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年高考作文品德修养篇:君子慎独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21-12-22 手机版


 【经典范文1】

谈慎独

何谓“慎独”?《大学》有言: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也有表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两部儒家典籍都不约而同提及的一个君子品行——慎独,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依我看,“正其心”是慎独,“诚其意”是慎独,表里如一,毋自欺也,就是慎独。

慎独是一种气度,是杨震面临重金时,那铿锵有力的“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如此话语,坚定得无力可撼,这是对生活的彻悟,更是对人生的真诚。

慎独是一种信念,是许衡面对满树香梨时泰然自若的感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即使梨子再怎么好吃,也不能吃,因为它不是自己的,虽然这梨树种在路旁,看似无主,但依旧,我心有主,因为有主,所以心正,因为心正,所以知君子有所为亦有所不为。

慎独是一种哲学。因为慎独,所以身修,因为身修,所以家齐,因为家齐,所以国治,因为国治,才终得以平天下。尧舜者,慎其独也,虽无人在旁,亦恪守礼教,不逾矩,终得以天下仁,桀纣者,凡事依照个人喜恶而定,率天下以暴,终难免亡国。

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然小人反是,“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品行低下的人,独自一人时常做坏事,见到品行好的人便竭力掩饰,那又有什么用呢?素养、品行的高低是一种由内及外体现出来的东西,无法表里如一的小人们,平日里散漫惯了,又怎能伪装成功呢?倒是更让人觉虚伪与造作,而毫无益处。

有人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何必要在独处时过分克制呢?可是,要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连自己都管不了,又怎能管好别人,怎能有所作为?

所以,不要为自己找借口开脱,要想有所为,必先做到慎独。

做到表里如一,毋自欺也,做到克己复礼,诚意处世,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那么,离慎独的境界,也就不远了,离君子之道,也就不远了,离成功,也就不远了。因为——

慎其独也,方能成其大业。

【文章速成模板1】

【开头段】

何谓“慎独”?《大学》有言: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也有表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两部儒家典籍都不约而同提及的一个君子品行——慎独,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依我看,“正其心”是慎独,“诚其意”是慎独,表里如一,毋自欺也,就是慎独。

【话题分解】

(1)慎独是一种气度,是杨震面临重金时,那铿锵有力的“四知”。

慎独是一种信念,是许衡面对满树香梨时泰然自若的感慨

慎独是一种哲学。因为慎独,所以身修,因为身修,所以家齐,因为家齐,所以国治,因为国治,才终得以平天下。

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2)然小人反是。

(3)有人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何必要在独处时过分克制呢?可是,要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连自己都管不了,又怎能管好别人,怎能有所作为?

所以,不要为自己找借口开脱,要想有所为,必先做到慎独。

【结尾段】

做到表里如一,毋自欺也,做到克己复礼,诚意处世,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那么,离慎独的境界,也就不远了,离君子之道,也就不远了,离成功,也就不远了。因为——

慎其独也,方能成其大业。

【经典范文2】

既要慎独,也要慎众

东汉安帝时,昌邑县令王密为感谢杨震的提挈之恩,夜里怀金十斤馈赠,被杨震拒绝。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愧而出”。

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天热口渴。路遇梨树,行人纷纷摘梨解渴,唯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为什么,他说:“此非吾梨,岂能乱摘?”别人笑他迂腐:“乱世梨无主。”许衡正色回答:“梨虽无主,而吾心有主。”

两则故事,读来发人深省。一者自律慎独,一者严己慎众,正体现修身律己的两种不同境界。

慎独,是一种“自我约束法”。独身自处、无人监督时,少了外界的压力、没有他人的监督,道德修养可说是“存乎一心”。这个时候,最见修为。所以《礼记》里才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没有比隐蔽处更易见的,没有比细节处更明显的。

对于领导干部,慎独是一种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举案三尺有纲纪,党纪国法并不会因为没人看见而不在场。时刻慎独慎微,才能防止绳从细处断,真正做到“诚于中”“形于外”。

