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七)刑罚制度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2022-04-23 手机版


 【刑罚】

●五刑

古代五种刑罚之统称,在不同时期,五种刑罚的具体所指并不相同。在西汉汉文帝前,五刑指墨(刺面或额,染上黑色,作为标记。也叫黥)、劓[yì,割掉鼻子]、剕(fèi,砍双脚)、宫(阉割生殖器)、大辟(pì,死刑);隋唐之后,五刑则指笞、杖、徒、流、死。

●第一组:摧残肢体的刑罚

◆钳:指颈上套着铁圈。例如,髡钳[kūn qián]。

◆髡(kūn):又称髡首,是剃去犯人头发的刑罚。

◆黥(qíng):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古书记载“臣不正君,服墨刑,凿其额,涅以墨”,指的就是墨刑,即黥刑。

◆劓(yì):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割鼻子的刑罚。这种刑罚大约起子商代。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刵(èr):古代刑罚之一,割去耳朵。

◆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

◆杖刑:一种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沿用到清代。

◆刖(yuè)刑:古代的一种酷刑,是一种砍掉脚的刑罚。“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一句中记载的就是这种刑罚。

◆膑刑:古代的一种剔去膝盖骨的酷刑。如《汉书司马迁传》中“孙子膑脚”即指膑刑。

◆宫刑:破坏人的生殖机能的一种酷刑。司马迁曾受宫刑。

●第二组:死刑

◆大辟: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砍头的刑罚。周、商、春秋、战国等时期,为死刑的通称。

◆炮烙(páo luò):相传为商代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用炭烧铜柱使之热,令有罪者爬行其上。人堕入火炭中被烧死。

◆汤镬(huò):古代的一种酷刑,是把人投入到滚汤中煮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就汤镬。”意思是:我甘愿承受汤镬之刑。

◆车裂: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人头、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同时分驰,撕裂肢体,也称“辕裂”,俗称“五马分尸”。“秦惠王车裂商君”,商鞅就是受车裂之刑而死的。

◆磔[zhé]:古代酷刑之一,车裂肢体以处死。

◆凌迟:古代最残酷的一种死刑。五代时开始在刑法外另设立凌迟一条。宋代凡是犯所谓“大逆”及“逆伦”等罪的人多用此刑,元代将凌迟(俗称“剐(guǎ)刑”)正式列入刑法之内,明清两代沿用。

◆腰斩: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罪人从腰部斩断。

◆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的一种刑罚。秦、汉、魏、晋各代,这种刑罚极为流行。隋唐两代以后,虽然没有列为刑罚种类,但是执行死刑,一般都用弃市。

◆枭首:将斩下的首级悬于高处示众。

◆菹醢(zū hǎi): -种酷刑,把犯人剁成肉泥。

◆极刑:分割肢体、零割全身的酷刑。有时也用极刑指最严酷的刑罚。

◆族诛、灭族:古代一人犯罪,父母兄弟妻子等全族被杀,也单称“族”。古代有灭三族、灭九族的刑罚。(参见“宗法礼俗”部分)

◆监候:明清时代对判处死刑的犯人暂行监禁,待朝审、秋审复核后再行裁定,叫“监候”。监候与立决相对。有斩监侯、绞监候。

◆立决:明清重要的死刑犯要在复文到时立即处决,不经朝审、秋审。有斩立决、绞立决。

注:朝审、秋审

朝审:明代实行的由朝廷派官员对判处死刑但尚未执行的案件进行重审的制度。清代仿照明代,处理京师案件叫“朝审”、处理外省案件叫“秋审”。

●第三组:流刑、徒刑

◆流刑:流刑起源很早,商周时代只是把犯人遣送边远地区,并不服劳役,同于后世的流放。作为五刑之一的流刑,始于隋朝。

◆徒刑:拘禁并迫使犯人服劳役的刑罚。隋朝定为五刑之一,但历代刑等、刑期不同。

◆城旦舂:秦代、汉代时期的一种刑罚,属于徒刑。城旦是针对男犯人的刑罚,其意思是“治城”,即修筑城墙;舂是针对女犯人的刑罚,其意思是“治米”,即舂米。男女差役的分别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因应情况而调整的。在汉文帝刑罚改革以前,城旦舂是无期徒刑:改革后,刑期最高为六年。

