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高一必修(下)语文期末复习:散文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2021-06-19 手机版


 一、把握文章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散文所表达的内容总是会按照特定的顺序展开,结构只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可采用以下技巧:

1.抓住线索,理清思路。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串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散文的线索类型主要有:具体事物线、人物线、中心事件线、思想感情变化线、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线、作者的所见所闻线等。

2.划分层次,概括要点。要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文章的段意,弄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出层次,理清文章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等内容。

二、分析文章标题、首段、中间段、结尾段的作用 

散文标题的作用: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成为文章的线索。

局部段落的作用:散文作品中总会有一些特殊段落,这主要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如开头段和结尾段,或是叙述中的插入段。从高考命题来看,常会就这些特殊段落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设题。

开头段的作用: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中间段的作用: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结尾段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插入段的作用: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补充说明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三、分析线索作用题

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找线索要注意:一是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的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二是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三是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线索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二是使文章结构清晰,情节集中;三是揭示主题和情感。

四、归纳概括作品内容

1.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段)的首或尾或中间。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

2.合并法。层次大意概括了一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3.舍取法。一是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如果主次不分,全盘托出,那是不符合命题要求的;二是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考生答某一方面,如果不加辨别,把所写内容都概括进去,就是不合要求的。无论是何种情况,都要根据题干要求,作出舍和取的决定。

★练习划重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行将消逝的物语:油纸伞

李振南

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那么宁静,那么典雅。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雨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温暖着打伞人的心。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的。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年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或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按照我们这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时,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的陪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物,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要诗情画意的伞。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它的重量和宽度早已压过我弱小的肩头,有时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在斜风骤雨中,油纸伞和人都晃荡在乡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和伞构成一组天然的乐器,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一份乐曲的慰藉。

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的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如今,油纸伞早已被式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变化无穷,如五彩的花朵在大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已缺失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已无缘读到一首像《雨巷》那样令人心澄眼热的诗歌和一个像《白蛇传》那样缠绵悱恻的故事。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江南春雨和江南梦境引入,一开始便营造出诗意的氛围。而现在梦境远去,只见赝品,又给文章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B.油纸伞“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丝刺鼻”,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纸伞特有的江南韵味。

C.文章写了对于油纸伞是母亲陪嫁物的猜测,巧妙地表现了“乡风”,又说明了这把油纸伞在家里人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D.作者深情追忆小时候在乡下使用过的油纸伞,特别写到了雨和伞敲打出的音乐。这样表达既写实,又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2.结合《雨巷》与本文,概括“油纸伞”的丰富内涵。

3.现在几乎每个古镇有售油纸伞,假如你想买一把,你买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文段与民间习俗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美好吉祥的象征。生活中的油纸伞,有亲人的美好祝愿。②地域文化的象征。油纸伞是烟雨江南的一种文化符号,成为地域文化。③民族的古典情怀。油纸伞轻巧典雅,充满诗意典雅和古典情怀。④忧愁、寂寥与无法远望的惆怅。戴望舒的《雨巷》一诗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

3.我买油纸伞的目的是找寻江南典雅的诗意与情怀。“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油纸伞轻巧典雅,具有的诗意令我心醉神迷。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B.“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错误。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因此,“油纸伞‘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丝刺鼻’”并没有使用拟人手法。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物象丰富内涵能力。本题,题干是“结合文本,探究油纸伞物语的丰富内涵?并简要分析”,通读文章,圈画出有关“油纸伞”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探究“油纸伞”的丰富内涵。

第5段中“按照我们这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第4段中“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可见,油纸伞是吉祥的象征,内蕴着温润的亲情和实用的价值。根据文章第2段“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片片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可见,油纸伞有江南的地域色彩。

