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成语备考:成语故事汇编(二)(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辑录

劳民伤财

洪武元年,蕲州进贡竹簟(贵重的竹席,多作装饰)。太祖皇帝说:“从前人进贡,只有衣服、食品和器皿,从来没有娱乐玩物。现在蕲州自愿进贡竹簟,虽然是用的东西,可是我如果接受了,恐怕天下风闻,都争着来献稀罕的东西,劳民伤财之风就开始了。”下令退回。

十一月,山西汾州官员上书说:“今年汾州大旱,朝廷已经免了这里老百姓的田租。秋后收成很好,老百姓都想交租,请下令征收。”太祖皇帝说:“这个人是想剥削老百姓来讨好我,指望得到什么恩宠。所谓巧取豪夺的正是这些人。老百姓遇到大旱,秋后虽然有收获,大概也仅够糊口的。况且朝廷已经免了他们的租,难道还要出尔反尔吗?孔子说治理国家,宁可没饭吃,也不能无信义。”不理。

“劳民伤财”指既使人劳苦,又耗费钱财。也指滥用人力物力。

出自《明太祖宝训卷三•却贡献》

急如星火

李密原来在蜀汉做官,后来蜀汉灭亡了,他想隐居,尽管晋朝三番五次要他出来做官,都被他谢绝了。 后来晋武帝下了诏书,要他出来做洗马(太子侍从官),李密只好给晋武帝写了篇奏表,委婉的表示自己不能就任。奏表中有几句这样说:“……郡守、县令叫我立刻上路;州里也派人到家里来催,紧急的就像天空中一闪而过的流星。我很想接受皇上的任命,马上为国效力,但是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沉重起来……”

“急如星火”形容万分紧急。

(出自李密《陈情表》)

宝山空回

清朝李汝珍写了部小说《镜花缘》,讲唐朝时书生唐敖与商人林之祥以及见多识广的水手多九公飘扬海外,经历了君子国、大人国、小人国等,见到了许多奇闻轶事……

有一天船到了歧舌国。歧舌国人最喜欢音乐,他们的音韵天下无双。林之洋带着许多笙笛上岸去卖。唐敖见歧舌国人满嘴唧唧呱呱,不知说些什么,就问多九公:“九公既通言语,为何不去探听探听音韵的来路呢?”多九公说:“是啊!海外有两句话说得好:‘若临歧舌不知韵,如入宝山空手回。’今天既然到了这里,自然要探听一下。等我前去问问。”不料多九公连问数人,都碰了钉子。原来歧舌国国王将音韵视为本国不传之谜,盖不外泄。

“宝山空回”比喻条件丰富,结果却一无所获。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八回

厉兵秣马

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从郑国派人来告诉秦穆公说:“郑国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军队来,保管成功。”大臣蹇叔对秦穆公说:“调动大军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不会有什么作为的。而且行军路线上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穆公不听,派大军东行。

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遇到郑国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要到周朝集市去卖。弦高赶快让人回国报信,自己将牛献给秦军作犒劳,说:“我们大王听说你们要从这里路过,派我来犒劳你们,请不要嫌弃礼物轻薄。”

郑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见杞子一伙正在整顿盔甲、磨兵器、喂马,便对他们说:“你们留在我们郑国时间也长了,我们国小物乏,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杞子就逃了。秦军只好退了。

“厉兵秣马”形容准备战斗。

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拨云见日

由于杀了无赖牛二,杨志被发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

大名府留守梁中书很欣赏杨志,有心要抬举他,恐众人不服,下令在教场中演武,给杨志机会。杨志高兴的说:“小人武举出身,曾做过殿司制使。这十八般武艺,自小习学。今日蒙恩相抬举,如拨云见日一般。杨志若得寸进,当效衔环背鞍之报。”

杨志果然武艺高强,在教场打败了副牌军周谨,又和正牌军索超打得难解难分,看得众人喝彩,梁中书就将他们两个都提拔做了管军提辖使。

“拨云见日”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出自《水浒传》第十一、十二回)

画地为牢

打柴的武吉是一个孝子。

一天他到西岐城来卖柴。在南门,正赶上文王车驾路过。由于市井道窄,将柴担换肩时不知塌了一头,翻转扁担时把守门的军士王相耳门上打了一下,当即就打死了,被拿住来见文王。文王说:“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命在南门地上画个圈做牢房,竖了根木头做狱吏,将武吉关了起来。

三天后,大夫散宜生路过南门,见武吉悲声痛哭,问他:“杀人偿命,理所当然。你为什么要哭呢?”武吉说:“小人母亲七十岁了,她只有我一个孩子,小人也没有妻子,母老孤身,怕要被饿死了!”散宜生入城进殿来见文王,说:“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办完赡养母亲的后事,再来抵偿王相之命。不知如何?”文王准了,就让武吉回家去了。

“画地为牢”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

(出自《封神演义》第二三回)

不欺暗室

卫灵公和夫人晚上闲坐,听见外面有辚辚的车马声,可是到了大门口声音却停了,过了一会车马声又了响起来。

卫灵公问夫人:“你知道是谁吗?”夫人说:“这是蘧伯玉。”灵公问:“你怎么知道?”

