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名师课堂教学实录(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课堂实录 2022-02-25 手机版


 江苏省泰州中学  董旭午

第一课时: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诵读课文;师生一起疏通文字和文言语法障碍,学生自译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主要目标有两个:

一是理清这篇课文的结构层次;

二是明确苏东坡的观点及其价值和意义。

请大家先自主朗读课文第三段,而后请同学说说这段写了什么。(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的感想,表明了写作意图。

师: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想呢?

生:事情不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不能主观臆断它到底有还是没有。

师:那么,石钟山得名的正确说法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有哪些呢?

生:

作者认为原因应该有三个:

一是郦道元的说法虽正确但失之于不详;

二是士大夫虽能为文记之但却不肯做实地考察;

“渔工水师”虽知道而不能为文记之。

所以,苏东坡主张深入实地去考察,必须“目见耳闻”。

师:请同学们做课堂笔记,整理出石钟山得名的正确说法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生做课堂笔记,优秀笔记展示略)那么,作者探求这三个原因的意图是什么?

生:为了表达自己的见解正确。

师:作者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观点是怎么看的?

生:“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师:很好。请同学们再想想,“叹”和“笑”有什么意味?

生:“叹”是“感叹”“叹惜”的意思,“笑”是“嘲笑”的意思。不一样的用词,表明了作者对两个人的不同态度——赞同郦道元,否定李渤。

师:对,这就是在讲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从哪个词可以读出来呢?

生:“是以”就是“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师:这说明石钟山得名的原由一共该有几个?

生:两个。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课文的第一段就提到了。“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师:很好。请同学们再朗读课文第一段,同时思考问题: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作者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态度。

师:这两种说法我们不再重复了,作者对两个人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呢?

生:对郦道元的说法表示怀疑,理由是“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对唐朝人李渤的说法更是表示怀疑,理由是“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前者程度轻,后者程度重。

师:你怎么知道对李渤的说法更是怀疑呢?

生:后文第三段说的,作者对郦道元持叹惜的态度,对李渤持嘲笑、否定的态度。

师:好。不过,从句子语气本身的角度也是可以感受到的。请同学们自主诵读“今以钟磬置水中……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这几句,用心感受一下语气的强力程度。

生:我认为,“……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语气比“……而况石乎!”更强烈,所以不满意的程度也更强。

师:“……而况石乎!”后面用的感叹号,只是一种慨叹语气,“……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则用的是问号,尤其是“何哉?”单独提出来发问,语气显然更为强烈,怀疑和否定的程度也就更重。其实,作者的这种不同程度的怀疑在第一段中还有两个词已经明确地表示出来了,哪位同学能说说?

生:“人常疑之”中的“常”和“余尤疑之”中的“尤”。

师:好。我再问问你,“尤”是什么意思?

生:更加。说明苏轼对李渤的做法和结论更加怀疑。

师:对,这里“常”和“尤”与第三段中的哪两个字相呼应?

生:“叹郦元之简”中的“叹”字和“笑李渤之陋”中的“笑”。

师:很好。这就叫伏笔照应。第三段中的议论紧扣第一、二段展开,足见作者思维之缜密,思路之清晰。同学们可要好好向他学习啊!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同时思考问题:第二段写了什么?

生: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师:很好。这一段记叙了苏轼考察石钟山的来龙去脉。谁能说说具体该分几个层次。

生:我认为,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写父子访问寺僧;二是写父子月夜考察游历石钟山的经过。

生:我认为,“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这几句话还可以分出一个层次来,应该是写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也就是交代考察石钟山这件事的背景。

师:好!那我们就分这三层吧。请同学们做课堂笔记,整理出文章第二段的层意。(生做课堂笔记,整理层意)(优秀笔记展示:第二段层意: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写父子访问寺僧;写父子月夜考察游历石钟山的经过)

师:不过,我还想再问问同学们:从文章结构上看,这一段肯定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我要问的是:谁能说说这一段到底是怎样承上启下的?