慎独如此,慎众亦然,这同样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我约束。

慎众,慎的是“从众”。群体心理学认为,个体行为容易受群体的意识、情绪和选择影响。正如《乌合之众》一书所说,“群体中的个人,不过是众多沙粒的一颗,可以被风吹到无论什么地方”。所以,当身处群体中时,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不为“生态”所染、不为“氛围”所乱、不为“情绪”所惑。

群体中容易迷失,坏生态下容易堕落,是因为“法不责众”产生了“责任分散效应”。一个落马贪官曾说,“发现身边有领导干部一边大肆收受贿赂,一边还照升不误时,自己慢慢地也就放松了思想防线”。贪官的“忏悔”虽有推责之嫌,却也提出了“慎众”的问题。“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他人的不良行为,就好像是打破了一扇窗。流风所及,如果定力不强、修养不够,很容易让自己的防线也失守。

其实,慎独也好,慎众也罢,提出的都是一个“做好自己”的问题。要回答的是,当把个人放置在一个缺少监管、免于负责的状态时,该如何“自处与自守”?在这两种颇为极端的道德情境下,如果还能把握住自身,才算是真正接受住了拷问。就像杨震说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就像许衡说的“吾心有主”,真正应该敬畏的,不是利益的算计、外在的压力、制度的约束或者他人的评价,而是道德的信仰、内心的律令,这是守德的最高境界。

无论是慎独还是慎众,说到底,都是一个修身、修心的过程。有了坚定的内心、坚强的自我,无论外界是嘈杂还是幽暗,就都能秉承道德原则,守住本心、做好自己。“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对于党员干部,唯有保持理想、坚守信仰,才能在独处时不愧屋漏、不欺暗室,在众人中反躬自问、自反而缩,从“不能”“不敢”升级为“不想”,最终“从心所欲不逾矩”。

【文章速成模板2】

【开头段】

东汉安帝时,昌邑县令王密为感谢杨震的提挈之恩,夜里怀金十斤馈赠,被杨震拒绝。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愧而出”。

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天热口渴。路遇梨树,行人纷纷摘梨解渴,唯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为什么,他说:“此非吾梨,岂能乱摘?”别人笑他迂腐:“乱世梨无主。”许衡正色回答:“梨虽无主,而吾心有主。”

两则故事,读来发人深省。一者自律慎独,一者严己慎众,正体现修身律己的两种不同境界。

【话题分解】

(1)慎独,是一种“自我约束法”。

对于领导干部,慎独是一种要求。

(2)慎独如此,慎众亦然,这同样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我约束。

慎众,慎的是“从众”。

(3)其实,慎独也好,慎众也罢,提出的都是一个“做好自己”的问题。

【结尾段】

无论是慎独还是慎众,说到底,都是一个修身、修心的过程。有了坚定的内心、坚强的自我,无论外界是嘈杂还是幽暗,就都能秉承道德原则,守住本心、做好自己。“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对于党员干部,唯有保持理想、坚守信仰,才能在独处时不愧屋漏、不欺暗室,在众人中反躬自问、自反而缩,从“不能”“不敢”升级为“不想”,最终“从心所欲不逾矩”。

【经典范文3】

君子慎独

不管忙与不忙、闲与不闲,每个人的每一天都要面对独处,只是时间长与短、机会多与少的区别。独处意味着无人惊扰、没人监督,是某段时间、某处空间的独享,是完完全全的自己打理自己。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独处方法和独处效果,有些人收获的是休闲、休整、充电、修补、提高等正能量,有些人却是魔鬼般地为自己埋下了隐患、种下了恶根、造就了罪孽。同样是独处,为何功效却大相径庭?