第3段中“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油纸伞令人想到优美的诗歌和缠绵悱恻的故事。第7段中“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已缺失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可见,油纸伞充满文学的诗意和古典情怀,承载着芬芳的记忆。《雨巷》中的“油纸伞”,可依据“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可知,是“丁香姑娘”手中的雨具,与丁香姑娘和雨巷的特点相呼应,体现了古典、神秘、迷离的特点,借此展现了作者寂寥、凄清的心境。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个性化阅读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段与民间习俗简要分析买油纸伞的目的。作答本题可以结合油纸伞象征意义来谈,比如,油纸伞有多子多福、恩爱百年、美满团圆、消灾避邪、怀旧与浪漫、高贵典雅、预祝金榜题名等象征意义,结合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谈谈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兴起,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②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⑤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父窸窸父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⑥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1.请结合上下文内容,简要说明第②段“宿命的味道”的含义。

2.请简要分析选文的结构特点。

3.请概括第⑤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该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请赏析第②段文句“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答案】1.①虽然搬过几次家,但越搬越近。②“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⑤地坛的荒芜冷落和“我”的失魂落魄相怜相惜,同时地坛又给“我”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去处,让我从容地思考人生的真谛。⑥地坛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让“我”懂得了或者的情感与意蕴。

2.选文先从地坛的“荒芜”着笔,接着写自己在地坛感受到的勃勃生机,明白地坛“荒芜但不衰败”的特点,按照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浅入深地进行了描写;而行文中,地坛的命运与“我”的遭遇交织在一起,以地坛的荒芜冷落映射“我”的残疾自伤,以地坛的生机来启示“我”关于生命的真谛的思考,最终走出阴影,悟出人生真谛,卒章显志。

3.景物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作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懂得了: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4.①强调了“我家”与地坛实际距离确实很近;②更加充分地表达了“我家”与地坛的彼此缘分之深;③更加突出了地坛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地坛就是“我家”,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含义的能力。“宿命”指前世的命运。佛家认为今生的命运是由前世行为的善恶决定的。在文中,“宿命”强调了作者的个体生命和地坛紧紧相联。作者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它的荒芜与“我”的失意仿佛是一种冥冥中的默契,所以认为这是“宿命”。从前文来看,“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它的存在看似与“我”并无瓜葛,但是“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后来,“我”又“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尽管地坛比“我”早四百年坐落在此地,但“我”最终与地坛相遇,并“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当“我”因残废而痛苦之时,能够在这样一个不受人打扰的地方“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可见,地坛的宁静与生机让“我”有了对残疾后人生的新思考,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让“我”懂得了活着的必要性与意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特点的能力。选文先提起废弃的古园,点出其特点“荒芜冷落”“很少被人记起”,这是人对古园的最初印象。第二三段述说自己与园子的“缘分”,以古园的荒芜与自己两腿残废的命运相呼应,为后文进入古园,以及在古园中领悟人生真谛作出了足够的铺垫。第五段着意写自己在古园中感受到的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点出自己深入古园后,获得的另一种印象,尽管在别人眼里,它荒芜、很少被人记起,可是一旦深入其中,能够看到各种小生命都在此生机勃勃地繁衍生息,这岂不正如一个残废的,仿佛在别人眼中失去了能力的人,如果深入其内心,便能知悉他也有一颗敏感而丰富的心吗?借对古园的环境描写,为最后一段领悟出人生道理埋下伏笔。最后一段则点出自己领悟出的人生真谛:不必急着思考死亡的事,而要努力地顽强地生存下去。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写地坛的命运,其实也交织着自己的人生,最终从地坛的生机中获得对人生的感悟,可以说是卒章显志。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从最后一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可概括出其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而是充满生机。这段环境描写中,能够进入史铁生眼中的是一些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都很卑微,繁华的都市中行色匆匆的健康人无暇也无意去关注它们。可是它们不是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则在生存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反而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正是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我们自己来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则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进程就可带给个体和周围世界以和谐安宁。而园子虽然无人问津,却依然在其中孕育着如此多的生命,富含着勃勃生机,并不因自己的“荒芜”和无人问津而“衰败”下去。这让作者明白了,虽然自己残疾了,但也不能消极地想到死亡,而应该接受上天的安排,平静地对待自己“荒芜”的人生,在自然规律的死亡未曾到来之前,要让自己“鲜活”地生活下去,就此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根据“从我的祖母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我一天到晚都耗在园子里”、“无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可概括出第一个要点。②根据“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在它周围,而且越搬越近了”可概括出第二个要点。③根据“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等信息可概括出第三个要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富蕴县的树

