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文二轮考点解读:正确使用词语(成语)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2022-12-22 手机版


 【考情概览】

2020 选择题 成语(全国I、III卷,辨析类)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I卷  别具匠心   才思敏捷   异彩纷呈   弥足珍贵

十分独特   才华横溢   奇光异彩   不可或缺

III卷 一脉相承    薪火相传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互为一体    前赴后继    繁荣昌盛    卓尔不群

虚词(新高考II卷,辨析类)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以及   容易   尚且   然而

乃至   易于   仍然   虽然

2021 选择题 成语及四字词语(新高考甲、乙卷,辨析类)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乙卷,近在咫尺    杞人忧天    泾渭分明      源源不断

触手可及    空穴来风    非此即彼      取之不尽

甲卷,纸上谈兵    受益匪浅    自己动手    勤俭节约

形同虚设    不虚此行    身体力行    吃苦耐劳

2022 填空题 成语(全国甲、乙卷)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甲卷,翻天覆地  不可企及  身临其境  一览无余  

乙卷,顺理成章   难以言喻   迫不及待

【分析预测】

近几年高考,正确使用词语基本是必考的内容,主要考核成语,有时考核一般词语和虚词。试题由选择题过渡到填空题。试题都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核,选文多和传统文化、社会热点、生活常识相关,和其它的考点混搭命题,选择题重在考核词语的辨析,填空题重在考核根据语境填写词语的能力。

2023年高考根据语境填写成语会成为词语考核的重点,注意根据语境填写关联词等虚词。

【考点解密】

【典例1判断成语使用正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画一上墙,满屋容光焕发,年的喜庆便自然而来。作家赵冬在其新著《中国年画——悬挂的风景》中,以传统年画为主,对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进行了图解,让人在年画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与哺育。作为一部中国古典文学诗画集,该书以散文诗的形式,将100部中国古代名著、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神话故事和中华民族英雄人物、传奇人物等凝结在一起,让读者在短时间里浅显易懂地领略中国文化的深邃。书中所选内容皆是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化故事,既有经典名著,如四大名著、《聊斋志异》等;又有历史人物,还有戏曲故事。每一篇都配有年画作为陪衬,让人在年画中参悟原著,在诗文解析中领略年画的意韵。作为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年画不仅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发挥着道德教育、文明传承的作用。书中图画和文字都独具风格,或七言五律,或骈文歌赋,读起来朗朗上口,风趣丛生。年画,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美好人世间的万花简,它让我们在辞旧迎新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而这本书更让我们看到了高悬在中国人心中的年景——丰盈的日子,美好的生活。

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耳熟能详 B.浅显易懂 C.家喻户晓 D.朗朗上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的复述出来。本处是说这些年画故事大家非常熟悉,使用正确。

浅显易懂:道理或寓意浅显,容易理解、明白。此处是说让读者容易领略中国文化的深邃,不合语境,应改为“轻而易举”。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本处是说这些传统文化故事人所共知,使用正确。

朗朗上口:指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本处指这些诗文读起来非常的顺畅,使用正确。【答案】B 

【技巧点拨】

判断成语运用正误的方法

方法一 抓住关键字词,判断是否“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即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不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造成不确切的理解,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如“不刊之论”,注意“刊”是“改变”的意思,不是“刊登”;“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不是天气恶劣;

方法二 注意适用对象,判断是否“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指向性,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指向性有意弄错。如“豆蔻年华”只能用于“十三四岁”的女子;“荡气回肠”只形容“文辞、乐曲等”委婉动人。

方法三 注意感情色彩,判断是否“褒贬误用”。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和贬义三类。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清褒贬。如“耳提面命”“闻过则喜”是褒义词,而“振振有词”“冠冕堂皇”就是贬义词。

方法四 注意用语得体 判断是否“谦敬错位”。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某些成语的使用须有一定的场合,有的还需要区别尊卑、长幼、主客、男女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时注意场合,做到自谦敬人,得体合度。如果分辨不清,就会导致谦敬错位。如“不情之请”“抛砖引玉”“一孔之见”等只能用于自己。

方法五 注意准确简洁 查找是否“重复赘余”。

有些成语在运用时虽然看似符合语境,但跟句中某些词语(一般紧挨着成语的词语)的意义重复,造成重复赘余。如“过分的溢美之词”“能够克勤克俭”“被贻笑大方”等。

方法六 注意词语程度,查找是否“轻重不分”。

有些成语词义较轻,有些成语词义较重,这就要求考生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成语,既不能违背语境逻辑,也不能违背事理逻辑,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如“无可厚非”和“无可非议”,“言不由衷”和“口是心非”等。

方法七 注意语法功能,查找是否“功能紊乱”。

有些时候误用成语是因为没有注意其语法功能,因为成语在与相关词语搭配时需遵循一定的规则,如能否带宾语,能否充当某个成分,应该与哪类词语搭配,等等。如果使用时不顾其规则,就容易造成功能紊乱的错误。如“不约而同”只作状语,“语焉不详”只作谓语,“莘莘学子”不能用“一位”修饰,“求全责备”“出奇制胜”不能带宾语等。

方法八 注意审查语意,判断是否“多义误用”。

许多成语往往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如果对成语的意思把握不全面、理解不透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极容易犯“多义误用”的错误。还有的成语在现代大都使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但偶尔还会使用其本义,故当它们的运用回到其本义时,我们不能视其为错。如“话剧界老一辈悉数粉墨登场,重新排演《雷雨》等经典剧目”中的“粉末登场”就属于运用原意,不属于错误。

方法九 注意审查语境,判断是否“前后矛盾”。

成语有其自身特定的含义,命题者有时故意使成语的含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产生矛盾,如果考生未能准确地掌握成语的含义,就分辨不清。如“经过与对手90分钟的激战,球队兵不血刃地以3:0战胜对手”,中“兵不血刃”和“激战”矛盾。

方法十 注意词义差别,查找是否“近似混淆”。

有些成语彼此相似,在使用中极易混淆,如果辨析不精细,就会导致错用。对于此类词语,需要把握各自词义的重点,用心辨析两词相异语素的含义,进而弄清两词的区别,才能避免误用。如“不负众望”和“不负众望”,“进退维谷”和“进退两难”。

【典例2辨析成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 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___地进行,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___________的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土文化正以愈发自信的步伐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方兴未艾  心驰神往  匠心独运  饱经风霜

B.如火如荼  趋之若鹜  别开生面  饱经沧桑

C.如火如荼  心驰神往  匠心独运  饱经风霜

D.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别开生面  饱经沧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方兴未艾”不能作状语,此处应选“如火如荼”。

第二空:“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此处语境“旅游胜地”无贬义,应选“心驰神往”。

第三空:“匠心独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结合所填词语修饰“乡土工艺品”分析,此处应选“匠心独运”。

第四空:“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饱经沧桑”,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结合语境“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新生”分析,此处应选“饱经风霜”。

