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北京卷语文作文题(大作文一)点评与分析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2022-06-15 手机版 | ||||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命题解读 北京大作文之一是一篇命题作文,具体而言是材料加命题的作文,而文体要求是议论文。纵览北京高考作文的命制,都体现着稳中有变的趋势和特点。“学不可以已”是古代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观点,意思是学习不能够停止。“学习”是一种自我的修行和提升,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的主宰,很大程度上人类在永不停歇地学习改变世界,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各种本领。诚如材料所提“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无怪乎,《周易》里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是“学不可以已”的最好诠释。世易时移,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既有相同之处,也定然不一样的地方。具体表现在对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考生作答时要选择自己对古今学习的不同感触最深的做深度剖析,体现出自己的思辨色彩即可。 “学不可以已”近年各地模拟考集萃 1. (2021四川省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唐韩愈《师说》) ③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睡觉)焉,久而益足。(汉徐干《中论治学》) 学习无止境,学习是人生中永恒的话题,常谈常新。请结合以上材料,给刚入校的高一学生写一封书信,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符合文体特征;贴合身份;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三则材料由名言构成,都与“学习”有关。 第一则名言强调学习不能够停止。语出荀子的《劝学》。意在强调学习者要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习是发展、完善自身的最佳途径;学习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求学者必有终身求学的意识。 第二则名言大意是说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是说学习过程中要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学习主线,虚心向老师求教,课上状态、课下作业都应保有积极的态度。 第三则名言大意是说学习如同登山一样,越向上走就越高;如同睡觉一样,时间越长,精神越充足。此名言意在强调学习应该努力攀登,否则就会不进则退同时也强调学习也要懂得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学会劳逸结合。 三则材料都关联“学习”的话题,侧重于从学习的方法谈论学习,即要“学会学习”。 具体写作任务为给刚入校的高一学生写一封书信。按照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书信内容应提及材料或涉及材料里的观点,成文时要注意书信情景性和语体特点。 写作时考生可立一个醒目的标题,如“‘劝学’新解(新说)”,正文可从三则名言切入,就着名言观点进行阐释;对于学习的认识,考生可以依据材料中提到的“学不可以已”,要循序渐进;“古之学者必有师”,要虚心请教;“学者如登山焉……”,要锲而不舍和劳逸结合等,鼓励求学者要学会学习。也可以结合现实,用崭新的眼光批判的看待名言中的思想,阐发自己的新观念、新思想,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辩证的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勇于质疑、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从兴趣出发、勇于创新等等均可,所以本题其实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不管哪个角度,都不能脱离“学会学习”的话题。 参考立意: 1.学习要持之以恒。 2.转益多师是吾师。 3.学习要日积月累。 4.亲我师,信师道。 5.敏而好学,不耻多问。 6.勤能补拙。 【范文】 学不可以已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有:“不读诗,何以言",今有:“不读书,何以言"。可见读书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同样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读书可以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读书可以让我们知荣明耻。书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在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指引着我们正确的人生方向,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向前!