李娟

砍树的场面比种树还要壮观。振奋人心的吆喝号子,浪潮似的一阵阵的尖叫,欢呼,笑骂、惊叹……连住在三条街以外的我都听到了。而一棵树倒下时挟风裹雷的巨大轰鸣,则传得更远。

我跑过去看,只见街道西面第二个十字路口的一棵三层楼高的大树上端系着一根钢丝缆绳,长长地横贯整个街面。另一端被二十来个人列队持握,做着拔河的姿式。更多的人挤在安全位置观望,有些人还展开两臂挡住旁边和后面的人,为自己开拓优势。这情景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八百米跑的起跑准备。

我还没怎么看明白,那边伐树的电锯声便越来越猖狂,接下来又一阵狂风骤雨似的群呼,那树便浑身颤抖着,慢慢向街道倾斜——是慢慢倒下的!我看得很清楚——这种倒不像是别的什么倒一样,说倒就倒;这种倒,缓慢得极不情愿,像临终者漫长的弥留之际那样迟疑而令人不安……这种倒落,比生长还要艰难,好像空气中有许多东西在对它进行挽留,而它也正在经历重重的障碍才倒向大地,慢得,慢得……慢得令人肝胆俱裂!

我愣在那儿,还没回过神儿,身后早就听命待发的那群人便一拥而上,差点儿把我带倒。他们冲上去,抢到哪根就扛哪根,能拽掉什么就拽什么,还有的正抡圆了斧头把树干一截一截断开。几乎每一个人都有收获,每个人推去的板车都满载而归。我目瞪口呆。一棵生长了几十年的擎天大树就这样在几分钟之内被瓦解得干干净净。满地的木屑和刚萌发出的黏乎乎的碎芽的碎枝子也给扫起来统统装走。我在地上拾起一枚有着两扇翅子的种子,小时候我和邻居弟弟经常用它玩一种名叫“打官司”的游戏。

上午经过那里时,十字路口靠北面那条街的西面一排刚刚砍到一半。下午再去,整条街两面的树都没了。第二天又砍光一条街,向我们这条街逼近。是不是所有城市的宽阔街道都是这样修建起来的?

记得我第一次去富蕴县的时候,坐了两天车,在尘飞土扬的戈壁滩上转得昏头转向,灰头灰脑。后来车靠近北面的群山,爬上一个达坂。一拐弯,蔚蓝色的额尔齐斯河从眼前横亘而过,一车的人惊叫起来。一位白胡子的哈萨克老人说:“噢!绿绿的富蕴县到了!”

我以为我来到了一个森林。

那时候,富蕴县也有很多街道和房子,但都被树林藏得深深的。从达坂往下看,顶多能发现一两个工厂的大烟囱。我们家对面的政府大院更是一座葱茏的林园,里面还流过一条小河。河两岸的灌木高过人头,密得进都进不去。河也被遮得严严的,我和邻居小孩在里面打闹玩耍时扎进一堆草丛,就糊里糊涂掉进了河里。那河水清得啊!……而县政府的办公楼像童话中的小屋一样半隐半现在绿荫之中。我们估计在政府里办公的人还没有政府大院里的啄木鸟多。

那时候,每条马路的左右都各自生长着两排大树,两排树中间各夹有一条清澈的水渠。最早的时候,自来水供应不稳定,我们曾饮用过渠里的水。树梢在高空挤在一起,伞一样盖住整条马路。起风时,会有碎碎的蓝天晃在头顶。满街弥漫着浓郁的树脂和花絮的味道。

