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作文临门押题之“国潮奔涌,文化传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2022-06-02 手机版 | ||||
【话题解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文化自信,要坚守传统、融通中外,更要面向未来。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待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放眼未来,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我们要以文化自信去开天辟地,去创造奇迹。 预测理由: ① 文化传承 在一件件国宝中触摸文化的宝藏,于一封封家书中感受精神的传承……近年来,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走红,让观众看到“历史原来这么有料”。透过影像化展示、故事化讲述,尘封的记忆被激活,历史的图景在人们心中铺展。历史源于一代代人的书写,既有故事,又有遗珍,更沉淀出文化、闪耀着智慧。新时代领路人的“用典”,正是一个感受历史魅力的窗口。用东汉杨震“四知拒金”说廉洁,引《晏子春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讲实干,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谈信仰……信手拈来的精妙典故,让新时代领路人的讲话、文章充满魅力、引人入胜,也让人看到历史中蕴藏着的智慧与力量。 ②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自信 曾几何时,为了民族稳定,祖国大业,放弃了锦衣玉食的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破,何以家归”的信念携大军毅然北上;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的诱降,高吟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就以;抗日英雄方振武面对强敌发出了“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怒吼:少年时期的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也许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已被日益安稳的生活所替代,但是,谁说我们不能在国旗冉冉升起时深情凝视?谁说我们不能在国家处于不利时义愤填膺?谁说我们不能在国难当头时奋起出力?谁说我们不能唱响自信自强的爱国之歌! ②中国坚持开放发展必须放眼世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距离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未如此之近,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面对全新的挑战与机遇,把自己融入时代的长河,掀起阵阵巨浪,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展望未来,中国一定是开放包容的,因为我看到“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国际经济合作风生水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传播;中国一定是富庶祥和的,因为我看到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时期,乡村振兴不断落实,科教文卫体事业全面发展;中国一定是先进强大的,因为我看到中国量子通信领先全球,“上天”“下海”技艺精湛,我们看到内蒙古草原上,南海海域的军舰上,中国武器、中国军队威震四方;中国一定是和谐美丽的,因为我看到环保税法倒逼重污企业转型升级,河长制使一江清水得以东流,塞罕坝的绿色林场如翡翠青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②中国人底气 割断了历史,“现在”就失去了纵深,成为一个单薄的平面。人们渴望走进历史、了解传统,正是希望于其中理解当下、定位自身。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能让年轻人觉得很燃很感动;为什么公众排起长队,只为一睹2000年前的西汉海昏侯墓文物。可以说,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不仅是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也是回应公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认识提升】 1.主题内涵:文化自信主体写作可以联系经典中和衷共济、互利共赢、开放包容、仁者爱人的思想;也可以联系社会现实,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节目的火爆状况;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的兴起;中国优秀电影如《战狼》《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等的高票房和好口碑;中国风的歌曲、中国元素的设计风靡一时的现状。“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历史要“活起来”,也正需要发现生活的历史场景、创造历史的生活场景。