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散文)的人称与顺序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中考复习指导 2021-08-22 手机版


 阅读下面的一段话,说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的好处是什么?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4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于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奇迹。

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答案】

(1)①仿佛与长城直接对话;②使我对长城的叹惋之情表达更加强烈;

(2)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和长城日渐没落的客观现实。 

一、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记叙文一般有三大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二、考情简析

记叙文人称的相关题目,单独出现在考试中的频率稍低,一般会结合记叙文的顺序一起出题,此类题目分值一般都在2到3分。

三、常见题型

1.文中使用了第几人称?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择?

2.文中主要使用了第X人称,但是在XX处却变换了第X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记叙文三大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便于叙述,感情真切自然(使文章显得真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2.第二人称:仿佛当面诉说,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情感内容要具体)

3.第三人称:富有理性,客观真实。

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本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参考答案】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一、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二、考情简析

记叙文顺序的相关题目,单独出现在考试中的频率同样不高,一般会结合记叙文的人称一起出题,此类题目出题频率一般,分值多在2到3分。

三、常见题型:文章主要采用了什么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记叙文三大顺序的作用

1.顺叙: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时间顺序)来写,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考点较低)

2.倒叙:结构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内容上:突出强调了……的感情(或塑造了……形象/表现了……的主题)

3.插叙:⑴交代了……发生的原因(为下文作铺垫)。 

(中间)⑵插入了……情节(片段;事件),丰富了文章内容。

⑶表现了人物……性格(品质)(通常为主要人物的身份、背景等的介绍),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⑷突出文章……的中心/丰富了文章……主题。

注:中间段作用要依次考虑过渡、插叙、环境。

五、人称 + 顺序

1.考查题型:文章是怎样叙述这件事的?(新题型)(4分)

2.答题模式:⑴说出文章是第几人称叙述

⑵说出人称的作用

⑶说出文章是按什么顺序

⑷说出所采用的顺序的作用

一、《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

⑴他花两天的时间,终于在院门前的花坛里,给我搭出两排瓜架子。竖十格,横十格,匀称如巧妇缝的针脚。搭架子所需的竹竿,均是他从几百里外的乡下带来的。难以想象,扛着一捆竹竿的他,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是副什么模样。

⑵他说:“这下子可以种刀豆、黄瓜、丝瓜、扁豆了。“

⑶“多得你吃不了的。”他两手叉腰,矮胖的身子,泡在一罐的夕阳里。仿佛那竹架上,已有果实累累。其时的夕阳,正穿过一扇透明的窗,落在院子里,小院子像极了一个敞口的罐子。

⑷我不想打击他的积极性,不过巴掌大的一块地,能长出什么来呢?且我,根本不稀罕吃那些了。我言不由衷地对他的“杰作”表示出欢喜,我说:“哦,真不赖。”是因为我突然发现,他除了搭搭瓜架子外,实在不能再帮我做什么了。

⑸他在我家沙发上坐,碰翻掉茶几上一套紫砂壶。他进卫生间洗澡,水漫了一卫生间。我叮嘱他:“帮我看着煤气灶上的汤锅啊,汤沸了帮我关掉。”他答应得相当爽快:“好,好,你放心做事去吧,这点小事,我会做的。”然而,等我在电脑上敲完一篇稿子出来,发现汤锅的汤,已溢得满煤气灶都是,他正手忙脚乱地拿了抹布擦。

⑹我们聊天。他的话变得特别少,只顾盯着我傻笑,我无论说什么,他都点头。我说:“爸,你也说点什么吧。”他低了头想,突然无头无脑说:“你小时候,一到冬天,小脸就冻得像个红苹果。”想了一会儿又说:“你妈现在开始嫌弃我喽,老骂我老糊涂,她让我去小店买盐,我到了那里,却忘了她让我买什么了。”

⑺“呵呵,老啦,真的老啦。”他这样感叹,叹着叹着,就睡着了。身子歪在沙发上,半张着嘴,鼾声如雷。灯光下,他头上的发,腮旁的鬓发和下巴的胡茬,都白得刺目,似点点霜花落。