◆罚作:汉代对犯轻罪者罚服一年劳役的刑罚。《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意思是: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

◆复作:强制轻罪的女犯人服劳役。

◆司寇:秦汉时的刑罚,罪人被罚往边疆,防御外敌。

●第四组:对官员的刑罚

◆削籍:古代刑罚。官员被革职,在官籍中削去姓名。可以翻译为“革职”。苏轼《上皇帝书》:“大则身首异处,破坏家门:小则削籍投荒(贬谪、流放至荒远之地),流离道路。”

◆除名:除去犯人名籍,也就是取消其原有身份。

◆禁锢:①也作“禁固”。即犯罪官吏及其亲友终身禁止做官。春秋已有。被禁锢的人称“废宫”,“永不叙用”。②监禁、关押。

注: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指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梯党人疗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

◆官当:犯人以官职抵罪。始于晋代。

◆廷杖:明代皇帝惩处官员的酷刑。杖责朝臣于殿阶下。

●其他

◆籍没:登记并没收犯人所有家口和全部财产。

◆连坐:一人犯罪,家属亲友邻里连同处罚。

《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相牧司,相互举报。)

◆缘坐:也称从坐、随坐。古代因一人犯罪而株连其亲属家属的制度。源于族诛。

◆反坐:古代刑罚,以诬告者诬告他人的罪名处罚诬告者。秦汉以来,历代均有此刑。

◆赎:即赎刑。用财物替犯人赎罪。

◆赦:免除或减轻对罪犯的处罚。汉以后成为定制。封建王朝在遇到重大变革、吉庆时,不问犯罪程度轻重,一律赦免。但也有例外。

曲赦,即特赦,局部地区的赦免。郊赦,皇帝祭祀天地后的大赦。恩赦,遇到特殊庆典时实行的赦免。常赦,按照常例进行的赦免。

【和审案有关的词语】

●第一组

◆当:判罪。  《苏武传》:“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论:判罪。  《苏武传》:“会论虞常。”

◆治:审理。  《苏武传》:“单子使卫律治其事。”

◆引:招供。  《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

◆收系:收,逮捕。系,关押、拘囚。    《苏武传》:“收系张胜。”

◆坐:①犯法,犯罪。《晏子使楚》:“王曰,何坐?曰,坐盗。”意思是:您就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犯了盗窃罪。②治……罪。《明史翁正春传》:“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意思是:不久,言官告发韩敬在科举考场上的罪行。翁正春治韩敬不恭谨的罪名,韩敬的党羽很恼恨。牵连治罪。《苏武传》:“副有罪,当相坐。”

◆下吏:交付法官审讯。《过秦论》:“委命下吏。”

●第二组

◆狱:案件;监狱。  《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讼:诉讼、打官司、告状。《后汉书鲁恭传》:“亭长纵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意思是:亭长放纵他人借牛却不肯归还,牛主人告到鲁恭那里。

◆囹圄[líng yǔ]:监狱。  《史记李斯列传》:“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意思是:赵高查办李斯,李斯被拘捕捆绑,关在监狱中。

◆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借指监狱;囚禁。

全祖望《姚敬恒先生事略》:“晚年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意思是:晚年因为无罪被关押在牢狱,宪使看囚犯入狱。

◆诏狱:关押钦犯的牢狱:奉旨办理的案件。

《黄宗羲传》:“黄宗羲,字太冲,余姚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尊素以劾魏阉死诏狱。”意思是:黄宗羲字太冲,余姚人,是明朝御史黄尊素的长子。黄尊素因为弹評太监魏忠贤死在诏狱里。