【答案】C

【技巧点拨】

成语辨析试题步骤:

第一,明确成语的含义。

第二,抓住成语的中关键语素,分析两个成语的强调的侧重点。

第三,分析语境,看哪个成语和给出的语境明显不吻合,进行排除,进而确定答案。确定哪个成语更合乎语境注意结合前面判断正误的方法。

【典例3填写成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画,古称“门神画”,起源于汉代,盛行于明清。唐代之前的年画多为手绘年画; 隋代后期,随着木刻书籍的出现,木版年画  ①    ;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术日渐成熟,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普及。

年画习俗反映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四季花、五蝠、花中四君子、笔、银锭、如意等是常见的传统年画图案。广为人知的《莲年有余》更是传播四海。它在给人们以吉祥、喜庆、欢乐、祥和的气氛的同时,似乎还能满足人们那剪不断的丝丝缕缕的怀旧情怀。

我国的年画产地很多,素有“南桃(苏州桃花坞)北柳(天津杨柳青)”之说。到了清代中期——杨柳青木版年画全盛时期,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    ②   的绘画之乡。 一座弹丸小镇,“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杨柳青从头到脚都是属于年画的,年画既是它的全部行头,又是它的全部生命。这就是说,没有年画,苏州还是苏州,但杨柳青就不是杨柳青了。杨柳青年画,在传统的木版套印年画中以印绘结合的特点  ③     ,以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连续性被誉为中国民间的“百科全书”。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说“随着木刻书籍的出现”,说明木板年画的出现与“木刻书籍”有关,可填“应运而生”。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第二空,语境说杨柳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配得上“绘画之乡”这个名称,可填“名副其实”。名副其实:指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合。

第三空,语境中杨柳青年画“印绘结合的特点”在传统的木版套印年画中风格独特,可填“独树一帜”。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

【答案】①应运而生;②名副其实;③独树一帜。

【技巧点拨】

一、分析语境中的表意要点,据此确定所填成语的表意范围。

二、根据语境的表意范围,确定一个语素,以此语素展开联想,确定成语。如题中第一个成语可联系“形态多样”,以“形”或“态”展开联想;第二空可以“瞬息万变”中的“变”展开联想。

三、确定成语之后带回原文,结合上下文,综合判断是否恰当。

【典例4辨析虚词】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是木质构件之间拼接的一种结构,凸榫与凹卯相契合,      使木头与木头衔接。《离骚》有云:“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就是以圆眼和方榫的难以匹配,来比喻双方格格不入,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榫卯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得到普遍应用。经过历代发展,榫卯技术不仅成为了中国传统木作工艺的核心,而且因其蕴含着丰富的先人智慧,成为了承载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载体。比如,榫卯结构极其巧妙地将天工与人造统一,将人的巧思化为真实的造物,这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又如,它不以满足使用者感官上的愉悦为主,而是以科学实用为第一原则,这与墨子“先质后文”的主张不谋而合。从榫与卯的结合来看,还蕴含了“阴阳互补、相生相克”的道家学说,      榫卯的相互制衡,以达到平衡稳定的状态。榫卯结构中构件之间的连接处允许产生略微的形变,这使得建筑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      遇到地震也能安然无恙,其中饱含的,又何尝不是“以柔克刚”的道理?作为木结构之间的连接件,榫卯结构并不显山露水,      静静隐匿于屋檐下或家具中,理性又深沉,此间透出的,还有“平和中庸”的儒家思想。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而   经过   尽管   然而

B.进而   通过   尽管   而是

C.从而   通过   即使   而是

D.进而   经过   即使   然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从而”,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因果或承接关系;“进而”,表递进关系,继续往前,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句中“使”,表明“凸榫与凹卯相契合”与“木头与木头衔接”是因果兼承接关系,用“从而”。

第二空:“通过”,通行、穿过,从一端到另一端,指符合了一定的规则或者有固定的框框,是说明已经完成的过程,使情况发生变化或出现了某个结果;“经过”,通过,或经历的过程。句中指具备了“榫卯的相互制衡”这一条件,便可以达到平衡稳定的状态,用“通过”。

第三空,“尽管”,表转折;“即使”表假设。句中“遇到地震”是假设的情形,用“即使”。

第四空:“然而”,表转折;“而是”,表并列,前语境有“不是”或“不”。句中有“并不显山露水”,应用“而是”。

【答案】C

【技巧点拨】

辨析虚词的五个切入点:

第一,辨析词性

如,“偶然”是形容词,“偶尔”是副词。

第二,辨析表达语气

如“难道”表反问,“大概”表猜测。难道,大概

第三,辨析词义侧重点

如“未免”表示委婉的否定,侧重于评价,“不免”表示免不了不可避免,更侧重于叙述,重在于情感。

第四,辨析使用对象、场合、范围

如“对和对于”,“对”相当于是一个大范围的包含,那“对于”它矛头指向更加的精准,类别更加的明确。

第五,注意是否赘余或残缺

介词在、当、经过、由于,经常被滥用。

如“经过我们仔细研读课文,终于弄懂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中“经过”就是介词滥用,造成成分残缺。

答题时运用排除法作答。

【典例5辨析关联词】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疫情期间,各种含有酒精成分的消毒剂和清洁剂变成了居家常备之物,而手机我们天天拿在手上,很容易沾染各种病原体,(   )含有酒精的各种清洁剂既可以清洁油污又能杀灭病菌,那么用它们来擦液晶屏幕再合适不过。但是,如果擦法不对,很可能损害你的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因为,使用酒精擦液晶屏幕,很可能使屏幕受到不可逆转的严重伤害。为什么酒精会侵蚀液晶屏呢?液晶屏由多层材料构成,其核心是两片偏光片中间夹着一层液晶分子的三明治结构。(   )是偏光片还是液晶分子本身,都是非常易溶于酒精的物质,(   )遭到酒精侵蚀,立马就会溶解,屏幕也会变得斑驳不堪。不过,液晶屏幕并没有这么脆弱。(   )我们在屏幕最上层还会设置一层玻璃盖板,这层盖板主要起到防止刮擦损伤屏幕的效果,同时它也自然可以阻挡外界的各种湿气和溶剂直接与下方的结构进行接触。

上面一段文字的括号内依次选填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    无论    如果    因为

B.既然    不仅    如果    只要

C.既然    无论    一旦    因为

D.因为    不仅    一旦    只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既然”,连词,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常用“就”“也”“还”“那么”等配搭。“因为”,表示原因或理由。通常与“所以”连接成最常用的关联词——“因为……所以……”。结合后文“那么……”可知这里用“既然”更合适。构成“既然……那么……”的关联格式,表示推论性因果关系。“既然”,说出原因、理由或事实;“那么”用在后面分句的开始,这里用“既然”符合语境。

第二空:“无论”,(连)不拘;不管(常跟“都”连用),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不仅”,指不止这一个(项),还有类似的。同“还”“而且”配合用,与“而且”配合时表示意思进一层,与“还”配合时表示结论不唯一。语境为“是偏光片还是液晶分子本身,都是……”,用“无论”更合适。 