我九一年离开的时候,树都还好好的。九五年回来时,路边的双排树成了单排,水渠沟成了排污水的通道,里面的水别说饮用,洗衣服都不行了。一进城的那条路两边的树则全没了,只稀稀拉拉站了几棵死眉烂眼的小松树,跟盆景似的。九八年再回来,达坂上看到的额河已由蔚蓝变成了乌绿。浅了许多。森林没了,骷髅架子似的新楼突兀地一座座立了起来,清一色全是白的。原先的红砖房消失得干干净净。城市改建的进程夜以继日地进行着,在库尔图乡生活时,每一次进城,就感觉绿意空了一片,走在空荡而宽阔的大街上,浑身不自在,好像自己最隐密的部分正在被曝光,可是连个躲的地方都找不到。

县政府最新拓建了一片广场,盖了几幢大楼。那片林子早没了,只剩最后的两棵大树一左一右站在政府大门口。不过那是上个月的事,不知现在还在不在。那条河呢,也被预制板封死了,作为下水道在黑暗中流淌着垃圾和残羹剩饭。我们透过大院的铁栏栅看去,庄严整齐的办公楼前那片广场上贴着两片整整齐齐的草坪,听说是进口的,一平米很贵。

(选自李娟《我的阿勒泰》)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砍树的场面开头,重点描摹了人群的狂欢之态借用这一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被砍之树的痛惜之情。

B.“那树便浑身颤抖着,慢慢向街道倾斜”这一特写镜头将树倒下的姿态写得细腻而沉重,看似闲笔,却沉淀出不一般的沉痛之情。

C.本文插叙了作者第一次到富蕴县的所见所闻所感,尤其重点描写了富蕴县的树的生存状态,这一描写是为了与下文形成鲜明的对比。

D.文章构思精巧,穿插第一次到富蕴县、九一年、九五年、九八年等时间段富蕴县的生态状况,直接抒发了自己对城市改建进程的忧思。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文章最后一段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极不情愿”“迟疑”“挽留”等拟人化的细节描写,包含惋惜意味,细致刻画出树倒下时的状态。②“像一个临终者的弥留之际”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及沉痛之情。③“慢得”“慢得”运用反复手法,将树倒下的瞬间动作细节化,给人无尽的反思。

3.①将“原先的林子”与“最后的两棵大树”、清澈的“河”与黑暗的“下水道”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主题。②“庄严整齐的广场”“整整齐齐的草坪”“听说是进口的,一平米很贵”表现了一种痛惜与无奈,具有讽刺意味。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直接抒发”错,文章穿插作者第一次到富蕴县、九一年、九五年、九八年等时间段富蕴县的生态状况,目的是通过不同时间环境对比,进而表达作者对城市改建进程的忧思。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手法方面:画线句子包含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极不情愿”“迟疑”“挽留”等拟人化的细节描写,“像一个临终者的弥留之际”一句用比喻的手法,“慢得”“慢得”运用反复手法。景物特点方面:作者通过这些修辞,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树缓慢倒下的状态。情感方面:说树“不情愿”“迟疑”、“空气中有许多东西在对它进行挽留”其实是表达作者对树的不舍及对树被砍掉的痛心之情。而“慢得,慢得……慢得”的反复强调中,又引人深思。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段落的作用一般包括内容、主旨、结构、表达等要点,内容重点把握交代了什么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或展现有什么作用,抒发什么情感三方面;结构上主要考虑其与前文、后文、标题的关系;表达方面则主要指在交代内容时所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以及结构安排产生的效果等。最后一段写现在的政府大楼前的林园不见了,清澈的小河变成了下水道,只是多了两块“昂贵”的草坪。本段与前文“我们家对面的政府大院更是一座葱茏的林园,里面还流过一条小河。河两岸的灌木高过人头,密得进都进不去。河也被遮得严严的,我和邻居小孩在里面打闹玩耍时扎进一堆草丛,就糊里糊涂掉进了河里。那河水清得啊!……而县政府的办公楼像童话中的小屋一样半隐半现在绿荫之中。我们估计在政府里办公的人还没有政府大院里的啄木鸟多”相照应。作者将政府周围今昔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表达了作者的痛心和无奈之情。“听说是进口的,一平米很贵”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的呢喃

