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指瑕(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阿南 (重庆)戴盛江 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新编高中语文(人教版试用必修本)第一册,存在几个知识性的问题,在此提出商榷。 1.《勾践灭吴》中“而摩厉之于义”一句注释“摩厉”为“同‘磨砺’,切蹉,磨练”,其中“蹉”为“磋”之别字,应改为“切磋”。 2.《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注释“能水”为“指游水。能,动词”。这注释不准确,“能”应为“擅长”之义,“水”应为“游水”之义。“能水”应译为“擅长游水”。这样讲,也符合上下文的行文特点。 3.《逍遥游》中“汤之问棘也是已”一句,注释“是已”为“即此”。注释错误,应注释为:“是已,这样罢了。是,代词,这样;已,罢了。” 4.《逍遥游》中“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一句,注释为“(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其中,“此”就是指代“列子乘风”这件事,所以,“列子乘风”的括号应去掉。 5.《鸿门宴》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句,注释“王之”为“做关中王。之,指代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带”。编者把这里的“王”讲为名动用法,即“做君王”;这里的“之”代“关中地带”。可同一套教材的第二册第104页讲使动用法时是这样讲的:“名词偶尔也有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鸿门宴》)”。显然,这里把“王”讲为使动用法,意即“使……为王”,这里的“之”指代“先破秦入咸阳者”。像这样,同一套教材前后讲法不一致,实在不应该。虽然两种讲法都有道理,但只能留其一。 6.《鸿门宴》附录之《司马迁与〈史记〉》一文中引文的语序有误:“他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被后人誉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应改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人”显然是指鲁迅。鲁迅在他的文学史专著《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而且,既然引文用了引号,就应该准确无误地引用原文。更何况,以《史记》本身的价值来看,它首先是作为一部历史巨著——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闻名于世的。至于它的文学价值,那只是其次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该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兰亭集序》中“一觞一咏”的注释不准确。教材注为“喝点酒,作点诗。”这样注释,既没准确讲出其文本意义,也没讲出其情境意义,因此它没有讲出“一……一……”所描绘的诗化场面:“一边……一边……”。整句的意思是:“一边饮酒,一边作诗,”这就正是作者所描绘的作者一行人“亦足以畅叙幽情”之诗境、情态,即描绘的是过程。而“喝点酒,作点诗”是生硬地叙其结果,怎能表达出作者一行文人墨客的闲情逸志呢?所以,“一觞一咏”应讲为“一边饮酒,一边作诗。” 本文载《语文教学通讯·B刊》2001年第22期 作者邮箱: jds825@163.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