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生命的契合——高一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自然与生命的契合:我与地坛、赤壁赋、故都的秋》群文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1-07-26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学习品味文本语言,提高语言的感知能力。 2.通过景物描写感受作者的情感思想,增强思维和审美认知能力。 3.学习认识景物描写中蕴藏的哲理,找到与生命的契合点。 教学重点: 1.品味景物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2.认识景物描写中的哲理,寻找与人物心灵的契合点。 教学难点: 学习认识景物描写中的哲理,寻找与人物心灵的契合点。 教学方法: 1.导读分析法 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人生,如同一场旅行,在人生的旅途中,时而高山,时而峡谷,时而坦途,时而歧路。我们或放歌,或悲哭,然而,自然始终以其不变的姿势深情地看着我们,而我们,也就在与自然的深情对望中,找到了与生命的契合。今天,我们就来带同学们学习第七单元的三篇课文,一起去探索生命的价值。 二、范本解读 1.寻象问境 阅读《我与地坛》第一部分3、5两段,比较两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有何区别? 明确:第三段:朱红淡褪 高墙坍圮 玉砌雕栏散落 老柏苍幽 野草荒藤茂盛 残阳 亘古不变 越大 越红 沉静 特点:古旧、荒芜、沉静 第五段:蜂飞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 草木竞相生长 特点:生机勃勃 概括:荒芜而不衰败 2.依境生情 “我”刚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我”与“地坛”之间有何相似性? 明确:地坛:一座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冷落荒芜,被人遗弃的古园。 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失魂落魄,被社会遗弃的人。 二者同病相怜。 3.缘情探因 阅读第6-7段,史铁生在失魂落魄中“追寻”的“问题”有几个?分别是什么?他有没有找都答案? (1)我身体残疾了,该不该去死? (2)我为什么要出生? (3)应该怎样活?(心魂,核心) 景物描写(六个譬如)生命启示 落日的灿烂 生命的永恒 生活的信心 雨燕高歌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 草木泥土的气味 落叶的味道 4.归纳小结 归纳自然与生命的契合点 (1)景物衬托作者的心境。(衬托人物心情) (2)为作者的思考提供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引发生命思考) (3)景物描写的本身,实际也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本身即是感悟) 三、群文迁移(一) 1.找到《赤壁赋》中与江、月、风相关的句子。 描写:(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抒情:(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议论:(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5)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知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赤壁赋》中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又是从哪里找到答案的? 明确:乐甚(主) 愀然、悲(主、客) 喜而笑(客) 江、月、风 变与不变 须臾与永恒 3.如何理解《赤壁赋》中客人的形象(是否真有其人)?结合作者的遭遇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1.“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客人的形象也是作者的心境表达。 2.悲凉中走向旷达。 四、群文迁移(二) 1.《故都的秋》里北平的秋天具有怎样的特征?作者是如何描写北平的秋天的? 明确:清、静、悲凉 (文眼) 声、色、心理感受 2.郁达夫为什么会对“悲凉”有着独特的深情? 提示:知人论世 明确: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也正是客观景物与作者主观情感的对照。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看着史铁生摇着轮椅走进了地坛,在颓废的生命色彩里感受到自然所赋予他生命的意义;我们跟着郁达夫的脚步,走进清静的北平,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深情;我们随着苏轼一起泛舟赤壁,看着山间明月,吹着江上清风,那个苦闷的才子终于得到了心灵的解脱。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位作者都在自然的世界里找到了心灵的契合。自然,或许也将是我们最终的心灵归宿。 六、板书设计 课文 《我与地坛》 《赤壁赋》 《故都的秋》 景物 地坛 明月、江水、清风 北平的秋天 特点 荒芜并不衰败 皎洁浩渺、清丽澄澈 清、净、悲凉 感悟 生命的意义 变与不变,一瞬与永恒 深沉、幽远、严厉、萧索 背景 狂妄的年龄废了双腿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1934年8月 自然中的哲理,生命里的契合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赤壁赋》全文。 2.描写一段关于自然的文字,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激发你的情感或引发你对于生命的思考,不少于300字。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