在“活化”的历史中,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定然能让更多人追寻悠久漫长的文明历程,洞察人群进化的内在奥秘,审视千百年的坎坷和辉煌,收获“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的启迪,得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滋养。 2.理念认识:从立德树人层面看,考生应该拥有人文情怀、人文积淀,家国担当、国际认同,应当关注时事,勇于担当,做有文化自信的新青年,能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思维上看,考生对时事热点有理性思考,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时事。近年来,引发收视狂潮的历史正剧、开启大众阅读的大家小书、点燃观众热情的文化节目,这些作品赢得认可也正说明:历史不应曲高和寡,更不应远离生活,而应是有温度、接地气、富于人情味的。不论是亮相北京、上海、深圳的“时光博物馆”,或是深受网友追捧的故宫文创产品,它们打动人心的秘诀,就在于它们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赋予了我们的生活以历史的景深。 3.意义分析:针对传统文化热,可以分析形成此现象的原因,如大国的崛起,让我们找到了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浸润国人的灵魂,成为我们共同守护精神家园的强大力量;中国传统文化热,是因为中国文化中和衷共济、互利共赢的理念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也可以谈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图时,应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如何让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思考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要如何通过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际认同。亦可以理性分析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热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如何让传统文化热不成为哗众取宠、附庸风雅的作秀,而成为国人真正的精神支撑。 4.立论树 1.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的种子。 2.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 3.传统文化,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4.以文化凝民族魂,以情怀立世界威。 5.展中国魅力,促世界发展。 6.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7.莫将文化传承束之高阁。 8.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 9. 在文化原乡筑牢文化自信。 10. 新时代,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11文化兴盛,激活现代中国之魂。 12.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人生广阔舞台。 13.吮吸传统文化芬芳,汲取人生前进动力。 5. 关联主题 文化传承 文化芬芳 继承传统 文化创新 文化认同 使命担当 中国魅力 民族自强 民族精魂 精神家园 【材料积累】 1典型人物 单霁翔:唤醒故宫的“掌门人” 故宫博物院保管的珍贵文物一共是168万件,占全国定级的珍贵文物的41.98%。 为了不让99%的文物沉睡在库房里,单霁翔认为“我们必须开放更多区域,举办更多展览”。慢慢地,从过去只开放30%的区域,故宫如今,已经开放到80%,那些“游客止步”纷纷解禁。“人们可以在里面尽情欢笑,这就是博物馆的责任。”在展示更多藏品后,单霁翔还在故宫举行“元宵灯会”,这是故宫第一次大规模夜间开放,紫禁城的夜间风光展现人前。不仅如此,在他的带领下,品类繁多、玩法新奇的故宫文创纷纷上线,人们得以亲近那些曾被“束之高阁”的文物藏品。单霁翔曾许下心愿,“要把壮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给下一个600年。”如今,故宫已拂去了历史封尘,焕发活力,以更平易近人、青春生动的形象为大众所熟悉。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曾是北大的天之骄子,却在1963年毕业后奔赴了这座位于西北荒漠中的小镇,与她的老师段文杰一样,开始了与敦煌几十年的“厮守”时光。 当时在自然环境破坏、洞窟本体老化与游客蜂拥而至的三重威胁下,莫高窟一度岌岌可危。樊锦诗为了让这些存留千年的脆弱艺术瑰宝“活”得更久,大胆构思了“数字敦煌”。 “数字敦煌”是一项敦煌保护的虚拟工程,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拍摄、扫描、获取、存储敦煌石窟文物信息。樊锦诗和她的团队利用数字技术,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樊锦诗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到莫高窟保护、研究事业中,只要一说起敦煌,已是高龄的她,仍似孩子般手舞足蹈,眼里透着光亮。 白先勇:昆曲义工 白先勇自称“昆曲义工”,他在《细说牡丹亭》的发刊词中动情地说,他觉得上天留他,是因为他有事情没有完成,而推广昆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昆曲位列第一。而在当时,和许多传统戏种一样,昆曲也存在着演员老化、观众老化、演出形式老化、乏人问津的危机。2004年4月,白先勇老师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横空出世,让年轻人也爱上昆曲的作品就此诞生。 