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无不为——温儒敏解读乡土中国(九)无为政治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2021-09-05 手机版


【作品简介】

《乡土中国》根据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讲的“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整理而成,于1948年首次出版。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无为政治》选自第十章,本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基层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

原文解析

无为政治

①论权力的人多少可以分成两派,两种看法: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冲突的一方面,另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合作的一方面;两者各有偏重,所看到的不免也各有不同的地方。

②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的,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在上的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发施号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权力,依这种观点说,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冲突的性质并没有消弭,但是武力的阶段过去了,被支配的一方面已认了输,屈服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于是两方面的关系中发生了权力。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从这种观点上看去,政府、甚至国家组织,如果握有这种权力的,是统治者的工具。跟下去还可以说,政府、甚至国家组织,只存在于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如果有一天“阶级斗争”的问题解决了,社会上不分阶级了,政府、甚至国家组织,都会像秋风里的梧桐叶一般自己凋谢落地。——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横暴权力。

界定“横暴权力”,作者认为“横暴权力”是从社会冲突中产生的,具有压迫性、不平等性。封建社会中专制皇权是横暴权力的典型,最早的大泽乡农民起义是对秦王朝横暴权力的反抗;近代史上著名的京汉铁路大罢工,是工人阶层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横暴权力的抗争。

③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眼的,却看到权力的另一性质。社会分工的结果使得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分工对于每个人都有利的,因为这是经济的基础,人可以较少劳力得到较多收获;劳力是成本,是痛苦的,人靠了分工,减轻了生活担子,增加了享受。享受固然是人所乐从的,但贪了这种便宜,每个人都不能自足了,不能独善其身,不能不管“闲事”,因为如果别人不好好地安于其位地做他所分的工作,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这时,为了自己,不能不干涉人家了。同样的,自己如果不尽其分,也会影响人家,受着人家的干涉。这样发生了权利和义务,从干涉别人一方面说是权利,从自己接受人家的干涉一方面说是义务。各人有维持各人的工作、维持各人可以互相监督的责任。没有人可以“任意”依自己高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可是这有什么保障呢?如果有人不遵守怎么办呢?这里发生共同授予的权力了。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社会分工愈复杂,这权力也愈扩大。如果不愿意受这种权力的限制,只有回到“不求人”的境界里去做鲁滨逊,那时才真的顶天立地。不然,也得“小国寡民”以减少权力。再说得清楚些,得抛弃经济利益,不讲享受,像人猿泰山一般回到原始生活水准上去。不然的话,这种权力也总解脱不了。——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同意权力。

界定“同意权力”,作者认为“同意权力”是从社会合作中产生的,是自愿的,包含契约精神。契约下的关系是平等的,互相负有权利和义务,所以同意权力孕育出的是民主。《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时,应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当教师把和学生商量作为开展教学、班级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前提,那么就教师将教化权力转化为了同意权力,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老师就是其中的代表。

④这两种看法都是有根据的,并不冲突的,因为在人类社会里这两种权力都存在,而且在事实层里,统治者、所谓政府,总同时代表着这两种权力,不过是配合的成分上有不同。原因是社会分化不容易,至少以已往的历史说,只有合作而没有冲突。这两种过程常是互相交割,错综混合,冲突里有合作,合作里有冲突,不很单纯的。所以上面两种性质的权力是概念上的区别,不常是事实上的区分。我们如果要明白一个社区的权力结构不能不从这两种权力怎样配合上去分析。有的社区偏重在这方面,有的社区偏重在那方面;而且更可以在一社区中,某些人间发生那一种权力关系,某些人间发生另一种权力关系。譬如说美国,表面上是偏重同意权力的,但是种族之间,事实上,却依旧是横暴权力在发生作用。

两种权力结构观仅在概念上有区别,在事实上并不能做区分,两者是共存的。例如教师行使教化权力时,使用专制型的风格,不允许学生提要求、有异议,此时教化权力便行使为横暴权力。教师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教学行为又符合了同意权力的要求。

