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古文文化常识解读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2021-12-26 手机版


 考点:

1.《清史稿白登明传(节选)》

2.《先君而后臣》

3.《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节选)》

4.《元史赵宏伟传(节选)》

5.《秦始皇并天下》

【考点研究】

一、六大古代文化常识的思维导图

姓名称谓、 官职沿革、教育科举、宗法礼俗、天文地理、历法乐律、文化典籍等。

[思维导图]

十大类型

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宫室建筑、礼俗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

二、八大典型陷阱

序号 类型 解析 示例

1 扩大官职职权范围 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 误把工部和户部职责混淆。

2 弄错官职任、免、辞 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官职的文言词。命题人常常将表示任官与升迁的词混为一谈,或改变任、免、辞官职的说法进行设误。 (2016年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中的“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是错误的。

3 混淆考试级别名第 考查科举制度时,往往将科举考试的不同级别及对应名第混淆在一起,迷惑考生。 “‘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科举会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中的“会试”是错误的,应是“殿试”。

4 弄错宗法礼俗等级标准 考查关于宗法、祭祀、礼仪知识时,将相似宗法、礼仪内容范围和等级,天子祭祀与诸侯祭祀的等级或牺牲标准混淆一起。 (2017年全国卷Ⅰ) “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中的“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

5 打乱典籍对应搭配 考查典籍知识时,将几种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乱,随意搭配,让考生难以区分。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中的“叙事详细”是错误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6 混淆名字称谓常识 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 (2019年全国卷Ⅱ)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中的“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是错误的,这里的“武”指周武王。

7 古今地名识别不清 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 (2018年全国卷Ⅱ)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中的“‘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是错误的。

8 增加、减少或错误解释文化常识术语 考查文化常识术语解释时,人为地增加或减少解释内容,甚至故意进行错误解释,给考生增加理解上的难度。 (2018年全国卷Ⅰ) “‘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的解释中,增加了“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的内容,让考生难以区分。

【考题对接】

一、(2021仁寿一中高三开学考)《清史稿白登明传(节选)》

白登明,字林九,奉天盖平人,隶汉军镶白旗。顺治二年拔贡,五年,授河南柘城知县。时大兵之后,所在萑苻①啸聚。登明治尚严肃,擒诸盗魁按以法,境内晏然。悯遗黎荒残,多方招抚,停止增派河夫,设条以劝耕读。十年,考最,擢江南太仓知州。厘赋税,除耗羡,雪诸冤狱,访察利弊,所摘发辄中。邻境有冤抑,赴愬上官,辄原下州为理。海滨居民因乱荡析,登明召民开垦,复成聚落。是年九月,海寇犯刘河堡,登明尽力守御,寇不得逞,遂退。十六年,海寇破镇江,由江宁败走,急攻崇明。巡抚蒋国柱治兵策应,欲遣告师期,莫敢前。登明独驾一艘夜半往,絙城入,众知援至,守益力,寇乃遁。刘河北支有朱泾者,宋范仲淹新塘遗迹也,久淤塞。登明请于上官,疏凿五十里。巡按李森先知其能,复令大开刘河六十里,于是震泽在北诸水悉导入海,旱潦有备,为一郡利。先是寇急时,需饷无出,以云南协饷②应之,卒为大吏所劾落职。州民列治状请留,弗得,坐废二十余年。康熙十八年,会用兵,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素知登明,代为入赀,疏荐,起授高邮知州。值岁旱蝗继而大水湖涨决清水潭筑堤御之严禁胥吏克减役者踊跃从事次年复灾再请蠲赈劝富民分食全活无算时三藩初平,军檄犹繁。登明与民约,凡供亿驿夫,闻吹笳而至,免夺民时。上官有所征调,不轻给,然皆谅其清廉,亦无相督过者。以积劳卒官,贫无余赀,州人醵金以殓。入祀名宦祠,乡民多肖像立祠私祀焉。 

(节选自《清史稿白登明传》)