李一泰

从小的时候起,我就非常喜欢听雨,感觉雨声是一种生命的呢喃。

每逢雨天,总喜欢找一个位置,以一种淡淡的心境去谛听生命屋外的天籁,让我一汪干枯的心池渐渐盈满欢畅的涟漪。

古时的文人墨客听雨讲浪漫讲情调讲境界:朝雨芳草,暮雨客舟,春雨杏花,秋雨梧桐。我只是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中的一个俗人,不可能有太多的讲究,于是就很随意,时间、地点、空间、氛围皆不拘泥,屋檐下可听雨,客厅里可听雨,书房里可听雨,瓜棚中可听雨,卧室里可听雨,办公室中可听雨。听雨的潇洒,听雨的狂骤,听雨的沉思,听雨的快乐。我觉得雨是自然界的精灵,听雨就是我同大自然的精灵们在一起倾心的交流,于是,我会很自然地把雨同社会、人生联系起来,也就赋予了雨一种生命和思想。

如果说自然界中的雨是位精灵,那么,乡间的雨则是一位智者,总在我心灵最为烦躁的时候,悄然而来,润物无声,虽是点点滴滴,却是如泣如诉,如琢如磨,让我心智大开,醍醐灌顶。

春日听雨,那雨如一首山野抒情小调,会使人想起孩提少年,绿的雨丝系住了洁白的童心。雨,丝丝柔柔,如烟似梦,如歌如吟,整个世界都醉在这温馨的氛围里。

秋日听雨,如听《命运交响曲》,会让人想到壮年时光。雁阵排空,心如止水,凭案静坐,品雨品茗。冷雨霏霏,时而如丝绵管弦,时而如群马愤蹄,时而如玉珠银盘,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串成一段淡泊的旋律……

夏日听雨,如听一曲英雄交响乐,让人想起豆蔻年华,日气喷豪雨,云阴送惊雷。夏雨中涌动着蓬勃生机,滋养着生命和情感,孕育着激情和诗意。夏日里的滂沱骤雨,激荡着我的心胸,催促我化作一只雨燕直击长空,傲视苍穹!进入夏季就以比庄稼更急切的心情盼雨。雨的酷热使所有的声音都隐遁起来,包括鸟语、虫叫、雷鸣,只有雨声不管不顾地光临,他是这个季节中唯一脾气倔强的歌者。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听雨,听雨的身躯跌落尘埃,听雨划过空气,听雨拍击檐下青砖。又一场雨如约而至,我独坐窗前,望檐前雨柱如帘,谛听万物世界沐浴在茫茫的雨雾中。那起伏的菜园,那被雨水搓洗过的瓜地,那婉蜒激流的小溪,那栅栏上五彩缤纷的花朵,统统化作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这些天籁之音,如万马奔腾,如狂飙落地,如缠绵琴瑟,如游丝一缕,在天地间飘过,在心灵中漫游,空灵而幽怨。心灵与大自然之间只有在如诗的雨天才达到高度的和谐。

夏天的雨如人的秉性,有快人快语的,如来去匆匆的雷阵雨;有慢声细语的,如淅淅沥沥的小雨。但总的来说,还是缠绵的多。缠绵其实并不是柔弱,相反是十分的刚烈,有一种“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韧性。记忆中,中学的一年暑假就经历过这种缠绵。那雨,稀稀拉拉,下下停停,感觉它像一团棉花,揉来揉去,就是弄不出个定型来,更像一个脾气倔强韧性的恋人,缠上了你,就要你耳朵里只有它,眼睛中只有它,脑子里也只有它,别的一概都要抹掉。但是,这种缠绵却没有一丝的厌烦,相反.缠绵的背后却是一份很松弛的感觉。倾听这雨声,我会忘记为衣食而奔波、为生存而应酬,我会懂得感激生命、感激友情、感激生活。受不了这种感觉的挑逗,我竟一连数日,仰在炕上,放软身子,把卷展读,与古今中外的先哲们进行着心灵的对话;倦了, 便闭上眼睛,沉沉睡去。睡梦中,犹自听到耳畔传来的渐渐沥沥的雨声......