可以说,正是昆曲版《牡丹亭》的推出,才引发了近年来两岸三地乃至世界范围的昆曲热。 2热点事件 《唐宫夜宴》火爆出圈 2021年农历新年伊始,河南卫视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爆出圈,霸屏热搜多日。 14名身着齐胸衫裙,体态丰腴、神情娇憨的年轻舞者是《唐宫夜宴》的主角,她们仿若唐装仕女从古画中走了下来,用活泼俏皮的舞姿展示了仕女从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过程。为了体现唐朝女性的丰腴身姿,十四位舞者穿着塞有海绵的连体衣,嘴里还含着棉花。而她们的月牙型妆容“斜红”,以及融入三彩元素的襦裙,更是让观众仿佛穿越回了1300年前的唐朝。现场运用了先进的3D和AR技术,让虚拟影象与现实舞台交相呼应,演员们动作俏皮,穿梭于妇好鸮尊、莲鹤方壶 、贾湖骨笛 、簪花仕女图等国宝级文物影像之间,整场演出给观众们留下了身临其境的深刻印象。2021河南春晚同样“出圈”的还有体现太极智慧的武术节目《天地之中》,炫酷的视觉包装,让太极智慧与航天梦跨界结合,大胆创意吸睛十足。 三星堆遗址再曝重大发现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3月20日,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再曝重大发现,现已出土黄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全世界为之震惊,并在网上引发刷屏浪潮。有专家认为,此次考古发现堪比著名的秦兵马俑,将中华文明史至少提前了1000 年。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考古过程全程直播,网友可以实时见证考古过程。网友热情关注和激烈讨论也让与三星堆有关的词条屡屡登上热搜。“三星堆上新”掀起网友考古热的背后,除了三星堆遗址文物本身所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外,也反映了国民对国家文物发掘、保护、传承的重视,折射当今国民文化自信的提高。 最爱的方块字,星“汉”灿烂已千年 我们的目光似乎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仓颉在造字,镂心呕血。从莺声燕语到山川草木,他细细推敲着世间万物的形态,在自然中寻找美的痕迹,于大千世界中汲取造字的灵感。在那之后,古人终于解下房檐上挂着的绳子,拆开绳子上用来记事的扣结,走出“结绳记事”的时代。作为象形文字,汉字是是俏皮、灵动的,又是端庄、厚重的,是古人生活状态的抽象凝缩。每个汉字都是走过了不可言说的道路后,才出现在我们面前。它津津有味地向我们诉说着时间里那些汹涌的往事,我们也听得心潮澎湃。它的身后,是来龙去脉,是娓娓道来;是沧海桑田,是岁月绵延。透过一个个汉字,我们得以跨越千年,目睹过去的万家灯火,揣摩古人的喜怒哀乐。历史长河,浩浩汤汤,吞噬了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等其他古老文明的文字,唯有中国汉字展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经久不衰,熠熠生辉。 然而,进入电脑时代,且不要说生僻字,即便面对生活常用字,人们也时常提笔忘字。如今,我们守护汉字,守护的是我们的来路,是祖先的卓越智慧,是每个汉字背后的故事,也是一笔一划、一撇一捺中流淌的血脉。我们最爱的方块字,星“汉”灿烂已千年。面对这份守护责任,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 我眼中的辉煌中国 当高铁如疾箭般飞驰于高原之上,当“嫦娥”安静地落于月球背面,当载着“东风”的车辆呼啸而过……我会告诉你,这就是中国。被称为“基建侠”的中国,拥有它独一无二的温暖。脱贫攻坚,在短短几年之间,一个落后的渔村焕然一新;户户通电,不惜投入巨额,也要给人民换来光明未来。我们的中国,不会遗忘任何一个角落的人们。民生,是它永远的追寻。或许只剩下那三三两两的人,或许长途跋涉,千山万水也抵不住祖国温暖的河流,缓缓流淌进每个人心中,汇成温柔的清泉。我们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之上,足不出户就可享受丰富的美食,穿梭省市也在高铁之中易如反掌,出行支付,只需一部手机。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变,这又归因于谁?是基建的投入让山区的百姓可以将他们的传统特色传晓祖国各地,是人人平等的意识让更多人有机会站在同一个逐梦的起跑线上奔向远方。我们的中国,让我们过上丰富有趣便捷的生活。这样多彩的生活方式怕是只有中国可以全员享受。 我们的中国,是工业科技堆砌成的中国。很难想象,从连自建火车都没有的小国到如今拥有多个世界“首次”的科技强国,我们的中国,究竟经历怎样的艰难。美国用八年研制出的原子弹,我们、三年。全国人民上下同心,共同打磨祖国的重器,使其初现锋芒,刺痛对手的双眼!港珠澳大桥挑战不可能,步步攻坚,向世人证明我中国之强。“墨子”升空,“蛟龙”入海,我们的国家早已能上天入地,它早已是全国人民的英雄!我们的中国,是铁铸成的!它有坚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拥有富裕的人民,没有饥寒交迫,只有人民快乐地迎接新的生活。生活安康,百姓和乐,人民同心协力构建强国,筑起我国科技强国之风。 中华诗词温润心灵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三山五岳,巍峨屹立;如五谷丰熟,养育万方”,从诗歌的源头《诗经》《楚辞》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元散曲,千百年来,中华诗词以其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那动人的诗句,丰富的情感,人文的光辉,无不温润着人们的心灵。 