夫人说:“我听说:过大门要下车,以表示尊敬。忠臣和孝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信誓旦旦,不会在黑暗中改变自己的操守。蘧伯玉是卫国品行端正的大夫,仁而有智,对国家尽忠职守。他不会因为没人看见就忘记礼节的,应该是他了。”灵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灵公回来,与夫人开玩笑说:“不是蘧伯玉。”夫人给灵公上酒道贺。灵公说:“你为什么要向我道贺呢?”夫人说:“开始我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现在知道还有一个和他一样的人,那么我们国家就有两个贤臣了。国家多贤臣,国家就多福分,为什么不道贺呢?”灵公说:“说得好!”就把真象告诉了夫人。正如诗经上所说:“我闻其声,不见其人。”

“不欺暗室”指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

(出自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

伐性之斧

世界上的事物是为生命而存在的,生命不是为这些事物存在的。

如果音乐听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听。美色看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看。美食吃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吃。圣人对于声色滋味,只求维持生命,多了就舍弃,这是真正的保有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眼明、耳聪、口敏,不为外物所动。

富贵而追求这些的人,大多不知道这个道理,日夜以求,得到了就乐此不疲,怎么不损害自己的生命呢?出门坐车,回来乘轿,一味追求舒适,导致四肢痹蹶。每顿饭大鱼大肉,花天酒地,总是强迫自己,叫做“烂肠之食”。整日里轻歌曼舞、靡靡之音,一定要尽兴,叫做“伐性之斧”。这些多是富贵带来的,所以古代有些人不愿意富贵,也不是沽名钓誉,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生命的实质。

“伐性之斧”指毁坏人性的斧头,比喻为害身心的事物。

(出自《吕氏春秋•本性》)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古时,七尺为一仞,“篑”就是装土的筐子。

要建成一座九仞高的山,连土带石,一筐一筐地往上堆积,堆到差不多九仞高了,只要再加一筐,就能大功告成。可惜,建山的人沒能坚持到底,只差最后一筐沒有加上去,因此,这座九仞高的山,就没有建成。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终,踏踏实实,坚持到底,否则,虽然只差一点,也会前功尽弃。历代许多激励人们坚持不懈的格言警句都出自于这句话,如“功勤一篑可成山,由少而多莫惧烦”等。

资料来源:《尚书•旅獒》

开柙出虎

季康子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大夫,权势极大,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国君鲁哀公。季康子想攻打自己封地附近鲁国的一个附属国颛臾。

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恐怕要责备你们了吧?颛臾国还是当年先王封的,而且它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国,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这是季康子的主意,我和子路都不想这样做。” 孔子说:“商朝的太史周任说:‘作大臣的要尽忠职守,否则不要呆在那个位置上。’盲人站立不稳却不扶一扶,跌倒了也不搀起来,那又何必要用助手呢?而且你的话也不对,老虎、犀牛逃出笼子伤人(虎兕(si)出于柙(xia)),龟甲、宝玉在匣子里毁坏了(龟玉毁于犊),是谁的过错呢?”

“开柙出虎”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现多比喻放纵坏人。

(出处 《论语•季氏》)

踊贵屦贱

晏子是春秋时代齐景公的大夫。

景公最喜欢的一匹马突然暴死了,景公很生气,要肢解养马人。晏子问景公说:“不知道尧舜肢解人时,先从人的哪个部位下手?”景公有些不好意思了,说:“先关起来吧。”晏子说:“让我为您宣布他的罪行,让他知道自己犯了什么多么严重的罪行,然后再关起来,好吗?”景公说:“好!”晏子对养马人说:“你犯了三条死罪:国君让你养马,你没养好,犯了死罪;而且死的是国君最爱的马,这是第二条死罪;让国君因为一匹马而杀人,使得老百姓埋怨国君,诸侯们笑话国君,这是第三条死罪。现在把你关起来。”景公叹口气说:“放了他吧!”

晏子当了相国,景公对晏子说:“你的住宅靠近集市,吵闹灰尘多,我给你换个住处吧。”晏子推辞说:“别人能住,我也可以住,要不有人会说我奢侈。而且靠近集市,买东西还方便,多好。”景公笑着说:“你也知道集市里的贵贱?”晏子说:“是呀!”景公说:“最近什么东西卖得贵,什么东西卖得贱?”晏子说:“假肢买得贵,鞋买得便宜。”景公很吃惊,于是免去了刖刑(砍去脚的刑罚)。

“踊贵屦贱”喻指严酷的法律。

反裘负薪

魏文候是战国时一位聪明的君王。

有一次魏文侯出游,见路上一个人反穿着一件皮裘(古人穿皮裘以毛朝外为正),背着柴行走。文侯问他:“你为什么要反穿着皮裘背柴呢?”那人说:“因为我太爱惜皮裘上的毛了,怕它被磨掉了。”文侯说:“你难道不知道皮裘的里子要是被磨坏了,皮裘上的毛就会失去依托了吗?”

