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来时径,苍苍仍翠微——2021年高考浙江卷作文“得与失”点评及审题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21-06-14 手机版


 宁波市四明中学 高丽娜

2021年浙江卷作文: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0年浙江卷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19年浙江卷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18年浙江卷作文原题: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17年浙江卷作文原题: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2021年浙江省题目还是比较“保守”,既没有较大的变化,也没有预想中的与新课标全面接轨的“情境类”应用文出现。

近年来,全国高考作文大体都是实用文写作+情境式写作:注重文体格式和行文习惯。发言稿和演讲稿的共同点是:观点明确,条理清楚。两者的不同是:发言稿是在会议、集会上发表自已的看法,或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它是事先准备好的文稿,语言相对比较朴素简洁;而演讲稿则是在某些较为正式的、隆重的、庄严的公众场合进行,宣传性和鼓动性是它的主要特点。演讲稿写法上注重各种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的使用,目的都是为了增强现场感染力。如教材上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认真解读近几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试题,会发现呈现出一种“生活化”作文与“关系型”作文相交融的倾向:2017年读三本书,是从生活或人生出发的;2018年,浙江精神,偏重于地域性;2019年,作家与作品,也是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偏重于关系;2020年个人和家庭、社会的落差或错位,更是侧重于关系;2021年的三种人对“得与失”的三种看法:是终点,是起点,是过程,也是侧重于对“得与失”关系的认识。纵向观察,可见,这些命题的一个最显著的共同点是:包含着一组关系,且在关系中隐含着一种“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隐性的“二元对立”或“三元关系”的思维方式。无论是“二元”关系,还是“三元关系”;无论是显性的指向性,还是隐性的指向性,“我”仍然是主体,要考查的仍然是“我”对某一问题、事物、观点的看法、体验、思考或评说。

2021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的里有开放性,同时也有制约性。这三个短短的句子,道出了命题者的初衷,要求考生反映对“得与失”的认识,这种认识必须要反映出一个考生成熟的生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材料中的“有人说”和“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可知命题者意在引导考生思考在生活中,或者说,在长长的人生长河中,“得与失”的意义以及再认识:“得”一定就好,“失”一定就不好?“得与失”到底是“起点”“过程”还是“终点”?什么才是真正的“得与失”?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应该如何看待“得与失”?为何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树立正确的“得失观”?我们应该如何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我们青年人如果没有处理好“得与失”的“起点”“过程”和“终点”的关系,会引发怎样的后果?

这里面的刚性任务是,客观而理性地认识“得与失”与“终点”“起点”“过程”的辩证关系。所以,考生对于“得失”的认识和议论,要挖掘其正面意义和价值,体现成熟的认识和积极的价值观。

叶圣陶先生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所以,生活的思辨性,就需要在论说文中呈现出来。这是必备的一个写作技能,也是职场上的一个生存之道。

今年作文命题更加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倡导品德修养认识论,通过三种人的认识,遵循了浙江省“不重复、不怪偏、稳中有变、变中有稳”的命题规律,写作要立足实际谈出感悟,避免言之无物、大而无当。

审题立意

材料属于整体型单一型,共三种认识。材料的三句话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凝练,观点明确。

材料立足于人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得失”,进行认识。所谓是“新瓶装旧酒”。擅长记叙类的同学可以从生活中的事件入手,讲人生路上的“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只是一个起点,或者是过程,或者是终点。面擅长议论的同学,则可以从议论的角度入手,阐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反问和逆向推理,让思维凸显出一定的立体感与多层性。这样,深思者可以从多角度发出独到之论,也可以引发读者(阅卷人)的深思。

参考立意:

1.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得有失,有得有失方是人生。

2.人生路上的“塞翁失马”只是一个过程。

3.不患得患失才是幸福快乐之本。

4.莫以得失论成功。

5.得到何尝不是一种失去?