第三空:“如果”,假如,假使,倘若。“一旦”,(副)表示不确定的时间,表示将来有一天。含有“万一”“突然”“如果”等预设意味。语境为“遭到酒精侵蚀,立马就会溶解”,含有“万一”“突然”等预设意味用“一旦”更好。

第四空:“只要”,(连)表示充足的条件关系(常与“就”“便”呼应)。“因为”,表示原因或理由。通常与“所以”连接成最常用的关联词——“因为……所以……”。这里语境为“我们在屏幕最上层还会……”,表示的是原因,而不是必要条件,用“因为”更合适。 

【答案】C

【技巧点拨】

一、明确表示各种关系的常见关联词语。

1.转折关系

尽管……可是……,虽然……但是……,……却……,……然而……

2.假设关系

如果……就……, 即使……也……,要是……那么……,倘若……就……,既然……就……

3.条件关系

只要……就……, 只有……才……,无论……都……,不管……也……,即使……也……

4.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 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

5.并列关系

不仅……而且……,一边……一边……,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既……又……,不是……而是……

6.承接关系

一……就……,起先……后面……

7.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光……也……,不仅……还……

8.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也不……,不但……而且……、不光……也

9.目的关系

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二、分析语境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排除有明显错误的选项,进而选用合适的关联词语。

【典例6填写关联词】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要选精,读得彻底,①(       )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       )取一部书精读十遍。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②(       )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       )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这种读法有如蜜蜂采蜜。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研究。坏处在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

明代的学者吴梦祥定了一份学规:“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功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③(       )专心致志,痛下功夫,坚持不懈地努力,(       )有所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抓一阵子又放松了,必须要注意克服。

请根据文意,在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括号内依次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后文“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多读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可知,文段意思侧重少读,精读,因此选择“与其……不如……”。 “与其……不如……”前后分句表示两种不同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中,只有一种更合适,且已经做出了取舍,前舍后取。

第二处,“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前后两个分句是假设关系,有了前文的条件,就出现了后文的结果,因此选择“如果……就……”。“如果……就……”表示前分句所假定某种情况出现(或不出现)了,就会(或者也不会、也不能)引发后分句所表达的另一种情况的出现。

第三处,“专心致志,痛下功夫,坚持不懈地努力”是“有所收获”的必要条件,因此选择“只有……才能……”是条件关系,表示条件唯一。如:只有A才B,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即“才”后面的内容要实现就必须做到“只有”的条件,且条件往往是唯一的。

【答案】①与其  不如  ②如果  就  ③只有  才能

【技巧点拨】

一、分析语境,确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选用合适的关联词语。

三、选用时注意避免以下问题:

1.乱套

把两套表示不同关系或同一关系的关联词语混杂在一起,造成搭配不当。

如:培养一代新风,不只是学校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不只是”和“而是”不是同套的关联词语,不能搭配使用,根据句意,分句间应为递进关系,应将“而是”改为“而且是”。

2.错用

本来该用关联词语甲,却用了关联词语乙,造成关联词语与所要表达的意思不一致。

如,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进而”表示继续往前,进一步,它是个表顺承关系的关联词语。这一句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是“贪图小利……打自己的小算盘”的结果,前后句为因果关系,故“进而”一词应改为 “因而”等。

3.滥用

不必用而用,就是滥用。滥用关联词语,就会使句子显得罗嗦生硬,甚至不能准确表达语意。

如,因为怕要下雨,所以我还是带把伞走。

句子是日常生活用语,因果关系清楚,去掉“因为”“所以”显得简洁自然。

4.错位

关联词语的位置如果摆得不对,就会使句子不顺畅,意思不清楚。

如,全国各级政府的领导如果都愿意作伯乐,那么国内的千里马就很可能是万千成群了。

句子单重复句,“全国各级政府的领导”不是整个复句的主语,所以关联词语“如果”应放在“全国各级政府的领导”的前边。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苗族第一寨——西江千户苗寨,坐落在贵州省雷公山北麓,由平寨、东引、羊排、南贵4个行政村,11个自然寨等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站在观景台鸟瞰,由衷佩服苗寨祖先在此选址建寨的智慧。这真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上千座吊脚楼从山上一直延展到山脚,鳞次栉比,气势磅礴。白水河迢递蜿蜒,如绿色的缎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给苗寨平添几多风致。(    )。

在这里,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苗族风俗天然融汇,天衣无缝。特别令人心驰神往的是:这里有作为苗族传统文化重要承载者的建筑、银饰、歌舞、饮食……“这是一个以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文化名人余秋雨说,“我对西江苗寨的赞美,大致可以相信。”

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山清水秀 B.鳞次栉比

C.天衣无缝 D.心驰神往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连通两岸的是五座风雨桥,把白水河装点得更加秀丽

B.五座风雨桥连通两岸,白水河被装点得更加秀丽

C.五座风雨桥连通两岸,把白水河装点得更加秀丽

D.白水河被连通两岸的五座风雨桥装点得更加秀丽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白水河漫长而曲折,阳光照射下反射着金光,更增添了苗寨的美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C    2.C    

3.原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白水河的形状和色彩;“熠熠生辉”表现了白水河在阳光下光线闪烁的动态美;“平添了几多风致”,语言文雅,写出了苗寨的韵味。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

A.山清水秀:山山水水十分清幽秀丽,形容风景优美。语境形容西江千户苗寨风景优美,正确。 

B.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语境形容吊脚楼排列整齐、密集,正确。

C.天衣无缝:指事物多系文艺作品浑成自然,细致完美,无破绽缺漏可寻。此处应改为“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D.心驰神往:整个心思都奔向那里。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语境形容西江千户苗寨风景优美,让人向往,正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前面两句分别以“吊脚楼”“白水河”为陈述对象写了各自特点,此处也应以“五座风雨桥”为陈述对象来写其特点,中间不能换主语,排除AD;且要与上文主谓句式保持一致,B项变上句的主动句为被动句,故排除。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这类题需要学生比较原句与改句的不同之处,赏析二者的表达效果,多从修辞、用词、语言特点、句式等角度赏析。

原句:白水河迢递蜿蜒,如绿色的缎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给苗寨平添几多风致。

“如绿色的缎带”运用比喻的修辞,一方面写出白水河中的河水颜色碧绿,一方面写出白水河的形状蜿蜒起伏,生动形象。改句没有使用修辞,“漫长而曲折”只是写出了白水河的形状。

“熠熠生辉”运用成语,熠熠,光耀,鲜明。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表现了白水河在阳光下光线闪烁的动态美。改句是陈述句,平铺直叙,不生动。

