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优秀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2-02-21 手机版 | ||||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2、学会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和场景来抒发感情的技巧。 4、感受作者在此屋中寄居的亲人的怀念、壮志难酬的幽愤等复杂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功业未就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重点段落,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 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章基本内容理解能力。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文言鉴赏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文言鉴赏能力。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代有一位散文家,他被誉为连接“唐宋八大家”和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他就是归有光。归有光可谓遍尝了人世的多磨难大悲苦,他仕途不顺、早年丧母、中年丧妻,所幸,人生的悲苦无损其内心的柔软与细腻,他的文章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黄宗羲称之为“明文第一”,那么他的文章到底好在哪儿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抒情散文代表作——《项脊轩志》。 <二>解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知道了项脊轩是个书斋的名字,那么你们知道“项脊”是什么意思吗。 明确:有多种说法。1.“项”脖颈也,“脊”脊梁也。项乃立首之本,脊乃立身之本。归有光希望成为归家顶天立地的脊梁,看来归有光在给书斋取名字的时候似乎已经将理想蕴藏其中。2.缘于其远祖归道隆,曾居江苏太仓项脊泾。此中所寓怀宗追远之意非常明显。3 .项脊是指人的项,脊,这两处地方非常狭小,因此也指书斋狭小。 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诵,整体把握散文:写了几个人哪些事。 明确:一间老屋,两种情感,三个女人,四件琐事。 2.“项脊轩”是怎样的一间屋子? 请说说它的旧貌和新颜,请一位同学朗读原文相应部分并用几个短语分别总结。 学生:旧貌:狭小,老旧,破漏,阴暗 新颜:明亮,清幽,雅致 3.你觉得哪些景物写得很美,为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尤其是三五之夜、皓月当空之时,月色如水,银辉洒落,树影斑驳,微风吹过,花摇影落,真是怡然自乐。屋内一个读书人挑灯夜读,时而啸歌时而冥坐,沉浸在古人智慧海洋中。感受到了作者对这里喜爱,心境的恬淡宁静。 总结:我们可以感受到轩中人的喜悦、悠闲、恬然自得之情以及他的沉静、淡泊、勤奋之性。景可爱,情可喜,情景交融。 <四>.合作探究 以口头语说家常事,是归有光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他的文章更贴近日常生活。善于选取家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 分小组研究四件事的细节描写,说说这些细节描写分别在什么地方,写出了什么情感,并试着将这种情感读出来。 叔父分家:补充,归家的祖上曾经有五世同堂记录,家训要求不许分家,私自分家被视作不孝,逐出家门。这在讲究孝友的作者来说,五一十分失望无奈。 补充:昔我归氏自工部尚书而下,累叶荣贵,迄为唐亡。祖母之妹嫁文征明,江南大户,尊贵有加 明确:“内外,往往”, 从中我读到了一个大家族分家之后门墙林立的凌乱之景,这些门墙客观上意味着诸父之间生活的分离,但在情感上,却意味着彼此间的隔阂与淡漠。 明确: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一个庞大的家族就此没落,归有光有志光宗耀祖,然而此刻更多的是面对家族分崩离析的无奈与悲凉。对于长辈之间的事情他不好言语什么,多少的不满也只能隐藏在鸡飞狗跳的场景描写中。虽然只有寥寥几笔,然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妪忆母:教师引导: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明确:归有光的姐姐在襁褓之中呱呱哭泣,娘亲此时在屋子西面的内室不能见到孩儿,但却急切地手扣门扉对女儿嘘寒问暖——是冷了,还是饿了? 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先妣形象?明确:关爱儿女的慈爱母亲形象 。 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对母亲的怀念。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这一处细节描写说明什么? 补充:归有光1母亲17生其姐姐,一年后生作者,其后连续四年生儿,其中一次还是双胞胎。他母亲一生为多子所苦,后为节育,听信奴仆偏方,喝下了田螺水,竟自此失声。 8岁有光母亲离世,但年少不懂事的他以为母亲只是睡着了。 师总结:母亲一生何其辛苦,命苦,却没有享到儿女之福。恍然间发现母亲竟然离开我10年了,这十年对母亲的记忆少时又少,母亲的关爱是他今生永远的缺憾。而今听到老妪之言,对母亲的记忆从茫然无着变得渐次清晰。