【注释】①萑苻:指盗贼,草寇。 ②协饷:清代对地方贫瘠、收支不能平衡的省份,规定由税收富裕的省份拨款协助,叫做“协饷”。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拔贡是由地方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经朝考合格,可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B.巡抚是明清时的官职名,明代由中央派出,负责巡视四方,清代为省级最高行政长官。 

C.檄即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文中军檄指军事方面的招讨文书。 

D.立祠指修建祠堂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也可为活人立祠,但必须是受民爱戴的官员。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值岁旱蝗/继而大水/湖涨/决清水潭/筑堤御之/严禁胥吏克减役者/踊跃从事/次年复灾/再请蠲赈/劝富民分食/全活无算 

B.值岁旱蝗/继而大水/湖涨决清水潭/筑堤御之/严禁胥吏克减役者/踊跃从事/次年复灾/再请蠲赈/劝富民分食/全活无算 

C.值岁旱蝗/继而大水/湖涨/决清水潭/筑堤御之/严禁胥吏克减/役者踊跃从事/次年复灾/再请蠲赈/劝富民分食/全活无算 

D.值岁旱蝗/继而大水/湖涨决清水潭/筑堤御之/严禁胥吏克减/役者踊跃从事/次年复灾/再请蠲赈/劝富民分食/全活无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登明体恤民情。在担任柘城知县时,他同情百姓的境遇,多方安抚,为他们减轻徭役,并鼓励他们耕田读书。 

B.白登明胆略过人。海寇攻打崇明岛时,他孤身一人半夜驾船前往城中增援作战,最终率领援军成功击退了海寇。 

C.白登明颇有才干。他主动请求去疏通淤塞已久的朱泾,后面又对刘河进行开凿,减少了旱涝给百姓带来的影响。 

D.白登明深得民心。他去世后,州民凑钱为他装殓,并供奉于名宦祠;乡民立祠堂,私下祭祀,表达对他的追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登明治尚严肃,擒诸盗魁按以法,境内晏然。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一、《清史稿白登明传(节选)》【答案】 

1.D 【解析】 D.“必须是受民爱戴的官员”错误。为活人立祠,一般只有为国家做了巨大功勋,或者为百姓做了巨大贡献的官员才有资格立生祠。但是也有例外,如明熹宗天启年间,权阉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擅自把持朝政,权倾天下,许多谄媚者抑或是畏惧其气焰者,为他立生祠。 

2.C 【解析】 “湖涨”主谓结构,单独成句,“决清水潭”是“湖涨”的结果,“清水潭”是“决”的宾语,两句之间要断开,排除BD; 

“役者踊跃从事”,“役者”是本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A。 

本句译为:正值天大旱蝗灾肆虐,继而发大水,湖水上涨,冲决清水潭,白登明(召集百姓)筑堤抵御大水。他严禁办事官吏克减工钱,参加修堤的人都踊跃地前来献力。第二年又遭了灾,他再请求减免税收和赈济灾民,动员富户捐出粮食赈济灾民,被救活的灾民不可胜计。 

3.B 【解析】 B.“最终率领援军成功击退了海寇”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众知援至,守益力,寇乃遁”,击退了海寇的是众人,不是白登明率领援军击退了海寇。 

4.(1)白登明治理(政事)崇尚严厉,逮捕众盗贼首领,按照法律查办,境内安宁。 

(2)登记官吏、人民(官吏名册和户籍册),封存粮仓和武库,来等待将军,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解析】 