“给苗寨平添几多风致”与“增添了苗寨的美丽”相比,原句用于典雅,“风致”有风味、风趣、美丽等意思,更显出苗寨韵味无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神农氏”,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各个时期不同形式的喝茶习惯,也逐步形成了别树一帜的茶文化。在中国,喝茶已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而作为养生保健饮品的茶,也已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炎炎夏日,一些人喜欢通过喝冷饮获得凉快感。科学研究表明,   ①   ,喝茶更能消暑解渴,更有益于健康。当然,喝茶也有讲究。   ②   ,春天多喝绿茶,冬天喝暖胃红茶。喝茶除了要分季节,    ③   。一般来说,早餐宜喝红茶,午后宜喝绿茶,晚间宜喝黑茶、乌龙茶。

此外,①喝茶的水温和用茶量也有讲究。②茶水温度介于56°C-60°C之间为宜,③对健康最为有利;④喝茶的量也值得关注,⑤一般来说,⑥关于有喝茶习惯的人,⑦每日用茶量最好控制在大约12克左右,⑧量过大容易伤身。⑨当然, ⑩爱喝茶或是饮食油腻也可适当增加茶量。

4.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历史悠久 B.长盛不衰 C.别树一帜 D.不可或缺

5.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上文第三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1)序号:______,修改为:

(2)序号:______,修改为:

(3)序号:______,修改为:

(4)序号:______,修改为:

【答案】4.C    

5.①与喝冷饮相比②不同季节喝不同的茶③还要分时段    

6.(1)序号:②,修改为:“茶水温度介于56°C-60°C之间”。

(2)序号:⑥,修改为:“对于有喝茶习惯的人”或“有喝茶习惯的人”。

(3)序号:⑦,修改为:“每日用茶量最好控制在大约12克”或“每日用茶量最好控制在12克左右”。

(4)序号:⑩,修改为:“爱喝茶或是饮食油腻的人也可适当增加茶量”。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A.“历史悠久”,指历史很久远。语境“可追溯到‘神农氏’”说明茶历史确实久远,使用正确。

B.“长盛不衰”,长久兴盛而不衰败,比喻长时间保持旺盛的势头。一般用来形容文化、节日、传统等。这里指中国茶长久兴盛而不衰败,使用正确。

D.“不可或缺”,意思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这里用来指茶已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用正确。

C.“别树一帜”是比喻另创一家或另创局面,强调的是“另外”,不合语境。此处要体现的是茶文化的独特性,可用“独树一帜”或“独具特色”。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借由横线前说的是喝冷饮获得凉快感,横线后说的是喝茶更能消暑解渴,更有益于健康;结合两个“更”字,可知横线处应填写“与喝冷饮相比”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依据横线后说春天多喝绿茶,冬天喝暖胃红茶,可知横线处当填写对此内容的概括句,如“不同季节喝不同的茶”。

第三空,根据“喝茶要分季节”与第三空横线处整个文句前后的内容可知,此文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宜填写“还要分时段”之类的内容。

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处,“茶水温度介于56°C-60°C之间为宜”句式杂糅,修改为:“茶水温度介于56°C-60°C之间”。

⑥处,“关于有喝茶习惯的人”介宾搭配不当,修改为:“对于有喝茶习惯的人”或“有喝茶习惯的人”;

⑦处,“每日用茶量最好控制在大约12克左右”重复赘余,“约”和“左右”删去其一;

⑩处,“爱喝茶或是饮食油腻可适当增加茶量”,成分残缺(主谓搭配不当),“可适当增加茶量”的主语应是“人”,修改为:“爱喝茶或是饮食油腻的人也可适当增加茶量”。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

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       )。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寝食难安。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7.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寝食难安 B.其乐融融 C.如释重负 D.大梦初醒

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与沙漠和瀚海的大不一样,平原是你劳作的对象

B.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你需要在平原上劳作

C.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

D.与沙漠和瀚海的大不一样,你需要在平原劳作

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7.A    8.C    

9.①句中把平原上的村庄比作海上的孤岛,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平原和大海都有广阔无垠而且呈“平面”的特点,具有视觉上的相似性;③平原上的村庄和大海上的孤岛都有渺小和孤立的特点,具有感觉上的相似性。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寝食难安”意思是放心不下眼前的事,焦急到了极点。由前面的句子“一想就会胆怯”可知,“寝食难安”处应该使用表示胆怯的词语,而“寝食难安”表示焦急。使用不当。

B.“其乐融融”意思形容快乐和谐的景象。句子是用来描写我和父亲一起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能正确描述这个场景,使用正确。

C.“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一副重担子。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由前面的语境“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可知,父亲是从紧张的噩梦中醒来,因此,“如释重负”使用正确。

D.“大梦初醒”指做了一场大梦才醒过来。常用来比喻被错误的东西蒙蔽了许久,开始醒悟过来。文中使用它的本义,做了一场大梦才醒过来。“大梦初醒”使用正确。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分析第二自然段可知,段落开篇用类比的手法由写沙漠和翰海引出对平原的描写。因此,从括号前的句子“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那么括号内的句子应该是写“平原的大”,这样在句式上和“沙漠和瀚海的大”相一致,排除AD;而B项的“你需要在平原上劳作”偷换主语,所以排除B。综上所述,C项最为合适。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题干中说“比喻具有相似性”, 这就提示考生思考的方向, 要指出“相似点”。

首先,相似性比喻是把两件有恰似点的事物,一个作为本体,一个作为喻体进行比喻。文中的比喻句是“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 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村庄”,由前面的语境可知,“村庄”暗含了“平原上的村庄”的属性,喻体是“孤岛”。句中把平原上的村庄比作海上的孤岛,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其次,要把握二者之间的特点,文中第一段“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可以看出,平原和大海都有广阔平坦的特点,具有视觉上的相似性。

最后,平原上的村庄和大海上的孤岛都有渺小和孤立的特点,“渺小和孤立”表达的是人们心理的上感觉,具有感觉上的相似性。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维护科普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尊重科学事实,是开展一切科普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单一刻板、___①___式的科普固然不受欢迎,但如果为了迎合流量而失真夸大的“速食科普”危害更大。尤其在健康医疗、食品安全等话题上,科普的趣味性首先应为准确性服务。不够严谨的科普,恰如___②___一样美好而虚幻,甚至可能误导人们,使原本的科学传播舞台让位于一些“科学流言”。

有位多年从事科普的科学家说:“我去讲课,满头白发的院士们“直勾勾地”听,因为他们对自己专业之外的东西也很感兴趣。”在学科交叉和知识爆炸的时代,个体认知是有限的,只有认识到科普对象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分清楚做的科普到底给谁看,才能___③___,针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语言风格、表达范式,做出特色,提升效果。

科学普及充满创造性,需要把艰深的知识用___④___的方式讲出来。科研人员是科普传播链条里重要,擅长科普的科研人员不仅能帮助受众培植创新思维能力,往往还能生动地传播最基本的科学事实。为此,从机制上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普热情,从方法上引导科研人员掌握科普技巧,是科技界需要努力的目标。

1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剧词语,不得到变原意。

12.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加点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它拥有一个图书馆,叫作“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

