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专题二轮复习资料:古诗选择题的五大陷阱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高考复习指导 2022-04-29 手机版 | ||||
一、五大陷阱 【真题示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① 韩 愈 来往再逢梅柳新,别离一醉绮罗春②。 久钦江总③文才妙,自叹虞翻④骨相屯⑤。 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 已知奏课当征拜,那复淹留咏白"频" ┴"艹" ? 【注】①元和十四年正月,韩愈因反对崇佛被贬为潮州刺史,后遇赦改近地安置,为袁州刺史,途径韶州作《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②绮罗春:酒名。③江总:南朝陈大臣、文学家。④虞翻:吴人,因直言获罪,被孙权贬至交州。⑤骨相屯:两汉三国相术中的骨相说风行。屯,艰难、困顿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来往再逢梅柳新”是写作者两次路过留居张端公处,蕴含感激之情。 B.诗的第二句扣题点明“别”意,践行之酒“醉”而未散,可见依依难舍之情。 C.诗中两次用典,一写张端公钦佩作者文才高妙,一写作者自比虞翻,意味丰富。 D.第七句说张端公的政绩已被上奏,不久会被朝廷征拜至朝。这可能是咏别诗中的常见客气话,无须拘泥地理解。 【解析】 “一写张端公钦佩作者文才高妙”有误,应该是对张端公的赞美。上下句一说对方,一说自己;另外,作为咏别诗,自吹自擂也不合适。 【答案】 C (2)请赏析本诗颈联“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的精妙之处。 【答案】 妙在炼字精巧:“急”写出天色已晚,启程在即;“缓”写出别情依依,不忍离去。对仗相反相成,工稳巧妙。妙在借景抒情:描写了“鸣笛”“落日”“清歌”的典型送别之景,寄寓了作者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以及朋友间的惜别之情,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2.阅读下面的两首咏物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牡 丹 [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 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 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的精神。 D.两诗都写到了牡丹,但表达目的不同,王诗突出其硕大,袁诗则侧重写它开放的美。 【解析】 王诗的目的并非突出牡丹的硕大,而是突出其“不成一事”。 【答案】 D (2)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之外,各自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咏牡丹》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该诗把牡丹的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成实、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鄙视。《苔》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它写苔花虽然小,却要学牡丹开放,表达了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 (一)曲解词语,望文生义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客观题命题,在错项的设置上往往着眼于词语理解。命题者故意利用考生对词语可能产生的曲解,以望文生义的方式来设置选项,迷惑考生。考生答题时只有在正确理解诗句中词语语境意义的基础上,认真比对,准确理解,才有可能“拨开云雾见日出”,做出准确的判断。 【选项】第三句重点在表现士兵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解析】 第三句中的“衔枚”,是指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士兵口中横衔着枚(状如短筷),防止说话,以免被敌人发觉。此处形容人人肃静。本句重在表现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考的情形,而非“奋勇争先、一往无前”。命题者故意曲解“衔枚”的意思,把“衔枚”曲解为“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考生如能洞悉命题者的这一设错陷阱,就能准确选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选项】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解析】 C项是对诗句“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的解说。命题者故意曲解“万井”的意思,“万井”之“井”是“市井”“村落”而不是“井然”的意思,“万井”在诗中的原意应该是“千家万户”。唐代陈子昂《谢赐冬衣表》:“三军叶庆,万井相欢。”宋代张孝祥《水调歌头桂林中秋》词:“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明代尹凤岐《送兄广东参政应奎》诗:“青连橄榄千家雨,黄触桄榔万井烟。”《花月痕》第八回:“阁(吕仙阁)分三层……远则四围山石,万井人烟。”这些语句中的“万井”都指“千家万户”。C项中命题者故意望文生义,把“万井”拆分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考生如能洞悉命题者的这一设错陷阱,就能准确选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错置时令,张冠李戴 诗词中的很多叙述和描写往往关涉时序等环境因素,如朝暾、夕月、日暮、归鸟、黄昏、归舟、春花、秋月、东风、西风、霜雪等。命题者往往涉笔诗词中带有古代文化常识的领域,错置时序等环境因素,考生如果稍不注意,就可能做出错误判断。 【选项】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解析】 A项立足于诗歌中的“时令”来命题,全诗描写的是诗人对“往岁”和“今夕”的思考变换。诗歌首联由西村思往事:当年游玩来到乱山深处,因为口渴而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颔联写进山的情况:刚刚调转好马头,无意中发现紧靠着水边的几户人家自成村落。