⑻可分明就在昨日,他还是那么意气风发,把一把二胡拉得音符纷飞。他给村人们代写家信,文采斐然。最忙的是年脚下,村人们都夹了红纸来,央他写春联。小屋子里挤满人,笑语声在门里门外荡。大年初一,他背着手在全村转悠,家家门户上,都贴着他的杰作。他这儿看看,那儿瞅瞅,颇是自得。我上大学,他送我去,背着我的行李,大步流星走在前头。再大的城,他也能摸到路。那时,他的后背望上去,像一堵厚实的墙。

⑼老下去,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

⑽我带他去商场购衣,帮他购一套,帮母亲购一套。

⑾他拦在我前头抢着掏钱:“我来,我有钱的。”他“唰”一下,掏出一把来,全是五块十块的零票子。我把他的手挡回去,我说:“这钱,留着你和妈买点好吃的,平时不要那么省。”他推让,极豪气地说:“我们不省的,我和你妈还能忙得动两亩田,我们有钱的。”待看清衣服的标价,他吓得咋舌:“太贵了,我们不用穿这么好的。”

⑿那两套衣,不过几百块。

⒀我让他试衣。他大肚腩,驼背,衣服穿身上,怎么扯也扯不平整。他却欢喜得很,盯着镜子里的自己,连连说:“太好看了,我穿这么好回去,怕你妈都不认得我了。”

⒁他先出去的。我在后面叫:“爸,不要跑丢了。”他嘴硬,对我摆摆手:“放心,这点路,我还是认得的。”等我付了款,拿了衣出门,却发现他在商场门口转圈儿,他根本不辨方向了。

⒂我上前牵了他的手,他不习惯地缩回。我也不习惯,这么多年了,我们都没牵过手。我再次牵他的手,我说:“你看大街上这么多人,你要是被车碰伤了怎么办?你得跟着我走。”他“唔”一声,脸上露出迷惘的神情,粗糙的手,惶惶地,终于在我的掌中落下来。他安安静静地跟着我,任由我牵着他。恍然间忆起小的时候,我们也曾这样牵手,只是如今,我和他的角色互相调换了。我的眼睛,有些模糊,是夕阳晃花眼了吧?

1.文章在是怎样叙述这件事的?(4分)

①文章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使文章富有理性,客观真实。

②文章采用顺叙、插叙相结合,叙述了父亲从不服老到在岁月面前认了输这一事件,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联系全文,说说“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的含义。(3分)

①不服输的父亲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服老。

②年轻时,一直荫庇我的父亲在年老时接受了我对他的帮助。

③通过“认输”表现出我对一直守护家庭的父亲的尊敬和爱戴。

3.第⑻段运用了插叙,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分)

①描写了父亲昔日的意气风发、精力充沛,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与父亲现在的衰老形成对比,为下文写父亲在岁月面前认输作铺垫。

③表达了作者对父亲老去的哀伤。

4.“我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4分)

①爱孩子、日渐衰老、最终服老:花两天时间为我搭瓜架子;他进卫生间洗澡,水漫了一卫生间;回家路上,接受孩子的牵手、帮助。

②要强、节俭、乐于助人:不愿接受孩子对自己的照顾;不让孩子为自己买贵的衣服;年轻时,为全村人写家信、对联。

二、《三十年的重量》

时至岁末,要我参加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电话响个不停,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的。 实在想不到,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给我打来电话。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时我们自修课的督课教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生造诣,即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教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教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教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十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画,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30多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是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的宣纸,恭恭敬敬地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酸甜苦辣给您。 

在您面前,为您代笔,我们头上的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人间至情。 

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问题: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方式并说明其作用?(4分)

插叙。交代“我”为老师补画的原因,为下文“我”为老师送画作铺垫;插入了“穆尼老师上课提问我和我们排队拜访老师送贺卡”,丰富了文章内容;表现了穆尼老师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了要“知恩图报,感念师恩”的文章中心。

《最初的温暖》

①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常常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②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她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③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很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以后还给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④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不知道要搬到哪儿,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仿佛丢了东西似的。知道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有去上学,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和她的哥哥站在车厢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可没有说出来,车速很快,一溜烟从眼前过去了。

⑤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同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用过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

⑥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 ,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⑦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候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⑧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了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⑨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此生也就无憾了。

⑩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怀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9322;他摇了摇头。

9323;主持人又说:“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

9324;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沭浴着温暖的阳光……”