所以,生而为人,我们怎能不把终身学习当作人生重要的事情呢? 读书能让人告别平庸。“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小时候的我不明白为什么要上学,也不喜欢上学,总觉得上学枯燥乏味,但又不得不上学,因为身边的小朋友都在上学,后来上了学慢慢的会识字,会写字了,会独立阅读故事书了,躲在自己的小屋里读着那色彩丰富的绘本和那一篇篇美好而又有趣的童话故事,瞬时间对读书有了浓厚的兴趣,再也不觉得读书枯燥乏味了,原来书里面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后来上了中学,高中,大学以至走向工作岗位,至今每天都坚持阅读的习惯。读书让我明白了很多人生哲理,学会了为人处世,读书指引着我做一个正直的人,爱岗敬业,热爱生活,敬畏生命。 读书能让人拥有智慧。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有智慧的国家,从原始社会的钻木取火,石器时代,再到后来的铜器,铁器时代;从古代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到两弹一星,再到计算机互联网时代,无不充满着智慧的结晶。我们古老而又文明的民族是多么充满智慧啊,身为这个民族中的一员,我为我的民族和国家骄傲! 读史使人明智,回顾历史中的发明家,文学作家,诗人,甚至历代造福万民的帝王,哪一个不是自幼学习,刻苦读书,学识渊博,智慧过人呢?读书是智慧的源泉,我们在生活中要做到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提升我们的认知的境界,做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读书能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一个人外表的华丽是可以包装的,可内心的高贵却是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读好书,能滋润我们的心田,读好书,能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书籍是精神之窗,是精神食粮,是心灵的营养品。没有书籍,就好像生活没有了太阳;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没有书籍,就好像航海没有了方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因此,若想提高人生境界,则必须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生而为人,活着就要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嗨!那人,学海无涯,好好学习吧! 2. (20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期末考试)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当下,从踏入小学校园,到高一行将结束,你曾一次次地体验过为考试的学习、为升学的学习。可是,即便有一天当我们不再面对考试和升学,学习似乎依然将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那么,不为考试的学习是怎样的? 对于为考试的学习和不为考试的学习,你有怎样的见解和感悟?请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材料主体部分包括两个段落,它们讨论的核心话题是“学习”。材料中将学习分成两种,一种“为考试的学习”,指高一学生近十年来面对升学、考试的学习,通过学习丰富知识,获得满意分数,考取理想中的学校。“可是,即便有一天当我们不再面对考试和升学,学习似乎依然将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所以另一种“不为考试的学习”的学习凸显出来了,“那么不为考试的学习是怎样的呢?”材料中的这个问题将考生关于学习的思考引向深入,也是命题者意图重点所在。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考试的学习,还是不为考试的学习?那么学习的方式、方法、态度、意义、价值等等就是考生应该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同时藉由思考“学习的目的、意义、价值”思考更广阔的人生意义与价值,这对高一学生来说意义非凡:两年后读书生涯将告一段落,那么多年来“为考试的学习”该走向何方?是继续“为了考试的学习”,还是开始思考“不为考试的学习”?那么不为考试的学习的“学习”又是怎样的“学习”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指向学生的生涯规划的,这也是当前“三新”背景下,国家对高中生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建立生涯发展规划。在青年时代确立生涯发展规划,树立正确学习观,梳理人生发展方向,那么思考学习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进而端正学习态度,运用合理学习方式和方法,这是高中学生的重要任务,也是建立全民终身学习机制的重要起点。 参考立意: 1.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与升学,学习应该有更高远的目标和追求。 2.学习是人生不断走向完善的必由之路。 3.学贵有心、学贵有法、学贵有勤、学贵有恒、学贵有志。 4.