中华诗词能够让我们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在日常生活当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该要有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我们便会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勉励自己;当我们精神萎靡不振的时候,我们便会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诗句来激发自己的意志;当别人感到孤立无援的时候,我们便会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来安抚鼓劲;当我们面临恐惧时,我们便会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来告诫自己;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便会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鼓励自己……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愿中华诗词成为我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愿中华诗词温润更多的心灵,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喜爱。我们坚信,中华诗词必将焕发恒久魅力和产生巨大的时代价值。。 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透过遗迹,历史可以被触碰;透过书本,历史可以被读懂;而透过那些鲜活的人与事,我们能与古人心脉相通,与历史同感共情。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犹如黄钟大吕,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怀。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为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中华民族的心灵史、精神史,犹如浩荡长河,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以其时代精神为这条长河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传承积淀的力量,也是发展变化的力量。割断了历史,就割断了这样的精神脉络,让我们的心灵无可归处。我们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并不是要耽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正如鲁迅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历史长河沉淀的精神力量,不单是为了诉说过去,更是为了迎接未来。但我们也看到,有人热心于“旧八卦”,追逐秘闻野史,甚至将历史娱乐化;也有人醉心于“小问题”,排斥宏大叙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史实是历史的筋骨,史观则是中枢。有正确的历史观,才能形成系统的史论、深刻的史识,在此基础上生发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信念。 历史文化的滋养,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也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母亲给孩子讲述远古寓言,惩恶扬善的观念在幼小心灵里生根;“说书唱戏劝人方”,杨家将、薛家将的故事演绎数百年,忠孝节义的内核从未改变;团圆佳节里看似繁琐的“老例儿”,寄寓了对家人的深情、对物产的敬惜。让理论研究、影视文学、博物展览一道成为历史的讲述者,那些尘封在岁月中的精神气质,才能从“书本本”走到“心窝窝”。 高分金句 1.岁月失语,为石能言。(冯骥才) 2.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林清玄) 3.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北岛) 4.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 5.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 6.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 7.拂去历史的烟尘,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张涛甫) 8.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柴静) 9.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重回汉唐》) 10.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历史的星空,居于中间的“人”,是为赓续千年的薪火所在。 【群句积累】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2.圣人洒泪而尽了。带着他的雄心去了。如蜡烛最后一次耀眼地跳,熄灭了。天地之间,一片黑暗。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不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鲍鹏山《风流去》) 3.故事,故去之事。天宝物华,盛世遗风,痕迹全留在一盏灯、一管笔身上了,作者的责任就是把握这点前朝余留的幽暗微光,在未来的无尽黑暗里往回照出一点回忆的朦胧。(梁文道《我执》) 4.艺术给人的自由,是一种突破时空限制的自由。