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陈情表》参赛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2-02-21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文章言辞恳切委婉、陈情于事的写法,体会文章的语言表达技巧。 3.品味文章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内涵,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本文行文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相关文言知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积累重要的文言文知识。 难点: 1、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陈事抒情叙理的方法。 2、理解作者的处境和作者祖孙深厚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心如水晶,历久弥新,历史上留下了多少动人的孝子故事,感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曾经为汉文帝侍母时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尝汤药的孝心而感动;我们曾经为季路自食野菜、百里负米、侍奉双亲的孝心而感动;我们曾经为黄香夏扇枕席、冬暖被褥的体贴而感动;我们更为当代孝子田世国舍身救母、捐献肾脏的壮举而感动。 孝心其实就是一条河,上游是我们的长辈,中游是我们自己,下游是我们的后代。伸出双手,攥紧两端,让孝心之河长流不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以孝情动人、传诵千古的文章——《陈情表》。 二、写作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中供养祖母刘氏。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的方针。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为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名节”,从而招来杀身之祸。无奈之下,李密写了这篇《陈情表》。 三、作者介绍 李密(224-287),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以文学著称,颇有辩才。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四、题目解说 原题作《陈情事表》,后简称为《陈情表》。“陈”,陈述;“情”,情况;“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中陈述了作者自己的家庭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忠孝两难的苦衷、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和报效朝廷的忠情,以及先孝顺祖母再报效朝廷的哀哀衷情。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 第二部分(第2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 第三部分(第3段),以“孝治”的道理为依据,表明“辞不赴命”的原因——不是保全名节,而是力行圣朝的“孝治”纲领。 第四部分(第4段),恳请晋武帝批准自己终养祖母的请求,并言明先尽孝而后尽忠的赤诚。 六、全文分析 1、李密遭遇了哪些不幸?从这些不幸看出祖孙二人的关系如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李密的不幸概括为:①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②年幼多病,九岁不会走路,伶仃孤苦;③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④祖母年迈,得病多年,卧床不起。 从上面所列的不幸中可以看出,早年李密孤苦多病,祖母照料他,而后来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祖孙二人相依为命。陈述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博得晋武帝的同情。 2、第2段“逮奉圣朝……辞不就职”这段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写作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 核心是因为祖母“供养无主”而“辞不赴命”。 首句过渡,接着历数两次被荐举而“辞不赴命”的原因——祖母“供养无主”。这与此次推辞的原因是一样的,表明情况属实,以消除晋武帝的疑虑。接着写对朝廷征召的无限感激之情——“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3、第2段“诏书切峻……实为狼狈”这段话作者是如何层层推进,表达自己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的? 明确: 先描绘了一幅急于星火的郡县、州司催逼上路图,含蓄地表达出朝廷对自己再三“辞不就职”的不满;接着用“奔驰”一词形象地写出自己欲赴任就职以尽忠报答朝廷器重的焦急心情,然后笔锋一转,说出自己确有隐情——刘病日笃,最后道出进退两难的处境。 4、作者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为闲笔? 明确: 否。从历史背景上看,作者与陈情的对象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却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5、本文第1段为述情,第3段侧重讲理。这两段的位置是否可以调换? 明确: 不可以调换。本文陈述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 全文首先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而写作者愿意奉诏,但又因“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最后再次举起晋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晋武帝准许自己的所请。同时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这样使文章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6、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 明确: 文中的“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臣侍汤药,未曾废离;②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③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不能废远;④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李密反复强调“孝”,绝不仅仅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以应诏的。李密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之情,是可贵的。 另一方面,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李密作为亡国遗臣,对卷入当时的政治旋涡不免有所顾虑、警戒,供奉祖母虽是实况,却也是推托借口。但妙在他能不露痕迹,利用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恳诉自己必须尽孝祖母不能应诏之情。 7、李密是采用哪些方法、从哪些角度打动晋武帝的? 明确: 第一,陈情于事。①诉说苦难的身世,令人同情。②体现祖孙相依为命的人间至情。其孝心来自亲情,出自肺腑,感人至深,催人泪下。③如实表白自己在无法割舍的祖孙之情与朝廷非陨首所能报答的恩遇之间的狼狈处境,并说明自己辞官奉养祖母正是遵循皇上倡导的孝道。④力避气节嫌疑,表达对朝廷的恩宠铭刻在心和感恩戴德的心情,尤其是表达了一旦终养了祖母,愿意为皇上尽节效忠的感情。 第二,陈情于智。①表明自己的辛酸苦楚人神共知,暗示皇上的处置会有很大的社会反响,关乎皇上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在人们心中的位置。②采用换位方式,猜想可能有的诘难而陈说衷情。李密在陈情时仿佛面对晋武帝,一问一答,环环相扣,使晋武帝欲怒而不能,再辅以真情,情理交织,终使晋武帝化怒为悯,化疑为信。 七、中心思想 文中作者反复申述自己的不幸遭遇、祖母的养育之恩及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实情,陈述自己对朝廷感恩戴德的心情,说明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请求。全文围绕“孝”字凄切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八、写作特点 (1)融情于事,融情于理。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上表陈辞,不仅要在叙事中动之以情,还需在陈情中晓之以理。李密陈情的理据,就在“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还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这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 (2)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敏感的问题。作者用了不少委婉之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如“猥以微贱”“犬马怖惧”“伏惟”等,以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面表明自己的心迹,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化解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3)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不事雕琢,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眼前。 (4)语言骈散并用。 文章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李密无所适从的心态。“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相依,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九、补充资料 官吏选拔制度 古代官吏的选拔途径很多,有世袭、纳赀、军功、荐举、郎选、恩荫和科举制等。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和三种制度,即先秦的世袭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 一、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被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二、荐举制:即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西汉的察举、征辟制的出现,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施行,表明其走向衰败。 1.察举:它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它也是荐举制的精髓所在。察举分诏举与岁举。诏举是皇帝下诏选取特殊人才。岁举是地方长官定期定员向朝廷推荐人才。 2.征辟:它是皇帝及公卿郡守选拔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皇帝特征、聘召人才为“征”,公卿郡守聘任幕僚属官为“辟”。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征辟制渐趋败坏。 3.九品中正制:曹魏时期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施行“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在州、郡设大小中正官,负责按家世门第和道德才能品评地方士人,供朝廷按品级授官。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它将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人分九等在人才分类上是一种创新,选才标准趋于周密。魏、晋时期门阀统治的加强,士族门阀把持中正,造成“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沦为门阀统治的工具。 三、科举制: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准。 十、总结全文 作者李密以祖母体弱年老、无人奉养为理由,从不同的方面反复陈述,向晋武帝提出自己“愿乞终养”“辞不赴命”的请求,表达了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衷情。文章将叙述、说理、抒情交融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你认为在现代社会,怎样做才是对父母真正尽孝? 课后训练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同时为《陈情表》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2)《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孤独地长大成人的过程。 (3)《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李家人丁不旺,很晚才有了儿子。 (4)《陈情表》中表现李密家里家外都无人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至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矜:怜惜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笃:更加 D.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婴:缠绕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臣欲奉诏奔驰,如刘病日笃 4.仿照下面的例句,补写句子。 例句: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 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李密诚惶诚恐的怖惧。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 。 答案及解析: 1.答案: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笃:病重。 3.答案:B 解析:A.不行,古义指不能走路;今义为不可以。C.告诉,古义指申诉;今义为说给人,使人知道。D.奔驰,古义指快速上任;今义为(车、马等)很快地跑。 4.答案:(示例)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严厉催促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