◆桎梏:中国古代的刑具,在在足曰于桎,在手曰梏,类似于现代的手铐、脚镣。引申为束缚、压制之意。《贻华亭诸亲友诗序》:“尝闻昔人以轩冕为桎梏。”

◆械系:戴上镣铐,拘禁起来。

方苞《白云先生传》:“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意思是:崇祯十七年,流寇(李白成的军队)攻占北京,张怡遇到贼将,但他毫不屈服,被用刑具拘禁了起来。

◆掠:拷打。

方苞《白云先生传》:“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意思是:将要大肆拷打他,贼军将领的同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认为张怡有节义)而放他逃走了。

◆考问:拷打审问。《史记伍子胥列传》:“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

◆搒掠:笞击,拷打。陶成章《浙案纪略》:“乃用严刑讯之,日夕搒掠,体无完肤。”

●第三组

◆中:中伤。

◆诬:诬陷。

◆谮[zèn]:说人坏话,诬陷别人。《资治通鉴》:“建成、元吉与后宫日夜谮诉世民于上,上信之,将罪世民。”意思是:李建成、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日夜不停地向高祖诬陷李世民,高祖信以为真,便准备惩治李世民。

◆短:说人的坏话。《汉书,贾捐之传》:“时中书令石显用事(掌权),捐之数短显。”

◆构、构陷:陷害。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意思是:你要不赶快离开,不等到坏人捏造罪名来陷害你,我现在就打死你!

◆劾:定罪,判决。揭发检举(有时可直接翻译成“弹劾”)。《宋史唐恪传》:“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意思是:继而御史胡舜陟弹劾他的罪行。

◆讦[jié]:揭发别人的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

◆染逮:牵连,连累。《后汉书皇甫规传》:“及党事大起,天下名贤多见染逮。”

●第四组

◆按、案:查办。

◆按治:查问惩办。《明史周新传》:“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攫贿作威福。新欲按治之。”

◆鞠[jū]:审问。《明史周新传》:“密令广市布,视印文合者捕鞫[jū]之,尽获诸盗。”购:悬赏以求。

◆自诬、诬服:无辜而服罪。《家史列传第九十二》:“属县捕得杀人者,既自诬服。”意思是:属县捉到一个杀人疑凶,他自己已经认罪。

◆辞服:服罪;认罪。《史记李斯列传》:“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意思是:后来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口供,李斯以为还和以前一样,最终不敢再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状。

◆狱具(具狱):判罪定案。《明史冯恩传》:“故事,御史有所执讯,不具狱以移刑部,刑部狱具,不复牒报。”意思是:按照旧例,御史有案审讯,不定案而把官司移交刑部,刑部定犯人罪,不再行文通报。

◆狱牒:判决文书。

◆定谳(yàn):定案;定罪。

◆赭(zhě)衣: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指囚犯,罪人。

【专项训练】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盖,泛指官员的冠服和车乘。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宫。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古代一月为三旬,一句为十天。“旬日”指十天。旬也可指12年,一般说大一句或小一旬是指一个属相周期12年。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徭獠[yáo liáo],古代民族,在湖南多有分布。“徭”,指瑶族,因历经征伐,部分成劳役,故有“徭”之称谓;“獠”是当今壮族先民。

B.笾豆(biān),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器具。竹制为笾,祭祀和宴会时用来盛果品等;木制为豆,形似高脚盘,用来盛肉或其他食品。

C.廉访使,宋、元时期职官员。宋代全称廉访使者,无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廉访”,意为考察、察访。

D.循吏,是指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执法严格,不考虑民情,理政、治民一概遵循上级指令的州县级地方官员。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古人在地理上以南为左,江左也叫江南;以西为右,所以江西可以称江右。

(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B.坟典,即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其中《三坟》指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三部书。

