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任务群教学设计《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芣苢》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1-08-30 手机版


单元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本中的词语、成语;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反复诵读,体会古代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会写推荐书;学会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

提升媒介素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

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单元学习任务

一、任选一个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分组进行专题研讨。

话题 1:劳动的崇高与美丽

话题 2: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话题 3: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

话题 4: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二、.本单元所选的新闻作品包括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前者报道典型人物,树立时代楷模;后者评论社会热点,引导社会舆论。细读相关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人物通讯要深入挖掘典型事件以表现人物精神,并在其中体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阅读本单元的三篇人物通讯,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其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2.新闻评论讲究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注重行文的逻辑性。梳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的思路,体会文章是怎样辩证地讨论有关“工匠精神”的话题的。

3.角度的选择对新闻评论非常重要。面对某个事实或问题,评论的角度不同,文章面貌往往迥异。思考《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在选择评论角度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本单元的人物通讯中任选一篇,基于其呈现的事实,考虑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评论。

三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各种新闻,新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选择一份报纸或一个新闻网站,浏览一周的内容,从中挑选出三四篇你认为比较优秀的新闻作品。小组合作,从新闻价值、报道角度、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等方面草拟一份优秀新闻评选标准。每个小组按照标准评选出消息和通讯各一篇,合作撰写一份推荐书,阐述推荐理由,与新闻作品一起在全班展示、交流。

四、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救死扶伤护佑生命的医生,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春耕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等等。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不少于 800 字,题目自拟。

课时安排  6 课时

第一课时:单元导读课(单元导语 单元学习任务单元学习方案 新闻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文本研读课(第 4 课)

第三课时:文本研读课(第 5 课)

第四课时:合作探究课(第 4 课 第 5 课)

第五课时:专题研讨课(第 6 课,第 4 课第 5 课,补充资料)

第六课时:导写训练课(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

第一课时单元导读

学习目标

1.明确学习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及学习任务。

2.明确本单元的学习方案及预期学习成果。

学习任务

任务一:研读单元导语、单元学习任务,结合单元文本内容,明确单元学习要求和单元学习活动。

任务二:阅读学习方案,明确学习任务。

任务三:阅读补充资料,从中筛选、摘录能帮助你完成单元学习任务的部分,小组讨论完成学习任务需要摘录什么,组内展示整合成果。

附: (1)《新闻是什么》(摘自《新闻阅读与实践》第一章)

(2)《通讯:讲述新闻故事》(摘自《新闻阅读与实践》第三章)《通讯的特点》(康文久,摘自《教学指导用书》)

(3)新闻事实与新闻立场辨析(孙玉锋)《关于新闻评论》(摘自《教学指导用书》)

第二课时 研读第四课

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精神。

2.了解通讯报道的一般特点,关注作者是如何分角度多层次进行报道的。

学习任务

任务一:研读本课三篇人物通讯。完成下面的表格,梳理三篇人物通讯其中的具体事件,从中总结出人物精神,并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立场。组内展示交流,形成小组学习成果,在全班展示交流。

任务二:结合某一篇课文内容,分组研讨该篇人物通讯是如何多角度、分层次进行报道的。

任务三:阅读三篇人物通讯,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细节描写,并且用做批注的形式分析这些细节的作用。

第三课时 研读第 5 课

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时代意义,学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体会新闻评论直面现实、有的放矢的文体特点。

2.理解评论所依据的新闻事实与评论的立场、观点的关系,理解评论的舆论导向性。

学习任务

任务一:新闻评论讲究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注重行文的逻辑性,重在议论说理,直抒己见。梳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体会文章是怎样辩证地讨论关于“工匠精神”地话题地,并用思维导图地形式呈现出来。

任务二:课文《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和补充资料《践行工匠精神地四个维度》都是关于“工匠精神”新闻评论,阅读思考,分析两篇文章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评论“工匠精神”这一主题的。