⑤有人觉得权力本身是具有引诱力的,人有“权力的饥饿”。这种看法忽略了权力的工具性。人也许因为某种心理变态可能发生单纯的支配欲或所谓sadism(残酷的嗜好),但这究竟不是正常。人们喜欢的是从权力得到的利益。如果握在手上的权力并不能得到利益,或是利益可以不必握有权力也能得到的话,权力引诱也就不会太强烈。譬如英国有一次民意测验,愿意自己孩子将来做议员或阁员的人的比例很低。在英国做议员或做阁员的人薪水虽低,还是有着社会荣誉的报酬,大多数的人对此尚且并无急于攀登之意,如果连荣誉都不给的话,使用权力的人真成为公仆时,恐怕世界上许由务光之类的人物也将不足为奇了。(许由、务光等传说中的高士,都推却了君主的传位。)

⑥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在同意权力下,握有权力者并不是为了要保障自身特殊的利益,所以社会上必须用荣誉和高薪来延揽。至于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他们的地位不能是没有目的的,而所具的目的也很难想象不是经济的。我们很可以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经济利益可得,横暴权力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之也不易发生。

权力极具吸引力的原因在于经济利益。美国总统的退休金仅达中产阶级收入水平,但他们参加商业活动获得的收入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卸任后的小布什总统的自传版权总收入超过了1000万美元。本在任期内欠下1600万美元的克林顿总统,卸任后第一年靠在国内外的演讲就赚了近1340万美元。

⑦甲团体想用权力来统治乙团体以谋得经济利益,必须有一前提:就是乙团体的存在可以供给这项利益;说得更明白一些,乙团体的生产量必须能超过他的消费量,然后有一些剩余去引诱甲团体来征服他。这是极重要的。一个只有生产他生存必需的消费品的人并没有资格做奴隶的。我说这话意思是想指出农业社会中横暴权力的限制。在广西瑶山里调查时,我常见到汉人侵占瑶人的土地,而并不征服瑶人来做奴隶。原因当然很多,但主要的一个,依我看来,是土地太贫乏,而种水田的瑶人,并不肯降低生活程度,做汉人的佃户。如果瑶人打不过汉人,他们就放弃土地搬到别处去。在农业民族的争斗中,最主要的方式是把土著赶走而占据他们的土地自己来耕种。尤其在人口已经很多,劳力可以自足,土地利用已到了边际的时候更是如此。我们读历史,常常可以找到“坑卒几万人”之类的记录,至于见人便杀的流寇,一直到不久之前还是可能遭遇的经验。这种情形大概不是工业性的侵略权力所能了解的。

费教授指出,农业社会不具备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侵略性。中国封建帝王侵略外族获胜的结果通常是确立宗藩关系,实行朝贡制度。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出现过大英帝国式的对外殖民扩张。自明初琉球接受中国册封,两国间的宗藩关系持续了五百多年。从西汉开始,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就是中国的藩属国。明洪武元年,朱元璋遣使至朝鲜赐玺书,确立了两国间的宗藩关系。

⑧我并不是说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基础上并不能建立横暴权力。相反的,我们常见这种社会是皇权的发祥地,那是因为乡土社会并不是一个富于抵抗能力的组织。农业民族受游牧民族的侵略是历史上不断的记录。这是不错的,东方的农业平原正是帝国的领域,但是农业的帝国主义是虚弱的,因为皇权并不能滋长壮健,能支配强大的横暴权力的基础不足,农业的剩余跟着人口增加而日减,和平又给人口增加的机会。

⑨为了皇权自身的维持,在历史的经验中,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

封建时期,皇权实施“横暴权力”与农业社会的发展相悖。《左传》中记载“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商纣王被灭不仅在于他穷奢极欲的做派,也有他连年征战外族、消耗国力的原因。

⑩横暴权力有着这个经济的拘束,于是在天高皇帝远的距离下,把乡土社会中人民切身的公事让给了同意权力去活动了。可是同意权力却有着一套经济条件的限制。依我在上面所说的,同意权力是分工体系的产物。分工体系发达,这种权力才能跟着扩大。乡土社会是个小农经济。在经济上每个农家,除了盐铁之外,必要时很可关门自给。于是我们很可以想象同意权力的范围也可以小到“关门”的程度。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裁”,但是除了自己不想持续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同意权力”在社会分工合作的基础上产生,这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相悖,因此,专制的王权并没有渗入到中国基层乡土社会中。基于薄弱的农业帝国主义滋生不出强大的“横暴权力”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滋养不了“同意权力”两方面的原因,“无为政治”便成为乡土社会的实质权力形态。