9325;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有些美只适合放在心里,就像一坛陈酒,—旦打开味道就淡了。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并把它传递下去吧。”

9326; 信是那位主持人写的,王丽晨是他的妹妹。她已于三年前病逝。

1.文章是怎样叙述这件事的?(4分)

①文章采用第三人称“他”的口吻叙述的,使文章富有理性,客观真实。

②文章是按照给予最初的温暖—寻找最初的温暖—传递最初的温暖叙述的,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2.文章以“最初的温暖”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3分)

①强调了男孩第一次感受到温暖的重要性并蕴含了文章主旨:温暖不一定要报答更需要传递;

②成为全文的情感线索;

③标题新颖温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根据文章情节的发展,请在第⑥段的横线处补写出男孩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因为自卑与嫉妒,对同桌太不好了;但她却不记恨,还来不及向她道歉。(有“对自己的后悔、自责;对女孩的歉意”等的意思,答对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一、《汤水一生》

重回母亲的家,是这个冬日的一个下午。进了门,就听见继父在厨房里招呼:“先坐下等一会儿,汤一会儿就好。”

  长这么大了,就是喜欢冬日的那口汤。

  以前父亲在世的时候,每到冬天,必定要从打工三季的单位辞职,从大老远的地方回到我们的小村庄。在冬日的暖阳中,我依偎在父亲身边,看他把红枣、老母鸡洗净下锅,做一个嘴馋的孩子,等着汤儿飘香。那时候,几季的辛苦,满身的疲惫,都会在父亲的一口汤里飘散。而这个时候的父亲,在孩子眼里是最亲切,最和蔼的。

   我20岁那年,父亲去世了。

8年后,母亲在我和弟弟的支持下,有了自己的家。母亲挑选继父的条件很简单,只求能善待我和弟弟。

母亲是幸运的,她挑到了继父。那是个给人温暖的老头儿。当初,母亲把他领回家让我和弟弟过目的时候,弟弟说,他没有其他的要求,只要他对母亲好。

  婚后,母亲和继父住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周六的时候,母亲总是打电话来,让我们过去坐坐,不知道是怎么了,虽然知道继父对母亲很好,但是就是那短短的一段距离,我却总不愿意过去。或许,继父就是和父亲不一样吧。人啊,不是最亲的,心里总有那么一些疙瘩。虽然有时候也想去看看母亲,但是,就是下不了那份决心,就是不愿意踏入母亲的家门。

  住我隔壁的张大爷,是父亲一生的朋友。父亲在世时,还时常托付他照顾我们。那天晚上,大爷敲了我的门。

  把张大爷让进了屋子,我有感觉,大爷要说些关于母亲的事。

  果然,大爷说:“我晨练的时候常碰到你母亲。”

  我点点头:“嗯。”

  “她过得并不好。”

  “啊?难道那老头儿对她不好?”

  “不是,是你们对她不好。”

  “我们?”我拒绝接受大爷的说法。

  对于母亲,我能做的只有这些了。虽然知道继父是个好人,但是我和弟弟还是坚持母亲和他结婚的时候做了财产公证。母亲一生清贫,但是我们不想她下辈子看别人的脸色吃饭,公证完,我和弟弟在母亲的户头里存下了足够她吃后半辈子的钱。我和大爷说,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些。大爷摇摇头:“你们啊,要知道你母亲要的不是钱。她都这把年纪了,还能花多少钱呢?你们要常去看看她。还有,那老李头也是个好人,而且你母亲选择他的时候,也是征得了你们同意的,你们现在却连他家门也不愿意进。”

  老李头儿就是我的继父。

  我知道,这个老头儿会对我母亲好的,否则,我也不可能把母亲那么放心地交给他。

  大爷慢慢地啜着我为他冲的茶,半晌才说:“老李头儿现在学了一手煲汤的好本领,你妈说,你喜欢喝你父亲煲的汤,老李头儿这把年纪了,硬是把棋瘾给戒了,跑遍了书店,找来好几十本菜谱,天天对着研究呢。为的就是你们哪天能开恩,想起来的时候能去一回,能让你妈高兴。”

  送走了张大爷,我来到孩子的小房间里。孩子才4岁,正在上幼儿园大班,这个时候,他还没睡。我把孩子抱在怀里,问他:“我们明天去看姥姥姥爷好吗?”孩子挣脱我的怀抱雀跃起来:“好啊,好啊,每天姥姥和姥爷都在幼儿园的窗户外边看我呢。”

  “啊?”