(1)“治尚严肃”,治理崇尚严厉;“擒”,逮捕;“盗魁”,盗贼首领;“按以法”,状语后置,应为“以法按”,按照法律查办;“晏然”,安宁,安定。 

(2)“籍”,登记;“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意外事故。 

【译文】

白登明,字林九,奉天省盖平县人,隶属于汉军镶白旗。顺治二年被选做拔贡,顺治五年,授任河南柘城知县。当时正逢战乱之后,柘城盗贼相聚成群。白登明治理(政事)崇尚严厉,逮捕众盗贼首领,按照法律查办,境内安宁。他怜悯战乱后幸存下来的百姓遭受着荒凄残颓的境遇,到处招延安抚,停止增派治理河道的夫役,设下条规来鼓励人们耕田读书。顺治十年,因政绩考核位列上等,擢升为江南太仓知州。(到任后)他整顿赋税,免除额外的征税,昭雪各种冤案,寻访察问利弊,所揭发的都是(当被处理的坏人坏事)。邻近的地域有冤屈,前往长官那里申诉,就到下州查访,为他们审理。海边的居民因战乱离散四方,登明召回他们开垦荒地,(荒无人烟之处)又形成了村落。这年九月,海寇侵犯刘河堡,登明竭尽全力防守抵御,海寇不能达到目的,便撤退了。顺治十六年,海寇攻克镇江,从江宁败逃,加紧进攻崇明岛。巡抚蒋国柱整治军队配合应敌,想要派人传告出军的时间,没有人敢领命前去。白登明独自驾着一艘船半夜前往,拽着绳子从城墙下去进了城,众人知道援军到达,防守更加卖力,海寇就逃走了。刘河北边有一条叫朱泾的支流,是宋朝范仲淹兴修的新塘的遗迹,久已淤塞。白登明向上级长官请求,疏浚开凿了五十里。巡按李森先了解他的才干,又让他(组织百姓)开凿刘河六十里,于是震泽(即太湖)在北边的各支流全都通入大海,旱涝都有防备,成为全郡的便利。在此之前,海寇急攻时,无法支出军需粮饷,只能用云南协饷来应对,(白登明)最终被长官弹劾而罢免官职。州里百姓罗列他施政的成绩请求让他留任,愿望没能实现,(白登明)因此而被闲置二十多年。康熙十八年,适逢台湾发动战争,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向来了解白登明,代他缴纳钱财(以赎罪获官),上书举荐他,白登明被起复任命为高邮知州。正值天大旱蝗灾肆虐,继而发大水,湖水上涨,冲决清水潭,白登明(召集百姓)筑堤抵御大水。他严禁办事官吏克减工钱,参加修堤的人都踊跃地前来献力。第二年又遭了灾,他再请求减免税收和赈济灾民,动员富户捐出粮食赈济灾民,被救活的灾民不可胜计。当时三藩之乱刚刚平定,从军中发来征发民役的公文还很频繁,登明同百姓约定,凡需要供给驿夫的时候,听到吹笳的声音后再来,以免耽误农时。上级官吏有所征发调用的,登明不轻易供给,但是他们都能够体谅登明的清正廉洁,也没有责备他的。登明因为积劳成疾死于官任,家里穷得没有余资,州里的人就凑钱来给他装殓。把他列入名宦祠来祭祀,许多乡民们塑像立祠来私下祭奠他。 

二、《先君而后臣》

先君而后臣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庶孙,庶出之孙,嫡子之子当嫡子在世时也为庶孙。庶指庶子,妾生的儿子。

B.刑名之学,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该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

C.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谷神和土神,借指国家。社,谷神;稷,土神。

D.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自称的谦辞。类似的还有孤、不谷等。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    会:恰巧,适逢

B.王嘿然                  嘿:同“默”,沉默不语

C.卒不去                  卒:步兵,士兵

D.岂不悖哉                悖:荒谬,荒唐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及进              翻译:还没来得及推荐

B.公叔病有如不可讳    翻译:公叔如果病有不可避讳之处

C.王许诺而去          翻译:魏惠王答应后便离去

D.公叔病甚,悲乎      翻译:公孙痤病得很厉害,真是让人心痛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2)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

二、《先君而后臣》【答案】

1.C【解析】“社,谷神;稷,土神”解说错误。社,土神;稷,谷神。    

2.C【解析】“卒”在这里是“终于”的意思。    

3.B【解析】 “公叔病有如不可讳”,是“如果您的病万一不治”的意思。“不可讳”是死的婉辞,可意译为“万一不治”。 

4.(1)如果您不能重用公孙鞅,就一定杀掉他,不要让他离开魏国。

(2)国君既然不听信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信您的话来杀我呢!