学无止境,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目标。 【范文】 心之所向,学无止境 君子日:学不可以已。有人对此不解:学习难道不是为了考试吗?当我们不必面对考试和升学的时候,为什么“不可以已”?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理解。 首先我觉得在客观上学习与考试是没有联系在一起的。太史公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在过去的社会中,有很多寒门子弟读书是为了考取功名,但也有人学习从来就不与考试挂钩。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难道他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吗?当然不是。他的学习在于从心从教,如若不是,他又何以润泽万世,传扬至今呢? 那么学习为什么会与考试有联系呢? 隋唐以来,设科举制,以考试成绩来定夺自己的前途。现代社会已然没有科举制,随之而来的是大大小小的考试。对于我们而言,学习似乎就是为了考试,为了考试成绩单上的红勾勾,所以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我们从来没想过,如果没了考试,学习会是怎样的。 也许一派轻松,毫无压力? 也许混沌度日,迷失自我? 亦或是张弛有度,如同往常? 我觉得无论有没有考试,学习该怎样还怎样。而没有考试后的学习中我们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才是我们心之所向,才是我们学习的本来目的。 所以,考试从来都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有考试的学习也许伴有压力,没考试的学习也许稍许轻松,但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我们要做到的是找到自己学习的本来目标,不排斥考试,同时也不把考试当作唯一目的。遵循自己内心去学习,也许我们就可以找到“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的感觉。 季羡林先生曾言:“一条路是桃花,一条路是雪,开满了桃花的路上,云蒸霞蔚,前程万里。不由得你不想往前走。”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人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我们不知道幼发拉底河那里的石碑刻了些什么,不知道埃及金字塔里面有没有神奇的东西,我们漫步在雨后在水塘里看见一小片的彩虹,我们听星星掉下来,看月光浇在石子路上,与时间同睡同起。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我们充满灵气的热爱,为了我们内心的向往。 唯期你我,花寻路入云深,浩气霓虹展长空。愿你我觅得学习之真谛! 3. (2021江西省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当下,从踏入小学校园,到当下的高一,你曾一次次地体验过为考试的学习、为升学的学习。可是,即便有一天当我们不再面对考试和升学,学习似乎依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那么,不为考试的学习是怎样的? 对于为考试的学习和不为考试的学习,你有怎样的见解和感悟?请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材料中将学习分成两种,一种“为考试的学习”,指高一学生近十年来面对升学、考试的学习,通过学习丰富知识,获得满意分数,考取理想学校。 “可是,即便有一天当我们不再面对考试和升学,学习似乎依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所以另一种“不为考试的学习”凸显出来了,“那么不为考试的学习是怎样的呢?”材料中的这个问题将考生关于学习的思考引向深入,也是命题者意图重点所在。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考试的学习,还是不为考试的学习?那么学习的方式、方法、态度、意义、价值等等就是考生应该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同时借由思考“学习的目的、意义、价值”思考更广阔的人生意义与价值,这对高一学生来说意义非凡:两年后读书生涯将告一段落,多年来“为考试的学习”该走向何方?是继续“为了考试的学习”,还是开始思考“不为考试的学习”?不为考试的“学习”又是怎样的“学习”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指向学生的生涯规划的。在青年时代确立生涯发展规划,树立正确学习观,梳理人生发展方向,思考学习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进而端正学习态度,运用合理学习方式和方法,这是高中学生的重要任务,也是建立全民终身学习机制的重要起点。 材料提到了两种“学习”,二者是并重,还是有所侧重呢?审读材料可知,第一段中,有表示转折的“可是”,强调的自然是后面的内容,也就是“不为考试的学习”。第二段“那么,不为考试的学习是怎样的?”单独成段,也是在强调“不为考试的学习”,因此,考生在写作时要侧重后者。当然,有所侧重不是平均用力,也不是有所偏废。不能舍弃“为了考试的学习”而只谈“不为考试的学习”。 考生要按照题干要求,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作。题干虽未规定文体,但要求“做到议论有针对性”,建议写成议论文。