《淮南子说山训》曰:“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礼记》有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自古以来,圣人先哲们无不倡导做人要慎独,做到言行合一,心口如一,始终如一,表里一致,有人无人一个样,始终保持应有的本色。慎独的要义,就是“独”中要有“度”的跟随和“度”的把控。无“度”的“独”会使独处迷失方向,失“度”的“独”能将独处引向错误,过“度”的“独”会将独处推向罪恶的深渊,只有有“度”而又适“度”的“独”,方能使独处生成正能量,生成实实在在的福利。

台上大喊反腐倡廉,台下大搞权钱交易;明处是谦恭有礼,暗处是恣意妄为。这种人总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总是片面地把“独”看成是无人知晓的秘密,忘却了“举头三尺有神明”和“隔墙有耳,窗外有人,上天有眼”的道理。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人”,平时的表现只是装模作样,独处的时光才是真实的自己。这种人是把独处当成自作聪明、自我陶醉、自我放纵、自我麻醉。这种人只会在不知不觉中滑向沉沦、走向堕落、犯下罪行。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种人终究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严惩。这些年来正风肃纪中查处的“老虎”与“苍蝇”,多半就是这些“独”而不“慎”、“独”而无“度”的人。

向上向好向善的人,却是把“独”当作人生最真最实的修炼,看作是自我拷问、自我充电、自我砥砺、自我完善的绝佳机会,将其视为暂时停顿和歇息的港湾,抑或是人生道路的加油站。他们始终“独”而有“慎”、“独”而有“度”。他们的“度”就是公理良心、道德规范、党纪国法,不管有人在与不在、看与不看,都要将其刻进脑海,落实到行动。他们坚信的是“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和“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和“与人为善、见贤思齐”,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心底无私天地宽”。他们所做的一切不是仅为别人所看,而是为了锻造真正的自己,做到上不愧天、下不负地,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始终保有心灵上的井然有序和行为上的举止有度。那些道德模范、德艺双馨、德能齐全者,无一不是如此。

没错,“独”是一个人的世界,是无人监督的空间,不需伪装,也不必迎合,你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你也可以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但独处最能显现一个人的本性,是人性最灵的检测器和最好的试金石。所以,欲磨炼意志完善人格者,不能不慎其独,使其“独”而有“度”;而欲选人用人、观人察人者,不能不观其“独处”,考其“独”时之“度”。此理足为当今治吏者察焉。

【经典范文4】

要“慎独”,也要“慎私”

“慎独”最初是儒家的重要概念,意思是,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要谨言慎行。因此,“慎独”得到共产党人的大力提倡。刘少奇对“慎独”进行了通俗的解释,“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是儒家风范的最高境界。“慎独”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修炼成的,必须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必须从私人生活做起,必须从“慎私”做起。“慎私”要求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公务之余要小心谨慎,八小时之外也要坚守廉政防线。公务活动有公众的关注,自然会有约束和顾忌,在私人生活上这些约束和顾忌就少了,更应谨慎小心。能不能做到“慎私”,最直接的体现是如何处理私人关系。私人关系很多,最典型的有以血缘为纽带的关系,比如父母、兄弟、姐妹等;有以地缘为纽带的关系,比如同乡、邻里等;有以感情为纽带的关系,比如朋友、仇人等。

很多先贤都是“慎私”的高手。武则天时期,娄师德问弟弟:“我做到宰相,你又做很高的地方官,人家会嫉妒,怎样才能保全性命呢?”他的弟弟说:“今后,即使有人把口水吐到我脸上,我也不还嘴,擦去就是了。”娄师德说:“这恰是我最担心的。人家唾你,是对你发怒了。如果擦了,说明你不满,人家会更加发怒。应该让唾沫不擦自干。”这就是成语“唾面自干”的来历。娄师德教育弟弟要戒骄戒躁,夹着尾巴做人。东汉时,有人曾受到过杨震的举荐,送给他十金,说夜深人静,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还有个故事流传很广,一个官宦人家为宅基地打官司,写信让在京做官的亲属给地方官打招呼。这个官员写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对方听说,也让了三尺,于是就有了相让胡同。唾面自干、暮夜却金、相让胡同,让我们领略了古人“慎私”的功夫。