任务三:从本单元的人物通讯中任选一篇,基于文章呈现的事实,思考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对人物进行评论?找准一个角度,并为他写一则 200 字的人物评论。

第四课时 推荐好新闻

学习目标

1.明确好新闻的标准,理解新闻的倾向性,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2.学会撰写优秀新闻作品推荐书。

学习任务

任务一:阅读资料链接,明确新闻价值、报道角度、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的含义,依据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人物通讯,找出这三篇通讯在新闻价值、报道角度、结构层次、语言表达方面的精彩之处。

任务二:根据你找到的精彩之处,小组合作,从新闻价值、报道角度、结构层次、语言表达四个方面,制定一份优秀新闻作品评价标准,要求语言凝练,每条不超过 30 字。

任务三:学校要举办一届“好新闻评选大赛”,要求从同学们票选出的五篇新闻作品中挑选出一篇最佳新闻作品,依据优秀新闻作品评价标准,小组合作,撰写一份推荐书,向全校同学推介好新闻,最终挑选出的最佳新闻作品,将与推荐书一起,共同刊登在校园报的头条。

附 1:《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民生实事 莫沉迷于“数字突破”》、《“见字如面”23 年》、《别了,不列颠尼亚》。

第五课时 专题研讨

学习目标

1.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2.传承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学习任务:

任务一:体悟劳动之乐元人吴思道评《芣苢》说:“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个乐字,读之自见意思。”请你反复诵读这首诗,将你读出的“乐”用一段话表现出来,也不着一“乐”字。《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也表现了劳动的喜悦,但表现手法与《芣苢》有所不同,请反复诵读这两首诗,分析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任务二:感受劳动之美

袁隆平、张秉贵、钟扬入选“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你认为他们是怎样感动中国的?请为他们中的一位写一篇颁奖辞,不超过 150 字。

任务三:担当劳动之责

学校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时,有的同学说将来想当一名科学家,有的想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有的想成为动物保护人士,还有的想成为一名高级蓝领技术工人。请你以生涯规划老师的身份,给其中的一位同学写一封信。字数不少于 300 字。

第六课时 导写训练课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征。

2.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观察体验中深入体会劳动之美,丰富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对美好情感的体验。

学习任务

以“记我心中的最美劳动者”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 800 字。

任务一:写出你所描写的劳动者最美在哪些方面,分别用几个词加以概括,力求从多角度多侧面表现人物形象。

任务二:将你搜集的事迹与该劳动者最美之处相对应,并思考重点叙述哪几件事?

任务三:在你记叙的事件中,哪些地方最感人?需要用细节描写加以表现?

任务四:快速成文。

任务五:根据评价量表自评并修改。

附:评价量表

人物精神 典型事迹 细节描写 语言 书写

①至少 3 个

方面

②文中有关

键词语表现 ①事迹与人物精神相契合。

②详略得当

③按一定的顺序记叙 ①至少三处

②或描写多个细节,或就一细节反复描写。

③有表现力 ①叙事清晰

②生动形象

③有特色 ①大小均匀

②横平竖直

③有章法

量规

本文自评

得分(每项10 分)

必修(上)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教学设计(2)

单元学习目标:

1.学习通讯报道,学会准确把握新闻信息,学习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分析报道角度,区分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理解新闻的倾向性,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2.学习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认识坚守与践行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3.鉴赏表现劳动生活的古代诗歌,体会劳动之美,自觉地在学习实践中丰富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对美好情感的体验,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4.学习新闻评论,理解评论所依据的新闻事实与评论的立场、观点的关系,理解评论的舆论导向性。学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体会新闻评论直面现实、有的放矢的文体特点。

课时安排:4 课时

第 1 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

1.明确学习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及学习任务。

2.积累文本中的词语、成语

3.了解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的区别

二、任务(一)

研读单元导语、单元学习任务,结合单元文本内容,明确单元学习要求和单元学习活动。

三、任务(二)

