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参赛学案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1-10-09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一、预习导学

(一)阅读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诗仙)杜(诗圣)”,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写作背景:

李白年轻时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蜀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朝气蓬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有一番景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 结合资料及词典,解释下列词语。

渡远荆门外(         )       来从楚国游(        )(         )

江入 大荒流(        )(          )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           ) 

3、熟读全诗,借助翻译书理解句意,把你理解的句意写在诗句的右面,掌握诗歌大意。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课堂研讨,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1、这是一首送别诗,谁在送作者?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赏析“随”、“入”的妙处。

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随”字将地形地势的变化真切的表现出来,化静为动,给人以空间感、流动感。“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三、巩固训练:

1、渡远荆门外(         )       来从楚国游(        )(         )

江入 大荒流(        )       仍怜故乡水(           )  

2、这首诗一共四联,首联交代了                           ,颔联和颈联写出了沿途看到的                        景色。尾联抒发了                       。

3、诗歌交代了远渡地点和此行目的的句子是:              ,               。

用拟人手法表达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运用化静为动的写法,写出了诗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所看到的壮阔景色,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的诗句是:____            ____,____             ____。从俯仰两个视觉角度描写长江奇丽景色的诗句是:                  ,                   。

四、中考链接。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赏析《渡荆门送别》有误的一项是(   D   )

A.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B.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C.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 

D.“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由之前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亲朋好友都来欢送我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3、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说说你的理解。

“随”字将地形地势的变化真切的表现出来,化静为动,给人以空间感、流动感。“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4、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壮丽的景色。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事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5、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这两句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两句中的第二字练得好。“随”字,以动衬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直接地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5、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译文:

使至塞上  

1、 单人独乘,轻车简从,到边疆去慰问、察看,我身为使者路过居延。 

2、随风飘飞的蓬草,飘过边塞,振翅北飞的归雁,又进入了胡人居住的地方。 

3、在浩瀚无际的沙漠中,烽火台上燃起的一股浓烟直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村着落日的残红。  

4、在萧关遇上侦察骑兵,报告唐军统帅就在燕然这边防前线上大破敌军。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