第二年,魏国东阳地区上贡了平时十倍的钱粮,大臣们都向文侯祝贺。文侯却忧心忡忡,说:“这不是一件好事啊。就像那个反穿皮裘背柴的人,因为爱皮裘的毛,忘了皮裘的里子更重要。现在东阳的耕地没有增加,老百姓的人口没听说增多,可是钱粮却增加十倍,这一定是当地官员盘剥得来的。我听了心里忐忑不安,担心这样下去,国家不能安定,你们为什么要向我祝贺呢?”

“反裘负薪”喻指舍本逐末。

(出自《刘向新序•杂事第二》)

(出自《晏子春秋》)

不知不识

子贡是孔子的弟子,知道维护老师的尊严。

赵简子问子贡:“孔子的为人怎样?”子贡说:“让人认识不了。”简子不高兴了,说:“你跟随孔子学习了几十年,学成了才离开他。现在我问你,你却说认识不了,为什么?”子贡说:“如果让一个非常渴的人到江海里去喝水,他也只能喝下他能喝的,孔子就像江海一样,让我如何能认识他呢?”

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说:“是孔子。”景公问:“孔子贤吗?”子贡说:“贤。”景公问:“有多贤?”子贡说:“不知道。”景公说:“你知道孔子贤,却不知道有多贤,有问题吧?”子贡说:“大人、小孩、聪明的人和愚蠢的人都说天高,可到底天有多高呢?谁也不知道,所以我说孔子贤却不知道有多贤。”

“不知不识”指知识不多。旧喻民风淳朴。

(出自《刘向说苑》和《列子•仲尼》)

无为而治

由于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

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后失败了,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后平息了洪水。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 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无为而治”指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自《吕氏春秋》和《论语》)

朝斯夕斯

《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写给儿童的启蒙读物,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读起来压韵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历代又有人修改或增加。虽然今天的《三字经》也只有1500多字,却包括了道德、天文、地理、历史和教育等等内容。

例如《三字经》告诉儿童要重视学习,说:狗会在晚上守夜看门,公鸡会在早晨鸣晓报时,畜生都能忠于职守,我们人如果不知道学习上进,只是苟且度日,还有什么资格做人呢(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曷为人)?如何读书呢:用嘴去读,用心去想。早上要学习,晚上也要学习,持之以恒才行(口而诵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还说:宋朝的赵普,年龄已经很大了,官也做到中书令了,每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 没有因为自己已经当了大官,而忘记学习(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朝斯夕斯”指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形容求学勤奋而有恒心。

(出自《三字经》)

操刀伤锦

春秋时,郑国的大夫子皮打算让尹何来管理自己庞大的采邑。尹何是子皮的家臣,年纪轻,没有管理经验和能力,大家觉得他难以胜任。子皮说:“没关系,没经验可以学嘛。学的时间长了,就会了。”

子产对子皮说:“喜欢一个人,一定会为他着想。一个孩子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去割肉,他一定会先割到自己。如果您有一块贵重的锦缎,您也不会把它交给没裁过衣服的人去裁:他会毁了这块锦缎。大官、大邑要管理许多百姓的,这比锦缎贵重得多。您不会把锦缎给不会裁衣服的人,为什么要把大官、大邑交给毫无管理经验的人呢? 一个人还不会驾马车、拉弓箭,就让他去打猎,不是很危险吗?”子皮被说服了。

“操刀伤锦”比喻能力太低,不能胜任任命。

(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一双鞋,他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座位上。等他走到集市,看中了一双鞋子时,才想起: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他又回去拿。

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没有买到。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呢? 他说:“我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比喻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回天之力

张玄素任景州录事参军时,唐太宗召见他,询问他为政之道。张玄素说:“隋炀帝喜欢专断大小事务,不信任大臣,以一个人的智慧来决断天下的事,最终走向了灭亡! 陛下要是能够谨慎选择大臣,观察和考核他们的政绩而加以赏罚,何必忧虑国家治理不好呢!另外,我观察到隋末战乱不止,其实真正想夺取天下的不过就那十几个人,为非作歹的很少,大多数都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等待着归附有道的明主。很少有人了解百姓为什么作乱,只是人君不会安抚而已!”太宗就擢升他为侍御史。

贞观四年,唐太宗要重修洛阳宫乾阳殿。张玄素说:“我曾经见过隋朝修宫殿,在豫章(今南昌)伐木材,两千人拉一根大木,铁做的车毂走不了几里就坏了,需要几百人抬着备用的车毂跟着,一天走不上三十里地。从前阿房宫修成了,秦朝就灭亡了;章华宫修成了,楚国也衰败了;乾阳殿完工了,隋朝也解体了。现在我们国力不及隋朝,百姓刚刚遭受战乱——我恐怕陛下的过错比隋炀帝还大。”太宗说:“你说我还不如隋炀帝了吗?”就停修了。

魏征知道了,说:“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

“回天之力”比喻能挽回严重局势的力量。

(出自《新唐书•张玄素传》)

作者邮箱: xccwxx@163.net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