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致大海》优质课学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21-11-18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创作特点,把握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清诗歌结构,分析诗中大海的特征,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 3、领悟诗歌主旨,深入领悟诗人通过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所表达的情感。 重点:分析诗中大海的特征 难点: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领悟诗歌主旨。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致大海》通过讴歌大海,抒写了诗人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在沙皇残酷专制统治的现实面前,不屈不挠、追求思想的执着精神。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慌,被沙皇政府放逐到俄国南部任职。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流放外地。临别前夕,诗人登上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怀古伤今,不禁思绪起伏,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激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1837年2月10日),俄国诗人、作家。 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地主家庭。1811年6月,考入皇村学校。1814年7月,诗歌《致诗友》发表在《欧洲通报》上。1817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亚历山大普希金诗集》;7月,完成诗歌《自由颂》,造成一定影响。1819年7月,写出诗歌《乡村》。1820年3月,完成第一部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引起文坛关注。1821年,完成长诗《高加索的俘虏》。1825年,完成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828年,完成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0年,参加《文学报》的编辑工作。1833年10月,完成长诗《青铜骑士》;12月30日,被尼古拉一世任命为宫中低级侍从。1836年10月,完成小说《上尉的女儿》。1837年2月10日,因决斗负伤而死。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节),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 第二部分:(第8-13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 第三部分:(第14-15节),永久怀念大海。 四、导读理解 1.诗人为什么厌烦“凝固的石岸?“岸”又有何象征意义? “石岸”使诗人无法热烈地拥抱大海,整个人“被缚住”了。这些“凝固的石岸”正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它是拘禁诗人的无边的囚牢,它使诗人向往自由的夙愿无法实现。 2.诗人为什么永远不会忘记大海? 在压抑之中,唯有大海没有把诗人“遗忘”。诗人愿意久久倾听大海“黄昏时分的轰响”,欣赏大海“壮观的美色”。 3.《大海》中的“你”是谁?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向“你”告别? “你”指大海,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在诗人看来,大海就是他的朋友。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而宁静,“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骄傲的美闪烁壮观”,仿佛是友人忧郁的絮语,在沉郁地吐诉着心头的哀愁;而波涛汹涌时,惊涛骇浪有如“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得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相通,所以诗人才会将“大海”当成自己可以倾诉的知己,从而与它深情地话别。 4.《致大海》中,诗人为什么要写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 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身上具有不屈服的精神,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这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的结局和自己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 5.在《致大海》中,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倾吐了哪些感受?结合诗人生平的遭际,说一说诗人为什么称大海为“自由的元素”。 (1)《致大海》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对大海的礼赞,有对历史人物的联想,也有个人对海的深沉倾诉,还有告别大海时的惆怅和心灵的震颤,它是一曲大海的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咏叹,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2)它的著名的首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一语道出大海的实质,使大海从此成为人类自由精神的象征。因为诗人生活在一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国度,因为自己的流放命运和备受压抑的人生处境,诗人迫切渴望自由,而大海的辽阔、奔放和桀骜不驯就成为对他的自由精神和意志的召唤,因此诗人会把大海作为“自由的元素”来表现。 6.诗人如此热爱的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你认为象征了什么? 诗人笔下的大海,首先是真实存在的大海,它自由奔放、浩渺无际,黄昏时分无比幽静,脾气发作时席卷一切,它具有自然界中海洋的物质形态和各种特性,在诗中也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种种感受。但诗人笔下的大海,又是被人格化了的大海,被诗人赋予了种种情感和精神,它成为诗人心灵的寄托和对话者,它具有了强烈的象征色彩,它象征着一种自由的意志,象征着一种永远不屈于任何奴役的生命存在。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海风 【法】马拉美 肉体是悲惨的,唉!我读过所有的书籍, 逃遁!逃向那边!我感到鸟儿们醉心 在无名的泡沫和蓝天的中间! 沉入大海的这颗心将一无所恋: 映入眼帘的古老花园, 夜呵!这照耀着洁白无瑕的 空纸上凄凉的灯光, 还有那哺乳婴儿的少妇,都不能将我留下。 我要离去!轮船,摇晃着你的桅樯, 向着一个异国的自然起锚! 烦恼,我受着热望的折磨, 眼前犹自闪现着那挹泪诀别的情景, 也许,桅樯会招来风暴 风暴倾覆了船只, 沉没了桅樯,沉没了桅樯,又不见肥沃的岛屿…… 然而,我的心啊,倾听着水手的歌! 1.诗人为什么说“肉体是悲惨的”?从诗中可以找到答案吗? 2.诗人为什么要“逃”? 3.“水手的歌”象征着什么?它对诗人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 1.“唉!我读过所有的书籍”,阐明了诗人得出这样的认识的原因。书籍开启了他的心智,书籍中飞翔着的思想、精神像鸟儿般自由,而人却要受到肉体的限制,肉体像牢笼一般囚禁着人的灵性、人的思想。在灵性与肉体的争斗、撕扯之中,诗人愈加感到肉体是悲惨的。 2.现实生活中的诱惑太多,“古老花园”“空纸上凄凉的灯光”“哺乳婴儿的少妇”,象征着内容丰富的现实生活,有宁静,有温馨,有优愁,又充满各种矛盾,所以诗人要“逃”。 3.“水手的歌”象征的是自由、狂野、无拘无束、强悍、无限的希望和诱惑。它是诗中的“我”离开现实、逃向那边的动力和依托。 解析: 1.诗歌的第一行“肉体是悲惨的,唉!我读过所有的书籍”提示了解答本题的关键,即“书籍”里有什么让“我”感到“肉体是悲惨的”。 2.诗人身处“这边”,却要逃向“那边”,说明“那边”和“这边”肯定有明显的不同,因此,概括出“这边”让诗人“逃”的原因即可。 3.诗歌中说:“然而,我的心啊,倾听着水手的歌!”很明显“水手的歌”对“我”有一种极大的吸引力。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