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专项复习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中考复习指导 2021-08-18 手机版 | ||||
一.实词、虚词、句式 文言句式重点考查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特殊句式。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形式有4种。 (1)“…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2)“……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4)“…也”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2.用“为”“乃”“则”“皆”等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用“是”表判断。 斯是陋室。《陋室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注意】 古汉语中出现的“是”大多数情况下是指示代词(这)或形容词(正确),请注意区分。 4.没有标志的判断句。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隆中对》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 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否定判断句 文言句式重点考查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特殊句式。 倒装句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常用介词“于”“以”。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省略句 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两种形式: 1.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阅读《三峡》(节选),完成下列各题。(2016年北京中考) (1)解释下列语句中标红词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 溯 ②属引凄异 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中考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常见的文言虚词有: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之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事、物。译作“他(她) (他们)”、“它(它们)”。 如:陈胜佐之。 2.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音节助词,调整音节。不翻译。如:怅恨久之。 (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宋何罪之有? (5)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5种关系:(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例) (1)表示并列关系,如“溪深而鱼肥”; (2)表示承接关系,如“日出而林霏开”; (3)表示修饰关系,如“杂然而前陈者”; (4)表示递进关系,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5)表示转折关系,如“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以 1.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以钱覆其口。《卖油翁》 2.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谓为信然。《隆中对》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乃 1.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才”。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3.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于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其 1.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3.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 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二.文言文之文章理解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具有以下特点: 回答文章理解题的一般方法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回答下列问题。(2012年北京中考) 1.感知文章内容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回答下列问题。(2012年北京中考)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犹①曰:贫者,士之常也;俭者,人之性也。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故曰“性也”。然则俭不可乎?曰:吝不可耳。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郑余庆素吝。一日,忽召亲朋数人会食。众皆怪之。侵晨赴之。日高,余庆方出,呼左右曰:“吩咐厨家蒸烂去毛,莫拗折项!”众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又久之,盘出,酱醋亦极香新。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 【注】 ① 子犹:即本文作者冯梦龙。 王罴[pí]性俭率。镇河东日,尝有台使②至,罴为设食,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③ 爨④造成,用力不少。尔之择选,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原文有删改) 【注】 ② 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派出的使者。 ③ 舂(chōnɡ):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 ④ 爨(cuàn):生火做饭。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天,郑余庆请亲朋好友去吃饭,大家一早就去赴宴,结果直到日头高照,郑余庆才出来。 B.郑余庆让左右侍从叮嘱厨子“蒸烂去毛,不要折断它的颈项”,大家以为他要请吃蒸鹅蒸鸭之类。 C.王罴对使者浪费粮食的做法甚为不满,命令侍从撤去食物。由此可见他节俭直率的特点。 D.子犹认为,节俭是一种品性,与生活贫穷毫无关系。他提倡节俭,但是反对过于吝啬。 文章理解题的常见考法 2.理解文章主旨 阅读《岳阳楼记》回答下列问题。(2016年吉林长春中考) ……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千古传唱,主要源于文中闪耀的思想光芒。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阅读《五柳先生传》回答下列问题。(2016年四川成都中考)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借为“五柳先生”作传,从思想性格、志愿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B.五柳先生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五柳先生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读书、饮酒、著文章是他的三大志趣。 C.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等否定句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D.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 文章理解题的常见考法 3.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赏析策略 领悟关键词句 体会细节描写 概括事件经历 答题形式 1、“有什么品质”题:只需直接概括品质即可,提倡采用四字短语。 2、“如何评价人物”题:必须结合文章的内容从多方面来回答。例如:从他下雨时劝说皇帝要替百姓着想来看,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宰相。 3、“具体表现”题:找出与品质相应的言行事件并归纳。 4、“如何看待人物”题:写出对人物思想及结果的评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蓝田①性急。尝食鸡子②,以筯③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辗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④口中,齧⑤破即吐之。 ①王蓝田:名述,袭爵蓝田侯。后文的“文度”为其子。 ②鸡子:鸡蛋。 ③筯(zhù):筷子。 ④内:通“纳”。 ⑤ 齧(niè):咬。 谢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半日,谢去,良久,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答云:“已去。”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 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⑥。文度曰:“故应让杜、许⑦。”蓝田云:“汝谓我堪⑧此否?”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⑨不如我。” (选自《世说新语》) ⑥事行便拜:授官的诏书一下达就立即接受。 ⑦故,或许。杜、许,不详何人,应为当时有名望的两人。 ⑧堪:能够胜任。 ⑨定:到底。 结合三则短文内容,说说王蓝田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从文段内容看,华歆、王朗谁优谁劣?理由是什么? 人物评价短语积累 为官的:清廉自守、不贪财利、不畏权贵、除暴安良、巧遇断案、耿直敢言、意志坚定、刚正不阿、知人善任 文人才子: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率性而为、不喜约束、清高孤傲、洁身自好、机智诙谐、沉稳善变、恃才傲物 反面人物:自高自大、爱慕虚荣、阿谀奉承、贪生怕死、虚伪矫饰、厚颜无耻、奸诈狠毒…… 正面人物:谦虚好学、不耻下问、聪明机智…… 文章理解题的常见考法 4. 表达主观感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读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文第一段中“由是感激”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诸葛亮正是由于感恩,才倾尽毕生精力去完成先帝托付。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感恩”的理解。 “读懂”是理解的基础 “课外”是课内的延伸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篇》 三.文言文之对比阅读 什么是文言文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是把两则或两则以上有某种联系的文言语段作为阅读材料,要求读者在文章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的阅读形式。 对比阅读的文段特点 对比阅读的文段特点 文言文对比阅读考什么? 比较写作手法异同 夸张、对比、比喻、拟人、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烘托、渲染、铺垫、托物寓意等 【策略】 常用写法记在心,细看文章精筛选。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释】 ①岚:林中雾气。 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 ③纨:白色的丝绢。 ④拊(fǔ):抚摩。 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语段(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文章内容异同 【策略】 概括事件,理清前因后果。 明确思路,筛选关键词句。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诗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 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索:索要;索取。 ④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⑤捄:同“救”。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文天祥的哪些表现能够阐明甲文“舍生取义”的观点。 比较主题情感异同 【策略】 议论抒情是重点,文章首尾须看清。 人生经历要联系,写作背景来参考。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迂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千古矣。 (选自袁山松《宜都记》)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先写了三峡的总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四季的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 B.【乙】文描写三峡的山水之美,然后以“山松言”转入议论抒情,表达欣赏山水的喜悦之情。 C.【甲】文写猿鸣渲染环境的优美,也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羁旅孤寂的悲凉心境。【乙】文写猿鸣,与其他事物共同表现三峡的生机与美丽,表达作者与众不同的喜悦之情。 D.【甲】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和【乙】文中“山水迂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在描写山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较人物形象异同 【策略】 概括事件窥个性; 言行描写显性情。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隆中对》) 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你认为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恰当吗?结合【甲】【乙】两则材料阐明自己的观点。 主观探究性题 【策略】 1、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 2、抓住评论性的语句。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①反:通“返”。 ②彘(zhì):猪。 ③烹(pēng):煮。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①戍:防守。 ②过:过失。 ③号:标志。 上文两则故事在思想内容方面有哪些共同点?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