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洞庭人生(教师随笔)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2022-03-11 手机版


夫子学校高中部 张继全

公元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58岁的杜甫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发出了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登岳阳楼》。仔细品味这首诗,我们就可以窥见这位老诗人的别样人生。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今”“昔”之间,包含诗人多少的渴望,多少的遗憾和无奈啊!好在,多年夙愿,今朝得偿,他看到了浩瀚的洞庭湖把吴楚两地生生地分隔开来,他看到了整个天地仿佛在湖中日夜浮动。这么浩瀚壮美的景象,真不枉老杜这么多年的等待。这应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啊!但这份“激动”只是属于我们一厢情愿的臆想。深味诗句,我们会发现,诗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兴奋和喜悦,更多的是他对国对民的忧虑,更多的是他对人生的无限感慨。你看,这一“浮”字既可使人想到此处别有的壮阔,又能使人透过壮阔的表象窥探诗人内心无以言说的惶恐——诗人站在岳阳楼上也想到了战乱,想到了整个宇宙的失衡,而诗人身处这动荡不安的失衡的天地间,又能有多少登临之喜呢!

亲朋好友音信全无,自己又年老多病,只有一只孤零零的小舟陪伴孤零零的自己。在这寥廓的空间下,就这样立着一位渺小的诗人。时局持续动荡,自己就这样被裹挟着,无奈地颠沛流离。“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就是诗人最真实的写照啊!那么,诗人为自己的渺小和老病孤愁而感伤了吗?我们不妨反向思考一下:现在的自己,没有亲人朋友的消息,但这也是最好的消息;现在的自己,孤独多病,幸好还有一只小舟相伴。所以,诗人不是在自哀,更多的则是无尽的牵挂,他牵挂的是亲人、朋友,更是天下的黎民。所以,他站在岳阳楼上,遥望洞庭,想到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想到天下苍生如此不堪,怎能不潸然泪下!

孟浩然也在洞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壮则壮矣,可在境界上和老杜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孟浩然的这首诗是一首干谒诗,是写给张九龄的,想通过张丞相来推荐自己。他想到的是个人前途,而老杜忧的是天下苍生。故《西清诗话》还说:“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这里当然也少不了诗仙李白的足迹。“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诗人流放夜郎被赦,无比兴奋,眼前景特别有情致,“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移情于物,尽情地享受属于自己的自由。

诗仙来此是散心的,豪放飘逸之态尽显;孟襄阳是来求功名的,看的是眼前景,想的是自身事;而杜甫是来寻梦的,寻自己的人生理想之梦,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强国富民梦。杜甫虽不如李白洒脱,不如浩然悠闲,但他那种凝神思索的沉重感更让人钦佩。为什么杜甫一生凄凉、孤苦、沉重?因为他对国对民爱得深沉!(写于夫子学校,2022.3.5晚)

附: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张继全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