C.十乱,出自“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原指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定叛乱的大臣,后泛指辅佐帝王的有才能的人。

D.《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国君用孝治理国家,臣民以孝立身理家。传说是孔子所作。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狄仁杰出为豫州刺史。时越王贞称兵汝南甫事败,缘坐者六七百人”中的“坐”指由……获罪,引申为株连、牵连;“为来俊臣诬构下狱”中的“构”指诬陷、陷害。

B.《周礼》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后世沿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文中“地官侍郎”中“地官”指户部,“尚书为春官”中“春官”指礼部。

C.“大周革命”一句中“革”意为“革除”,“命”意为“生命”,“革命刀是指(大周)革除旧秩序的生命,建立(大周的)新秩序。

(“革”意为“变革”,“命”意为“天命”,“革命”意为变革,以顺应天命。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改年号,称帝,故称“革命”(本义))

D.“辟”指君主,“复辟”指失位的君主复位。“则天无复辟意”中的“复辟”指使失位的李唐君主中宗复位。

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隋炀帝大亚年间”)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有名又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B.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名称不一。

C.《鲁诗》:是西汉初年鲁地人申公为《诗》所作的传文,与《齐诗》《韩诗》并称“三家诗”。

D.举:往往与“察”并称,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科目有孝廉、博士、秀才等。

(博士是古代的学官名,非察举科目,秀才同理)

综合训练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此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庙号。

B.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

C.刺史为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地位要高于县令。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D.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文中即是后一种含意。《汉书高帝纪》“车驾西都长安”中亦是如此。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兵家”指军事学着作,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右迁”就是降低官职,“左迁”就是提升官职,汉代贵左贱右的习惯已被后代沿用。(“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降职,文中指升职。)

C.“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D.“关东片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的“关东”不同。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在文中指旧时的典籍,即四书五经等。( “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是指每月的初一,望一般是指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是指每月三十号。(特指农历的说法,且“晦”,是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宣德”“正统”都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刘彻。后世也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C.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每部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尚书是正职,侍郎是副职,地位次于尚书。

D.诣阙,即“赴朝堂汁或缸赴京都”。阙是指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按其所属建筑性质,可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祠庙阙等。

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明代及以后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

B.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C.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为宋朝四大书院之一。复兴于明代。(宋代四大书院是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东林书院是当时著名书院。)

D.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秋闱”。中试称为“举人”,顾宪成乡试第一,称“解元”。(中试在古代指科举考试被录取或符合规格的意思。)

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汉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节去云中赦免冯唐之罪。

(“赦免冯唐之罪”错,赦免“魏尚”。)

D.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员,西汉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

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虽然官位并不高,但是权限很广。

B.《易》指《易经》,它是“六经”之一,向来专门用作卜筮,对事态的发展走向以及结果进行预测;

(《易经》不仅是卜筮之书,也是哲学思想之书,文中“开国承家,小人勿用”非为卜筮。)

C.马政指政府对官用马匹的牧养、使用和采购等的管理制度。马政为国家重务,也是百姓的重要义务。

D.五品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官品。官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两级之分,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人流。

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司,源于三公。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三司掌管度支、户部、盐铁。

B.太祖,庙号称谓。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称号,常用“祖”与“宗”区分。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继皇帝称“宗”。

C.权,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在我国古代暂代官职的词语有“署”、“假”、“摄”、“领”、“行”等。(领:以高位兼低职;行:兼摄(官职))

D.节度,节制约束、调度指挥之意,掌握古代地方军政大权。唐朝初期在边境设置,宋代初期解除兵权,成为一种象征荣誉的虚职。

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除,服丧期满。我国古代的服丧制度有一定的规格和时间等规定,又分为五服。

B.便籴(biàn dí)是宋朝政府购买粮草等战略物资时的一种商业性活动,其特点是相对方便。

C.“英宗”属谥号,不仅对皇帝一生的作为给予了评价,而且表明这不是开国皇帝。

(“谥号”错,应为“庙号”)

