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1-11-08 手机版 | ||||
【教学设想】 鲁迅曾从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上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文学价值,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其史学价值则有不同观点。其中不乏有班固、干宝、刘知几、黄震、胡适等大家,而刘知几在《史通》中的评价较具代表性,姑录于下:“至于屈原《离骚》辞,称遇渔夫于江渚;宋玉《高唐赋》云梦神女于阳台。夫言并文章,句结音韵。以兹叙事,足验凭虚。而司马迁、习凿齿之徒,皆采为逸事,编诸史籍,疑误后学,不其甚邪。”这是对《史记》的真实性进行质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历史文献中第一个详细叙述屈原生平事迹的,在司马迁之前的文献中鲜见对屈原事迹的记载。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司马迁写作《屈原列传》的依据是什么?其真实性到底如何?本节课的目的是以《屈原列传》为例,分析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方法.探究其写作《屈原列传》的真实性,以及为屈原作传的原因。 【教学目标】 1. 研读文本,理解司马迁写作人物传记的方法。 2. 研读、体悟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布置预习】 1.重点预习课文《屈原列传》第三小节、屈原与渔父对话部分和最后一节。大致了解并概括文章其他部分的内容。 2.回顾《〈离骚〉节选》,写下你的“屈原印象”。 【教学过程】 —、导入 1922年,胡适发表《读楚辞》一文,认为“屈原是一种复合物,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与黄帝、周公同类,与希腊的荷马同类”,并指出集中于屈原身上的相关事迹很有可能只是后世的一种想象与附会。因为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较少,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次对屈原生平做详细记载,而司马迁的时代与屈原的时代有一段距离,因而怀疑其真实性也是有一定理由的。今天我们以《屈原列传》为例,来探一探其真实性到底如何。 二、阅读文本,探讨作传之法 1. 司马迁在为屈原作传时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包括司马迁的寻访与阅读等。 PPT: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见贾生吊之”。 明确:司马迁书写《屈原列传》获取资料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为直接资料,即阅读屈原所写相关文章并实地踏访屈原沉江之地;二为间接资料,即贾谊所写相关文章。从写作人物传记角度来说,直接资料的权威性要高于间接资料。 2. 司马迁获取的直接资料非常有限,他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料的呢? 提示:找出文中与这些直接资料有关内容。如司马迁对于《离骚》的评点,对于《渔父》的引用。 明确:司马迁读屈原作品之后“悲其志”;“观屈原所自沉渊”后,“垂涕”,“想见其为人”;见“贾生吊之”后,“怪”屈原,“爽然自失”。司马迁获取的直接资料有限,因而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加入了大量的议论。 3.孔子的“述而不作”曾被奉为写作历史著作的圭臬。作为一位史学家,司马迁为何在《史记》中加入大量议论? 提示:从司马迁作传的依据和屈原的身份两个方面去思考分析。 明确:原因有两个:一是司马迁所能见到的关于屈原生平的资料有限,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填白”;二是司马迁写作所依据的是屈原的作品,而文学作品有其“隐晦性”,要揭开这层面纱必然要加入作者的议论,这样隐藏在其作品中的屈原的形象方可显现。所以司马迁在写《屈原列传》时采用的是“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即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 三、研读文本,追因探源 在屈原的一系列作品中,司马迁重点介绍评价了《离骚》,认为《离骚》是最能“代表”屈原的。下面我们看看司马迁是如何介绍、分析《离骚》的。 (一) 这一小节主要分几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的? 明确:分三层。写作缘由、内容特色、伟大人格。 (二) 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找出文中有关内容,进行概括归纳。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PPT: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明确: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随文巩固重点词义:“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三)分析“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的历史事件。 1. 屈原周围的“王”“谗谄”“邪曲”分别指谁? “不聪” “蔽明”“害公”“不容”又分别指哪些具体事件? 提示:结合文中其他段落的内容.找出原文语句,梳理出相关的人物与事件。 明确:“王”指楚怀王、顷襄王;“谗谄者”指上官大夫、子兰;“邪曲者”指靳尚、郑袖;“不聪”指“王怒而疏屈平”;“蔽明”指“谗之”;“害公”指“复释去张仪,竟死于秦”;“不容”指“争宠而心害其能” “怒而疏屈平”“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2. 司马迁用一个“穷”字来概括屈原的处境,这里的“穷”做何解释? PPT展示“穷”的解释及例句。 ① 阻塞不通。与“通”相对。引申为"走投无路”。 ② 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 ③ 生活困难。 ④ 穷尽、完结。 ⑤ 穷究,追究到底。 例句:日暮途穷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则独善其身不忍穷竟其事…… 明确:从文中屈原的“疾”与“怨”中可以想见他处境困厄。 3. 同学们已学习过《离骚》,你同意司马迁的分析吗?在《离骚》中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屈原? (此为开放型问题,学生可各言尔志。) 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以基本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司马迁对《离骚》的分析是合理的,可以成为支持《屈原列传》真实性的一个依据。 五、 深入文本,见其为人 (一)我们来看另一处直接资料,关于屈原与渔父的对话(PPT略)。 1. 这段对话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对《屈原列传》的真实性存疑。 2. 为什么司马迁明知会有人对真实性存疑却依旧采用了这则材料? 明确:《渔父》中“举世”“众人”与“我”之间,这种“多”与“少”的对比,表现了屈原的“穷”之境况,而这与《离骚》所表现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 小结:真实是有不同维度的,基本层面是“事实的真实”,即确实发生,有明确依据;更高层面则为“想象的真实”,也许没有明确的依据,但通过历史学家的严密推导,是能够成立的。作为一位历史学家.不仅要做一位记录者,更要做一名开拓者;作为读者,我们需要知道的不仅仅是既定事实,更希望历史研究者引领我们能够探索未知的领域。这才是历史学的奥秘.也是历史学家的魅力所在。 六、 寻幽探微,由人及己 《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是在每篇之后都有一段“太史公曰”,代表司马迁对传主的态度,请同学们齐读《屈原列传》最后一小节,思考:司马迁对屈原是什么态度?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学生的回答:同情、惋惜、肯定、惺惺相惜…… 明确: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写作《屈原贾生列传》时,其内心可谓百感交集,似乎不是一位客观叙述者应持有的态度,他把屈原贾生两人合在一起写,是基于两人才情与命运的相似。其中,也不乏他对这一类人的同情,由此及彼,想到自身的遭际,有惺惺相惜之感,故而倾注了个人的丰富情感。 课堂总结:胡适说屈原是“箭垛”式的人物, 甚确,我们人人都可以在他那里映射出心中所想;但由此否定屈原在历史上的真实性未必恰当,“箭垛” 一词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阐释空间,也增添了一份接近真实的可能性。“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精神的屈原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庇荫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力量。 七、课后阅读,拓展深化 课后阅读鲍鹏山《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一文,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