雨声如禅,听雨即在悟道。它能使人浮躁的心境渐趋平静,静得像一泓无波无澜、宠辱不惊的碧水。此时,你会感到雨打窗棂的玉振之声和生命的节律高度融合,前缘后尘,上誉下诺,坎坎坷坷,纠纠葛葛,一切都远去了,消失了,剩下的只有一个无牵无挂的自我,独自品尝那份难得的清闲。

在人生的旅途上跋涉,我们一路风尘,脆弱的生命之舟已经承载了太多,不堪负重的漂泊时刻面临着搁浅的沉沦。雨天,我们应该做我们该做的事情,把生命重新回顾一次,把生活再过滤一遍,把不堪回首的过去,散乱在遥远的记忆里,把世俗的烦恼托于过眼云烟,留下一个好心情,等待晴日收拾它、整理它,然后把它装订成册,在孤独的时候阅读。

——因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就像这缠绵的雨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头直接表明自己喜欢听雨,然后以古时文人墨客听雨来说明自己听雨的浪漫、情调、境界,感到听雨就是同大自然的精灵倾心交流。

B.文中写春、夏、秋听雨,都运用了想象的手法以及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既写出不同季节雨的特点,也说明不同季节听雨的感受不同。

C.文中重点以富有生机、缠绵而不柔弱、刚烈又有韧性的夏雨来说明听雨就是悟道,可使浮躁的心平静;而写春雨秋雨是来反衬夏雨的特点。

D.文章最后写人们生活中遭遇的困境,指出雨天可以让我们保持清醒,洗涤我们的灵魂,并化抽象的情感为形象的书册,来排解内心的孤独。

2.文中写了春、夏、秋听雨,作者的人生感悟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每条不超过15个字。

春日听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日听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日听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生命的呢喃”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D

2.让人想起温馨纯洁的孩提时代。 让人想起充满生机的豆蔻年华。让人想起波澜起伏的壮年时光

3.①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生命和雨的关系,态度鲜明,表明作者的情感倾向,也有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内容上写春、夏、秋听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出不同季节雨的特点,从中感受到生命不同阶段的状态,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连贯,紧扣题目。③文章最后提到听雨可以平静浮躁的心境,可以整理心情,填补内心的孤独,升华了主题。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然后以古时文人墨客听雨来说明自己听雨的浪漫、情调、境界”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古时的文人墨客听雨讲浪漫讲情调讲境界:朝雨芳草,暮雨客舟,春雨杏花,秋雨梧桐。我只是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中的一个俗人,不可能有太多的讲究,于是就很随意”,可知,有情调的是古人,作者自己是很随意的。B.“文中写春、夏、秋听雨,都运用了想象的手法以及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表述错误,文中在写春雨时,并没有运用排比的手法。