可以采取递进式结构行文,先从“是什么”的角度阐释什么是“不为考试的学习”,然后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不为考试的学习”的原因,最后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如何进行“不为考试的学习”。也可以只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中的某一个角度行文。 参考立意: 1.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与升学,学习应该有更高远的目标和追求。 2.学习不只为考试,学习是人生不断走向完善的必由之路。 3.学无止境,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目标。 【范文】 学习是灵魂唤醒灵魂的最佳方式 有一位思想家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认为,学习也是如此。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学习已变成了目的性的行为。十个人里有九个人会说,学习不考试,学了干什么?学诗歌是为了名句默写,学历史是为了简答题。考试洪流将人淹没在这个时代,学习好像已经变成了考试的工具。 可我要说,不是的。如我之前所说,我认为学习是“灵魂唤醒灵魂”,是为了了解古往今来的历史,是为了感悟天地之间的壮美。考试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 仓颉“天雨粟,鬼同哭”的时候,没有想到会有考试。诗圣杜甫感慨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的时候,没有想到会有诗歌赏析。文化的出现也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习。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天地是复杂的,知识是无穷的,思想是多元的...于是“学不可以已"。 前不久,微博上有一条热门内容:应试教育会不会消磨孩子的灵气?有一个回答说:“妹妹能够写出月光浇在石子路上“我醒了,而时间睡着了'。可是老师说这样的文字不符合考试,她就不再写了。'当月光只能“照“在石子路上,当时间不再“睡着",我们就失去了一些很珍贵、很特别的东西。当然,考试确实是一种合格检验,但学习却是为了超越,不必囿于考场这一亩三分地,你的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丰盈自己。 我们大家都是考了十几年试的人了,似乎一直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升学而学习。可跨出去,离开试卷,我们依然需要学习。只是那个为了检验学习成果的工具,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读杜甫再不是为了诗歌赏析,而是真正感悟其“沉郁顿挫";我们看抗日战争,也不必为了记住那几场战役而头痛,而是为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不让悲剧重演;我们看时政新闻也不必为考点变动而忧心忡....戈们学习只是因为应当学习。 我们不知道幼发拉底河那里的石碑刻了些什么,不知道埃及金字塔里面有没有神奇的东西,我们漫步在雨后在水塘里看见一小片彩虹,我们听星星掉下来,看月光浇在石子路上,与时间同睡同起。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我们充满灵气的热爱。 2022年北京作文真题深度解析 2022年北京卷的大作文是二选一的形式,其中第一个要求以荀子的“学不可以已”为思考的原点,进行探究。这一命题的导向非常好,既体现了命题的“守正出新”“稳中有变”的原则,更是非常鲜明地释放了一个信号:注重教材的学习,联系生活实际,真正体现学以致用。当前,我们教育界已经形成广泛共识的是教育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等等。生活是始终是我们写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源泉,我们必须要密切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心声和感悟。 本题考查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具体而言是一道材料加命题的作文,做这种题的关键是吃透材料的旨趣,弄懂题目的内涵和外延。文章开篇由荀子《劝学》中的一句话说开去,命题人的意图是说明: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学习是一个人和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关键,自古迄今都重视学习,但时代在不断发展,学习的内容、方法、途径等肯定不同了。原来封建科举制度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博得封妻荫子,为了升官发财,为了光耀门楣,今天我们学习是为了让国家振兴、民族兴旺,世界更美好。从学习方式和途径来看,我们有课堂教学,有网络学习,有自主学习和游学研讨等等。考生要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而且文体是议论文,至少就要考虑清楚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在论证结构上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层次来。 审题及参考立意 命题作文审题难度不大,针对命题作文题,我们还要注意几个基本点: 1.