿堂中也从来不乏执著而坚定的人,当西方中世纪社会上教会势力强大,教徒人数众多,宗教法庭裁判用火刑威胁的时候,伽利略站到了被斥为“异端“的日心说一方。即使被囚禁,即使被迫害,他也从未改变过自己的想法,只因他用望远镜看到了真实的宇宙。他相信自己的探索,所以直面社会的黑暗;他坚信日心说的真理,所以在宗教法庭上,他仍坚定地为自己的学说辩护。 科学因他而成为科学。 相信自己并不是轻易做到的,人们总是在生活中受到太多的诱惑与历练,当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在做同一件事,听信同一种言论,很难有人不对反对方的自己产生怀疑。同样,坚信真理也不是轻易实现的,尤其是当你所信仰的真理被多数人甚至全社会视为悖论的时候。相信自己还是跟随他人?坚持真理还是求得生存?我想此时,我们需要一种勇气,需要一种力量,需要一份执著。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虽然只是就某种情况而言,然而少数人之所以有掌握真理的机会,是因为他们的身上有一种阻止他们步人后尘的信念与力量。 我们不一定要做少数人,但要做相信自己,坚持真理的人。也许,我们应当问问自己,是否有“打破沉默”的勇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于1972年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伊曼提出,她认为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大众媒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的现象是:当人们在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之前,会观察公共意见环境对自己意见的态度。若发现自己的观点处于受欢迎且大部分人同意的状态,就会积极地参与讨论与扩散;相反,若发现自己持有的观点处于劣势地位,就会保持沉默或者改变态度转向优势意见。意见一方的沉默以及倒戈造成另一方意见的不断壮大,由此循环,使得优势意见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劣势意见不断沉默直至消失。这样的发展过程呈现螺旋上升的状态。 材料第二段对“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所阐述的两种相反观点,也就是写作时应该选择或思考的任意一方。写作时可以选择支持“沉默的螺旋”,指出个人意见往往因不了解全貌而带有偏见,因此要审慎对待公共意见,或支持“知理不争论”等观点中蕴含的人生大智慧等。也可以支持后者,借用“反沉默螺旋”观点,指出公众具有理性,能自我思考且不会盲目从众和趋同,受众会支持少数意见,而这些少数意见被更多的网友接受后,可能发展成为与多数意见相匹敌甚至超过多数意见的情况。不管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善于运用对比论证来完善自己的观点。 立意: 1.做沉默的螺旋,不争一隅之见。 2.反沉默螺旋,勇敢发表真知。 3.支持还是反对沉默的螺旋,皆待时间去验证。 9.(2022浙江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收藏了很多书单,计划着将来一一细读;关注了很多公众号,以备不时之需;下载了许多部电影,想着闲暇时细细品鉴……人们因为内心的一些需求,有意无意地进行着精神囤积。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要抄袭、套作。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从材料来看,列举了一些收藏书单、关注了公众号、下载了电影……这些都是因为人们内心有需求,都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精神囤积。 从材料内容来看,人们都有着精神需求,但是可能现实条件决定了人们虽然精神方面有需求,可能现实又导致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当然,这种现实可能是主观的,也可能是客观的。因此写作时我们应该从“精神需求”这个方面入手,从各个角度立意即可。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就是说应该围绕“精神需求”这个话题展开。从人的发展来看,人有内心的需求是正常的,应该有精神追求;当有内心需求的时候,应该如何去满足呢?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有需求的层面,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去;克服困难,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等。 写作文章时,需要注意构思和选材。构思上可以选用并列式或层进式。如层进式可以先写什么是精神需求,再写精神需求的作用,最后写如何满足精神需求等。选材上可以选择一些不单纯追求物质,更关注精神的例子。比如颜回能够安贫乐道,这说明他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满足。这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多,也可以引用一些相关的名言。 立意: 1.人不能只为了吃米而活着。 2.人的精神需求满足。 3.不能为了物质而丢了精神。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