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优质课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1-09-27 手机版 | ||||
▲《孔雀东南飞》全诗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在全部中国古代诗歌中,它的字数仅次于《离骚》,是叙事诗中最长的,明朝王世贞曾称它为“长诗之圣”,清朝沈德潜说它是“古今第一首长诗”。在这样宏伟的篇幅中,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伟大诗人描写了发生在汉末当时的一个婚姻悲剧。在思想内容上,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主张婚姻自主、反封建家长制度的文学作品,这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在艺术成就上,它创造了我国古代第一个堪称典型人物的艺术形象刘兰芝, 这在文学史上也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乐府 ▲◎序:诗前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1段比兴,引子:诗歌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A.这是托物起兴手法,引起下文。B.兼用比,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别离失散。C.孔雀徘徊反顾,营造缠绵、哀怨的氛围,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 ▲2段,自请谴归,开端:兰芝在自请遣归的陈辞中自述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其意何在?用了一种什么手法?【 此处使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意在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教和 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她“女行无偏斜”,婆婆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从以上可以见出这是一个非常漂亮聪明勤劳善良的女子,完全符合古代女子的德性才貌的标准。但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女人,为什么却偏偏会被休掉呢? ▲3—12段,夫妻誓别,发展:◎3段,焦仲卿在为刘兰芝求情,理由?有三:一是能娶到刘兰芝这样的妻子已经是我的福气了。二是刘兰芝过门才不过两三年。三是刘兰芝多才多艺,勤劳孝顺,行无偏差。4段,焦母讲述了休弃刘兰芝的理由:“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5段,焦仲卿明确向母亲表示:没有刘兰芝,他将永不再娶。在这样的誓言里可以见出焦仲卿对刘兰芝的深情。6段,焦母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这句话潜台词的背后隐含着一个信息:焦仲卿从来不敢违逆母亲的意愿,现在居然敢为了媳妇和母亲顶嘴争执,大逆不道。焦仲卿愈表现出对刘的爱,焦母愈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于是就愈暴跳如雷,其背后是爱—一种寡母对独生儿子独占的爱。焦母在对话里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蛮横无理,独断专行。 7段,焦仲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多情又懦弱、愚孝的男子】 8段,刘兰芝的说法:“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在二人说话里,有一个关键词:“自专由”,也就是自作主张之意。但是二人说法矛盾,究竟谁是谁非呢? 9段,在兰芝离开焦家时,诗中特意写她的晨起严妆。其作用是什么?【不仅巧妙地对兰芝的美作了必要的补叙,为下文县令和太守的两度求婚作了张本,而且有力地突出了兰芝那种冷静、镇定、外柔内刚、不卑不亢的性格。(运用了夸张、渲染的手法)】 10段,此处写兰芝与婆婆告别,用了语言描写,表现了兰芝怎样的性格?【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小姑的告别表现了兰芝怎样的性格?【倔强、善良、对小姑的依依不舍的深情】 ▲13—21段,兰芝抗婚,再发展:13段,诗中有两段诗句几乎完全一样,简析这种繁笔(不厌其烦,细加描述)的作用。【在第⑵段和第⒀段。