B.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C.我们的一生就在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的事物。

D.阅读小说《祝福》不仅要关注祥林嫂这个人物,还要关注一些“次要人物”。

【答案】

10.①照本宣科  ②空中楼阁  ③有的放矢  ④深入浅出    

11.示例:科研人员是科普传播链条里重要的一环,擅长科普的科研人员不仅能生动地传播最基本的科学事实,往往还能帮助受众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12.C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单一刻板”强调科普宣传的死板,不生动,可用“照本宣科”。照本宣科:意思是照着本子念条文;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没有发挥,不生动。  

②处,此处是比喻,“美好而虚幻”形容科普只重趣味性,而忽略知识性,不严谨,可用“空中楼阁”。空中楼阁: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③处,语境强调科普的目的性、针对性,可用“有的放矢”。有的放矢: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言论、行动目标明确。   

④处,语境指用生动的形式把艰深的知识讲出来,可用“深入浅出”。深入浅出:指言论或文章的观点主题意义深刻,但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上却浅显易懂。

1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一是成分残缺,“科研人员是科普传播链条里重要”缺宾语,在句尾加上“的一环”;

二是语序不当,“不仅……还”是递进连词,所连接的两个句子语序不当,“帮助受众培植创新思维能力”层次更高,分句顺序应该调换。

1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项和文中加点处引号用法相同,都表示特殊含义。

A.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B.引号表示引用;

D.引号表示强调。

故选C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右北平是一个伟大的地名,与北平有着   ①   的联系,但它比北平大得多,也古老得多。右北平像一个  ②  的父亲,在漫长历史中经历了无数艰难和坎坷,却仍心胸宽广,把自己朴素坚忍和乐善好施的性格全部遗传给了北平,包围并庇护着北平。

沿着华北平原北部的边缘地区,北平停住了自己的脚步。它守在长城内侧,把一切都托付给了右北平。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命名的“北”这个方位词的地方,因此可以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虽然现代地理学告诉我们,北纬40°以上大致都是北方了,但是在河西走廊以北,在巴丹吉林沙漠以北,在阴山山脉以北,广袤的沙海、戈壁与深厚的黄土限制了绿色,也限制了人们的脚步与目光。对于中原来说,这些地方是  ③  的美丽“绝域”,苍凉、沉寂。然而同样是塞上,右北平却是有温度的,它向华北平原敞开了自己。先民们“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来到这里。他们扎根在被称为“坝上”的那些地方,世世代代  ④  自荒芜贫瘠中创造出厚重的历史与文明。

1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5.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一条。

B.我之看雪,是任思维的雪橇悄然深入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

C.过桥人骑在一匹河的背上,任它驰骋过时间与空间。

D.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答案】

13.①千丝万缕 ②饱经沧桑 ③人迹罕至 ④筚路蓝缕    

14.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命名的拥有“北”这个方位词的地方,因此可以将它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或者: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以“北”这个方位词命名的地方,因此它可以被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    

15.C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是形容地名与地方之间联系密切,可用“千丝万缕”。千丝万缕:比喻彼此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或感情、思绪纷繁。

第二处,是形容右北平古老而经历的磨难多,可用“饱经沧桑”。饱经沧桑:比喻经历了许多艰苦磨难。

第三处,语境中的“绝域”形容荒僻,可用“人迹罕至”。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

第四处,是形容世代创业的艰难,可用“筚路蓝缕”。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衣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辛。

1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部分存在两处错误:

第一处,成分残缺,要把“命名的‘北’这个方位词”,改为“命名的拥有‘北’这个方位词”或者“以‘北’这个方位词命名”;

第二处,成分残缺,不合逻辑,要把“可以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改为“可以将它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或者“它可以被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

1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中“扎根”将人当作植物来写,采用了拟物的手法。

A.为借代手法,“一针一线”借代“人民财产” 。

B.为比喻手法,把“思维”比作“雪橇”。

C.“骑在一匹河的背上,任它驰骋过时间与空间”,将河当作马来写,为拟物。

D.“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为夸张手法。

故选C。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富庶的川西农耕文明,与先秦时李冰父子开拓的都江堰水利工程____①____。《华阳国志》谓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正即都江堰之历史伟绩。

成都平原地处都江堰灌区的核心区域,岷江之水就被导入平原的农田基底,成就了高度网络化的排灌体系。川西林盘衍生于这些纵横交错的沟壑之间,形成人群随田散居的川西乡野风貌;人、田、宅、林、水的相互共生,映射出道家哲学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终极宇宙观。林盘中的居民居住于院落之中,游憩于林盘绿洲,工作于地头田间,形成自给自足的“自养生态系统”。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川西平原形成以林盘为核心的农业景观,无数星罗棋布犹如绿岛的林盘是点,纵横交错的河流、道路是线,坦荡如砥的农田是面,大地上的庄稼随季节产生的荣枯景色,在人类的双手和大自然魔力的双重作用下,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异彩纷呈,景象万千。

四川大学方志戎老师在《川西林盘聚落文化研究》一书中如此评价:“川西田园艺术是通过人类辛勤劳作而自然形成的巨作,同大自然的地形地貌相互交融,浑然天成。反观世界上那些人为耗巨功刻意制作的大地景观艺术,其艺术志趣完全不可   ②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自养生态系统”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C.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D.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

【答案】

16.①息息相关      ②相提并论    

17.成都平原地处都江堰灌区的核心区域,岷江之水被导入平原的农田基底,形成了高度网络化的排灌体系。    

18.D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由“富庶的川西农耕文明,与先秦时李冰父子开拓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可知,此处应表现农耕文明和水利工程的关系;再由下文“《华阳国志》谓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正即都江堰之历史伟绩”可知,都江堰成就了天府之国,可以想到“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

第二空,由上句“反观世界上那些人为耗巨功刻意制作的大地景观艺术”可知,此处将两者进行比较,可联想到“相提并论”。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

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不合逻辑,“……就被导入平……”不合逻辑,“成都平原地处都江堰灌区的核心区域”与“岷江之水被导入平原”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应删除“就”;

二是搭配不当,“成就了……体系”搭配不当,可以改为“形成……体系”。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自养生态系统”是生物学范畴的专有名词,此处借用为人类生活形态,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内容来自《道德经》,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B.“暴徒”中的引号表示否定。

C.“做”“不做”中的引号表示突出强调。

D.“绿囚”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D。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园戏诞生在福建泉州,和闽南方言文化______,韵味浓厚。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一度面临断层失传的梨园戏不仅生存下来,而且发展得很好。10多年来,每逢周末和演出季,500多个座位的剧场______。

梨园戏虽剧种古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只能做传统戏。由梨园戏传承中心创作的融合了梨园戏艺术形式和红色题材精神内核的戏剧《英雄虎胆》以全新的艺术形象演绎了红色故事。《英雄虎胆》利用梨园戏独特的幕后“回声报事”的表现手法,虽只有3个演员,却营造出_________的效果。