要善于咬文嚼字推敲词义,仔细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不仅要了解题目的本义、字面义,还要进一步理解某些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特指义等。 2.命题作文对现实的针对性较强,因此,我们审题立意要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热点等)。 3.命题作文一般各种文体(除诗歌外)都可写,但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文体。 今年的北京高考作文(一)“学习今说”这个题目,其实可以从短语的角度来思考和进行立意的提取。“学习今说”是关于“学习”的观点、理念的当前说法,当前认识,体现出了人们对“学习”这一行为方式的纵向立意和思考。当然,也可以把这个题目视为倒装句“今说学习”,现在来谈谈学习,谈什么呢?谈学习的意义、方法、学习的态度、目的,学习的作用与方式等等。一个“今”字,体现的是时间概念,很明显要与“旧”的学习方式,旧的学习理念、学习手段,甚至学习的目的动机形成对比,才能更好地见证“今说”的意义。 文体要求是议论文,而议论文的基本常识必须有良好的储备,至少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要懂。论点分为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有事例论据、理论论据;论证方式有立论、驳论;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事例论证、因果论证、总分论证等等。但学生最需要构建的是关于议论文的结构和版块的认知,那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基本具备:引(引述材料)→议(议论)→联(联系现实)→结(结论)。要在考场上出彩,写作议论文,如果标题既定的情况下,需要注意的就是结构的严谨精致,布局的肥瘦丰瘠的得当,字迹卷面的美观等等。 参考立意: 1.当今的学习是为了国家的强盛而学。 2.学习的内容丰富,不仅是有社会科学还有自然科学;不仅学习本国的,还要学习外国的。 3.学习的方式,也不仅仅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学;还可以群学互动,可以网络媒体学习等等。 范文示例(一): 学习今说 古往今来,关于学习的格言警句数不胜数,仿若璀璨的群星,划亮了历史的夜空。其中,我非常欣赏荀子《劝学》中的一句话:学不可以已。 学不可以已,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而这或许可以用一副常见的对联来解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在这里,我想对这副对联大声说不:学习未必一定意味着是一桩“苦差事”。 以实用主义的眼光去看待,学习无疑是一件不折不扣的“苦差事”,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的感官刺激下,不少人奋发苦读,只为将来不再为学习“吃苦”。由此,人们笃信付出总有回报,而当回报不尽如人意时,转而信奉“读书无用论”。这是一种多么深的误解啊——学,不可以功利心待之以已。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种力量首先就体现在强壮我们的精神,培养我们独一无二的灵魂,而不是因为功利性学习束缚我们的手脚、禁锢我们的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回报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学习过程本身。以一种更加宽广的视野去看待,学习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知识的积累,同时更是兴趣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只有超越了实用主义的束缚,我们才能在枯燥的学习中享受到精神的愉悦。 身处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自2014年开始,“全民阅读”连续第九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学生的“专利”,而是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全民行动。在一个尊重知识、崇尚知识的社会里,终身学习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学,不可以年龄区分以已。 漫漫人生路,高考只是其中的一个休止符。回首那些激动人心的岁月,最宝贵的财富不是我们取得了怎样骄人的成绩,而在于我们用学习的热情点亮了无悔的青春,由此所培养的情趣与能力,足以使我们获益终生。继续在学习中放飞灵魂吧,年轻的朋友们,离开朝夕相处的中学校园,迎接我们的是更加浩瀚的星辰大海。学无止境,不可以已。 范文示例(二) 学习今说 古人云,“学不可以已”,意思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重视学习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名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外出旅行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孔子的雕像,不少家长带着孩子竞相参拜,为的是孩子取得好成绩,考上心仪的学校。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经历,对学习的看法也不同,比如我和我的爷爷。 