【解析】意“即”的翻译。

《先君而后臣》

原文 译文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公孙鞅,是卫国公室庶出的子孙,喜好法家刑名之学,最初为魏国国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知道他贤能,有才干。还没来得及推荐,因身患重病,魏惠王前来看望,担心地问:“如果您的病万一不治,国家大事该怎么办?”公叔痤回答说:“我手下的中庶子公孙鞅,虽年纪轻,却有奇才大略,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魏惠王听了默不作声。公叔痤又说:“如果您不能重用公孙鞅,就一定杀掉他,不要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答应后便离去。公孙痤又立即向公孙鞅道歉说:“我做事历来本着先君后臣的原则,因此先替国君谋划,然后再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公孙鞅说:“国君既然不听信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信您的话来杀我呢!”所以一直没有逃走。惠王离开公孙痤之后,对左右侍从们说:“公孙痤病得很厉害,真是让人心痛啊!他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治理,然后又劝我杀掉他,这岂不是荒唐吗?”

解读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公叔痤身居相国之位,为国尽忠、推荐贤才是他的职责。当他认准并推荐的贤才不被国君重用时,为避免贤才为敌国所用,他建议国君杀掉贤才;作为公叔痤十分赏识的贤才,他又不忍心看见贤才被杀,于是又建议贤才逃亡。

三、《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节选)》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兵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数岁,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材,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汤下狱论。后复以荐为郎,数求使外国。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

建昭三年,汤与延寿出西域。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每过城邑山川,常登望。既领外国,与延寿谋曰:“今郅支单于威名远闻,侵陵乌孙、大宛,常为康居画计,欲降服之。且其人剽悍,好战伐,数取胜,久畜之,必为西域患。如发屯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直指其城下,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延寿亦以为然,欲奏请之,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延寿犹与不听会其久病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延寿遂从之。

明日,前至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止营傅陈。延寿、汤令军闻鼓音皆薄城下,四周围城,各有所守,穿堑,塞门户,卤楯为前,戟弩为后,仰射城中楼上人,楼上人下走。土城外有重木城,从木城中射,颇杀伤外人。外人发薪烧木城。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单于男女百余人走入大内。汉兵纵火,吏士争入,单于被创死。

于是延寿、汤上疏曰:“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②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乃封延寿为义成侯。赐汤爵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加赐黄金百斤。拜延寿为长水校尉,汤为射声校尉。汤明法令,善因事为势,纳说多从。常受人金钱作章奏,卒以此败。

(节选自《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注释】①戊己校尉:汉代官名。掌管西域屯田事务。②槁街:汉代长安街名。颜师古注:“槁街,蛮夷馆所在也。”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茂材和秀才同义,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是指经过院试得到进入府学、县学学习资格的生员的俗称。

B.屯田是指汉及以后历代政府利用兵士在驻扎的地区种地,或者招募农民种地,以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的措施。

C.矫制是指伪造皇帝诏令,侵犯皇帝发布诏令的权力的行为。矫制矫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出于善意,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另一种是出于歹意,是要处重刑的。

D.食邑是指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因卿、大夫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汉代受封者食邑随爵位黜升而损益,亦可世袭。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延寿犹与不听/会其久病/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

B.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延寿犹与不听/会其久病/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

C.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延寿犹与不听/会其久病/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

D.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延寿犹与不听/会其久病/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汤博学多才但德行有亏。他为了升迁而不为父亲奔丧守孝,被有司弹劾,还连累了举荐他的人;他为了金钱而为别人起草奏章,最终因此丢官。