D.致仕,即把禄位还给国君辞去官职的意思,古人还常用致亊、致政、休致等词。

1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

B.“世子”,在先秦时代是君位继承人的封号,汉朝以后用以称郡王的继承人,以区别皇位的继承人太子,还指藩属国的王位继承人。

C.“阙”,本意是皇宮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诣阑”,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

D.“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丁内艰”指母亲去世)

1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可以称为“有司”。

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辟”“除”“征”等。

C.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税收、科举等,长官为户部尚书。

(“科举”不是由户部掌管,而是由礼部掌管)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恭敏。

1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楮(chǔ)币,也称楮券,指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B.工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由隋文帝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与吏、户、礼、兵、刑并称六部。(“全国土地、赋税”由户部掌管)

C.《易》为《易经》的简称,又称为《周易》,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与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

D.给事中,秦置,汉魏相沿。为将军、列侯、九卿等的加官,加此号能侍奉在皇帝左右。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

1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本,古代特指确定皇位继承人,建立太子为国本。“国本”也指国家藏本。例如韩愈《画记》中“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摸得之”。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C.闾阎,闾泛指门户;人家。阎指里巷的门。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百姓,也指房屋建筑。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D.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三公”即是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之“三公”指少师、少傅、少保,也有说为司马、司空、司徒。(周之“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

1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相当于宰相。

B.宋代,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行省,河南是其中之一,地域与现在的河南省相当。

(元朝开始设立“行省”,文中“河南”指黄河以南)

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研习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

D.《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1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本义是山倒塌,古时认为帝王或太后逝世,就好像山倒塌了一样,因此,常用此来指称古代帝王或太后逝世。

B.炮烙是古代酷刑,用炭火烧热铜柱,令人爬行柱上,即坠炭上烧死。也指用烧红的铁烧烫犯人的刑具。

C.宿卫是指古时候在宫禁中住宿,值班守夜、担任警卫,有时也可专指皇帝的警卫人员,现在一般指保卫、守护。

D.社稷是太阳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君主为求天下太平、风调雨顺而每年都要进行祭祀,后便用“社稷”来代称国家。(社稷是土地神和谷神的总称)

1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为进士。

B.改元指君主、王朝改换年号,每一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C.封事在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大臣上书奏事,为防止泄露,用皂囊封城。

D.《易》即《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所作,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相传为孔子所作”有误)

1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名字的名和字有区别,名主要用于自称,字有尊重之意,文中的“以字行”是指称呼某人时,以字代名。

B.古人对“死”的讳称很多,因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因此天子死叫“崩”诸侯王死叫“薨”,士大夫死叫“卒”。

C.“对策”,又叫“策试”,明代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考试形式,应考的人在会试中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会试”错,应是“殿试”)

D.“文穆”是谥号,表达了朝廷对胡广—一生作为的肯定,而“少师”是一种官职,这是朝廷在胡广死后对其的追赠。

1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母艰,遭逢母亲丧事。古代在职的官员,如父母去世,一般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孝。B.敕,可以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皇帝下达制令的形式一般有谕、旨、策、制、诏等。

C.榷,文中指税。榷,也指专卖。古代很早就有专卖制度,主要产品有盐、茶、酒等。

D.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诉讼、军令、考课等事务,长官是刑部尚书。

(“军令”一般由兵部掌管,“考课”一般由吏部掌管)

1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判”在州府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长官有监察之责。

B.“路”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

C.“俄出知杭州”中的“出”,指的是“出任”主管杭州一职。

(“俄出知杭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

D.“浙右”是地理名词,即浙西。浙右一称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东为左,西为右”的观念。

2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贡”,古时指藩属国或外国的使臣朝拜君主,敬献地方物产。