在中国水墨里,有限的空间往往指向无限的境界,所以中国绘画有了“马一角”“夏半边”“留白”等手法。 5.从夸父逐日到精卫填海,从大禹治水到愚公移山,中华文明本有着百折不回、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正是这超强的韧性,使数千年以降,中华文明在衰落、分裂后,总可以重新统一、重新崛起。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到风雨如晦的关键时期,总是鸡鸣不已、志士辈出、乱云飞渡,越到生死考验之时,越是爆发出本色力量,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愈加明显。(黎荔《文明的韧性》) 6.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在现代诗人臧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体现。 7.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没有中断,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华民族早就懂得“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力量。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正是中华文化既坚守根本又不断与时俱进,才使得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才使得中华文明绵延至今。 8.文化自信思想理念的确立,不是偶然的、随意的,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大背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腾飞、社会发展,综合国力大增、人民生活改善、国际地位提升,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物质世界的巨大变化也必然影响和投射到精神世界上来,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丰富。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历史人物文化热、古代地域文化热、古典诗词文化热、汉字文化热、中国饮食文化热、中医药文化热、成语典故文化热、故宫学文化热、对外文化交流热等一个接一个的文化热应运而生,彰显着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信力。 9.黄河之畔,华夏文明历经霜雪千年、盛世岁月而延续至今,炎黄子孙何以将这悠悠千载的积淀传承,裨益当下、福泽后世?学者陈更,漫溯诗词世界,体悟古人境界,钩沉古典文艺之美。故宫院长单霁翔“唤醒”紫禁城,使古物不再尘封、历史不再褪色,一抹娟秀瓷花、一记遒劲笔墨,得以向世人诉说华夏传奇。而本为异乡人的高佑思,深扎中国的土壤,甘做桥梁,为世界还原沉蕴又纯粹的中华文化。 10.“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11.看那卷轴铺陈,墨迹淋漓,更有连绵的后人品鉴、续题诗文,合璧来看,面前的山水、人物、钤印一一活了起来。宫廷墨宝珍存,奉百姓清赏;青史遗文面世,恍词客有灵。我们仿佛有幸穿越千年,和不同朝代先贤团团揖坐,如见先人伏案时毫端蕴秀,如嗅先人泼墨处芝兰之气。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仍然能与当代中国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仍然可以用“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12.中华文化如香茗,只需浅尝,便有无穷之韵味。千年沉淀,大国底蕴,让人静从心生。一撇一捺,书写汉字之古韵;一砖一瓦,建起长城亘古流芳;一腔一调,唱出国粹之经典,文化之瑰宝;一拳一脚,打出威风英姿,中华武术海外名扬。衣袂翩翩,华须飘荡,那是孔夫子传扬孔儒家经典,涤荡思想;驼铃声声,蹄踏万丈,是张骞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海风阵阵,是鉴真东渡日本促文化繁荣。古文化的魅力在发扬中传承,泱泱华夏之经典,将在传承中开启新篇章。 13.正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化要发展,就需要一群有担当的文化人,能够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他们应该对文化热爱而执着,最懂人民对文化的所需所盼,最会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用创意激活经典、融入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在砥砺前行中引领风尚,在润物无声中培根铸魂。既不忘本来,又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能让优秀传统文化从过去延伸到未来。 14 无论是口头文学创作的“吴歌”,还是有“寸锦寸金”之称的南京云锦,无论是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的西安古乐,还是原生态、传千载的民歌民谣,民间的文艺形式跳动着文化传承的脉搏。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大批为当地文化保护传承出力发声的有识之士。他们有的甘守清贫,为手艺、绝技代代相传殚精竭虑;有的顶住压力,为文物遗存的当下命运奔走呼号;有的倾其所有,为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默默奉献。 15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反正那个传说是这么讲的。 