突出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是个本应无所指责的好媳妇。为下文的被遣作铺垫。】 19段,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兰芝的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计何不量”足见他的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表现他的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21段,诗中用了较多的笔墨写了太守迎娶的排场,作用何在?【突出表现兰芝形貌美,人品好(不慕荣华富贵,爱情专一),反衬其悲剧命运,加剧悲剧气氛。】 25段,焦仲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表现焦仲卿因不了解情况,对刘兰芝有误解;但“磐石”句也表达了他对爱情的忠贞】诗中两次把仲卿比作磐石其意义一样吗?【不一样。第一次是刘兰芝说的,表现她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以此反过来责问兰芝改变初衷,表现他对爱情和誓言的忠贞。加重了悲剧色彩。】 26段,刘兰芝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兰芝通情达理,深知自己和仲卿同是被压迫的人,她理解仲卿的痛苦,表现出宽大的胸怀,也显示了忠贞、坚强的品格。用语平淡,含意丰富,令读者深思】 ▲22—31段,双双殉情,高潮,结局: ▲33段,告诫后人,尾声:体会“鸡头凤尾”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南飞孔雀的徘徊之后感,还是松柏梧桐的交枝接叶、成对鸳鸯相向和鸣的难舍难分之后情,都不再是那种简单的,仅仅用作起兴、比喻或象征的独立存在的客体了,而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甚至连作者的感悟也是那样和谐地融了进去。这样,作者的情感,男女主角的情感和外物(孔雀、松柏、梧桐、鸳鸯等)的情感相互交融,到了三位一体的程度。这些外物本身的艺术形象是完整的,但更重要的在于它作为所赖以寄托内容的艺术形象,与内容的关系是那样密切、和谐,那样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思想内容与感情。这就好比(屈原)雷电公布一场的情况了,实际上达到了一种“物我同化”的艺术效果。这种“物我同化”,对作品的主题起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深化作用。它使广大读者像作者、作品的主角以及作品中的孔雀、鸳鸯、松柏、梧桐一样,深深地憎恶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度,笃厚地同情与赞颂对封建社会的叛逆与斗争的精神,热烈地去追求那理想的生活。可见,《孔雀东南飞》的比兴开头与象征性结尾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已经到了“意在笔先,神于言外”的“物我同化”阶段。因此说“物我同化式托物起兴的‘鸡头’和物我同化式富有象征意义的‘凤尾’乃是《孔雀东南飞》叙事结构上的显著特色”。 ▲人物性格?◎ 刘兰芝【忠贞、善良、漂亮、有才、勤劳、反抗精神、通情理、自尊;外柔内刚, 自有主意, 不为威迫所屈, 不为荣华所动; 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刚性】 焦仲卿,懦弱、孝、痴情、反抗精神◎ ▲艺术手法?比、兴:托物起兴的开头;磐石,蒲苇设喻;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既寄托了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愿望, 也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礼教的抗议、嘲弄;以枝叶的相交与鸳鸯的和鸣,,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 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将作者的情感,男女主角的情感和外物(孔雀、松柏、梧桐、鸳鸯等)的情感相互交融,达到了一种“物我同化”的艺术效果。 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楚辞》中“ 赋” 的表现手法, 铺陈描写也很突出。如诗的开头,突出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 应作互文看, 交叉表达。 ※对于《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大多把悲剧主要原因归结到焦母和刘兄身上,认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度赋予他们迫害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权利,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如果《孔》诗主要是反抗和迫害的关系,那么也就不可能时过千年还是那么辉煌。应当承认,《孔》诗是根据生活原形,经过艺术创作,再经过民间或文人润色逐步形成的作品,它是文学的,也是历史的文化的,因此,它的悲剧原因也是多元的。请同学们在对这首诗的整体把握和对情节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调动我们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分析一下《孔雀东南飞》有哪些悲剧原因? 社会的悲剧说:《孔》诗舞台上活动的人物众多,焦家有仲卿、焦母,刘家有刘母、刘兄,兰芝以外还有邻家女、媒人、县丞、县令、主簿、三郎、府君,以及从人四五百,这些人或贵或贱,或富或穷,构成人物活动、悲剧形成的社会环境。在如此众多的不同身份的人物中,找不出一个诚心帮助与理解焦刘婚姻或维持婚姻的人物,不能不说焦刘的悲剧是一个社会的悲剧。惟一能与他们默契沟通的,是耐人寻味的马匹(仲卿坐骑):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爱的贫困说:刘兰芝生来就缺乏爱,从君开始到公姥,兰芝都没有得到应该享有的爱,爱的贫乏使她产生了君家妇难为的想法,这是悲剧的开始,也是悲剧的原因。在夫妻之爱上,焦仲卿没有给刘兰芝多少情。“共事二三年”“守节情不移”“相见常日稀”,他忠于职守,一心搏斗在仕途之上,兰芝倍受冷落,不是一般的委屈。在兰芝被休时,以物留作遗施,称“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还是存在着爱的企盼。而焦仲卿提供给兰芝的只是一些毫无把握的空头许诺。兰芝受到逼婚之困时只得到他“贺卿得高迁”的讽刺和“吾独向黄泉”的死亡引诱。在婆媳之分上,焦母和兰芝不相能,原因复杂,兰芝也不是没有责任,她与小姑子关系不错,她“夜夜不得息”固然很辛苦,但并没有说悉心侍公姥,可见她二三年还未进入家庭角色,也未尽为子媳之孝道。儿子不在身边,儿媳如同陌生,当然使焦母倍增凄凉之情。她对兰芝不满,仅是“吾意久怀忿”,强忍着不满和痛苦,并没有向兰芝全力倾泄。兰芝二三年未能生育,毕竟没有给家庭带来天伦之乐。仲卿夫妇双亡,只留下孤老的焦母,她是最苦的一位,她也是悲剧人物。在与娘家关系上,首先是刘母大拊掌放诞的动作,然后是系列责问,但顷刻之后刘母便女言是听了。在封建礼教为规范的时代,母女权威关系已经倒置, “岂敢”也是兰芝昔作女儿时养成的习惯,那么兰芝的“任专”无疑在娘家已经形成,她和焦母的争执显然是顺水推舟的事。刘母的无主见、娇惯和放诞是培育兰芝反抗性格的温床,同样也造就了性暴如雷的刘兄,兰芝的母兄不同的性格和相反的态度是兰芝自杀的直接原因。可见,兰芝生来就缺乏爱,无论是自然之爱还是理性之爱皆异常的贫乏,因此悲剧的发生也就势在必然。 受教育太迟说:先秦以来,男尊女卑已形成社会传统。汉代刘向编有《列女传》,从儒家的立场出发,强调女子的教训,大致可称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女子教训书。东汉的班昭写作了宣扬男尊女卑的《女诫》,解释了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之义,此书影响了中国妇女观长达两千多年。两本书都言女子之教从八岁起,兰芝十三教育方才开始,已属太迟。并且所谓刘兰芝的教育、教养显然与当时的女性教育思想格格不入,也就难怪她为世所不容了。 早婚的习俗说:汉以前的中国人结婚年龄普遍很早,女子一般十五岁就可以议婚嫁人了。《勾践灭吴》写越王勾践对男子二十,女子十七以上不嫁娶者处罚其父母,刘兰芝十七为君妇,也就是早婚习俗下应该处罚的年龄。所以焦母的话叫“十七遣汝嫁”,一个“遣”字包含着不情愿又不得已。这也说明兰芝对婚姻本身就心理准备不足,由自由放纵到为人妇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必然难以承受,所以心中常苦悲也是正常现象,与公慕对立也就毫不奇怪。再说,拖到“过时”的年龄才嫁人也会引起婆家和社会的贱视,这大约也是彼此难能的原因之一。 家庭不平等说:从诗中可以看出,焦刘两家的婚姻是一个畸形的婚姻。汉魏之际,人们非常重视门阀,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看刘兰芝的穿着非常华贵,娘家闺房也不寻常,住房是青庐,还有清池,可见是庄园式,刘家无疑是非常富贵。而焦家却显贫寒。新媳妇整日地劳累,并无什么精神或物质的享受,独生子不过是一般的“小吏”。仲卿要自杀时,焦母非常痛心:“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焦母的大家子是她贱视兰芝及其富有的牢笼,所以兰芝在她眼里没有文化的光辉,只是贱媳,因此,安排她从事繁重的家庭劳动。