梨园剧团团长经常告诫演员,一个演员在学徒期时,重在模仿;________时,容易浮躁;沉淀之时,往往也是瓶颈期;有所突破时,进入成熟期。这之后,需要积累大量的舞台表演经验。只有有传统、有生活、有观众、有心,才能让古老的戏曲生机不断,枝繁叶茂。梨园戏,如果只是躺在“模仿借鉴”的温室里,迟早有一天要走进博物馆。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脉相承 济济一堂 金戈铁马 崭露头角

B.一脉相承 座无虚席 金戈铁马 初出茅庐

C.息息相关 座无虚席 千军万马 崭露头角

D.息息相关 济济一堂 千军万马 初出茅庐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政变原意。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9.C   

20.①戏剧《英雄虎胆》由梨园戏传承中心创作,②它融合了梨园戏艺术形式和红色题材精神内核,③以全新的艺术形象演绎了红色故事。    21.①比喻:把戏曲的“模仿借鉴”比作温室,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只模仿借鉴给梨园戏带来的不利影响。

②拟人:将梨园戏人格化,“躺”“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如果梨园戏一味模仿借鉴,终将被时代抛弃。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语境讲“梨园戏”与“闽南方言文化”的关系密切,用“息息相关”。

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语境讲“500多个座位的剧场”里没有空位,突出人多,用“座无虚席”。

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金戈铁马:金属制的戈,披铁甲的战马,借指威武雄壮的军队,也指战争或军旅生涯。语境讲“用梨园戏独特的幕后‘回声报事’的表现手法”营造出的浩大声势,用“千军万马”。

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示出才能和本领。初出茅庐: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刚到工作岗位上来,缺乏经验。根据“学徒期”“沉淀之时”“有所突破时”等分析,语境是讲初学时突出显示出才能和本领,用“崭露头角”。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先抽出句子的主干“戏剧《英雄虎胆》由梨园戏传承中心创作”独立成句。

再将附加成分“融合了梨园戏艺术形式和红色题材精神内核”抽出来,但抽出来的部分缺主语,需要加上“它”,可再将“以全新的艺术形象演绎了红色故事”抽出,整个句子就变换为由三个单句构成的句群了。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把梨园戏的“模仿借鉴”,比作“温室”,一味的借鉴模仿,就像一直躺在温室中,影响梨园戏的发展,用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写出只“借鉴模仿”给梨园戏带来的不良影响等。

用动词“躺”“走”等来写梨园戏,赋予梨园戏以人的动作。“躺在‘模仿借鉴’的温室里”,写梨园戏一味借鉴模仿,“走进博物馆”,走出社会生活,进入博物馆,被保存起来了,说明被时代淘汰了,被时代抛弃了。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毫无疑问,先秦诸子中,庄子最有魅力。当庄周先生对               的暴发户们——他当着梁惠王的面直指为“昏君乱相”——投以轻蔑的一哂,并把他的超人智慧转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研究时,他就魅力无穷了。

他给我们指出了人生中的无数尴尬,“无逃乎天地之间”的窘迫以及我们心智上的种种迷障,我们在他的嘲弄面前                  却又处处豁然。他知道我们的怨怒以及求和而不能的委屈,他的魅力真正的动人肺腑。

我总觉得,虽然《论语》中有孔子的形象,《孟子》中有孟轲的形象,但都不及《庄子》中庄子的形象来得有魅力。庄子是表情古怪的,因为我无法想象他的形象。孔子似乎是一贯严正而间或幽默的;孟子是气势汹汹、               的;韩非子是               、冷峻孤单的。但庄子呢?他的表情太丰富了,一会儿是尖锐无比的人生解剖师;一会儿又是沉湎往事的诗人;一会儿是濮水上的泛舟者、闲钓者;一会儿又是土屋前闲坐无聊的穷汉。有时他去远游;有时他又安坐家中洋洋洒洒地记录着他的思想。我们确实无法界定他的形象,他太丰富,太浪漫,太抒情,太不拘一格,或者说,有时他太出格。

同时他又行踪不定。我们可以对孔子的行踪了如指掌,孟子、韩子也一样,我们知道他们在哪里求学,然后又在哪里求用,我们知道去什么地方找他们或等他们。但对庄子,我们只有张皇四顾,不知道他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从江湖上传来他云遮雾障的消息,且他是一个充满去意的人,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像老子一样一去渺然呢?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红极一时   面红耳赤   咄咄逼人   壮志未酬

B.红极一时   勃然变色   盛气凌人   怀才不遇

C.炙手可热   面红耳赤   咄咄逼人   怀才不遇

D.炙手可热   勃然变色   盛气凌人   壮志未酬

2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江湖上传来的他的消息总是云遮雾障,且他是一个充满去意的人,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像老子一样一去渺然呢?

B.从江湖上传来他云遮雾障的消息,且他是一个充满去意的人,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像老子一样一去渺然呢?

C.从江湖上传来的他的消息总是云遮雾障,但他是一个充满去意的人,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像老子一样一去渺然呢?

D.从江湖上传来他云遮雾障的消息,但他是一个充满去意的人,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像老子一样一去渺然呢?

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2.C    23.A   

24.①设问修辞:一问一答,起强调作用,从多个角度呈现庄子的形象。②排比修辞:四个“一会儿”起头的短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说明庄子同时具备人生解剖师、诗人、泛舟者、垂钓者和穷汉的特点。③表现出庄子形象的立体、丰富和难以界定。

【解析】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红极一时”,指在一段时间内受人追捧。“炙手可热” ,比喻权势很大,气焰很盛,使人不敢接近。本处是说庄子面对那些暴发户们,而通过后文所举的“他当着梁惠王的面直指为‘昏君乱相’”可知,这里的暴发户是指政治上的“暴发户”,说明这些人权势很大,所以选用“炙手可热”。

“面红耳赤”,是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因激动或羞惭而脸色发红。“勃然变色”,突然生气,变了脸色。本处是说我们面对专恣的嘲弄而感到羞愧,所以选用“面红耳赤”。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本处是在说孟子,说到孟子气势汹汹,让人感到很有压迫感,所以选用“咄咄逼人”。

“壮志未酬”,旧指潦倒的一生,志向没有实现就衰老了。也指抱负没有实现就去世了。“怀才不遇”,有才能而不受重用。指人不得志,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本处强调韩非子空有一腔才华,所以选用“怀才不遇”。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从江湖上传来他云遮雾障的消息”的重点在“消息”,语段是强调庄子“不知道他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的神秘,所以应改为“从江湖上传来的他的消息总是云遮雾障”,重点落在“有关庄子的消息的‘云遮雾障’”。

故选A。

2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能力。

“庄子呢?”这里买运用问句,后文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一问一答,所以采用的是设问的修辞。设问本身的作用就是引起注意,强调内容,引人思考。这里以设问的形式吸引读者了解答案,同时在回答中从多个角度呈现了庄子的形象。

