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谈起(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赵冰 北朝民歌《木兰诗》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女英雄的形象,诗中有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显然如果就字面意思来理解,说是将军经过百战之后都战死了,回来的都是久经战场的壮士,那就太让人费解了,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将军和壮士们经过多年征战有的光荣殉国,有的载誉而归。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文意,才能与事实相符。 有些同学也许会问为什么,这个问题其实牵扯到了我国古代诗文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互文,它的特点就是两个词组或句子上下对照,各举一端,同时各个词组或句子除了本身的意义之外,还含有其对应词组或句子的意义。正如唐贾公彦《仪礼疏》中所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 类似这种现象其实很多。被誉为“七绝之冠”的那首王昌龄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也不能理解成“秦代的明月”和“汉代的关隘”,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修筑长城以御边关,始于秦汉,因而明月照临关塞的景象在秦汉时已是如此。杜甫《潼关吏》中的“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是讲大城小城都是既坚且高,“铁不如”、“万丈余”在字面上分属“大城”和“小城”,意义上却是合指的。白居易《琵琶行》写浔阳江头送客时,有句“主人下马客在船”,则是指主客一起携手登船,才有下句“举酒欲饮无管弦”;而后面的“主人忘归客不发”则是指主客二人均为那悠悠琵琶之声所吸引,一个忘记了辞归,一个忘记了启航远行,这句就不是互文。 互文做为一种修辞方法,在古代散文中也是常见的。如柳宗元《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此句实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也就是到处吵闹,扰乱之意。欧阳修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中的“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这句的含义是泉水兼有气香色清之义,酒也兼有此义。 我国古代诗文一贯追求“文约而事丰”,(刘知己《史通·叙事》),“片言可以明百意”(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诗文大家们总是尽可能运用汉字的多义性和暗示性使有限的文字产生尽可能多的意义。互文就是这样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它的运用,使得诗文取得了言约意丰含蕴丰富的艺术效果。 作者邮箱: rzzhaobing818@163.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