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客至》为例窥探草堂时期的诗圣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22-03-01 手机版 | ||||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久以来,诗歌教学一直局限于一首诗,或者一个专题,比如送别诗、咏史怀古诗、边塞战争诗……。这一节课想以《客至》为例,兼顾草堂时期的另外一些山水田园诗,去探究草堂时期杜甫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心想法。诗言志,而且作者的情感不是单一的,是复杂的,尤其是像杜甫这样有着才华又有着沧桑经历的诗人。所以这节课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知人论世,通过一个小小的切入点去真正了解杜甫其人其诗。 教学目标: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律诗。 2.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背后的情感。 3.学会知人论世,阅读迁移。 教学重难点:1.学会品味语言,理解情感。 2.学会知人论世,阅读迁移。 教学方法:吟诵法,讨论法(合作与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放古筝曲《寒鸦戏水》( “客家筝曲”。“客家”指南宋末年为避战乱而迁居广东潮州、梅县一带的中原人。古筝的旋律清新明亮而轻盈多姿,生动地描绘了寒鸭在水中悠闲自得,互相追逐嬉戏的情景。)让学生能够慢慢进去情境。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寒鸦戏水》曲调清新明亮、轻盈多姿,表现为了避战乱的中原人暂时安稳悠闲的生活。颠沛流离的杜甫也因避安史之乱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暂时在城都定居下来。他在成都寓居不到四年的时间,却创作了二百多首诗,其中大部分都是田园诗。这些田园诗反映了他在草堂期间什么样的心情呢?今天我们通过杜甫的名篇《客至》去走访草堂时期的诗圣杜甫。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前听《寒鸦戏水》闲适愉悦的筝曲,让学生慢慢进入情境。营造关于草堂时期闲适的氛围。 整体感知 一.大声诵读,初识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想象周围的坏境,大致了解诗歌里的人物活动) 提问1:大家觉得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从哪些方面看出来? 明确:愉悦、闲适。(语言,环境,人物活动) 提问2:诗文讲了什么故事? 明确:杜甫在城都草堂一个朋友来拜访他,他很高兴地招待客人。 提问3:这种高兴还可以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看出(过:拜访,相:动作的偏指一方。举例:耶娘妻子走相送)。 诵读指导:这是一首律诗,找出诗歌的韵脚字(来,开,醅,杯)朗读时,不能太短促,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之美。同时还要把握节奏,重音,通过这些把握情感:喜。 设计意图:这首诗的基调是喜的。让学生诵读诗歌,通过诵读指导,边读边体会诗歌中杜甫的喜悦。 二.运用想象,细品文本(仔细品味语言,以及语言背后隐藏的诗人的情感) 既然是喜,那么请学生从诗歌中任选一联进行分析。(学生分析,教师点拨)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首联写什么? 景,户外之景。草堂被纯水环绕,春意荡漾,江边浩渺一片;成群的鸥鸟每天都来,有的栖息于江边,有的掠过江面,悠然自得。(想象) 环境特点:秀丽,清幽。 作者心情:闲适,愉悦。 2.颔联写什么? 花径不扫,蓬门开了。为什么?好朋友突然来访。为什么花径不扫?平时没有客人来。那今天扫不扫?扫。平时蓬门开不开呢?不开。今天怎样?开。 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这种手法是什么?互文。 举例:主人下马客在船;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秦时明月汉时关。 (想象:此时的杜甫哼着小曲儿,拿着笤帚,甚至把家里的老妻稚子都喊过来,吩咐妻子准备酒菜,叫儿子和他一起把庭院以及门前的小路打扫干净。为什么?朋友来啦!) 作者心情:激动,狂喜。 3.颈联写什么? 由于离市镇较远,盘中食物味道单一;家里穷,只有一些隔年的陈酒。 总结:菜少酒陈,简陋单一。(注意中国人讲究客套和谦虚,这是客套话吗?还是实情?实情。依旧:市远,家贫;跟好朋友无需客套。)只是一些家常农家菜,更显得主客之间的深厚友情。他们喝的不是酒,喝的是浓浓的情意;关注点也不是菜,而是吃菜聊天时彼此之间的知己话(作者也有因招待不周的一丝歉疚)。 作者心情:殷勤,亲密。 4.尾联写什么? 如果肯和领翁共饮,就唤他来一同喝完我家的几杯剩酒。邀邻共饮,喝尽余杯。为什么邀邻?突出关系亲密。光自己与朋友喝还不行,找人分享他的快乐。作者的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如果仅仅是泛泛之交或友情不深厚,是不会邀请邻居来助兴的。把喝酒的气氛推向高潮。 作者心情:兴奋,率真。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师生对话,分析探究,进一步体会因好朋友的到来杜甫的喜悦之情。 三:合作探究,意在言外。 提问1:全文流露了因为好朋友来访的喜悦之情(齐读)。诗文的情感仅仅是喜吗?好朋友来之前,走之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明确:孤独的(但见群鸥日日来,但见说明少有人来访,正因为这样,好朋友突然来访,他是狂喜激动的,说明他之前是孤寂的) 提问2:诗文中还有那些地方表现杜甫的生活状态? 