我的爷爷出生于1950年,打记事起,他就教导我要好好念书,要倍加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他经常与我分享他年轻时学习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他响应号召去鄂东南的大山里开荒种地,但经常没有多少活干,无聊至极,他打发时间的办法就天天看《新华字典》,看了一遍又一遍,我问他怎么不看别的更有趣的书,他说:压根就没有。 那时候,他只能与他的舍友们交换着书看。谁倘若有一本新书,尤其是小说,那绝对是抢手货,很多人愿意讨好他,跟他交朋友。书绝对是那个年代的稀缺品,读书与学习是一件无比奢侈的事。没有文化,读书少,导致爷爷只能一辈子固守农村老家,做一辈子农民,至今。 时至今日,古稀之年的爷爷很喜欢与村里的文化人打交道,喜欢与大学生交流,和他们下棋,讨论乡村振兴、人口老龄化等话题。我当然清楚,没有机会学习、没有上大学是爷爷这辈子最大的心结。 时过境迁,现在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与从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以我所在的城市广州为例,广州正在创建学习型城市,给广大市民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空间与良好的学习氛围。除了在学校上课外,我周末都去各种图书馆、博物馆和展览馆,我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了解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资讯。不仅如此,我还从iPad上订阅了一些网络学习平台,我有空就上去看看。 为了拓展我对热点话题的掌握与熟悉程度,提高我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我爸经常给我分享一些澎湃及中青评论,这对我积累素材、分析问题、提高写作水平都很有好处。 近十年来,我都利用暑假和寒假参加游学活动,我先后去了贵州、云南、四川、青海、宁夏、西藏、新疆等地,所到之处,我都学到了很多在大城市学不到的知识与智慧,深切感受到了我国的文化多样性,这些宝贵的经历与体验开拓了我的视野与眼界,增进了我对乡村与民族的理解与认识。 同时,我也感觉时下学习氛围里也出现一些不好的苗头,比如一些孩子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目的只有一个——考高分;一些家长只重视孩子对文化课的学习,而忽略或剥夺孩子汲取其他知识与营养。 对此,我不能苟同,我认为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全方面和全方位的,学习的内容不只是书本知识,还包括各种社会知识及实践知识;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应该是每个人的终生习惯,学习可以充实而丰盈我们的人生,增强我们认识、探索与改造世界的能力。 范文示例(三) 学习今说 “学不可以已”是指学无止境,如同事物的运动,江河的奔流,总是持续不断的。学无止境既是个体的,又是全人类的。无数个体的学无止境,积累为人类的学无止境,进而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一代又一代物质和文明的硕果,并提升文明的高度。 学无止境首先始于个人,是在启蒙和打好基础的阶段开始周而复始地学习,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要进行扎实的学习和充分的理解,以夯实基础,为未来的突破、创新和成就备好沃土。正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了基础知识的积累,当然需要新的突破。作为个体来说,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和训练,既对于专业人员是必需的,也对于普通人是必要的。专业的坚守是,只有在一个专业不停地耕耘并持之以恒时,才会有水滴石穿的成果和灵感乍到的创新。 专业坚守的学无止境在无论什么领域都是一样的。华人物理学家高琨从始至终一直研究通讯、机电和电缆,才提出了最初的光纤通讯设想,并在后来经过无数次试验获得成功,为当代互联网的兴起和广泛使用奠定了基础,并将人类的文明提升到信息文明时代,他也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突破性成就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他人共同获奖)。 即便是文科和社会科学,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有所提高和突破。以写作而言,一遍又一遍的写作就是学无止境的过程,也是逐步提高的历程。正因为如此,2013年,加拿大女作家门罗在其82岁高龄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满头银发、满脸皱纹的门罗最终获奖意味着,心无旁骛地坚持自己的梦想,坚持写作和学习,经历成功与失败的洗礼,才会最终走进成功之门。也因此,门罗在接受采访时说,她的写作意志从未动摇,没有其他东西能吸引她。这既是学无止境的最好解释,也是水滴石穿的必然结果。 对于普通人而言,即便学习和实践并不能获得什么奖励和成果,但也能体现“学不可以已”的境界,因为这是生活的使然。即便是简单的生活知识也不只是需要理论上的重复学习,还需要实践的反复积累。学会做菜不只是要学习菜谱,还要自己反复操作和领悟,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提高,做出美味佳肴。而且一旦有新的需求,还可以反复学习,做出更多的菜品和花样。