【主题写作】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虎步奔腾开胜景,春风浩荡续新篇。文博场馆里过大年,非遗大集上买年货,新年俗里的“老味道”醇厚绵延;各地春晚舞台、大小剧场国风国潮大放异彩,彰显传统文化永恒魅力,为中华古韵注入青春活力;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演绎“中国式浪漫”,让八方来客领略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味道…… 对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既“活”又“火”?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脉延续,国之强大,离不开赓续历史传统、守护文化瑰宝。日前习近平主席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可以说,支持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扶持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包括国粹艺术、非遗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渐成热潮。“故宫跑”、京剧“潮”、敦煌美、诗词热……诸多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形态活跃在各大平台,不仅越来越有时代风尚,而且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其中。伴随着传播热度的是,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换言之,文化热,不能热在一时,而要在持续支持与扶持中焕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应该看到,优秀传统文化“热起来”的背后,藏着对其支持与扶持的紧迫性。仔细观察一些火热的传统文化形态,多数是因为某个“IP人物”的带动而进入人们视野。这是好现象,却也值得反思。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如何更有持续性?如何能百花齐放?如何能激发内生动力、散发外在魅力?思考并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和扶持大有裨益。 这就需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给予支持和扶持。弘扬传统文化,既是传播的过程,又是研究的过程,归根结底都要立足于对其深入研究之上。这几年,围绕敦煌的文化话题之所以火热,与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不无相关。人们不仅知道敦煌文化,而且了解以“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为代表的研究文化,更是借助诸如《敦煌飞天》的芭蕾舞感受到其中的文化魅力。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及现代意义,才能真正既“活”又“火”。 这就需要具有博大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以敦煌文化为例,其文化风格之丰富、文化样态之精彩,很大程度上在于历史上的中西文明交流,这是互相学习借鉴的成果。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再次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发展、交流互鉴提供了契机,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就能学习借鉴到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应该说,中华文化之伟大在于包容互鉴,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更需要秉持包容精神。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新时代,我们追随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就都能够活起来,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也必定具有更强大的精神动力。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国潮”是一种现象,它需具各两个要素:其一,要有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基因;其二,要与当下潮流融合,更具时尚感。 材料二 “90后”“00后”是生活在国富民强时期的一代,拥有民族的文化自信,他们不再视国潮国风为老气、传统的符号,而是将其看作一种国际的文化浪潮、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 材料三 近年来,消费市场上涌动起一股“守得位经典,当得了网红”的国货新潮流:老字号品牌焕新,传统品牌升级,新锐品牌的崛起…… 对于“国潮”,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想?在学校升旗仪式上,你作为学生代表作国旗下的讲话,请写一篇以“我看国潮”为主题的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国潮”何以成热潮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国潮”何以成热潮》。 泸州老窖香水、青岛啤酒外套、老干妈卫衣……最近几年,一波“守得住经典、当得了网红”的国货新潮流,让人们记忆里那些朴实、低调的国货品牌通过联名、跨界等方式在现代潮流和传统文化的碰撞中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国潮热”的兴起,折射出年轻人新的情感诉求、价值归属和社群认同。