  “妈妈,我忘了告诉你,姥姥和姥爷每天都会在幼儿园的窗户外边看我们小朋友做游戏。我上回表演了小白兔白又白,姥爷还夸我了呢。”

  “那你怎么不告诉我?”

  “我答应姥姥不告诉你的。你说了人要诚实,要遵守诺言。”

  我有些想哭的冲动。抓起电话,打给母亲,告诉她我明天去看她和继父。母亲在那边半晌没做声,等了一会儿又连声地说好啊,好啊。我分明听见她那嗓子里有哽咽声。

  带着孩子,穿越我那点卑微的心结,我敲响了母亲的门。看见我的刹那,母亲眼里有着惊喜,从我怀里接过孩子,忙对着厨房里的继父说:“老头子,我女儿来了。”

  继父爽脆地应了一声:“先坐下一会儿,汤马上就好。”母亲的脸,笑成了朵玫瑰:“这老头儿,天天盼着你们能来呢。学着做汤好久了,就想你们能过来尝尝,可是你们就是不来。”

  我笑着答母亲:“这不是来了吗?以后会常来的,只要你们不嫌烦就可以了。”

  继父已经从厨房里出来了:“怎么可能,盼你们来都盼不来呢,怎么会烦呢?只要你们来,我和你妈比什么都高兴。”

  母亲忙着给孩子拿这拿那,兴奋地在房间里转进转出。我拉继父的手让他坐下,或许是第一次和我离这么近的距离,继父有点不习惯,老是用手去拢那几缕花白的头发,我试着拢老人的肩头,想让他感觉一点温暖,一点家庭的气氛,老人的肩头在我的臂弯里有点僵硬。我说:“爸爸,以后我会常回来看你们的。”

  继父说:“啊,好,好,好。”

  气氛一时有点尴尬。或许老人还不习惯我会离他们的生活这么近。我忙说:“爸爸,我想喝你煲的汤。”

  “好啊,好啊,我这就去给你们盛。”

  看着继父起身离去,我在背影里分明看见了父亲的影子。

  咕嘟咕嘟一口气喝完了继父盛来的汤水,抹抹嘴,告诉继父:“爸爸,我还想要一碗。”妈妈在一旁笑得开心,孩子在她的旁边已经玩得累了,睡着了。趁着继父去厨房的那一会儿,我告诉母亲:“妈,我会常来的,孩子您也可以接回家带。”

  母亲说:“啊?我可以接孩子回家啊?”

  “当然可以,只要你们不嫌他厌烦。”

  母亲大声地对厨房里的继父说:“老头子,咱女儿说了,以后可以接孩子回家。”

  继父又给我盛了一碗汤来。“那好啊,那好啊,那孩子就放我们这儿吧。”

  我一边喝汤,一边看着继父笑。

  从母亲嫁给继父的那一刻起,我这是第一次踏进他们家门。看着这对快乐的老人,我想,或许我不是只爱那口汤吧,毕竟,父亲已经走了,而眼前这位老人,却是能照顾我母亲一生的人。就单单为他肯为我煲一锅汤,我也会爱他和母亲。

父亲已经离我远去了,继父就是我第二个父亲。小的时候,眷念父亲的汤水,以后,会在继父的疼爱中,继续过我的汤水一生。我想,我是幸福的吧,包括我的母亲。

问题:本文开头使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倒叙。突出我重回母亲的家给继父带去的意外惊喜和幸福;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二、《泰迪熊爸爸》

在尼索恩小镇,灰头土脸的布莱恩已经流浪三天三夜了。

傍晚,布莱恩落寞地坐在西餐厅的墙角,目光黯淡而游离。看来,今晚又得去垃圾箱里寻找食物了,他已经好几天没吃饱了。

突然,一张不起眼的广告吸引了他的目光,上面的每一句话,都让布莱恩怦然心动:“寻找一位有爱心的男士,体格健壮,身高180cm左右,鞋码44,只需陪我儿子安德鲁度一个周末,我愿意支付500美金的酬劳……”

看完广告,布莱恩毫不犹豫地走向电话亭,将身上仅剩的50美分投了进去。很快,电话那头传来了一个略带忧伤的女人声音:“您好,我是怀特太太!”