这既是生活的需求,也是生活的本义之一。 学无止境当然不只是个人的积累和成就,放到历史的长河,既可以解释为何人类成为地球文明的主宰,也可以阐释人类正是通过学无止境的积累,才有今天更美好的生活和更为光明灿烂的未来。青霉素(盘尼西林)的发现就是如此。 1928年夏,英伦三岛的天气特别闷热,伦敦大学圣玛丽医学院赖特研究中心的细菌学教授亚历山大弗莱明也到海边度假去了。9月初回来后,他发现有一个培养细菌的器皿中的培养液受到污染而发霉。按通常的做法,就是把它倒进垃圾。但是,经过长期学习和科学训练的弗莱明并没有这样做,他看到了反常现象,就要知道是哪一种霉菌在捣乱。在对培养皿仔细观察后,发现在霉菌的周边出现了空白,原来生长旺盛的金色细菌不见了。这意味着,霉菌可能会“吃”掉金色细菌。于是他推论,霉菌中存在杀菌物质,他称之为青霉素。 但是,他的发现在最初没有人认可,而且限于条件,他不能提取出青霉菌(素)。同时弗莱明本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因为弗莱明不懂生化技术,无法把青霉素提取出来。显然,学无止境在个体这里受到限制,这就需要从个体转向集体,再一步步传承和学习,直到获得结果。集体的传承和学无止境的结果是,10年以后,德国化学家钱恩和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对弗莱明的发现接手研究,并通过生物化学的理论和药物研发的方式,才成功研制出青霉素制剂。直到今天,青霉素还在维护人们的健康,也是生命的守护神之一。 青霉素的发现和使用既说明学无止境需要个人积累,也体现知识和成果更需要从个人到他人的传递,以及一代一代传承。唯其如此,人类也才能把知识、成果、文化、文明薪火相传。 “学不可以已”既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生存原则的高度理论总结和概括。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学不可以已”,并且永远坚守下去,活到老学到老。如此,人类文明才可能薪火相传,代代弥新。 备考点睛 写作从信息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属于情感、文字、心灵的输出。好的输出,斩获高分的输出需要的是我们对输入的多寡和高下。那就是积累、阅读、思考(体悟)等“厚积”的过程。 1. 注重积累,勤于做好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出类拔萃的写作高手,一定是一个习惯做笔记,爱好做笔记,擅长做笔记的人。笔记积累的内容,可以小到一个词语,哪怕是电视中的一个广告词都可以为我所用,至于经典课文、名著中的优美片段更应该悉心去吸收。我们应该像唐代诗人李贺一样,处处积累、适时积累。对于积累到的东西,不时地翻翻,多消化和巩固,这样持之以恒,就会让自己的语言跃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2. 多读多写多练,好作文是多读,多写,百炼方能成钢,千锤百炼方能写出上乘的作品来。“读书切诫在慌张,涵泳工夫兴味长”。那些早读的时间不去咀嚼古诗词或优美散文杂记妙处的人,怎么可能作到锦心绣口,妙笔生花呢?我们应该像蚕虫吃桑叶一样,吃更多的桑叶,才能吐出韧性好、绵长晶莹的丝来。 3.强化思维训练,提升思维品质的高阶段位,是让作文由量变到质变的根本捷径。阅读、积累、写作是一个流程,有机的,良性的提升过程,但是仅仅是大量的积累,而缺乏思考、思辨,缺乏思维品质的提升,我们只会沦为文抄公,只会成为“码字工”。好的作文,一定是作品;作文就是做人。七八百字的文章彰显的其实更多的是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我们对世界的人和事的感知、感悟。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是读死书、死读书,而是要用思维去审慎地思考、明辨是非,分清美丑和善良忠奸,不断树立自己较高的审美趣味和崇高的道德观。生而为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一定有自己独特的见地,这就是我们的思考。否则,再绮丽的文字都是风花雪月,都是无病呻吟的顾影自怜、自说自话。 4.既要培养思维创新能力,更要夯实“生活就是大语文”的生活观念。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成功的作文教学,彰显了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现行高考制度下,我们要让学生的作文真正上一个台阶,最重要的是对语文的性质的界定和语文学科素养的深刻领悟。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核心。识文断字是语文的工具性的表现,但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这笔下有我们人的良知和品性,它是人文的。因此,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在生活中学语文、关注语文。今后的教育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语文就是生活”,生活里无处不在的语文的运用…… 未来可期:高考作文前瞻 我们是时代青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高考命题的走势。研究高考,研究语文的高考方向,研究高考语文作文版块的发展趋势,成为万千老师和学生永远探索不尽的话题。“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要始终认识到高考的选拔标准:高考是为国家选拔合适的、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人才,为此平时的就要贯穿立德树人,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能力。