在回答的过程中,采用了四个“一会儿是……一会儿又是……一会是……一会儿又是……”的句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势和句子的节奏感的同时,又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庄子的形象,说明庄子同时具备人生解剖师、诗人、泛舟者、垂钓者和穷汉的特点。表现出庄子形象的立体、丰富和难以界定。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神话是_______,而希腊神话是长篇大论。这不免让人觉得中国神话低人一等,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在多数人看到的希腊神话,是十九世纪德国诗人施瓦布的改写创作本,很难说是其本来面目。 而两千年前的故事,对于中国的神话研究者都不以为意,反而认为那是不正宗的。 对于千年前的文献《搜神记》《列仙传》,研究者都不敢当作神话材料,事实上那是_______的神话。比施瓦布早几百年的明代作家周游的《开辟演义》,要算故事完整、情节跌宕的神话读本了。若以施瓦布的希腊神话故事来比照,《西游记》《封神演义》那样_______的故事,更是不折不扣的中国神话。

有人怀疑希腊神话的真实性,因为缺少必要的考古发现;(      ),如甲骨文、金文中都有相关语言文字叙事。因此,中国古代_______的神话也不少,关键是选择哪些来传承传播。且中国神话有不同于希腊神话的独特价值,如大禹治水体现的牺牲精神、开拓精神以及科学意识,是中国精神的象征,也是世界级文化遗产。

25.依次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2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大量的文物遗存表明,中国神话也的确是真实存在的

B.然而中国神话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有大量的文物遗存

C.然而文物的大量遗存,表明中国神话的存在的确是真实的

D.然而中国神话是真实存在的,也的确拥有大量的文物遗存

【答案】

25.片言只语     货真价实     波澜壮阔     鸿篇巨制    

26.而中国的神话研究者,对于两千年前的故事都不以为意,甚至认为那是不正宗的。    

27.B

【解析】

2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这里面用了连词“而”,说明前后两句是转折关系,后文说到希腊神话是长篇大论,那么前文的中国深化用语就非常少了,可用“只言片语”。“只言片语”,个别的词句或片段的话语。

②前面说到中国的神话研究者,对于两千年前的故事都不以为意,说明这些早就是神话故事,举的《搜神记》《列仙传》这些千年前的文献,事实上就是神话故事,可用“货真价实”。“货真价实”,形容实实在在,一点不假。

③本处将《西游记》《封神演义》这些神话故事和施瓦布的希腊神话故事进行对比,《西游记》《封神演义》这些故事内容规模非常的宏大,可用“波澜壮阔”。“波澜壮阔”,形容江河湖海等水势辽阔,比喻声势浩大,规模宏伟;语境形容故事内容。

④前文说到中国神话的确是真实存在的,有大量的文物遗存,所以说中国古代规模宏大的深化也不少,可用“鸿篇巨制”。“鸿篇巨制”,指文章规模宏大。

2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语句有两处语病:

一,“两千年前的故事,对于中国的神话研究者都不以为意”主客颠倒,应改为“中国的神话研究者,对于两千年前的故事都不以为意”;

二,“反而”不合逻辑,前后是递进关系,应改为“甚至”。

2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分号前的陈述对象是“希腊神话”,与之对应分号后陈述对象当为“中国神话”,排除A、C;

对应前文,分号后的两个分句也应是因果关系而非并列关系,排除D。

故选B。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士”在古代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自始至终承担着一项重要任务,传承和创新文化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南怀瑾跟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士”不同,他一生行止,很是         。借用南怀瑾自己的说法,无论何种党派,包括既成势力,对他的邀请,他都奉行“买票不入场”的立场——交朋友可以,但         ,独立不倚。他虽不         ,与“出世”保持一定距离,却又乐于为两岸和平统一牵线搭桥。他的这种不关心个人名利却关心天下的统分和文化存续的独立人格在现当代中华大地实属仅见。

南先生的学问领域,远远超出古代士人阶层的皓首穷经或通经致用。他是以一己之力打通儒释道,并且将穷经悟道和修行实践结合起来。年轻时,南怀瑾精研儒家四书五经;二十几岁,在峨眉闭关三年,研读大藏经;中年时,几次闭关研读诸子百家。他不断地求索问道,只因他心怀复兴中华文明的伟大梦想。他不忍心看到中华文化的精华在西潮来袭后被遗忘,被作践,他不忍心看到炎黄子孙沦落到         的境地。他会讲课,会写书,会办企业,会武功,会中医,会交际。他学问渊深,涉足广泛,道器兼顾、知行合一。

2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特立独行        独善其身        趋炎附势        崇洋媚外

B.标新立异        洁身自好        阿谀奉承        崇洋媚外

C.特立独行        洁身自好        趋炎附势        数典忘祖

D.标新立异        独善其身        阿谀奉承        数典忘祖

2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品质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B.“小林——,我来了!我真的来了!”他大喊着。

C.周公馆内,鲁侍萍大哭着对周萍说:“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D.我发现邮袋又重了许多——除了新收上来的一叠作业本,还有许多好吃的东西。

3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8.C    29.D    

30.他不关心个人的名利,却关心天下的统分,关心文化的存续,这种独立性人格在现当代中华大地实属仅见。

【解析】

2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特立独行”: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标新立异”:通常指提出新的主张、见解或创造出新奇的样式,也指为了显示自己,故意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用往常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吸引人。此处前面说南先生“跟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士’不同”,后面说其“无论何种党派,包括既成势力,对他的邀请,他都奉行‘买票不入场’的立场——交朋友可以,但……独立不倚”,由此可知,这是说南先生有自己的操守,绝不随波逐流,应使用“特立独行”。

第二空,“独善其身”:原指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后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事哲学。“洁身自好”: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此处从前后的内容来看,此处应是说南先生保持自己的纯洁,应使用“洁身自好”。

第三空,“趋炎附势”:奉承依附有权势的人。“阿谀奉承”:迎合别人,竭力讨好别人。此处结合前后文“无论何种党派,包括既成势力,对他的邀请,他都奉行“买票不入场”的立场……”“不关心个人名利”,是说他不依附于任何势力,应使用“趋炎附势”。

第四空,“崇洋媚外”:推崇除了本国以外的所有人或事物,讨好与巴结外国人,向外国人献媚。“数典忘祖”: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第四处,从语境来看,应是说南先生不忍心看到炎黄子孙沦落到忘记本国历史的境地,应使用“数典忘祖”。

故选C。

2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从“‘买票不入场’的立场——交朋友可以,但……”可知,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A.表示总结上文。

B.表示声音延长。

C.表示话题转换。

D.表示解释说明。

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要提取原句的主干“这种独立性人格在现当代中华大地实属仅见”;

然后,再把他的“这种独立性人格”的表现分别提取出来,即“他不关心个人的名利,却关心天下的统分”“关心文化的存续”;

