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拿来主义》优质课导学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1-07-16 手机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比喻、对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的写作方式。

2.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

3.理解“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重要段落加强朗读背诵,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沉浸文本,互动探究,把握鲁迅杂文最突出的特点:对现象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议论的形象化。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体会学习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责任感。

三、重点难点

1.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并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2.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四、预习新课

第一课时

1.下列词语中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残羹冷灸(gēng) 冠冕(miǎn) 脑髓(suǐ)   齐啬(lìng)

B.礼上往来(s hàng)自栩(xǔ)   蹩进(bié)   鱼翅(c hì)

C.发扬国光(yáng) 国粹(c uì)  玄虚(xuán) 磕头(kē)

D.佳节大典(j iā)  孱头(c hàn) 摩登(mó)   针灸(j iǔ)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惩治腐败,打击贪赃枉法,______贪污分子是当前政法工作的首要任务。

②今天是校庆的日子,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又____在一起。

⑧年轻的父母们不要对自己孩子一味_____,这样 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不利。

④上周,学校的校务委员会对这个问题作了最终的_________。

A.揭发 汇聚 溺爱 裁决

B.揭露 会聚 宠爱 裁定

C.揭发 会聚 溺爱 裁决

D.揭露 汇聚 宠爱 裁定

3.每日成语

礼尚往来:尚,注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冠冕堂皇:冠冕,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堂皇,很有气派的样子。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勃然大怒: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第二课时

1.选出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古懂 陷阱 拭目以待 积毁销骨

B.摩登 譬如 磕头贺喜 人才备出

C.时髦 包涵 亟待解决 祖上荫功

D.炫耀 鱼鳍 勃然大怒 走投无路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B.鲁迅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及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若干。

C.《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且介”取“租界”之半,“且介亭”即“租界里的亭子间”。

D.鲁迅的《狂人日记》收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3.每日成语

闭关自守:关闭关口,不和外人来往。比喻因循保守,不愿接触外界事物。

碰钉子:指遭到拒绝。

卑躬屈膝:卑躬,低头弯腰:屈膝,下跪。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

故弄玄虚:故,故意:弄,玩弄;玄虚,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

兼收并蓄:收,收罗;蓄,储藏,容纳。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生吞活剥:原指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的接受或机械的搬用经验、理论等。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C【解析】A.残羹冷灸:炙,吝啬:1 ìn;B.礼上往来:尚,自栩:诩:D.孱头:chàn。

2.C【解析】揭发:着重指掀开、检举出来,使人明确其确实存在;揭露:范围比揭发广。会聚:侧重指主动的聚集;汇聚:侧重被动地汇集。溺爱:过分宠爱孩子:宠爱:喜爱。裁定: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就某个问题做出决定:裁决:经过考虑,做出决定。

第二课时

1.D【解析】A“古懂”应为“古董”:B“人才备出”应为“人才辈出”;C“祖上荫功”

应为“祖上阴功”。

2.D【解析】《狂人日记》收在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五、导学基础知识

1.作者作品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 年留学日本,1909 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2.背景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

六、诵读全文

一、细读课文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 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注释]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六月七日《中华日报动向》署名霍冲。

(2)“闭关主义指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3)"发扬国光"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四年间,美术家徐悲鸿、刘海栗曾分别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中国美术展览或个人美术作品展览。“发扬国光是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八日《大晚报》报道这些消息时的用语。

(4)“象征主义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八日《大晚报》报道:“苏俄艺术界向分写实与象征两派,现写实主义已渐没落,而象征主义则经朝野一致提倡,引成欣欣向荣之概。自彼邦艺术家见我国之书画作品深合象征派后,即忆及中国戏剧亦必采取象征主义。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鲁迅曾在《花边文学谁在没落》一文中批评《大晚报》的这种歪曲报道。

(5)尼采(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和“超人”哲学的鼓吹者。这里所述尼采的话,见于他的《札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

(6)一九三三年六月四日,国民党政府和美国在华盛顿签订五千万美元的‘棉麦借款”,购买美国的小麦、面粉和棉花。这里指的可能是这一类事。

(7)指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

(8)这里是讽刺作乐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询美等人。

七、导读理解

(一)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1.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2.全文分三个部分:

(二)研读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4.小结:

一、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二、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第2句话:第3句话:第4句话:第5句话: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

①③④⑤

三、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一)提取要点,归纳中心:

(二)归纳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

(一)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1.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2.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 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二)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

“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一、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1.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

“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           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   昏蛋。

羨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         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摩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二、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

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①究竞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⑧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三、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一)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二)归纳写作特点。

1.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2.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3.对比论证;

4.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明确:

1.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第8节是“破”,指出对待文化遗产的不正确态度和方法,第9节指出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先破后立,有破有立。另外在结构上也存在破立结合这一论证方法。

2.运用贴切比喻阐明抽象、深奧的道理。已举例。

3.对比论证。

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还具体分析了“孱头”、“昏蛋”、

“废物”的表现,这就是对比论证。将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做“对比论证”。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4.语言犀利、幽默。

是引文作者在用词上形象、准确、生动,在造句上多处使用反语,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例如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明确:“捧”字生动揭示了郑重、珍视的心理,“挂”这一动作用得很准确,但只有几张画却要一路地“挂”过去,又多么寒伧可怜。对照之下,就揭示了所谓的“发扬国光”实际上是自欺欺人,讽刺意味非常强烈。

例如2、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明确:“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反语,讽刺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媚外求荣、欺世惑众方面又出了新花招,可算愈演愈烈了。

八、巩固练习

1.下列句中的“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

①此后是顺便到欧洲去传道

②然而尼采不是太阳

③“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④这是抛给的

⑤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

A.②④ B.①③ C.③⑤ D.②⑤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是本文的重要特征,比如 开头大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好像绕了一个大圈子,其实正好和“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

B.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来阐明抽象的道理,也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比如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将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比作“鸦片”,既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又能使人得到艺术的愉悦。

C.本文虽然是一篇专谈批判继承问题的文章,但作者卓越的幽默和讽刺能力,在字里行间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D.本文全面而形象地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问题,批判了种种错误态度,指出正确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艺、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

参考答案

1.答案:A

2.答案:B

解析:“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害又有益的一类事物。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