B.陈汤沉着勇敢敢于决断。他怕贻误战机,假托朝廷诏令,用剑胁迫上级甘延寿,征调各国军队和屯田的官兵攻打匈奴。

C.陈汤足智多谋,目光长远。他认为匈奴人剽悍善战,如果长期放纵他们,一定会成为西域的祸患,于是不顾甘延寿的反对坚持决定消灭郅支单于。

D.陈汤明晓法令,善于根据情况分析形势。他因怕朝廷的大臣反对他的意见而没有奏报朝廷就矫诏出兵,是因为他有必胜的信心,相信能将功折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

(2)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三、《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节选)》【答案】

1.A【解析】A.“茂材和秀才同义”错误,“茂材”,意思是才德优异之士。“秀才”在汉代开始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明清时期成为童生试取中者的称谓,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可见“茂才”与“秀才”同义,但不可与“茂材”混为一谈。

2.C【解析】划线句的意思是:陈汤说:“国家大事都要让公卿讨论,非凡的策略是凡人所想不到的,事情一定得不到准许。”甘延寿犹豫着没有听从。正好他长时间生病,陈汤独自假托朝廷命令,调发有城镇的各国军队以及车师戊己校尉屯田的官兵。

“国家与公卿议”中“国家”作主语,“与公卿”作“议”(谓语)的状语,独立成句;“大策非凡所见”中“大策”作主语,所以应该在“大”前断开,排除AD;“车师”为地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3.C【解析】C.“不顾甘延寿的反对”理解错误。甘延寿认同陈汤对形势的分析,“延寿亦以然”,只是反对他不请示朝廷就出兵。

4.(1)年少时好读书,学识渊博通达事理,写得一手好文章。家中贫穷靠乞讨借贷为生,没有节操,不为州里人所称道。

(2)应把所砍的头悬挂在槁街蛮夷的官邸间,用以昭示万里以外的人,让他们明白违犯强大的汉朝的,即使再远也一定要诛杀。

【解析】

(1)得分点:属文,写文章;好书,好读书;博达,学识渊博通达事理;丐贷,乞讨借贷;节,节操,不为州里所称,被动句,不被州里人所称道。

(2)得分点:县,通“悬”,悬挂;示,昭示;明,使……明白;虽,即使;诛,诛杀。

【译文】

陈汤字子公,是山阳瑕丘人。年少时好读书,学识渊博通达事理,写得一手好文章。家中贫穷靠乞讨借贷为生,没有节操,不为州里人所称道。几年后,富平侯张勃与陈汤交往,佩服他的才能。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元帝诏令列侯举荐秀才,张勃就举荐了陈汤。陈汤为等待升迁,父亲去世也不去奔丧,司吏就弹劾他不守孝道。张勃选任举荐欺诈不依实际情况,被削减食邑二百户。陈汤被下狱治罪。后来他重新被举荐为郎,几次请求出使外国。过了很久,调任他为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一起赴西域。

建昭三年,陈汤和甘延寿出使西域。陈汤为人沉着勇敢有大谋,有很多策略,喜好建立卓越的功勋。每次经过都城小镇,高山大河,常常要爬到高处去看一看。接到出使外国的差事后和甘延寿谋划说:“现在郅支单于威名远播,侵犯欺凌乌孙、大宛国等国,常替康居出谋划策,想要降服他。况且匈奴人剽悍,好勇善战,多次获得胜利,如果长期放纵他们,一定会成为西域的祸患。如果我们发动屯田的官兵,率领乌孙的部队,直捣他们的城下,他们逃亡又没有可去的地方,坚守又不能自保,千年功业可以一朝而成。”甘延寿也认为是这样,就准备上奏请示这件事。陈汤说:“国家大事都要让公卿讨论,非凡的策略是凡人所想不到的,事情一定得不到准许。”甘延寿犹豫着没有听从。正好他长时间生病,陈汤独自假托朝廷命令,调发有城镇的各国军队以及车师戊己校尉屯田的官兵。甘延寿知道后,惊慌地爬起床,想要阻止他。陈汤大怒,按住剑叱责甘延寿说:“部队已经集合了,你想坏大家的事吗?”甘延寿于是只好听从他。

