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赤壁赋》优质课导学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1-07-26 手机版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均可视作古代散文的经典。同时,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作者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设计思想:

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悟。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和句式的把握,但也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体验作者的人生感受并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竞赛﹑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三、学习目标:

1.把握文赋特点。

2.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知识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3.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说明:把握文赋的有关特点,注意掌握节奏快慢和音调高低,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诵读;而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有助于进一步的品味鉴赏课文的语言,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妙处;体会作者通过精妙的语言描绘动人的情境,抒发情感,表达人生感悟。这些目标体现散文鉴赏方法的指导,也要求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有较深的体会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学习难点和重点:

1.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背诵课文

3.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学习过程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注释及南方出版社出版的教辅《优化设计》,落实文言字词句知识,初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给学生提出诵读指导建议,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并争取背诵课文(我们为语文学习建立了公共邮箱,利用公共邮箱给学生发送指导资料):

⑴读出韵律。赋体押韵如“望﹑章﹑江”,“焉﹑间﹑天﹑然﹑仙”等

⑵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⑶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⑷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节奏一致,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⑸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洒脱)

⑹根据文赋对仗特点背诵相关句子。

⑺根据文赋押韵特点背诵句子。

⑻理清文章层次﹑情感变化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如明确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

⑼重点记忆关于风月的句子。(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把握住上列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

(二)课堂探究

一.知识链接: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苏东坡传序》

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2.简介苏轼及其创作《赤壁赋》的背景:

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

二、解析课文:

问题1,按课本段落,要求四个自然组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明确各段内容,概括各段段意:

明确: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问题2,总结文言常识

(一)虚词

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2)倚歌而和之(               )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                

(4)侣鱼虾而友麋鹿(              )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2. 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    )                       

(2)凌万顷之茫然(      )

(3)哀吾生之须臾(     )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5)苟非吾之所有(       )                         

(6)耳得之而为声(     )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                     

(8)吾与子之所共食(     )

3.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2)月出于东山之上(     )

(3)徘徊于斗牛之间(      )                       

(4)于是饮酒乐甚(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6)渔樵于江渚之上(   )

(7)寄蜉蝣于天地(    )                           

(8)托遗响于悲风(    )

4. 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3)郁乎苍苍(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5)而又何羡乎(      )                         

(6)相与枕藉乎舟中(       )

(二)实词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2)山川相繆(      )

(3)举酒属客  (      )

(4)举匏尊以相属(     )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今义: 

(2)白露横江

古义: 

今义: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今义: 

3. 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     )   b东望武昌(    )

(2)望       a七月既望(     )  b望美人兮天一方(    )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 (    )    b如怨如慕(    )

4.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2)下江陵(    )

(3)顺流而东也(    )                        

(4)舞幽壑之潜蛟(    )

(5)泣孤舟之嫠妇(        )                       

(6)正襟危坐(      )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9)侣鱼虾而友麋鹿(       )                    

(10)渺沧海之一粟(     )

(11)不知东方之既白(       )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2. 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    )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3)而今安在( )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5)而又何羡乎( )

3. 省略句

(1)(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2)(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3)(   )相与枕藉乎舟中

4. 变式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3)凌万顷之茫然()                                        

(4)渺渺兮予怀(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四)、重点语句翻译

1.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 

2.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 。

3.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 

4.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 

5. 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

问题3,理解苏轼《赤壁赋》的情感变化?

1.分析第一段:

(1)本段以写景为主,请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练习朗读。

(2)这样的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3)面对同样的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主与客的感情有何不同?

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明确:

(4)客之悲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2、第二段的作用是什么?客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明确: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   

3.第四段: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 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   

明确:

问题4,体会《赤壁赋》的语言特点?

明确:

⑴《赤壁赋》“以文为赋”的美学特征:骈散结合

⑵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⑶情﹑景﹑理融为一体:

⑷主客对答的辞赋结构:

课后拓展:

《后赤壁赋》找出原文,翻译,并进行赏析。

导学答案:

二、解析课文:

问题1,按课本段落,要求四个自然组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明确各段内容,概括各段段意:

明确:

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问题2,总结文言常识

(一)虚词

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修饰 )

2. 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3.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             

(2)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

(3)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在   )                       

(4)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被  )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 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  介词,在  )

4. 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

(3)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

(二)实词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

(3)举酒属客  ( 通“嘱”,劝人饮酒 )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 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4.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 )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 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 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4. 变式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   

(四)、重点语句翻译

1.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2.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3.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4.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5. 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问题3,理解苏轼《赤壁赋》的情感变化?

1.分析第一段:

(1)本段以写景为主,请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练习朗读。

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这样的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乐)

(3)面对同样的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主与客的感情有何不同?

(主乐客悲。)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明确:表现苏子快乐的句子。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4)客之悲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第二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二段写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客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   

明确:①无枝可依② 英雄安在③人生无常      (悲)

3.第四段: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 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   

明确:(即事而议,自然之理)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②从“物各有主”来提出要顺其自然。(说明: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适时加以点拨。)

⑵(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问题4,体会《赤壁赋》的语言特点?

明确:

⑴《赤壁赋》“以文为赋”的美学特征: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⑵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连用的五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⑶情﹑景﹑理融为一体: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由情入理。

⑷主客对答的辞赋结构:

主客对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主客一般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实际上,苏轼借此抒怀,有无并不重要。(总评苏轼:展现其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课后拓展,《后赤壁赋》原文,翻译,赏析。

原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 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赏析:《赤壁赋》分前后两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文章通过同—地点(赤壁),同一方式(月夜泛舟饮酒),同—题材(大江高山清风明月),反映了不同的时令季节,描绘了不同的大自然景色,抒发了不同的情趣,表达了不同的主题。字字如画,句句似诗,诗画合一,情景交融,真是同工异曲,各有千秋。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