“当你买耐克鞋时,你可能并不仅仅是在挑一双穿着去逛街的鞋,还可能是在表明自己的生活方式,说明自己是什么人或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今天,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更加注重品质与个性。他们对于跨国品牌的态度也从曾经的盲目崇拜走向了现实理性。 “国潮热”的兴起,也是国货的崛起。自2018年李宁携鲜明的中国元素登上纽约时装周之后,一大批国潮品牌向阳而生。曾经,进口大牌是品质的象征,国货只是大牌的“平价替代”;如今,随着消费升级,“中国制造”正改变着传统的刻板印象,更时尚、更前沿的中国品牌重新焕发出光彩,逐渐成为年轻消费者的首选。诸多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遭遇的水土不服也从侧面印证了在今天的中国市场,要实现基业长青,离不开强大的本土思维。 盘点这些年“国潮热”层出不穷的符号、形象、题材等,一个清晰可见的特征是传统文化和审美的复苏。诸如祥云、繁体字等文化元素已经突破了文化圈层,加入这场情怀与时尚跨界融合的商业实践中,重新定义了“潮”的概念,并引发年轻人对“东方美学”的追捧。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潮热”既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如果说,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为国货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那么国货崛起也在重新塑造着消费者的文化追求,激发出内心的文化自信。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国消费者购物车里装的八成以上是国产品牌。正是有了这样一份文化自信,购买国货、使用国货、分享国货才能成为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方式。 事实上,不仅国货,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国漫、国剧等也借助传统文化IP实现了新生,还有越来越多年轻人自信地穿着汉服走上街头。去年以来,李子柒在网上的走红更是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中,她通过镜头,让传统的笔墨纸砚、蜀绣、桂花酒有了新的生命,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个发现中国之美的窗口。不少国外网友纷纷感叹,“李子柒在重新向全世界介绍,那些被我们忘记的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 让“国潮热”澎湃不息,就要呵护好这份文化自信。“国潮”二字所承载的意义,远不止跨界融合的商业创新。因此,对企业来说,切不可仅把“国潮”当噱头、借势营销。如果只是堆砌文化符号,不挖掘核心价值,失去了对文化的敬畏、对品质的坚守,既无法恰当传递出潮流理念,也与“国潮”的文化内涵相去甚远。在国货品牌弯道超车的路上,需要多一点这样的文化自觉。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从2017年起,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10月设立为“中国品牌日”。至今,“中国品牌日”活动已经开展5届,有利于引领消费、树立自主品牌消费信心。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有了转变,不再唯“洋”是举,“中国文化”“历史国风”逐渐成为彰显个性的符号。 材料二:因互联网的发达,导致信息传播极为发达,品牌推广更为简单,国潮的风靡让中国传统文化迅速走入人们的视野。《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国人购物车里的商品超八成是国货。 材料三:据报道,因新疆棉花事件,中国网友开始追捧国货。然而,网络上紧跟着出现了国产品牌球鞋涨价和缺货的信息。一些国产品牌的“限量版”球鞋价格飙涨,价格涨幅高达几十倍。 国潮是指有中国特色的时尚潮流,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国货。在中国品牌日当天,爱华中学拟举行一次以“我看国货(或国潮)”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以高二学生的身份,写一篇文章参加本次征文活动。 要求:结合材料,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800字。 例文: 国潮何以澎湃华夏? 纵览九州四海,漫溯千年春秋,我看见泱泱华夏从历史长河中走来,携着全然转变的汹涌国潮和亘古不变的赤子豪情,将雄阔的家国情怀化成了深挚缠绵的眷恋。买“国货”,爱“国货”,成为时髦,汹涌成潮。而静言思之,探其渊薮,会发现国货成潮的背后,有政府、媒体、青年三方的强力助推。 高瞻远瞩,统筹规划,政府的推动点亮了国潮之光! 从《政府采购法》对优先采购国货的明文规定,到国务院近年设立的“中国品牌日”;从得到国家大力支持的“新国货盛典”,到人民日报官方淘宝店和国货的“梦幻联动”……政府的支持,是荧荧不灭的光,是生生不息的火。政府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打造爆款国潮,助推“中国制造”兴盛,支持“中国创造”崛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紧跟时代,大力鼓呼,媒体的宣传敲响了国潮之鼓! 君不见,《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反响热烈,将传统文化之美的种子播洒在每个人的心田;君不见,大众传媒更新换代,被美妆博主奉为“国货之光”的完美日记、玛丽黛佳等品牌销量再创新高;君不见,市场营销中跨界联合、脑洞大开的老字号,在社交网站持续刷屏并掀起一阵怀旧风潮。