第二天军队向前到达郅支城的都赖水上游,离城有三里,安营布阵。甘延寿、陈汤命令军队听到鼓声后都逼近城下,从四面住围城,各有自己的任务,有的挖壕沟,有的堵塞城门,拿盾牌的人在前面,拿刀戟弓箭的在后面,向上射击城楼上的人。城楼上的人就跑到了楼下。在土城的外面还有一座木城,在敌人从木城中射箭,杀伤不少城外的人。城外面的人用柴草烧毁了木城。天刚放亮,四面放起了大火,官兵很高兴,大声呼喊着追逐敌人,铜钲战鼓声惊天动地。单于男女一百多人跑进他的内室。汉兵就放火,官兵争着进入内室,单于负伤死去。

于是甘延寿、陈汤上奏书说:“郅支单于残酷毒害百姓,罪大恶极上通于天。臣甘延寿、陈汤率领仁义的军队,替天诛伐,依赖陛下的神灵,冲锋陷阵打败敌人,砍了郅支单于的头以及杀死了名王以下的人。应把所砍的头悬挂在槁街蛮夷的官邸间,用以昭示万里以外的人,让他们明白违犯强大的汉朝的,即使再远也一定要诛杀。”

于是就封甘延寿为义成侯,赐给陈汤关内侯的爵位,每人赐给食邑三百户,再次给黄金一百斤。授任甘延寿为长水校尉,陈汤为射声校尉。陈汤明晓法令,善于根据情况分析形势,他所提的建议多数被采纳。陈汤经常接受别人的金钱来为别人起草奏章,终于因为此事而被罢黜。

四、《元史赵宏伟传(节选)》

赵宏伟,字子英,甘陵人。至元十三年,国兵攻宋,宏伟以书谒元帅宋都于军中,奇之,俾以兵略地临江。至吉州,宋主将管忠节、路分邹超悉众出战,宏伟败之,追北二十余里,薄其城,示以祸福,知州周天骥以城降。宋都嘉宏伟有功,赏银三十两,署为吉州参佐官。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魁一州遂安。宋厢禁军总管王昌、勇敢军总管张云诱新附五营军为乱。事觉,昌就擒;宏伟夜袭云,斩首以献,俘其党五百人。宋都欲尽诛之,宏伟曰:“此属诖误,非得已也,今悉就诛,何以安反侧?”众得免死。以功授太和县尹。十七年,改衡州路总管府治中。群盗出没其境,宏伟计其地,兴屯田,民既足食,盗亦为农,郡遂宁谧。大德五年,起佥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镇江旱,蠲民租九万余石。吏畏飞语,复征于民,民无所出,行台令宏伟核实,卒蠲之。大风海溢,润、常、江阴等州庐舍多荡没,民乏食。宏伟将发廪以赈,有司以来得报为辞,宏伟曰:“民旦暮饥,擅发有罪,我先坐。”遂发之,全活者十余万。迁江南行台都事。十一年,江南大饥,宏伟请以赃罚钱赈之,民赖以生。至大二年,召为内台都事。仁宗在东宫时,闻其名,遏之甚厚,常以字呼之。及出为浙东廉访副使,陛辞之日,仁宗出币帛,俾择所欲者即赐之。宏伟至浙东,闻郡人许谦得朱熹道学之传,延致为师,于是人知向慕。皇庆二年,致仕。泰定三年卒,年八十三,追封天水郡侯,溢贞献。

(节选自《元史赵宏伟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分,官职名,路级行政区域的武官,宋、元时亦指该行政区域的范围。

B.署,有部署、签署、办理公务的机关等义,文中指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

C.屯田,汉以后历代政府聚集无业者在相关地区种地,或招募农民种地。

D.赃罚,追查并收缴的罪犯的赃款、赃物及处罚的财物,赵宏伟以此赈灾。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魁/

B.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魁/

C.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魁/

D.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宏伟主动请缨,破敌荣立战功。元军攻宋,赵宏伟给元军主帅宋都写信并到军营拜谒,宋都认为他不一般,让他带兵夺取临江,他接连取胜。