我们党有很多“慎私”的楷模。周恩来生前为家人亲属定了“十不准”,包括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来者一律住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等。“十不准”是周总理对亲属的具体要求,更是他严格自律的真实写照。

“慎私”“慎独”最能体现人的素质和修养。“慎私”是“慎独”的阶梯,“慎独”是“慎私”的最高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养成慎始、慎独、慎微的意识”。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在“慎私”和“慎独”上狠下功夫,以前人为榜样,在锤炼个人品格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段落速成模板】

【模板1】

慎独是一种气度,是杨震面临重金时,那铿锵有力的“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如此话语,坚定得无力可撼,这是对生活的彻悟,更是对人生的真诚。

【模板2】

慎独是一种信念,是许衡面对满树香梨时泰然自若的感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即使梨子再怎么好吃,也不能吃,因为它不是自己的,虽然这梨树种在路旁,看似无主,但依旧,我心有主,因为有主,所以心正,因为心正,所以知君子有所为亦有所不为。

【模板3】

慎独是一种哲学。因为慎独,所以身修,因为身修,所以家齐,因为家齐,所以国治,因为国治,才终得以平天下。尧舜者,慎其独也,虽无人在旁,亦恪守礼教,不逾矩,终得以天下仁,桀纣者,凡事依照个人喜恶而定,率天下以暴,终难免亡国。

【模板4】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品行低下的人,独自一人时常做坏事,见到品行好的人便竭力掩饰,那又有什么用呢?素养、品行的高低是一种由内及外体现出来的东西,无法表里如一的小人们,平日里散漫惯了,又怎能伪装成功呢?倒是更让人觉虚伪与造作,而毫无益处。

【模板5】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举案三尺有纲纪,党纪国法并不会因为没人看见而不在场。时刻慎独慎微,才能防止绳从细处断,真正做到“诚于中”“形于外”。

【模板6】

正如《乌合之众》一书所说,“群体中的个人,不过是众多沙粒的一颗,可以被风吹到无论什么地方”。所以,当身处群体中时,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不为“生态”所染、不为“氛围”所乱、不为“情绪”所惑。

【模板7】

《淮南子说山训》曰:“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礼记》有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自古以来,圣人先哲们无不倡导做人要慎独,做到言行合一,心口如一,始终如一,表里一致,有人无人一个样,始终保持应有的本色。

【模板8】

慎独的要义,就是“独”中要有“度”的跟随和“度”的把控。无“度”的“独”会使独处迷失方向,失“度”的“独”能将独处引向错误,过“度”的“独”会将独处推向罪恶的深渊,只有有“度”而又适“度”的“独”,方能使独处生成正能量,生成实实在在的福利。

【模板9】

向上向好向善的人,却是把“独”当作人生最真最实的修炼,看作是自我拷问、自我充电、自我砥砺、自我完善的绝佳机会,将其视为暂时停顿和歇息的港湾,抑或是人生道路的加油站。他们始终“独”而有“慎”、“独”而有“度”。他们的“度”就是公理良心、道德规范、党纪国法,不管有人在与不在、看与不看,都要将其刻进脑海,落实到行动。他们坚信的是“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和“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和“与人为善、见贤思齐”,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心底无私天地宽”。他们所做的一切不是仅为别人所看,而是为了锻造真正的自己,做到上不愧天、下不负地,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始终保有心灵上的井然有序和行为上的举止有度。那些道德模范、德艺双馨、德能齐全者,无一不是如此。

【模板10】

没错,“独”是一个人的世界,是无人监督的空间,不需伪装,也不必迎合,你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你也可以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但独处最能显现一个人的本性,是人性最灵的检测器和最好的试金石。所以,欲磨炼意志完善人格者,不能不慎其独,使其“独”而有“度”;而欲选人用人、观人察人者,不能不观其“独处”,考其“独”时之“度”。此理足为当今治吏者察焉。