娘以指叩门扉,娘对儿嘘寒问暖,可我已十年不曾见得娘亲容颜,也再不能得见。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说明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这哭泣声,是一个失母十年的孩子念及母亲的无穷思念与悲戚。 补充:先妣尝一至。 归有光幼年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很是模糊,所以只能从他人的只言片语中去拼凑母亲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小细节于他而言都如同至宝。 难怪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大母励志:你读到了哪些细回忆祖母的细节,给了你怎样的感受,为何会有这种感受。 明确:有语言——“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有动作——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 你从中读到了祖母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处语言描写—“孩儿,许久不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像个女娃娃一样?”话语亲切、有趣,表面上是责备,实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迈的祖母对孙儿的疼爱、关怀。“以手阖门”,动作轻微,生怕打扰到孙儿。 明确:从祖母的“自语”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读出了她对归有光苦读的赞许,更有对他的殷殷期盼。 补充:祖父夏昶永乐年间进士,宣德年间任太仆寺卿(正三品),但其作者父辈祖父辈均无功名。 手持象笏至的动作、离去前的再三叮咛中, 明确;希望作者可以光宗耀祖,光耀门楣。 总结:三处语言、两处动作,细腻平凡,但却把一位慈爱的祖母对孙儿的疼爱、赞许、期盼和勉励写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同样是写悲,我们注意到一个作者的细节描写,母子情用的是“泣”,而写祖孙情用的是“长号不自禁”?请你们说说看。 补充:8岁丧母,9岁能文,15岁束发读书于项脊轩中,16岁参加童子试,20中了秀才,写本文的时候只有18岁,此时没有取得任何一次考试的成功。 明确:祖母对他有很高的期望,而他也自觉担起这份责任,想要振兴门楣,重振家风,但此时读书久不效,不觉愧对祖母重托,读书久不效的悲凉愤懑,对祖母的深切怀念与愧疚都化作在这长号中。 下面请同学来再读这一部分,让我们在听读中感受祖母的关怀与期待。 作者接着回忆的是妻子,预习的时候让同学们写了一段关于4—5小节的鉴赏。读同学的赏析。 明确: 妻子凭几学书 ,回娘家述诸小妹语 说明夫妻二人和谐恩爱、琴瑟和鸣、伉俪情深。 为何又要写枇杷树? 明确:树象征爱情甜蜜,人丁兴旺。是妻子当年许下的美好祝愿。而今却只有一人在树下。往昔美好时光,美好时光,愁苦、相思、离情,百般滋味涌上心头。树愈繁茂,人离去愈久,思念愈深。我们不难想象,归有光是怎样的泪流满面,情难自已。树愈繁茂,人离去愈久,思念愈深。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枇杷树,这亭亭的枇杷树,怎一个悲字了得? 最后我还有一个疑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为什么妻子离世他没有“泣和长号”?他难过吗? 明确:室坏不修,久卧病无聊,多在外,不常居。不忍面对,选择逃避,不是不痛,是痛彻心扉的悲怆,以至于无法言说,哀莫大于心死。 <五>.拓展延伸 课文第4段段尾删掉了一截: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这段话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删剪文字有几分对世俗的不屑也有几分对科举末第的自嘲,更多的是是日夜青灯书卷相伴不扬眉吐气瞬目不止步的奋斗精神。虽有痛楚但也有豪情与志气。 <六>课堂小结 结语:的确,作者所选取的都是发生在轩中的琐碎细微之小事,但小中见大。 读书轩中之喜犹如飘渺辽远的云间之月。18岁的归有光,31岁的归有光,面对着这项脊轩北向的四窗。 从小轩窗向外望,是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提醒着作者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沧桑;是诸父分家后留下的小门墙,提醒着作者家道衰落的无奈、悲凉。 从轩窗向内望,那里有先妣曾经驻足的痕迹,那里有祖母手持象笏时那期待、殷殷的眼神,那里有妻子凭几学书的倩影。妻离、母去、大母逝。归有光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位女子相继离世,悲怆、悲戚、悲痛,作者的一颗悲心,在项脊轩前无处躲藏! <七>练笔巩固 师:同学们品读了文章之后,一定有很多的感受,大家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你读完本文的感受呢?老师先写了一句,咱们试着来对一句。 (同学们拟句并小组讨论,小组考虑成熟后,派小组代表上黑板板书对句) 借南阁之屋,忆三世变迁,叹凄婉衰败之悲。 托枇杷之树,忆琴瑟之好,抒物是人非之悲。 借门墙之庭,叹诸父异爨,抒家族崩析之悲。 托象牙之笏,思祖母厚望,抒功业未就之悲。 托亭亭之木,念伉俪深情,抒缠绵悱恻之思。 借老妪之言,忆慈母柔情,抒少年失母之悲。 …… <八>作业布置 项脊轩,小小的轩内,承载了归家太多的往事,或悲伤或甜蜜,或辛酸或温馨,会想自己的家也一定承载了有你许多难忘的回忆,分享亲情,把记忆深处令你难忘的亲情细节写成一篇周记。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