布莱恩犹豫片刻,压低了嗓音问:“广告还有效吗,我想应征。”女子淡淡地说:“我刚回绝掉几个应征者,不过,您可以过来试试。”

15分钟后,布莱恩找到女人的住处,摁响了门铃。很快,一个褐发碧眼、面容憔悴的女子开了门。

布莱恩尴尬地说:“怀特太太,希……希望,我没有让您失望!”

女子将布莱恩上下打量了一番,最后,微笑着点了点头:“先生,您的条件完全合适!”

布莱恩有点难以置信:“您不需要对我做一番考核吗?”

女子摇了摇头:“相信我,您是最合适的,现在,让我来说一下细节。”

随后,女子从身后搬出了一个巨型泰迪熊玩偶,说:“安德鲁记得爸爸的长相,待会儿,只能委屈您穿上这套衣服,只要陪他玩到上床睡觉,500美金就是您的。”

布莱恩试穿了那件泰迪熊衣服,没想到,十分合身。女子也笑了:“看来,你的确是最佳人选。”

准备完毕后,女子领着布莱恩进了门,欣喜地喊道:“亲爱的,看谁回来了?”话音未落,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匆匆跑了出来。他的脑袋很大,五官长得也有些奇怪,正如女子所说,他是一个智障儿。

小男孩愣了愣,很快抱住布莱恩,大着舌头说:“爸……爸,是您回来了吗?”

布莱恩轻轻弯下腰,将小男孩抱在了怀里,哽咽着说:“是的,安德鲁,爸爸回来了!”

女子笑眯眯地说:“亲爱的,妈妈没骗你吧,爸爸变成泰迪熊的模样回来了!”

在客厅,女子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餐。布莱恩开始大快朵颐。小男孩结结巴巴地问:“爸爸,您……您很饿吗?”

布兰恩尴尬地擦了擦嘴:“不,我……我是太高兴了!”布莱恩费力地擦了擦嘴,这个泰迪熊头套,实在太影响吃东西了。

  吃完饭,布莱恩刚歇一会儿,小男孩就吵着要去院子里打篮球。这对布莱恩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果然,布莱恩漂亮的运球,起跳,飞跃扣篮,让小男孩看花了眼:“爸爸,你真棒!”

30分钟后,小男孩玩累了。布莱恩抱他去浴室,亲手替他洗了澡。然后,用浴巾裹着,将他抱到了床上,拿起一本童话书讲了起来。布莱恩声情并茂的声音,不仅吸引了小男孩,同时,也让躲在门外的女子久久无法离开。终于,小男孩进入了梦乡,小手却仍紧紧拽着布莱恩的衣袖不放。

布莱恩安顿好小男孩,走出了卧室。女子已经泡好了咖啡,感激地说:“谢谢您,陪安德鲁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

布莱恩脱下泰迪熊头套,红着脸说:“今晚,我也过得很愉快!”

布莱恩喝着咖啡,突然说:“冒昧地问一句,安德鲁的爸爸呢?”

女子轻叹一声:“唉,他已经不在了!半年前,他听信朋友的谗言,参与了一个抢劫案,因为负隅顽抗,被警方……”女子说着,开始抽泣。这个回答实在太意外了,布莱恩不知道该怎样安慰。

过了好久,女子才缓过神来,擦了擦眼泪说:“我很抱歉,这些事不该跟您提起的!可是,安德鲁每天思念着爸爸,我只好骗他说,总有一天,爸爸会变成泰迪熊回家。想不到,安德鲁信以为真。没办法,我只好贴出了那张广告。可是,他记得爸爸的特征,庆幸的是,我找到了您。”

临走前,女子掏出了500美金。谁知,布莱恩拒绝了:“我想,我再也不需要这些钱了。遗憾的是,我明年不能继续假扮安德鲁的爸爸了。”说罢,转身匆匆走了。

原来,布莱恩是一个逃犯。两个月前,他伙同朋友抢劫了一家珠宝店。侥幸逃离后,布莱恩乔装打扮,四处躲避着追捕。但此刻,布莱恩已经决定去自首。方才的一幕,让布莱恩想起了自己的家人。盗窃珠宝,大不了关个三五年,他不希望每天过得战战兢兢,更不希望妻儿像那对母子一样,每天沉浸在悲伤之中。