C.“而写春雨秋雨是来反衬夏雨的特点”表述错误,文章介绍了不同季节的雨的特点和听雨的感受,不存在“反衬”。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根据文中“春日听雨,那雨如一首山野抒情小调,会使人想起孩提少年,绿的雨丝系住了洁白的童心”“整个世界都醉在这温馨的氛围里”,可知春日听雨,感受到的是生命中的孩提时代,其特点是纯洁温馨。根据文中“夏日听雨,如听一曲英雄交响乐,让人想起豆蔻年华”“夏雨中涌动着蓬勃生机,滋养着生命和情感,孕育着激情和诗意”,让人感悟到豆蔻年华的激情澎湃和强大生命力。根据文中“秋日听雨,如听《命运交响曲》,会让人想到壮年时光”“雁阵排空,心如止水,凭案静坐,品雨品茗。冷雨霏霏,时而如丝绵管弦,时而如群马愤蹄,时而如玉珠银盘”,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壮年时光,有起伏,有低落,最后化为淡泊心态。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具体到本文,开篇第一段就点题,吸引了读者阅读兴趣。接下来描写了不同季节的听雨感受,照应了生命的不同阶段,使文章结构紧凑,联系紧密。最后写听雨即悟道,可以品尝清闲。遇到挫折困难时,雨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洗涤,心情得到整理,填补孤独,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我的家乡,所有的村庄都长满了树,从远处看,除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你根本想象不到哪里是村庄。

②在北方,走进村庄,其实也就是走进了树林。因为,没有树的地方,就没有村庄的存在。很难想象,没有树的村庄,必然给人一种荒无人烟的感觉。哪怕是大漠,只要有村庄,就会有树。就连庄户人家,如果房前屋后没有种几棵树,村人就会说:这家人呀,太懒了,门前连棵树也长不起来。在乡村人的观念里,树与村庄是密不可分的。人们把树看得很重,他们认为,没有树的村庄,那里肯定人丁不旺,村庄就没有生机;而没有树的庄户人家,家道是会败落的。

③北方的乡村,不仅仅每个村子里都长满了树,而大多的村子里,都有一棵树王。树王务必是历经岁月沧桑洗礼,树龄在百年以上,积淀了一定的村文化,否则就没有封王的资格。树王一般都是挂有果实的树种,像银杏树、核桃、梨树之类的品种,象征着一个村子人丁兴旺,子孙盈门。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村子里的树王,是一棵槐树,树很老,树干上长满了粗糙的裂痕,就像一张饱经风霜的老人的脸。

④至于为什么选取一棵槐树而不是银杏或梨树做树王,这里面还有一个插曲呢!“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北方各地,祖辈相传,妇孺皆知,甚至有只知大槐树而不知其始祖者。据说,我们村是个移民村,祖籍山西洪洞县,当时移民来此时,在洪洞县的老槐树下集合后,来到了我们此刻的居住地。大概是为了纪念吧,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前种了一棵槐树。这棵被封为树王的槐树,就是当年种下的其中一棵。

⑤树是村庄的标志,也是生命的标志。我见过一棵长在石头上的树王,那是一棵长在一块巨石上的松树,犹如一幅画。树在我面前,鲜活、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张力。粗壮的松枝上,根根松针坚挺向上,饱含着对生命的渴望,显示着向生命的挑战。我不明白,这棵树是如何长在光秃秃的石头上的。几百年前,也许是从飞鸟的嘴里坠落的,也许是从昆虫的身上遗留下来的,或是随风飘落而来的。巧合的是,这粒种子留在了石头上;更为巧合的是,石柱的上面有点土壤,种子就落在这点儿土壤上。一场雨后,种子就发芽了,它把细小的根扎在土壤里,由树苗变成了小树;成了小树的松,为了生存,表现出无法理解的力量,它把根扎进石头内,使石头一块块地裂开,在坚硬的岩石上杀出一条血路,将根须延伸到土壤里,吸取营养,最终在石头上安了家。

⑥最能体现树与人们亲密关系的季节还是夏天。炎热的夏天,树绿的浓密,树冠遮天蔽日,为村人带给最佳的歇息乘凉的场所。人们带着劳作后的汗水,坐在树阴下乘凉,身上的汗水立马会被化解而去,顿时浑身凉爽。更多的时候,人们坐在树下,或打扑克、下棋娱乐;或是闲话麻桑、聊些奇闻轶事。在树下,乡邻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近,那么的亲切。