生:“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这几句照应文章开头“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余固笑而不信也”照应“余尤疑之”,呼应非常紧密。

师:很好。“余固笑而不信也”中的“固”怎么讲?

生:只是。

师:这个“笑”看似寻常,实则流露出了苏轼轻视李渤、坚持己见的自信态度,很是传神啊。

生:我认为,这几句话还为第三段的议论“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而笑李渤之陋也”埋下了伏笔,与文尾也密切呼应。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读得还是很认真的。还有没有其他地方呢?谁再来说说?

生:有。第二段中的“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与第三段中的议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相呼应。

师:很好。谁还能补充?

生:“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款坎镗嗒之声,与向噌洪者相应,如乐作焉”,这几句描写与第一段中的“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声如洪钟”相呼应,但比郦道元的说法更具体。

生:我认为,第三段中的“盖叹郦元之简”一句也是对“余方心动欲还,……与向噌洪者相应,如乐作焉”这几句描写的呼应。郦道元的说法过于笼统,没有做具体考证。苏轼做了具体考察,所以叹息郦道元的说法太简单。

师:很好!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印证了第一段中郦道元的说法:“微波入焉”和“与风水相吞吐”,分别照应“微风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和“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分别照应“水石相激”;“噌咳如钟鼓不绝”和“裒坎镗搭之声”,分别照应“声如洪钟”。这就充分说明,苏轼就是为了亲自考证“郦说”才“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的,以自己的“详”补正郦道元的“简”,也为第三段叹惜“郦说”之“简”作铺垫。好了,我再问一个问题:“因笑谓迈日:‘汝识之乎?……古之人不余欺也”’中的“笑”又有什么意味呢?谁来说说?

生:确信后的自得,成功后的欣喜。

师:很好!不过,这几句中的“古之人不余欺也”也照应着第一段的“石之铿然有声者……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在作者看来,古人给石钟山命名所依据的就是他所亲自考察到的现象。所以,他非常高兴,十分得意,于是情不自禁地笑了。教学孺究其实,作者月夜里所考察到的现象,“渔工水师”也是能够发现的,但他们没有文化,不能够著述,所以没有使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流传下来。为此,作者在第三段中说“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这也是一种呼应。可见本文的三个自然段紧密呼应,浑然一体,中间一段的记叙和描写既紧密呼应开头一段,又为最后一段发表感想和体会打实了铺垫,真可谓不可减一字一句呀!请同学们课下继续评析第二段的作用,把自己的评析写到作业本上,字数不少于300字。最后,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苏轼认为,“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臆断其有无”,但据后人考察,苏轼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所得出的结论也不是正确的。

有事实为证(播放课件):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著,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节选自余樾《春在堂笔记》

请问同学们,目见耳闻的东西就一定是真实的吗?

生:不一定。

师:我们能据苏东坡到绝壁下考察这件事就认定“目见耳闻的东西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东西”这个结论吗?

生:好像还不能这样说。

师:为什么呢?

生:余樾《春在堂笔记》讲:“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这意思是说,苏轼没有机会进入里面考察。如果他有机会进入里面考察,看到石钟山内部的真实形状,他也许就会改变说法的。

师:你的意思是,要想得到事实真相,还必须得亲自实践,也就是一定要“目见耳闻”。那么,当今社会里,往往会有很多假象,如有人甚至搞假广告、假新闻等,对此同学们都是怎么看的呢?谁来说说?

生:在人为造假或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的条件下,我们所目见耳闻的东西有时也许是假象,但要彻底消除假象,还原事实真相,我们还是只能去亲自实践。

师:你讲得很有道理!师:东坡先生没有探索到底确实是个遗憾,但他所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个永恒的真理,对指导我们的人生实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苏轼那种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敢于探索,并通过实践得出结论的精神,我们一定要给予传承和弘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在已知事物中可以找出未知的因素,对于已知事物的描述也不是尽善尽关的。胡适有句话:“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所以,对书本上的东西,对名人的观点,我们都不能看成一成不变的真理,我们一定要像苏轼那样敢于大胆质疑,同时又细心地去探索和求证。下课!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