布莱恩走后,女子取出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个年轻的警察正笑得灿烂。女子抽泣着说:“亲爱的,刚才,我差点干了一件傻事。我知道,他就是害死你的凶手。当时,如果不是为了追捕他,你就不会撞上那辆疾驰而来的大货车,也不会撒手人寰。”

女子擦了擦眼泪,继续说:“他逃走了。两个月来,我没有一天不想杀死他,然后,带着安德鲁一起去天堂找你。我知道,他走投无路了,这才故意贴出那张适合他的广告,只为等到他。他真的来了,我却放弃了,没有在那杯咖啡里下毒。因为,方才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扮成泰迪熊的就是你,我觉得你回来了。我们像从前一样,一起欢笑,一起温馨地坐在一起。对不起,我不该放弃的。虽然照顾安德鲁真的很辛苦。如果你还在,绝不会允许我们这样悲伤。放心吧,我一定会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让安德鲁成为你的骄傲……”

问题:画线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请简析其作用?(4分)

插叙。交代了布莱恩流浪和前去应聘的原因;插入布莱恩抢劫和准备自首的情节,丰富了文章内容;表现了布莱恩天良未泯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三、《谁关注你的背影》

母亲从老家来。从火车站接到母亲,穿过车站广场,向停车场走去。母亲年纪大了,走得慢,虽然他放慢了脚步,但还是落在了后面。

上了车,母亲忽然心疼地对他说,你的背怎么有点驼了?是不是趴在桌子上太久了?他是做文字工作的,每天都要伏案头十个小时。他点点头,没关系的。母亲轻声说,可你爸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腰杆还挺直的呢,你要照顾好自己啊!

父亲去世已经八年多了。记忆中的父亲,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躺在病床上,蜷缩成一团,干瘦,脸色蜡黄,了无生气。但只要子女来到病榻前看望他,他就会强撑着坐起来,面带笑容。父亲的背影,他还真记不大清了。从小,他就喜欢走在前面,大步流星,或者奔跑。总能听到身后的父亲或者母亲,大声地提醒他,慢点,注意安全。因为总是跑在前面,他很少看到父母的背影,或者是看到了,也根本没有留意。

父亲的背影,到底是怎样的?他一边开车,一边努力地回忆。脑海中浮现的,都是父亲忙碌的身影,竟然没有想起一个完整的背影。他的心猛地颤抖了一下。

人到中年,他发觉自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时常怀旧,变得多愁善感了。他的脑海中突然跳出来一个背影,是儿子的。

去年秋天,他和妻子一起,送儿子去成都上大学,顺便旅游一趟。陪儿子办好了入学手续,在学校门口,和儿子告别。儿子转身向校园走去。这时,一辆开往火车站的公交车来了,他喊妻子赶紧上车,妻子却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向校园里张望。他循着妻子的目光看过去,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他一眼就看到了儿子的背影,瘦削,高大。公交车开走了。他和妻子一直目送儿子的背影,消失在尽头的拐弯处。儿子一直没有回头。他看到妻子的眼里,噙着热泪。妻子叹了口气,心疼地说,儿子太瘦了,你看他的背影,跟个电线杆似的。

儿子不会知道,妈妈和爸爸一直在他的背后,默默地注视着他。就像那天一样,儿子留在他脑海中的,有很多很多背影。

从儿子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开始,他和妻子就习惯了他的背影。儿子学步了,他小心翼翼地跟在儿子的身后,随时张开双臂,以防儿子绊倒;儿子会跑步了,他一路小跑跟在后面,不时地提醒儿子,注意别摔倒。看着儿子轻快矫健的背影,他露出了开心的微笑;儿子上学了,每天送儿子到学校门口,目送儿子背着书包走进校园,他才放心地离开;儿子高考时,他答应儿子,不送他,以免给他造成精神压力。儿子一走出家门,他和妻子就走到窗前,看着儿子走出居民楼,向小区外走去,直到他的背影,完全看不见了。