B.赵宏伟果断勇决,平乱出其不意。宋厢禁军总管王昌、勇敢军总管张云引诱新归附的五营军作乱,在王昌被抓后,赵宏伟夜晚偷袭,斩杀张云。

C.赵宏伟反对滥杀,注重安顿抚慰。宋都想把王昌、张云的五百同党都杀掉,赵宏伟认为他们是被连累的,杀了不能安定不顺服的人,众人免死。

D.赵宏伟善于治理,多次赈济百姓。任职衡州时,赵宏伟兴办屯田,盗贼因有活路而止息;任职镇江、润州、常州、江阴等地时,他多次开仓放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宏伟败之,追北二十余里,薄其城,示以祸福,知州周天骥以城降。

(2)及出为浙东廉访副使,陛辞之日,仁宗出币帛,俾择所欲者即赐之。

5.赵宏伟任职浙东时,在文化教育方面有怎样的做法?结果如何?请简要说明。

四、《元史赵宏伟传(节选)》【答案】

1.C【解析】C.“聚集无业者在相关地区种地”错,应是“调集兵士在驻扎的地区种地或者招募农民种地”。

2.C【解析】从语法来看,“桥下”是设伏的状语,表示设伏的地点,不是“以火攻之”的状语,故“设伏桥下”中间不能断,排除A,B项;

从语境来看,吉州有作乱的民众,赵宏伟把他们打败了,故“宏伟旋兵袭其背”和“斩其渠魁”间断,如在“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魁”间断,就是赵宏伟遭到偷袭,自己的主将被斩,意思就变了,排除D项。