⑦在乡村,没有树的村庄是不可想象的,不要说人无法承受,鸟也不来筑巢。一个没有鸟的村庄,那将是多么的寂寞!因此,人们对鸟来不来村庄筑巢,往往与村庄里树的多少联系在一起。其实,在乡村人的眼里,树是村庄的风景,而鸟是点缀风景的最美的亮色。说透了,一个村庄的组成,就是人、树、鸟的完美。

⑧只有绿树生长的地方,才能诞生美丽的家园。在北方,在我的家乡,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而凡是长满绿树的地方,就是人们居住的村庄。因此,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心中,对树充满了尊敬。

1.对第①段句子“你根本想象不到哪里是村庄”的原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所有的村庄都一样,都长满了树 B.因为村庄都在地底下

C.因为村庄太多 D.因为树太茂密

2.对第③段划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对比

3.以下不是树“封王”的必备条件的一项是(    )

A.历经岁月沧桑的洗礼

B.树龄在百年以上

C.必须是能结果的树种

D.有一定的村文化积淀

4.最能概括第⑧段内容的句子的一项是(    )

A.只有绿树生长的地方,才能诞生美丽的家园。

B.在北方,在我的家乡,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

C.而凡是长满绿树的地方,就是人们居住的村庄。

D.因此,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心中,对树充满了尊敬。

5.通读全文,说说“树”对于村庄来说,意味着什么?

【答案】1.D 2.A 3.C 4.A

5.明确:树,象征着村庄人丁兴旺;树,是村庄的标志;树是村庄歇息乘凉,休闲娱乐的地方,拉近了相邻的距离;树是村庄的风景,带来乡村完美和谐。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根据本句的前一句“所有的村庄都长满了树,从远处看,除了一片茂密的树林”可知作者在这里重点介绍的是树的茂密,“你根本想象不到哪里是村庄”是对前一句“从远处看,除了一片茂密的树林”的进一步解释,是为了说明树的茂盛,可以排除ABC三项。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修辞手法的能力。划线句子“树干上长满了粗糙的裂痕,就像一张饱经风霜的老人的脸”通过“像”字可知本句是一个比喻句,把长满了粗糙的裂痕的树干比作一张饱经风霜的老人的脸,本体是“长满了粗糙的裂痕的树干”,喻体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老人的脸”。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文在③段介绍了树“封王”的内容。从原文“树王务必是历经岁月沧桑洗礼,树龄在百年以上,积淀了一定的村文化,否则就没有封王的资格”可得出树“封王”的必备条件是历经岁月沧桑的洗礼,树龄在百年以上,有一定的村文化积淀。从原文“树王一般都是挂有果实的树种,像银杏树、核桃、梨树之类的品种,象征着一个村子人丁兴旺,子孙盈门”“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村子里的树王,是一棵槐树”可知“必须是能结果的树种”并不是树“封王”的必备条件。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段共有4句话,第1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总的概括,第2句和第3句是对第1句的具体解释,第4句是作者情感的表达。通过分析可知第1句“只有绿树生长的地方,才能诞生美丽的家园”最能概括第⑧段内容。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走进村庄,其实也就是走进了树林”“树是村庄的标志,也是生命的标志”可见,树是一个村庄的标志,生命活力的标志。由“没有树的村庄,那里肯定人丁不旺,村庄就没有生机;而没有树的庄户人家,家道是会败落的”“树王一般都是挂有果实的树种,像银杏树、核桃、梨树之类的品种,象征着一个村子人丁兴旺,子孙盈门”可知,树象征着生机和人丁兴旺、子孙盈门。根据“最能体现树与人们亲密关系的季节还是夏天” “为村人带给最佳的歇息乘凉的场所” “在树下,乡邻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近,那么的亲切”可知,树下是人们乘凉的好处所,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一个村庄的组成,就是人、树、鸟的完美” “只有绿树生长的地方,才能诞生美丽的家园”可知,树和人、动物形成完美的整体,诞生了美丽和谐的家园。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