他知道,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留给他和妻子的,将是更多的背影。

他忽然意识到,作为人子,他却很少关注父母的背影。年少时上课读朱自清的《背影》,他怎么也体会不到朱自清的那份情感,甚至觉得作者太煽情了。等到自己长大成年了,目送的,也大多是孩子的背影,很少有父母的背影。他总是走在前面,他像自己的儿子一样,把背影留给了父母双亲。

车开到小区外。他打开车门,搀扶母亲下车。他和母亲一起,向自己的家走去。路上,他故意放慢脚步,走在了母亲的后面。母亲七十多岁了,腰板还不错,但步履已经蹒跚,迈着碎步。母亲真的老了。

母亲突然回头。他揉揉眼睛,加快了脚步,和母亲并肩,缓缓地向家走去。

有时候,人生需要回一回头。回头,你就会看见,默默地注视着你背影的那个人。那个人,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深爱着你的人。

问:文章主要采用了什么顺序来叙述这个故事的?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插叙。文章叙述了关注儿子背影的事情,丰富文章内容;写我和妻子关注儿子的背影和很少关注母亲的背影形成对比,突出了文章要给予父母更多的关注的中心;由母亲对我的背影的关注到妻子对儿子背影的关注,表现了我们的背后一直都有母亲无言的爱。

四、《摸叶子》

①船的螺旋桨,有三个叶片,渔民就称螺旋桨为叶子。摸叶子,是指水性好耐寒苦的人清理缠在叶片上的杂物。

②因为哥,直到现在一听到“摸叶子”三个字,我就条件反射似的打哆嗦,手指上、膝盖里好像有无数针尖在扎,心中有一股子寒气嗞嗞而出。

③我第一次见到哥摸叶子,是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冬日傍晚,厚密的雪粒在海岛凛冽的风中,变成锋利的飞刀,割得脸庞生疼。哥接我放学回家后,正在家中帮我按摩着长冻疮的脚趾,突然听到有人喊他的名字,哥边帮我擦脚,边应和着。那人推了门,也不进来,只站在门口喊:“‘五马’返航了,叶子坏了,让你去摸叶子。”“五马”是条渔船,从温州五马街购来的,是本岛上的第一艘机帆船,爹是这艘船的第一任船老大。哥应了声“好”,转身上楼拿起父亲的旧棉袄,跟着那人去了。我喊了声“哥”,他回转身,摸摸我的头,说:“乖,等会儿买牛粪饼给你吃。”牛粪饼是一种芝麻甜饼,形状像一层层牛粪,极好吃,以前爹每次打鱼回来,都会从码头的代销店里买给我吃。爹去世早,娘身患重病,我又年幼,养家的重担全都落到哥稚嫩的肩上。

④娘收工回来,听说哥又去摸叶子了,叹了一声:“作孽哟,这大冷的下雪天!”娘顾不上吃饭,忙着切生姜,喊我烧火,很快,姜汤煮好了,盛在搪瓷杯里,娘用毛巾把它层层包好,又摘下头上的围巾紧紧裹上,匆匆出门。“我也要去!”我冲到门口拉住娘的衣襟,怯怯地喊。娘看着我,欲言又止,顿了顿,说:“走吧。”

⑤天暗下来,风更急了,呼呼的风声,带着响哨,雪更密了,没头没脑地打在脸上,疼极了。娘一手拢着我,一手搂着那个包得严实的口杯,顶着寒风往码头去。 

⑥码头上,只有几个补渔网的人,看到我们,不待娘问,便指了指离岸不远的一艘渔船。不远处,一只小舢板向我们摇过来。小舢板刚靠上岸,娘就麻利地跳了上去,然后,回身把哆哆嗦嗦的我扶上船。 