【模板11】

“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是儒家风范的最高境界。“慎独”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修炼成的,必须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必须从私人生活做起,必须从“慎私”做起。

【模板12】

很多先贤都是“慎私”的高手。……唾面自干、暮夜却金、相让胡同,让我们领略了古人“慎私”的功夫。

【模板13】

我们党有很多“慎私”的楷模。……“十不准”是周总理对亲属的具体要求,更是他严格自律的真实写照。

【实战演练】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最早见于《礼记》,它说:“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东汉人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对此,刘少奇同志曾解释说,一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

要求: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文体特征鲜明,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例文】

持守

智者说“一花一世界。”佛家云:“一叶一菩提。”人生本来是个奇迹,身处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太需要有心的宁静,去持守一种道德的高尚、精神的富有。

都市繁华,浮生若梦,灯红酒绿,此刻,让我们的心灵回归,屏弃浮生的嘈杂,淡远逐利的喧嚣。或许没有人会给你特别的束缚,而我们应当有自觉的谨慎和人格的守候,生活并不从此就自由放任。

古语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有时会妨碍我们在社会中正确的辨识。在无人监督  的时候,罔顾王法,伸出手去,拿自已不该拿,得自己不当得,古今中外,子孙不绝,大有人在。 虽说伸手之时,的确没有人知,但心灵的尺度失去把持,道德的堤防已经坍塌。

东汉人杨震往东莱郡赴任,路经昌邑县,遇先前己所推荐秀才,现任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拒所赠十斤重金。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面对利益的诱惑,杨震算是持守了高岸的人格,他做了千古慎独的榜样。

生活中,赠金的事,并非总在发生。但这样那样的让我们有所迷失的事儿,是无所不遇。少了父母师长的监管,我们会耐不住寂寞,去打开电脑,在网上作百无聊赖的神聊:我们会守不住清素,去牟取小利,哪怕是不择手段……

有一位心理学教授做了一一个试验:事先在礼堂内藏了录音机,老师领着100多名学生进来坐下,礼堂里十分安静。当所有的老师借故离开后,礼堂里马上沸腾起来。十分钟后,老师返回,打开录音,录音机里充斥着不堪入耳的脏话、粗话!这当然不是说孩子品德有多坏,但至少说明同学们缺乏心灵的持守。

人的故事都是自己来写,这就像掌纹,故事虽然曲折,可终究一度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清代礼部尚书张伯行说:“一丝一粒, 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他随处随时都看重名节,做了一个很能掌握自己的人。我们都有离开父母的那一天,谨慎不苟便是我们人生的标竿。树立人生的标竿,我们才能无时无处不持守。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做人的标准或尺度并不是全由别人来限制你的。它其实是一种来自心灵的自我鞭策。无论尘世喧嚣、也无论人生孤寂,我们都不妨谛听自己心跳的声音,或许,我们不能成为大圣者,但毕竞,可以无悔此生!这样,在世人面前,我们有的,不是欺于暗室的不择手段,也不是乐于苟且的一味钻营;而是一份开朗豁达,一种宁静致远。做定慎独的人生,无怨无悔!

【审题】

需要抓住“慎独”立意。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慎独,其实就是“慎始”,做任何事从开头就要十分谨慎,如果开始时就不谨慎,还怎么能保证有好的结局呢?慎独,其实就是“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当事情结束时,要像开头一样慎重对待。 慎独还需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慎独还需克服源自动物性的“利己”性。写作时可能会出现的不足:审题时可能会因为对“慎独”理解错误而导致跑题,例如将“慎独”理解为“独处”、“独自反省”等等。“独处”只是一种背景,而“慎独”重点是要谈处于这种背景之下要“谨慎不苟”;“独自反省”是“慎独”的一个方面,但重心是言行要“谨慎不苟”,而不仅仅是“反省”。

【参考立意】

(1)慎独,人生的至境;

(2)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3)慎独慎始慎终;

(4)慎独是检验一个人修身养性的试金石。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