3.D【解析】D.“他多次开仓放粮”错,在镇江,是免除百姓的租税,不是开仓放粮。

4.(1)赵宏伟打败了他们,追逐败兵二十多里,迫近他们的城池,把祸福的情况告诉他们,知州周天骥献城  投降。

(2)等到赵宏伟出京任浙东廉访副使,上殿辞别皇帝那一天,仁宗拿出缯帛,让他挑选他想要的就赐给他。

【解析】得分点:(1)“北”,败兵;“薄”,迫近;“降”,投降。

(2)“出”,离京为官;“陛辞”,上殿辞别皇帝;“币帛”,缯帛,古代用于祭祀、进贡、馈赠的礼物;“俾”,让,使。

5.①邀请精通朱熹道学的许谦做老师。②吸引了众多人士学习道学。

【解析】

由“闻郡人许谦得朱熹道学之传,延致为师”可知做法为“邀请精通朱熹道学的许谦做老师”。由“于是人知向慕”可知,结果是吸引了众多人士学习道学。

【译文】

赵宏伟,字子英,是甘陵人,至元十三年,元军攻宋,赵宏伟给元军主帅宋都写信并到军营中拜谒,宋都认为他不一般,让他带兵夺取临江。到了吉州,宋主将管忠节、路分邹超带领全部军兵出战,赵宏伟打败了他们,追逐败兵二十多里,迫近他们的城池,把祸福的情况告诉他们,知州周天骥献城投降宋都赞许赵宏伟有功,赏银三十两,让他暂任吉州参佐官。吉州有作乱的民众,赵宏伟在桥下设置埋伏,用火烧他们,作乱的人战退逃走,埋伏的士兵冲出来,敌人被蹂躏而死几乎净尽,赵宏伟乘胜去捣毁他们的巢穴,剩余的贼众都冲出来抵御抗击,赵宏伟让军队绕过去在他们后面袭击,斩杀了他们的头目,全州就安定下来。宋厢禁军总管王昌、勇敢军总管张云引诱新近依附的五营军作乱。事情被发觉,王昌被擒拿;赵宏伟夜晚袭击张云,斩首献上,俘虏他们的五百同党。宋都想把他们都杀掉,赵宏伟说:“这些人是被连累的,迫不得已,现在把他们都杀掉,怎么安定不顺服的人呢?”众人得以免死。赵宏伟因功被任命为太和县尹。至元十七年,赵宏伟改任衡州路总管府治中成群的盗贼在他的辖境内出没,赵宏伟计算了那里的土地,兴办屯田,百姓吃饱以后,盗贼也就务农了,郡里就安宁平静了。大德五年,赵宏伟起任佥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镇江发生旱灾,他免除百姓租粮九万多石。官员害怕流言蜚语,又向百姓征收,百姓没有办法拿出来,行台命令赵宏伟核实,最终还是免除了。因为刮大风海水涨溢,润州、常州、江阴等州房舍有很多被  冲毁,百姓缺少食物。赵宏伟要打开粮仓赈济百姓,有关部门以没有得到朝廷回复为理由推辞,赵宏伟说:“百姓整天挨饿,如果擅自开仓有罪过,我先承担罪责。”于是打开粮仓,保全救活的人有十多万。赵宏伟被提升为江南行台都事;大德十一年,江南发生大饥荒,赵宏伟请求用追赃罚款赈济百姓,百姓赖以活命。至大二年,朝延召他任内台都事,仁宗在东宫的时候,听说了他的名声,对待他很是优厚,常常用字称呼他。等到赵宏伟出京任浙东廉访副使。上殿辞别皇帝那一天,仁宗拿出缯帛,让他挑选他想要的就赐给他。赵宏伟到浙东以后,听说郡里人许谦得到了朱熹道学的真传,邀请他做老师,于是人人知道应向往仰慕朱熹道学。皇庆二年,赵宏伟辞官归家。泰定三年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朝廷追封他为天水郡侯,定其谥号为贞献。

五、《秦始皇并天下》

秦始皇并天下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至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曰极庙。自极庙道通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治驰道于天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过:超过,胜过

B.乃更号曰“皇帝”             更:更改

C.已,更命曰极庙               已:随即,不久

D.治驰道于天下                 治:管理,治理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三皇,传说中远古帝王,有伏羲、女娲、神农,及燧人、伏羲、神农等说法。

B.朕,我,我的,原本是古人的自称,自秦始皇帝时起,专门用作皇帝的自称。

C.谥,即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以此来表彰死者。

D.驰道,是我国秦代专供帝王行驶马车的道路,后来也泛指供车马驰行的大道。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B.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C.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D.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

(2)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

五、《秦始皇并天下》【答案】

1.D【解析】“治”在这里是“整理”“修筑”的意思。  

2.C【解析】“以此来表彰死者”解说错误。谥号有褒扬性的,也有贬斥性的,还有同情性的。  

3.B【解析】“谥(谥号)”是“法(制度)”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始(开始,最初)”是“皇帝”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CD两项;“万”是“世”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 

4.(1)这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王,实在不应该。

(2)兴建甘泉宫的前殿,再修甬道与咸阳连接。

《秦始皇并天下》

原文 译文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至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曰极庙。自极庙道通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治驰道于天下。

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嬴政刚刚兼并六国后,自认为自己品德胜过三皇,功劳超过五帝,于是改称号为“皇帝”,皇帝的文告称“制书”,皇帝下达的命令称“诏书”,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并颁布制书说:“从前君王死后,依据他生前的事迹行为定谥号,这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王,实在不应该。从今以后废除谥号制度。朕为第一个皇帝,后世依照顺序计数,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于万世,无穷无尽地传下去。”

秦始皇嬴政二十七年(前220年),秦始皇巡视陇西、北地,又登上鸡头山,途经回中宫回到都城咸阳。下令在渭水南岸兴建信宫,竣工后改名为极庙。从极庙修筑道路通往骊山,兴建甘泉宫的前殿,再修甬道与咸阳连接。又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各地的驰道。

解读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了战乱不已的战国时代,这无疑顺应了时代潮流,也是民心所向。然而,秦始皇因此而自我意识极度膨胀,听不进任何批评意见,最终导致“二世而斩”的可悲下场。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