诵读文本,积累文本中的词语、成语。

四、任务(三)

通过预习和阅读文本,小组讨论,明确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的区别,组内展示成果。

五、课堂小结:

单元学习之前我们要重视教材上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这三个部分。单元导语 由人文主题和任务群两部分组成。学习提示是对单元导语(学习要求)中涉及本课内容的详细解读。单元学习任务提供了落实单元导语中学习要求的具体路径。本单元所选的新闻作品包括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前者报道典型人物,树立时代楷模;后者评论社会热点,引导社会舆论。

六、作业布置:预习

第 2 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

1. 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精神。

2.了解通讯报道的一般特点,关注作者是如何分角度多层次进行报道的。

二、任务(一)

研读本课三篇人物通讯。完成下面的表格,梳理三篇人物通讯其中的具体事件,从中总结出人物精神,并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立场。组内展示交流,形成小组学习成果,在全班展示交流。

三、任务(二)

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例,分组研讨该篇人物通讯是如何多角度、分层次进行报道的。

四、任务(三)

阅读三篇人物通讯,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细节描写,并且用做批注的形式分析这些细节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这三篇通讯都是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比如,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淤泥,终于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张秉贵“以热对冷,变冷为热”,感动了不讲理的顾客。同时,三篇通讯还着力刻画了一些细节,如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又如钟扬背包里的一张又一张小纸条…这些细节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内容更加真切感人。

阅读时还要注意了解通讯报道的一般特点,关注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的渠道采集材料,又是怎样多角度、分层次进行报道的。通讯作者在记述新闻事实时,常常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时要注意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把握作者表达观点的方法。

六、作业布置:完成练习,预习下一课

第 3 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时代意义

2.体会新闻评论直面现实、有的放矢的文体特点

二、任务(一)

新闻评论讲究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注重行文的逻辑性,梳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体会文章是怎样辩证的讨论关于“工匠精神”的话题的,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

三、任务(二)

从本单元中任选一篇,思考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对人物进行评论,找准一个角度,为老师写一篇 400 字的人物评论。

四、课堂小结:

什么是工匠精神?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是否还有坚守的必要?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践行?这些问题关乎如何认识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值得我们深思。

这篇新闻评论结合时代特点深入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点明其当代价值,呼吁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践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观点鲜明,持论严正,既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也澄清了对工匠精神的些误解,可以深化我们对劳动的认识,激发我们尊重劳动、追求卓越的情感。

新闻评论既具有议论性文章的特点,又有新闻作品的属性。要注意分析文章中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学习文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体会其有的放矢、直面现实的新闻品格。

六、拓展延伸:(可以没有这一环节)

七、作业布置:

第 4 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

1.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

2.传承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二、任务(一)

1.元人吴思道评《芣苢》说:“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个乐字,读之自见意思。”请你反复诵读这首诗,将你读出的“乐”用一段话表现出来,也不着一“乐”字。《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也表现了劳动的喜悦,但表现手法与《芣苢》有所不同,请反复诵读这两首诗,分析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三、任务(二)

袁隆平、张秉贵、钟扬入选“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你认为他们是怎样感动中国的?请为他们中的一位写一篇颁奖辞,不超过 150 字。

四、课堂小结:

本单元特别选入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阅读时要展开想象,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以对比手法写出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诗中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侧面展现出劳动场面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乐。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学习时可反复诵读,认真体会 。

六、作业布置:完成过关测试练习。

必修(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3)

单元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习通讯报道,学会准确把握新闻信息,学习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学习新闻评论,理解评论所依据的新闻事实与评论的立场、观点的关系,理解评论的舆论导向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报道角度,区分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理解新闻的倾向性,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学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体会新闻评论直面现实,有的放矢的文体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表现劳动生活的古代诗歌,体会劳动之美,自觉地在学习实践中丰富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对美好情感的体验,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认识坚守与践行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课时安排:3 课时

第 1-2 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

1. 学习新闻通讯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 掌握新闻评论与新闻通讯的阅读特点。

3. 学习新闻评论,理解评论所依据的新闻事实与评论的立场、观点的关系,理解评论的舆论导向性。

二、任务(一) 赏析新闻通讯选材特点

1. 《喜看稻菽千重浪》写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科学家袁隆平哪些方面的精神?