最后,按照先阐述表现,后总结概括的顺序表述即可,即“他不关心个人的名利,却关心天下的统分,关心文化的存续,这种独立性人格在现当代中华大地实属仅见”。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文明初起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星光熠熠,照亮了各处的夜空。__①__天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__②__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__③__两个大陆中间的广漠横无际涯,峻岭层峦叠嶂,__④__声声驼铃__⑤__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这条沟通中西、美丽__⑥__又沧桑的文明纽带就是丝绸之路。

(   )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这就是丝路的前身。草原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经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直达多瑙河流域。正是通过这条道路,当时为中国所独有的丝绸进入西方世界。到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陆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及至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路弦歌不绝,海上丝路也逐渐建立起来。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明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交流,还加强了彼此间的交往。

31.依次在文中横线上的填写恰当的虚词。

3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唯一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

B.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

C.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

D.作为一条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

3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

31.一边  一边  虽然  但  却  而    

32.C    

33.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解析】

3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根据语境,结合“天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分析,是列举东西两方,可填“一边……一边……”。

结合“两个大陆中间的广漠横无际涯,峻岭层峦叠嶂”“声声驼铃……沿途壮美的风景”分析,③和④之间是转折关系,用“虽然……但是……”,“生生驼铃”后面用“却”。

“美丽”“沧桑”之间有转折意思,用连词“而”。

3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补写句处于段首,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的是“丝绸之路”的作用,下文写的是“丝绸之路”的线路和历史,据此排除B。

A.“唯一”表述不准确,根据下文可知中西方文化交流还有其他线路。

D.定语语序不当,“一条”应该放在“西方文化交流的”之后。

故选C。

3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

一是搭配不当,“鲜明”“道路”搭配不当,把“鲜明”应该改为“鲜活”。

二是语序不当,先讲表象的“交往”,后讲精神层面的“思想文化交流”。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考工记》所表现的虚实结合的思想,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特点。中国画很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之名,常常大量留白,却并不感到空。空白处________有意味。中国书家也讲究布白,要求“计白当黑”。中国戏曲舞台上也利用虚空,如“刁窗”,不用真窗,________用手势配合音乐的节奏来表演,既真实又优美。中国园林建筑更是注重布置空间、处理空间些都说明,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这可以分成两派来讲。一派是孔孟、一派是老庄。老庄认为虚比真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原因,________没有虚空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儒家思想则从实出发,如孔子讲“文质彬彬”,一方面内部结构好,一方面外部表现好。孟子也说“充实之谓美”。(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而不可知之,就是虚:只能体会,只能欣赏,不能解说,不能摹仿,谓之神。________,孟子与老庄并不矛盾。他们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也就是易经上的一阴一阳一结合。

3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3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是孔孟也并不停留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的意境:

B.但是孔孟也并不停留于虚,而是要从虚到实,发展到神妙的意境:

C.然而孔孟的伟大在于他们并没有割裂虚实,他们结合了老庄的思想:

D.然而孔孟的伟大在于他们并没有厚此薄彼,他们给虚实平等的地位:

3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

34.更  而  倘若  所以    

35.A    

36.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他的画常常大量留白,却并不让人感到空。

【解析】

34.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衔接中关联词的正确使用的能力。

根据首句意思可知,第一空应该是递进关系,故应填“更”;

第二空处表现中国舞台的出人意料之处,用轻微的转折“而”;

第三空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和“倘若”都可以;

第四空只能选择表示推断性因果关系的“所以”。

3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的能力。

根据后文引用部分可知,孔孟的思想从实到虚,衍生出神圣。

B.从虚到实,不符合文意;

C.语意跳跃到文段的最后一部分,且不符合史实;

D.曲解文意,儒家从实出发,是一条推理链条,虚与实并不存在“平等”的问题。

故选A。

3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语病有三:

语意重复,“得名”和“之名”;

中途易辙,“大量留白……”的主语应该是“他的画”;

“并不感到空”,主客问题,改为使动语意更加清楚。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我意识和渴望独立是人之天性,但是独立人格的形成却并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从行为养成到情感体验再到认知建立的过程。正如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言: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能力的形成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效能感,也就是自己有信心利用所拥有的能力完成事情。而自我效能感和独立完成某件事情后的成就体验又会促使孩子形成更强的独立意识,愿意并勇于去独立思考或解决更多的问题。独立人格就像肌肉一样,是能通过锻炼而不断增强的。孩子成长过程中充满了“打碎杯子”的情况。______父母能够放手和赋能,______给予孩子选择和尝试的机会,______给予其方法和策略的支持,促进其能力的提升,______能让孩子从愿意独立走向学会独立,______爱上独立。

37.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

B.抓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能为国家作出贡献都会全力支持。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D.“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3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   虽   但   就   进而

B.即使   虽   但   也   反而

C.即使   既   又   也   反而

D.如果   既   又   就   进而

3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

37.B    

38.D    

39.但是独立人格的形成却并非一朝一夕,是一个从认知建立到情感体验再到行为养成的过程。

【解析】

3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引号的含义是“特殊含义”。

A.表示着重强调。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讽刺否定。

D.表示直接引用。

故选B。

3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如果……就……”和“即使……也……”表示假设关系,其中“即使……也……”表示让步假设关系,语境中“父母能够放手和赋能”与“让孩子从愿意独立走向学会独立……爱上独立”不含让步关系,所以应选“如果……就……”。

“虽然……但是……”表示转折关系,“既……又……”表示并列关系,“给予孩子选择和尝试的机会”和“给予其方法和策略的支持”是并列关系,应选“既……又……”。

“ 进而”表示进一步、递进关系,“反而”表示下文结果和上文的原因或条件相反或出人意料。“让孩子从愿意独立走向学会独立”与“爱上独立”是递进关系,应选“进而”。

故选D。

3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是语病是:

1.“并非不是……的事”成分赘余、逻辑混乱,”非”就是“不是”的意思,二者删除其一;

2.“是一个从行为养成到情感体验再到认知建立的过程”语序错乱,应是“是一个从认知建立到情感体验再到行为养成的过程”。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般来说,以古代历史作为背景、刻画重大历史事件、表达重大历史人物、记录重大历史进程、总结历史教训、探索历史规律,作品风格严肃庄重的历史剧集,会被称之为历史正剧。这些年来,                          。

它首先有着表达尺度上的难度。历史正剧其有着更为严苛的播出要求,不确定性很高,从杀青到播出可能经历更多曲折。就比如这一回好不容易上新的《山河月明》,2018年就已经杀青了,历时4年才得以播出,集数上也有着大篇幅的压缩,从一开始拟定的72集到现在的45集。

另外一个“难”,是市场上的难。(      )新世纪前后,有《雍正王朝》《康熙王朝》《乾隆王朝》《孝庄秘史》等叫好叫座的历史大剧,(      )以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为界,历史正剧创作就进入萎靡期。《大明王朝1566》(      )口碑甚佳,(      )在湖南卫视黄金档播出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