语文,语文,以语开启人,以文化人,这是高考命题更不变的。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是发展的,是动态的,我们要把握其中稳中有变的命题规律,作文也毫不例外。未来作文的命题趋势: (一)更加注重语文的生活观、生态观,更加着力于在特定的情景下考核学生的作文认知。 随便翻开历年高考作文真题,我们看到的是作文的生活态。作文不是山中怪兽,不是天外飞仙,而是处处时时事事与生活紧密相关。君不见2015 年高考全国Ⅰ卷“小陈举报违纪父亲”,2020 年全国Ⅱ卷“新冠肺炎疫情”,再回过头来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全国乙卷——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再看,全国新高考二卷: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二)深挖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的核心素养是指导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运用水平的根本,为此,我们必须深度吃透语文的学科素养,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怀。具体而言 1.提升思维的广度、深度、严密性,培养创造性、发散性思维 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的花朵,我们的学生要立足于世界,立足于未来,就应该不断地提升思维品质。而作文课堂是最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阵地,为此要多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对待一个生活现象要有广大、深度也要严谨审慎。比如今年的北京高考作文题二“在线”不仅是网络在线,学生要善于联系、联想,这主要是指自己的状态是否“在线”,更要用自己的笔写很多人“在线”的积极有为的表现等等,而不只是网络连接的状态等等。 2.与时俱进,关心生活,关注时代,与国家民族的未来休戚与共。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时代青年要写好作文,写好党和国家交给的作文答卷,就应该时刻保持着对社会的热点问题的关注,比如冬季奥运会,谷爱凌、苏翊鸣;关注疫情的防控,什么红码、黄码、绿码等等……做生活的有心人,做生活的主人。 3.强化基本功,是提升作文的密码。基本功包括字词句篇的相关知识和积累习惯,包括作文审题立意、构架的基本步骤和策略,唯有如此,考试作答才不会感觉技术稀松平常,才会写作时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没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没有很好地字词句篇的大量积累,没有相应的语修逻文等必备的语文素养,作文要得高分就是痴人说梦,譬如幻想修建空中楼阁一般。作文是语文素养的集中表现,那么,必须夯实基础,稳扎稳打,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比如,书写的训练就是作文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字有光环效应,一手漂亮的字,才会让人感觉赏心悦目,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潜在的语文素养本身。 知名媒体及名家谈2022年北京高考作文: 1. 专家点评北京高考作文题: 贴近学习和生活实际引导考生关注自身成长 今年北京高考大作文仍为二选一,分值为50分,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或以“在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专家表示,题目既贴近考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又引导考生关注自身的成长。 第一题写议论文,要求以“学习今说”为题写作。题目明确简洁,不在审题上弯弯绕,但内涵丰富深刻,引导性强。命题人在提醒考生思考古人对学习的态度时,又注重引导学生站在今天的位置上,来重新思考学习的意义。这对于思考传统文化新义、思考如何在现代意义上提升对学习的认识,十分有必要。 在专家看来,高考北京卷作文命题,一直以来,都追求明确的命题意识,大多以命题作文为主,文体明确,一个议论思辨,一个联想感悟,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而要求考生感悟生活,关注时代,深入思考,多维思辨,淬炼认知,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这个导向是十分良好的。 2. 北京作文分为微写作和大作文,是最为特殊的。和其他相比,北京的作文部分,可以说内容超级开放,从议论文到记叙文,从社会热点到身边小事的感悟,从实用性的启事撰写到可以写诗歌。 3. 今年北京卷的作文是命题作文《学习今说》,强调的是,在当今的中国,人们对于学习的理解和古人有何差异?这篇作文,以学习无止境为主要的话题,文章从个体需要学无止境和人类群体需要学无止境为主要的核心观点,作文使用的材料比较新颖,话题强调的文化传承具有新意。但是这篇文章是命题作文,作文标题是不能改动的,文章对于古今有关学习的观点缺少必要的比较和充分的论证。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