2.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选取了张秉贵同志哪些方面的事迹来表现他的“一团火”的精神?

3. 《“探界者”钟扬》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选材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的?

4. 本单元的三篇人物通讯中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哪一位?请联系文本说明理由。

三、任务(二) 小标题的作用

1. 《喜看稻菽千重浪》与《“探界者”钟扬》均使用了小标题?它们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一个小标题拟得好?

2.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一文并没有小标题,如果让你给它拟四个小标题,该如何拟写?

3. 如果你是《扬子晚报》的编辑,想给《喜看稻菽千重浪》重新拟写四个句式整齐的小标题,应该如何拟写?

四、任务(三) 新闻评论的立场角度

1. 《喜看稻菽千重浪》以记叙为主,适当的插入了议论抒情,请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2. 仔细品读《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中的句子,思考它选择的评论角度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角度?

(1)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

(2)坚守エ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3) 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エ匠精神的践行者。

五、课堂小结:

比起其他文体,新闻的选材尤为重要,因为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必须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就是用具体的材料写新闻,离开了具体的材料就不成其为新闻了。本单元三篇新闻都是选用了具体而真实的材料,凸显了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新闻通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在对人物事件的记述中自然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当写到感人之处,作者还常常情不自禁地直接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用以表达自己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增强作品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六、作业布置:

摘抄:新时代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他们在平凡的岗位铸就新时代英雄精神,请课后搜集相关新闻,并注意总结优秀新闻选材的特点。(可参照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

附参考答案:

任务(一)见表格

1.①2001 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体现了他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的精神。

②1961 年袁隆平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体现了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精神。

③1964 年袁隆平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体现了他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的精神。

④1992 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体现了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

⑤1986 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⑥袁隆平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体现了他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的精神。

2. 新闻先通过柜台三件小事写出了张秉贵同志热心为民的服务态度然后回顾了他辛酸的童年经历和在旧社会的遭遇,点出他热心态度的原因;再通过顾客对张秉贵的温暖回馈,反映出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继而激励他更热情诚挚地为人民服务;最后用读者对张秉贵精神的赞美和传扬表现出“一团火”精神在延续。文章选材角度多样,但都是紧紧围绕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来选材的。

3.本文围绕钟扬为科学而探索的精神,选取了从求学少年,到采集种子、研究种子,担任科学队长,并做导师带学生,直到为科学而献身的各种经历素材,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行文的

4.略

任务(二)

1.《喜看稻菽千重浪》小标题即凸显了大功至伟的袁隆平的个性品质,更多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们其实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创造更有价值的劳动,那就是:明确国家、人民的迫切需求,并以此为目标需要坚定不移的决心、坚持不解的艰苦奋斗;需要敢于挑战权威、不断创新的精神;需要实事求是、捍卫真理的态度。

《“探界者”钟扬》小标题则以钟扬的生命阶段为纵轴,以其人生广度为横轴,掲示了其生命探界的深度、广度与长度。相较而言,我认为《“探界者”钟扬》的小标题拟得好:形式整齐,词语生动,概括性强。

《喜看稻菽千重浪》形式不够整齐,拟制的标准并不一致。

2.(示例)温暖场面:热情周到,体贴入微。温暖内核:爱岗敬业,一心为人。温暧服务:技艺精湛,做到极致。温暖影响:广为传颂,温暖自己。

3.①从袁隆平精神品质角度:注重实践,勇于探索;挑战权威,勇于创新;尊重事实,捍卫真理;目标高远,永不止步。

②把袁隆平精神品质与其典型事例放在一起:坚定信念,发现天然杂交稻;大胆创新,培育人工杂交稻;尊重事实,捍卫杂交水稻;追求梦想,再育超级杂交稻。

任务(三)