⑦舢板靠上渔船后尾,娘趴在小舢板上,大声喊道:“程啊,上来喝口姜汤吧!”喊了好一会儿,水面漾开一圈圈涟漪,哥的头冒出来,嘴里衔着一把白晃晃的尖刀,脸冻成青紫色,嘴唇灰白。哥游过来,靠在船边,把刀子递给娘,就着娘的手,喝了一口姜汤,冲我笑了一笑。娘柔声说:“再喝点,娒伢(闽南语,小宝贝的意思)。”娘的眼里闪烁着泪花,声音也哽咽了。我看着整个身体还在海水里泡着的哥,心里像堵了块石头,慌慌的,想哭,却不敢哭出来。哥对娘说:“没事,就好了,不用等我,这么冷,带妹妹先回去吧。”说着,接过刀子,游回刚才冒头的地方,消失在海面上,海面只剩下一个个起伏不定的波浪,像狰狞的兽,一圈圈打着转,仿佛在吞噬猎物。娘搂着我,紧紧地,生怕我丢了似的,眼睛紧盯着哥消失的海面,嘴里不停地轻唤着“娒伢娒伢”。摇舢板的大爷坐在船尾吸着旱烟,嘴里嘟囔着:“造孽哟,造孽哟!”哥冒了几次头,又几次消失,一分一秒都变得极其难熬,我的眼睛酸涩得不行了,终于,哥又从水下冒出来,双手僵硬地划着水,缓慢地向我们游来。娘放开我,扑到船边,尽可能地把手伸向哥,哥把手搭在娘的手上,娘拼尽全力把完全脱力的哥拉上舢板。渔船上的人把哥的衣裳扔过来,娘拣出爹的旧棉袄,披在哥的身上,又解开自己的棉衣,把浑身发抖的哥搂进怀里,示意我把姜汤端给哥喝。姜汤送到哥唇边,哥唇齿打战,眼睛闪动了一下,想向我笑,却又无力地合上。哥好像连喝姜汤的力气都没有了,姜汤含在口中,老半天吞不下去。好久好久,哥才喝完了姜汤,我端着瓷杯的手冻麻了,杯子咣当一声掉在船板上。我用双手包住哥的手,送到唇边,使劲地哈气,哥的手冰得像冰棍,让人本能地想弹开,却又本能地想紧紧地包住,想把自己身体里的热都传给他。 

⑧摇舢板的大爷把我们送回岸边,补渔网的人跑过来帮忙把哥拉上岸,大爷对娘说:“艮嫂,别让孩子做这个了,太受罪了,小小年纪,落下病可不是玩的。”娘已说不出话来,点点头,又点点头,泪,流了下来。

⑨因为娘不同意哥去做这么危险的活,哥每次都偷偷地去,每次弄得一身青紫、疲惫不堪地回家,娘就边哭骂哥不听话,边把他紧紧地抱在怀里,默默流泪,让我烧姜汤,拿火盆子,为哥搓手脚,直到哥面色回暖不再浑身打哆嗦。 

⑩就靠着哥的“不听话”,家里的日子才过得下去,娘的病才有钱治,不再咳得惊天动地,我也才能坐在书桌前,没有跟那些贫困家庭的女孩一样,早早去打工,早早就嫁人。哥在本该任性撒娇的年纪,历经生死考验,修炼出超乎年纪的淡然坚毅。哥身上伤痕累累,还有许多看不见的暗伤,他小小年纪,就患了极严重的风湿病,每到阴天下雨,就痛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⑾摸叶子痛了哥的身,更痛了娘的心…… 

(《读者》201604,原文有删改)

1.根据提示,梳理本文内容。(4分) 

哥应约去摸叶子→②                 →③                          →哥摸叶子养活全家 

②娘和我煮姜汤并送到码头。③哥喝了姜汤坚持摸叶子几乎冻僵。

2.文中的“哥”和“娘”两个形象非常感人,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如何塑造母子两个的感人形象。(4分)

①“哥”吃苦耐劳,勇挑重担:哥虽年幼,为照顾身患重的“娘”和年幼的“我”,忍受酷寒,冒着生命危险,潜水摸叶子,担负起照顾家庭的重担;

② “哥”疼爱亲人、顾念家庭:如“帮我按摩着长冻疮的脚趾”“答应给我买牛粪饼”“冲我笑,怕我受冷,要娘带我回家”“供我读书上学,改变我的命运”等; 

③“娘”勤劳朴实,关爱子女:娘虽身患重病坚持出工;得知哥去摸叶子,马上煮姜汤,冒着寒风送到哥身边让他喝姜汤御寒;坚决阻止哥去摸叶子,怕哥有危险,更怕冻坏哥身体等。(共4分,大意正确即可)

3.文章是怎样叙述这件事的?(4分)

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文章显得真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文章按照哥哥“在风雪中摸叶子”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