B.“中国”,原指处于疆域内的中央地区,后来指中原的广大地区。

C.“报”,指古代臣子用奏章等书面形式向君王陈述对政事的意见。

(“报”,特指皇帝对臣下奏章的批复)

D.“觐”,西周时期指诸侯朝见天子,后指地方大员进京朝见皇帝。

2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儒家经典,“六经”为易、诗、书、礼、乐、春秋,《周易》为儒经之首。

B.“崩”,也作驾崩,是表示天子或皇太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C.“司马”,古代官名,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等与战争相关的事务。

D.“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将牛羊等牲畜的鲜血涂在钟鼓表面,以示信守誓言。

(“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8誓言。选项中表述的行为是“衅钟、衅鼓”)

2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箴,古代以告诫规劝为主的一种文体,如箴铭,是古代常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于规戒、褒赞的韵文。

B.薨就是死的意思,是诸侯以及王公大臣死时的专用字,也可以用于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乡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考生以举人身份参加,一般在春天举行,又叫“春闱”或“礼闱”。(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通常在八月举行,又叫“秋试”。)

D.驰传,指驾传车急行;传车,古代驿站专用车。文中因为翁正春曾做过皇祖讲官,皇帝“赐敕驰传”,礼遇有加。

2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正”是元惠宗的庙号。庙号起源于商朝,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宋太祖。(“至正”并非“庙号”,而是年号,惠宗才是庙号。)

B.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作“有司”。“有司”不可以用来代指朝廷各级官员,只能理解为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C.“洞瑶”指的就是瑶族。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D.“考课”指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2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的“从乃即为此意。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

C.学士,官名,即翰林学士,执掌起草诏令。唐玄宗时,翰林学士为皇帝心腹,常能升为宰相。  (“学士”不单指翰林学士,后世还有内阁学士)

D.禁署,指宫中近侍官署。后世常用“禁中颇牧”喻指宫廷侍从宫中文才武略兼备,有如廉颇、李牧者。

2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第一”即状元。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称为状元,二甲称为榜眼,三甲称为探花。

(进士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其中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B.“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即指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

C.“七月壬辰朔”中的“朔”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其中“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即每月的第一天。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有区别,“致仕”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原因而退休,把官职交还给皇帝。

2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即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由各县知县主持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后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派遣。)

B.廷议,即廷臣会议,所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多为按部门以商讨问题的形式进行,结果上奏皇帝,当意见不一致时,由皇帝作最终裁决。

C.关内,文中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亦用来泛指关口以内的地方,如函谷关以内。

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用来指房屋建筑,乡村村落,亦泛指平民百姓,人家,民间。

2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礼部会试者称为进士,根据排名,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通过礼部会试者”错,应为“殿试”。会试考中者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及第者叫进士)

B.御史在秦以前仅为负责记录之史官,自秦汉至清,则专司监察,监督巡查中央及地方官吏。

C.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官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

D.“出”,即京官到地方任职,也称“外放”、“放外任”,与地方官进朝廷任职的“入”相对。

2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讲学士,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辖下有典簿、侍诏等,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

B.檄文,古代用于征召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文中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C.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定制,以大理寺为官署名,大理寺少卿为大理寺级别最高的官员。

(大理寺长官为大理寺卿,少卿为副职。大理寺一般设有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五品下。)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旧时亦用为国家的代称。

2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指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时期,秦汉相承。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漕指通过水道运粮,又可指水运他物。水路不通之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

C.仆射指职官名。秦始设置,以善射者掌事,故称仆射。汉献帝设置左右仆射,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

D.檄指檄文,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书的一种形式,常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内容,文中指以檄文安抚、晓谕对方。(“檄”为声讨之意,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

3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粮道”,指军队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 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粮食供应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

(这里的“粮道”指官名,明清两代都设督粮道,督运各省漕粮,简称“粮道”。)

B.“迤西”,明清时称云南西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大理、丽江、永昌等地。“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C.“花翎”,清官员、贵族冠饰。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

D.“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丧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