1.(示例)“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作用:这段议论高度赞美了袁隆平有胆识有眼光、坚持真理的创新精神,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2.评论的角度是时代特点需要工匠精神。原因:①当前是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②社会存在浮躁风气、短视心态;③《人民日报》是党报,需要與论引导、政策导向

第 3 课时

一、  课时学习目标:

1. 鉴赏表现劳动生活的古代诗歌,体会劳动之美,自觉地在学习实践中丰富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对美好情感的体验。

2. 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二、任务(一) 美丽的劳动画面

1. 《芣苢》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同样是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两者在内容与表现手法方面有何不同吗?

2、搜集中国古典诗歌当中以劳动为题材的作品,感受此类诗歌共同的艺术特点。

三、任务(二) 劳动的价值

1.依据文本内容填写下表,把握三位崇高劳动者的劳动情况,并思考问题。

姓 名 身份 职业 生活时代 劳动贡献 劳动精神

袁隆平

张秉贵

钟杨

思考:这三位皆可称为劳动模范、伟大的劳动者,而采芣苢的女子、收麦的农人只能称作普通的劳动者,为什么?

2.劳动是艰苦的又是快乐的。请结合文本填写下表,并思考问题。

劳动者 劳动艰苦 劳动快乐

钟杨

收麦农人

思考:请结合下列理论,从理论角度解释本单元的劳动者为什么能感到劳动的快乐。

A.对劳动的认识历程

①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徳认为劳动是人性实现的障碍,是自由之外的,卑贱的,令人生厌的。

②基督教伊甸园的故事中,劳动是对偷吃禁果的惩罚

③宗教改革后,马丁12539;路德认为劳动是上帝的考验,是积极的。

④休谟把劳动看作幸福生活的主要因素。

⑤黑格尔认为劳动是人创造自己的生命、生活并同时塑造世界的基本方式。

⑥中国古代一向看重劳动,特别强调农民劳动的价值

⑦新中国提倡“劳动最光荣”,设置劳动节。

B.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①劳动是体现人类本质的过程,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是人的第一需要。

②我在我的生产中使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对象化,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对象性的、可以感性地直观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在你享受或使用我的产品时,我直接享受到的是:既意识到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使人的本质对象化,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81 页)

四、任务(三) 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

1.什么是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三者有怎样的关系

2.袁隆平、张秉贵、钟扬都具有工匠精神,请选择其中一位,结合文本证明其具体表现。

五、课堂小结:

优秀的劳动者作出的杰出贡献,是他们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坚守工匠精神的劳动者的高超技艺,体现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他们内在的精神动力,来自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从古至今,辛勤的劳作带来丰收的喜悦,劳动塑造了人的思想品格,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六、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引导学生了解青年马克思对于劳动的认识。

七、作业布置:

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围绕你熟悉的一位劳动者写一篇人物通讯,不少于 800 字,题目自拟。

附参考答案:

任务(一)

1.《芣苢》是通过对采芣苢动作的直接具体描写,凝练而简洁地展现了一幅集体采摘的动人画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芣苢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的情景,既源自生活,又深具匠心。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对收麦的过程记述完整,多角度地展现收麦劳作的情形,表达麦收的喜悦,亲情的慰藉。诗歌的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一“败”字表现阴霾破坏的严重,以一“舞”字尽显乡邻喜悦之态。而颈联既正面描写外孙款待收麦的农人,而“饥乏”、“苦辛”也从侧面体现了抢收新麦劳动场景的紧张与热烈。

2.参考:《观刈麦》(白居易)、《插秧歌》(杨万里)、《乡村四月》(翁卷)等。此类诗歌多以白描、细节描写、环境衬托来展现乡村农人田间劳作的生活画面,诗风多平实质朴,清新自然。