颈联写入西村的所见所闻:听禽语,观墨迹。尾联写黄昏时分,清风吹拂,天边几片细碎的云朵,伴随着一弯新月,诗人有感而发,决意用一首清诗记录下这个值得回味的黄昏。“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很明显倒置了时序,“叩门求浆”是在“往岁”,而再到西村决意写诗记事却是在“今夕”。往事与今事的时辰,张冠李戴。 (三)错置技法,颠倒是非 掌握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表达技巧通常习惯简称为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集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表现手法(渲染、烘托、象征、映衬、对比、比兴、铺陈、用典、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联想想象等)、表达方式(描写中的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肖像描写、景物描写等,抒情中的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用典>抒情、借物抒情等)、构思技巧(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等于一体。各种手法只是基于不同角度的大致划分,它们之间有时互有交叉,甚至难以具体区分。命题者往往在细微处设题,考生如果不能辨清彼此的基本特征,稍不注意就可能选错。 【选项】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解析】 C项“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就属于混淆手法,错置名称。 《柳堤》是一首即景咏怀的五言律诗,全诗的描绘对象应是柳,三、四、五、六等诗句在手法上是以动衬静,五、六句中的“飞燕”“风暖”“落花”等动景都是为了衬托三、四句中静态的“柳”这一歌咏对象。因此C项混淆手法,故意颠倒动与静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迷惑考生。选项中并不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而是“以动写静,借动衬静”。在备考训练中,考生只有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准确掌握各种手法的基本特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有可能在考试中把题目中的各种干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四)曲解诗意,混淆情感 读懂诗歌是准确答题的前提,细读一首诗歌后必须搞懂诗中“写什么”(诗歌形象、主要内容——意境、意象)、“怎么写”(语言、表达技巧)和“为何写”(情感、主旨、观点态度),而事实上考生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常常顾此失彼,偏离诗歌的本意、真情。命题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故意曲解,以此来误导考生。这就要求考生密切关注标题、作者、正文、意象、注释、题干、题支、典故和题材等,做到全面理解诗歌,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选项】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解析】 该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曲解了尾联“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的用典意图。注释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由注释③可知,典故中李揆入吐蕃会盟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唐第一人李揆”,再结合诗歌的标题“送子由使契丹”可知,子由出使契丹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作者在送弟弟子由出使契丹时对弟弟苏辙的告诫,不是“不敢自居第一”,而是“不能自居第一”。“不敢”是典义,“不能”是用典义。 (五)忽略语境,牵强附会 解读诗歌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如果不理解时代背景、写作背景和诗歌上下文的具体情境,就可能因误读而造成理解上的肤浅甚至错误。把握具体语境有时需要关注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或介绍人名、地名,帮助读者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读者诗歌的思想主旨;或解释相关诗句,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提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或介绍他人的评价,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注意到这些,有利于很好地解读诗歌。 把握具体语境有时需要关注诗歌序文。序文通常交代写作诗歌的年代、缘由、背景等,也常常奠定一首诗的情感基调,因而理解序文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而命题者大多故意忽略语境,随文附会。考生如果不能结合具体语境,充分思考,就可能做出错误判断。 【选项】 “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解析】 据苏轼自序可知,《醉翁操》是苏轼应庐山道人崔闲的邀请,为琴曲《醉翁操》所谱写的一首词。本词写于北宋元丰五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苏轼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醉翁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词的上片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下片写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联系词前的序文,结合上下句语境可知:“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是说醉翁离开滁州之后,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幽怨之情。