思维串联

注:思维导图梳理的不仅是文本的内容,也是作者论证“无为政治”这一观点的逻辑思路。

能力测评

1.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乡土中国》全书共有14章,其中有四章论述的是乡土社会的治理状态,分别是、            、            、            。 

2.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横暴权力”是基于社会冲突定义的权力,如果冲突得到解决,那么上下级就能和平相处,达到平衡的状态。

B.为实现社会合作,人与人之间达成契约,互相产生权利和义务,共同授予权力,这种权力称为“同意权力”。

C.在实际的社区权力结构中,“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总是交替出现,逐次演绎成社会的权力结构形式。

D.权力之所以吸引人,主要是由于权力中心掌握着经济利益,没有人会追逐仅仅赋予了社会荣誉的权力。

3.下列对原文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定义“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对不同的社会权力结构进行了归纳,深刻分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权力关系。

B.作者用英国民意测验和历史上贤人志士的例子,论证虽然权力的诱惑力在于其背后的经济利益,但还是有人不为利益所动,追求服务于众的理想。

C.作者用打比方和事实举例的方式论述了权力对人们的吸引力来自其附带的经济利益,瑶人没有被汉化正是因为让渡权力的同时要让渡经济利益。

D.作者首先对权力类型进行界定,并通过讨论权力所具有的经济利益的性质,分析了“无为政治”成为乡土社会治理状态的缘由。

4.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谈谈你对“社会分工的结果使得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这句话的理解。

5.古今中外滥用权力的犯罪都是政府打击的重点,请搜集国家打击受贿、滥用职权的案例,出一期主题为“杜绝滥用职权”的普法宣传板报。

6.作者在文章最后对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定义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在《长老统治》一章中作者提出了教化权力的概念,结合本章内容,谈谈你对乡土社会权力结构的认识。

相关链接

费孝通乡土社会社区权力结构的现代转型(节选)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农村进入了快速转型时期,涵盖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治文化形态等诸多内容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政村治治理体制的建立;二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化取向成为新时期乡村社会经济状况两个最基本的规则。

(一)国家正式权力

1.乡镇政府

人民公社体制瓦解后,国家在乡镇一级恢复建立政府,是国家在农村的基层政权组织,与村民委员会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但事实有时并不如此,乡镇政府是上级政府命令的执行者,乡镇政府的领导一直是由县委委任的,这就决定了乡镇政府首先是上级命令的执行者,当上级命令与村民利益相矛盾时,乡镇政府就会以上级政府代表的面貌出现调解矛盾甚至以压制手段解决问题;其次是村庄的控制者,与村庄之间保持着行政领导关系,表面上不干预村内事物,但仍然对村干部发号施令。

2.村民自治与村党支部

村庄正式的政治精英可分为村党组织系统和村民自治组织系统,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大会是村民自治组织系统中的最高权力机构。国家正式权力施于乡村,具有费老提出的同意权力的性质,村民自治是大多数村民的集体意见的结果,代表社区村民的利益,村委会的权力只能来自村民选举与法律的授予。每个公民都有选举权,这在很大方面体现了同意权力。与此同时党政机关虽有上下之别,是国家、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村党组织与乡镇政府的人员任命是由上级授权,传达上级命令,但基础是这些人员的任命最终都是由人民自己选举出来的,所以在本质上也是同意权力。但也不排除一些部门依靠自己的权力地位做出有损人民利益的事,这些是属于横暴权力的,虽然少但依然存在。

(二)村庄非正式权力

村庄精英界定为具有财富、权力或知识等一种或几种资源优势,且利用其资源优势在一个或几个行动领域获得个人成功,这种成功有助于维持现有社会结构或推动社会结构变革的农村社区成员。对于精英的划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本文主要将乡村精英分为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社会精英。

村庄非正式权力更多的具有时势权力的性质,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领导人才。村庄政治精英是通过其自身的才能获得村庄普通民众的支持才成为村民自治组织中的干部,村庄经济精英主要是由于其经济地位和财富力量获得群众支持,存在政治精英经济化与经济精英政治化,两者皆因其自身的能力获得他人信任成为时势英雄。但随着自身影响力降低或资源减少,其地位是可以向下流动让新英雄上位。村庄文化精英中存在着教化权力性质,主要表现在农村中婚丧嫁娶的礼仪习俗方面,在乡村主要还是依靠有经验的长者的意见,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地区这方面的习俗已发生变化,村庄中长老权力越来越弱。

 

黄彧清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