任务(二)

姓 名 身份 职业 生活时代 劳动贡献 劳动精神

袁隆平 知识分子 农业科学家 新中国60-90年代 发明杂交水稻,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吃饭问题 献身科学,勇于实践、创新;尊重事实,捍卫真理;不忘初心,为国分忧、争光。

张秉贵 工人 营业员 新中国 50年代至 60年代 把营业员的工作发挥到极致,温暖了顾客及全国

人民 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钟杨 知识分子 大学教授 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 在植物学研究所工作,科研、援藏、教育贡献巨大 无私奉献,不断进

取,献身科学,淡

泊名利

1.原因: 他 们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一样。体现出的劳动精神不一样。前三位在劳动的利他性上远远超出了普通人,他们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巨大的,造福了中国,甚至惠及世界。他们的劳动所体现的精神是高尚的,是宝贵财富,影响千百万人的心灵。

劳动者 劳动艰苦 劳动快乐

钟杨 长时间工作,无法休息,身有疾病,

忍受高原反应,与家人聚少离多 采集种子,让种子生根发芽

收麦农人 紧张、饥饿、苦辛 “舞比邻”;“急炊”、“多博”朴实热情的款待; “真了事”“足精神”收获的喜悦

他们都实现了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他们的产品或是有形的物质,或是无形的服务,即使劳作是辛苦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所以有了乐趣。

任务(三)

1.   劳动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在劳动过程中秉持的劳动态度、劳动理念及其展现出的劳动精神风貌。

劳模精神是劳模之所以成为劳模,而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所坚持和坚守的坚定的基本信念、价值追求、人生境界及其展现出的整体精神风貌。

工匠精神是每一位不甘于平庸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始终追求做更好的自己时所表现出的工作态度、工作境界、工作习惯以及整体工作精神面貌。

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从主体上看,劳模精神的主体是劳模群体,劳动精神的主体是所有劳动者,而劳模群体是广大劳动者群体中的佼佼者和杰出代表,也是广大劳动者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劳模的本意也就是劳动者的模范。劳模群体是劳动者群体中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劳模精神也是劳动精神的部分。  

劳动精神是做一名合格的劳动者应该有的精神,劳模精神则是成为劳模必须有的精神。二者也是方向和基础的关系,劳模精神是方向,劳动精神是基础。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关系是外力和内力的关系。劳模精神是所有劳动者都应该学习的精神,是影响和引领每一位劳动者从平凡走向不平凡的外力。劳模精神从外部影响每一位劳动者学先进、做先进。工匠精神则是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具有的精神,是激发和激励每位劳动者不断自我挑战和自我超越的内力。工匠精神从内部唤醒每位劳动者不断成为最好的自觉。劳模精神是超越别人的精神,因为他们就是因为超越了很多劳动者脱颖而出。工匠精神是超越自己的精神,世上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工匠精神是让劳动者成为自己的“劳模”,劳模精神是让劳动者成为别人的“模范”。工匠精神点亮了自己的生命,劳模精神则照亮了别人的生命。

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劳动精神是所有劳动者的共性,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则揭示了不甘于平庸的劳动者的个性,是成就优秀劳动者的必要条件。个性不仅是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这里所说的劳动者的个性主要是指劳动者在自我超越过程中彰显出的个人优势及其精神状态,也就是工匠精神。换句话讲,没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很难有出色的成就和骄人的业绩。精益求精、追求

极致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核心,也是成就杰出劳动者的根源。当然,如果工匠精神成就的劳动者不仅大大超越了过去的自己,也大大超越了别人,在企业、行业、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成为最优秀的劳动者。那么,他就会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最终就会成为劳模,劳模精神也随之产生。

2.(示例)张秉贵,炉火纯青的业务劳动能力,体贴入微的服务态度,尽心尽力的工作热情,臻于至善的劳动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正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黄彧清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