因此“朝吟夜怨”中的“吟”并非作者的“吟诵”,而是指泉水流动的声音。因此C项设误中命题者有意忽略语境而造成情感理解的肤浅。 总之,命题者往往在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客观题选项中巧妙地设置若干陷阱,以此来迷惑、干扰考生,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练就一双慧眼,答题时辨清设错类型,有效回避。上面提到的五大类设错类型在具体选项中有时可能只是其中的一种,也可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综合。在具体的做题过程中,既要读懂题干中涉及的诗句的意思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意,明确手法,还应在把握语境内涵的前提下,辨清设错类型,分析错误原因,最终达到“拨开云雾见日出”的效果,尽可能获取高分。 二、模拟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 萨 蛮 纳兰性德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景物,“黄云”“紫塞”“女墙”“啼乌”,边塞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B.“落日”两句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场面宏阔,呈现一片苍茫萧索之景。 C.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抒发了戍边的豪情。 D.词作上片遒劲豪迈,下片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 【解析】 “抒发了戍边的豪情”理解出现偏差。本词虽然词风豪放,意境开阔,但“黄云”“紫塞”“落日”写景色调苍茫,乌啼风吼马嘶声声悲凉,况且词人明确说“笳声听不得”“秋梦不归家”,由此可知词人想要表达的应是戍边之苦和思家之愁,而非“戍边的豪情”。 【答案】 C (2)词人在下片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答案】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空城、黑夜、笳声呜咽,使词人更感孤独萧索,引发其思乡之情。 ②直抒胸臆。“秋梦不归家”一句直接点出深沉悲怆的思家之念。 ③以景结情。“残灯落碎花”写残烛燃尽,灯花纷落,词人归梦不成,辗转难眠,思家之愁在这漫漫长夜愈深愈浓。(若答“哀景衬哀情”或衬托亦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宿集庆寺① 仇 远 半生三宿此招提②,眼底交游更有谁? 顾恺漫留金粟影③,杜陵忍赋玉华诗④。 旋烹紫笋犹含箨,自摘青茶未展旗。 听彻洞箫清不寐,月明正照古松枝。 【注】①集庆寺:集庆寺建于宋理宗淳祐十二年,“轮奂极其靡丽”。元末建筑都毁于战火,还留存宋理宗御容一幅、燕游图一幅。②招提:寺院。③金粟影:维摩诘又称“金粟如来”,东晋顾恺之曾在南京瓦官寺绘《维摩诘示疾壁画》。④玉华诗: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玉华宫》,描写唐代旧宫的凄凉景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通过“金粟影”和“玉华诗”,写出了集庆寺如今的繁盛辉煌。 B.颈联写在园中烹调嫩笋、摘取新茶,表现了春天的寺院中的萧条冷落。 C.尾联通过静夜洞箫声营造出一幅凄清的夜景图,寄托诗人心中诸多感怀。 D.整首诗风格清雅委婉,含蓄蕴藉,体现了诗人作为末世文人的家国情怀。 【解析】 “繁盛辉煌”理解有误。漫:模糊。第三句正用顾恺之的典故含蓄地点出如今的集庆寺已遭毁弃,唯有理宗的画像空留,徒然无用。第四句反用杜甫的典故借古怀今,意思是就算杜甫来到这里,看到如此衰败的景象,也会不忍写诗。此联今昔对比,表现集庆寺如今的荒凉寂静。 【答案】 A (2)仇远在诗中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答案】 直抒胸臆。首联写出了知交故友离世后自己的孤独落寞。用典。正用顾恺之在瓦官寺画维摩诘的典故含蓄地点出如今的集庆寺已遭毁弃,唯有理宗的画像空留,徒然无用;反用杜甫写《玉华宫》诗的典故,表达叹息之情。借景抒情。颈联诗人把眼光投向了景物,原本是美轮美奂的寺庙建筑群,如今沦为草木丛生、无人打理的地方,抒发昔盛今衰、故国沦亡之情。以景结情。尾联写了在凄清的洞箫声中,皎洁的月光照在古松枝上,物是人非,王朝更替的感怀与清冷之景交融。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忆 秦 娥 房舜卿 与君别,相思一夜梅花发。梅花发,凄凉南浦,断桥斜月。 盈盈微步凌波袜,东风笑倚天涯阔。天涯阔,一声羌管,暮云愁绝。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头两句,词人借梅花一夜绽放似乎是因自己相思之苦,直抒胸臆,表达出与佳人离别后的思念愁苦之情。 B.上阕后面三句,借用南浦、断桥、斜月这些在古诗词中一般用来表达离愁别绪的意象,描写词人与佳人离别后无限的惆怅凄凉之情。 C.下阕后三句着“愁绝”两字,赋予暮云以人的情态,恰当地描写出词人远走天涯、羌管悠悠、暮霭沉沉的羁旅愁思。 D.这是一首怅别词。词人写的不是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凄恻,而是刚刚作别、乍然离去时的旅途相思情怀。 【解析】 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间接抒情,借“梅花发”写相思之苦。 【答案】 A (2)请结合全词,赏析本词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 【答案】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词人通过对“梅花”“南浦”“断桥斜月”“羌管”“暮云”等羁旅天涯中所见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游子远走天涯的萧瑟凄清的画面,表达了词人羁旅途中对佳人的无尽相思之苦。 ②虚实结合。“盈盈微步凌波袜,东风笑倚天涯阔”,通过想象,细腻生动地写出了佳人步履轻盈,婀娜多姿,在春光烂漫中微笑美丽的形象,而词人在现实中却与佳人离别,远走天涯,虚实结合,更添相思痛苦之情。 ③象征(比喻也可)。词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梅花,实际上借一夜全部开放的梅花象征自己在春天远走天涯与佳人渐行渐远的浓厚的相思离愁。词人通过对梅花的反复咏叹,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行旅中的那种难言的相思惆怅之苦。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