明确:蓬门(贫困的人居住),市远(地处偏僻),家贫(潦倒)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挖掘文本,言外之情。得出诗人情感不仅仅是喜的,个人的命途多舛,贫困,潦倒是藏在喜的背后的,而这些与杜甫的个性和所处的时代是紧密不分的,这样人物的情感是复杂饱满的。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 四:探讨延伸,知识强化 赏析同时期的田园闲适诗 1.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提问1:诗眼是“事事幽”,写了哪些幽? 明确:颔联:物事之幽: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 颈联:人事之幽: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 提问2: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蕴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明确:(1)欣喜满足,因为终于有了家人的相聚和栖身之地; (2)悲苦无奈,因为眼前的悠闲生活只能依靠朋友(感激),一旦朋友有变故,那么他的生活就难以为继; (3)“更何求”更是充满落寞不欢之情和惆怅自嘲之意。 设计意图: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而此时的生活状态是靠别人的接济,现实与理想的极大反差是杜甫不能承受的,这里充满了自嘲与无奈。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再渗入杜甫的内心,进一步走近诗圣。 2.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提问:这首诗是我们小学生就能熟背的一首小诗,十几年后再去读,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会不会有新的体悟呢? 明确:(1)背景: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一家过着流亡的生活,如今,饱经战乱之苦的杜甫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城都定居,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他能不喜吗? (2)中国自古以农业兴国,每一个关心农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的关注,因为这直接关系农民收成的歉与丰,他看到绵绵春雨,联想到百姓的丰收,他能不喜吗? 总结:这就是杜甫,虽身居草堂,暂时安定,表面闲适,但内心深处是忧的,忧自身遭遇的不顺,忧民生的疾苦。那到底什么才能让杜甫真正的发自内心喜呢? 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 阳向洛阳 这首诗写于唐军剿灭叛军,收复河南河北,杜甫闻讯是喜极而泣的,赶紧收拾准备回乡了,连用了回程的四个地名,他回乡的心情是多么的急切啊!感情是奔放的痛快淋漓的。清朝诗论家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盛赞此诗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设计意图:其实杜甫虽然身居草堂,但无时无刻不想着回乡,思念着朝廷,一直在寻找机会。让学生能够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学生齐读: 杜甫之所以能够成为杜甫,就是因为他在关注个人家庭生活的时候,还能始终关注国计民生。凡是伟大的诗人,其根本的特点就是由小家而想大家,由大家而想家国,由家国而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不管有多苦,不管有多累,这个问题始终会萦绕在他们的脑海里边,并且通过他们的诗歌表现出来。 ——《康震评说诗圣杜甫》 课堂小结:这就是杜甫,无论是何时何地,都会把关注点由自己而投向国家,人民的命运,为自身不顺遭际而慨叹,为百姓丰收而喜悦,为国家统一而喜极而泣。并且把这些情感都宣泄在他的诗文中,杜甫自己曾说过“文章憎命达”,诗家的不幸真是整个诗坛的幸运。 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杜甫的随笔 参考题目: 1.我眼中的杜甫; 2.我对杜甫经历的感受; 3.青枫浦(甫)上不胜愁; 4.一不小心,诗中圣哲; 5.致杜甫 …… 附板书:《客至》 喜——悲(贫困,潦倒) 《江村》 闲适——悲苦(无奈,惆怅,自嘲) 《春夜喜雨》喜——隐忧(农民收成) 教后感受: 在唐诗宋词教材中还有一首小诗《宾至》,之前听过很多老师把《客至》和《宾至》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得出杜甫的两种不同情感,以及他在对待宾客的态度,反映他的人格。这节课是本人的一个大胆设想与创新,选的几首草堂时期的诗歌都不算难,结构清晰,课堂推进也比较顺利。通过本节课,学生应该对杜甫在宏观架构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课后再让学生去理解《宾至》,很多问题的解答都有了新的突破。不足:课堂教学中,细节处还需要打磨,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不够响亮,不够自信。平时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鼓励他们。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