小小一方屏幕上,更可见顶级时装周秀场上的李宁,外国名模脚下的回力,发售十几秒便售罄的故宫文创……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鼓呼下,国货成为文化自信的象征,如春风一般,吹遍大江南北,“凡有井水处,皆能见国货”。国货的鼓点,被媒体敲响,成为了时代强音,回响在每个华夏儿女的心头上。 拒绝崇洋,自信自强,年轻人追捧扬起了国潮之帆!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跨年致辞中提到这几年出现的一些前所未有的消费变化:今天的90后、00后们天生本土意识非常强。“米粉”与“果粉”抗衡,“三只松鼠”和“卫龙辣条”抢占零食市场走向海外,与一百年前那群无助的孩子烧毁日货、洋货时被火光映红了的脸不同,当今青年正以一种井喷式的状态让中国由绿皮火车变成稳健行驶的高铁。“以中国之我,逐世界之阳”,年轻人的追捧,让国货从“物美价廉”变成了“物美价平”,“大而强”与“小而美”同时存在。与此同时,国潮顽强地向外向上生长,也激励着青年们从一个个原点走出,又将一个个原子彼此相连,让吾国斯民,遥相守望。而我,作为青年中的一员,生逢盛世,投身国潮,何其幸也!与有荣焉! 数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汹涌国潮之所以能冲开绝壁夺隘而出,是因其积聚了来自政府、媒体、青年的洪荒伟力。这三股力量,正如红日初升,让国潮其道大光;也将如河出伏流,让国潮一泻汪洋! 作家冰心曾写道,“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时代使命,舍我其谁!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们,让我们在广袤的大地上,继续买国货,用国货,爱国货,以切实行动,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诗行。到那时,国潮将更加汹涌,华夏将更加富强!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书信沟通到微信交流,交流方式在变化; 《诗经》《论语》等国学著作从图书馆走进家庭书橱,阅读场景在变化; 从“出国热”到“归国潮”,逐梦方向在变化…… 世事纷繁,变化不断。然而,时代变化的背后却总有着不变的底色。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面对时代的“变与不变”有何思考和联想?请结合你的生活观察和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让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 从图书馆里的著作琳琅,到家庭书橱中的墨蕴飘香,阅读场景变了,对先贤哲思的追求没变。新时代的我倍感喜悦,因为我从中看到了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的美好局面。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盐铁论》中一言正是说明,社会发展中的我们是明智的,因为我们随时代而变。《诗经》与《论语》不再高悬于图书馆的书架间,而是摇身一变成为家中读物。一方面,这有利于对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国学著作若脱离日常生活,遥不可及,即使可贵也无价值可言,而若在家中能随时取阅,潜移默化中便会受益匪浅。就如融合了 3D技术的打铁花表演一般,当民间艺术碰上高新科技,走近普通人的生活,传统文化终能大放光彩,走近家庭书橱的国学定能更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想。另一方面,这正是我们生活在改善、时代在进步的鲜明体现,因为渴望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热衷于先贤哲思的程度更深。这一种“变化”,实在是太为宝贵,值得点赞。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诗句中“源头”二字,正是我们在变化背后不变的坚守——对先贤哲思的追求。时代固然在变化,而经历千百年能沉淀下来的著作拥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与不被时光黯淡的光芒,我们流转在变化的阅读场景中,内心坚守着对先贤的学习、欣赏与景仰,这体现了中国民族血液中流淌着的传承精神,表现了乐于学习,向先贤学习的正确价值观,更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国在时代发展中有着坚守精神,守得根本,方得始终。这“不变”透露出来的“坚守”,值得发扬。 站在新时代潮头的我,作为新青年的我,看到这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的美好局面,心生喜悦与触动。《中庸》有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时代还会向前发展,而变化与坚守并行的局面亦不能停留在当代。因此,身为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我认为青年们都应投入到这变化与坚守之中。陈独秀说“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也许阅读场景还会变,但我们对哲思的追求不能变,若青年能将此思想贯彻一生,新时代之火轮,必定能转得更快。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青年,正是行动时。 于时代的变化中,坚守不变的底色。手捧《论语》,我愿以新青年的姿态,投入到这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的大势之中。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