兰芝也嘲弄焦家的虚伪和空名,“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在汉魏时代,女子改嫁根本算不上违反礼教。如兰芝被休回家,提亲的人络绎不绝;如蔡文姬被曹操接回来又改嫁给屯田都尉董祀。还有在“程朱”理学兴起之前,贞烈女的事迹也不过寥寥,而理学兴起之后,全国各地大兴牌坊,可见礼教的真正危害是在北宋之后。那么文章篇末说“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是想告诫人们什么呢?或者说,人物角色错位背后的思想渊源到底是什么呢? 造成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其实在于作品中的人物角色错位。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我们知道,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而确立了儒家的法统地位。而儒家思想的“深入民心”,确是一段漫长的历程。汉武帝后,汉朝进入了一个相对动荡的历史时期,在文化思想建设上也无多大建树。更何况,系统提出封建礼教思想并成熟的时期是远在汉后的北宋时期,朱熹等人提出“理学”,封建礼教才真正成为套在人民身上的重重枷锁。因此,如果说焦母在家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化身,那么为何也同样是寡妇的刘兰芝的母亲却显得唯唯诺诺,体现不出封建家长的权威,而刘兰芝的兄长成了一家之主。在“三从四德”中有“夫死从子”这一条,既然刘母听从儿子,那为何焦母不能听从焦仲卿呢?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礼教说”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因此,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我们同情;但作为焦母,她老年丧子,同样也值得同情。而造成人物悲剧的根源其实是人物的角色错位。 (一)仲卿:儿子与丈夫的角色错位 焦仲卿作为焦家的唯一男子,既是儿子,又是丈夫。但是他的角色错位在于他既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也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作为庐江府的一个小官员,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即使家中发生变故,刘兰芝被遣回家,也是“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还归,还必相迎娶”。兰芝答应太守家的婚事,他听到这个消息,也是“因求假暂归”,“暂归”而已。焦仲卿因为自己是“仕宦于台阁”的“大家子”,有他自己的远大目标,一个小小的庐江府小吏是远远不能达到他的理想要求的。因而他尽职尽忠,希望仕途升迁乃至飞黄腾达,这才是他一心关注的焦点。因此他和刘兰芝虽然说是“共事二三年”,却使兰芝留守空房“相见常日稀”“心中常苦悲”,使兰芝有苦无法向他诉说,也使焦母有怨无法向他表达。刘兰芝和婆婆缺少沟通、交流,正是由于焦仲卿的角色错位而使这个家庭缺少了一个调停者,缺少了一种“润滑剂”,使婆媳之间的矛盾由隐藏而公开,“吾意久怀恨”(焦母),“君家妇难为”(兰芝),最终无法调和,从而导致悲剧。 (二)兰芝:媳妇与女佣的角色错位 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在兰芝的身上有着太多的完美,她美丽、勤劳、聪明、善良,知书答礼、刚强不屈,集中了我国古代妇女的一切优点。她与焦仲卿相亲相爱,情深似海,是世界上少有的好妻子,她关心婆婆,下伴小姑,是世界上少有的好媳妇,但就是这么好的一个女子,竟然被婆婆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被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那么造成这种认识的偏差或者说兰芝的悲剧只能在于,刘兰芝可能是一个能干的女佣,但决不是一个乖巧的媳妇。 焦家是官宦人家,“仕宦于台阁”,不能说是大户人家,至少也是家底殷实,家中也不缺吃少穿,而刘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整天坐在织机旁织布,虽然说能干,但吃力不讨好。问题是焦家缺少她这几匹织布钱吗?因此,焦母认为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正是因为兰芝缺少了对婆婆的尊重,对婆婆的嘘寒问暖,对婆婆的“早请示,晚汇报”。所以兰芝虽然能干,但她扮演的是一个佣人的角色,而不是一个乖巧媳妇的角色。 文章两次提到焦母说“东家有贤女”,兰芝如此辛苦能干,却连“贤女”的要求都达不到,反而招来焦母的反感,活活拆散这对恩爱夫妻,这说明兰芝的悲剧就是由于兰芝的角色错位而造成的。 朱丹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