6.得与失既是起点,又是过程与终点。

7.放开了得与失的执念,简单才是最好的生活。

8.锚住得与失,穿越这人生之海

9.在巨变的时代,与得失相依前行

10.人生不能因挫折而而甘于平凡

备考建议

在2021年高考落下帷幕之后,浙江高考命题特点、思考其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考查趋势的走向,对备考2022年高考作文和作文教学指导有着很大的必要性和重要的意义。

浙江语文高考试卷从2003年自主命题,走过了近20年,一年后的2022年,是浙江省高考语文20年自主命题落下帷幕之时。在剩下的时间里,如何与全国高考作文进行接轨,是一个并轨与交融的过程:逐渐渗透、过渡,再进入全国卷高考,是一个必然要到来的“节日”。

2022年浙江高考作文会不会因为疫情和“后疫情”时代,更关注亲情类作文的书写?如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就因为关注“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亲情而受到国人的热捧。

还是会因为要回归全国卷的高考,要进行并轨前的演练而呈现出“情境化写作”的动态转变?又或者现在毕竟是读图时代了,会出现漫画类作文写作?还有可能是英雄主义情结的觉醒,如《觉醒时代》里呼唤英雄与偶像,向英雄致敬,毕竟近年来,社会的导向比较明显,这也符合我们的教育观和价值观。

对于2022年的浙江考生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的备考:

1.回归立足于生活化与思辨性写作,继续强化写作的情境、交际、任务意识,引导学生细化任务指令,全面完成写作要求。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情境”和“代入感”作为实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载体之一。“2017年版课标”同样也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这些信息无疑都释放出这样的考查信号和视角:以“情境化”和“代入感”为主体的“情境交际化类型写作”将成为高考和平时写作教学的一个重点。近年来,全国卷作文多以“情境交际化类型写作”为考查主体。“情境交际化类型写作”模块的搭建,就需要生活这方厚实的大地作为基础,以思辨为把手,方能完成足于生活化与思辨性写作。  

2、 重点关注材料作文,紧盯社会热点,回归传统。

如书写家国、家园的真情,彰显家国之志的作文积累等。做好关注新材料作文,仍然紧盯社会热点和暖评,让正能量仍然成为社会的主流,并回归传统。

我们必须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确保你的理解不会走偏,不妨参考以下步骤。

第一步,阅读作文材料,分清层次,用一两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并且根据主要内容提炼出关键词;

第二步,总结材料背后隐含的观点或倾向性;

第三步,“我”的观点与见解;

第四步,验证我的观点是否契合材料的主要内容。

3.生活,回归立足于思维品质的提升

浙江省高考作文近几年都非常强调关系型和思辨性。因此应该继续强化思维训练,在作文题目材料的深入分析上下功夫。关注应用能力,回归立足于生活实践与思维品质的提升。表达与思维是相依相存的关系,在进行书面表达时,无论是审题立意、素材加工,还是列提纲和文笔的润色,都离不开思维的呈现。如多角度地看问题,发现问题后,用富有逻辑性的富有文采性的语言进行加工表达,让理性的思辨与斐然的文采共舞。

4.继续加强“有文采”的训练, 学会陌生化的组合。 

学会使用语言上的“滤镜”“美颜”功能:应该美颜的就美颜,应该滤镜的就滤镜,应该施粉的就施粉……总之,根据文章的需要,“淡妆”也罢,“浓抹”也好,对原材料进行巧妙的装扮,进行详略的搭配与分工。句式上,长短句、整散句、反问句、排比等修辞要运用,仿句练习不可少。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有思想”的前提下进行的。

5.阅读,仍是提升高考写作水平的重要法宝。

得语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天下。”60分的作文,堪称高考语文的重头戏。高考作文中,最重要的是要凸显出厚重的“猪肚”,当然也少不了华美的“凤头”,和响亮有力的“豹尾”。这就需要经典阅读的引领。经典的阅读,可以用这句话来形象地概括:“始终有两种力量,在我们一生中激荡。一种推着我们向外走,一种拉着我们向内收。一种力量去远方,一种力量回原乡。”  

勒克莱齐奥《文学与我们的世界:勒克莱齐奥在华文学演讲录》中说,阅读《水浒传》和《四世同堂》时,他是在另一个文化中冒险畅游,也是他内心中国部分的冒险之旅,因此他认为:“书籍不仅是过去的见证,也是探索之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阅读引领人生成长方向。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从小就有抄书的习惯,他在书中坦陈:“为了读书写下很多笔记,并且持续这种读书方式,成就了今天在此处的我。”

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语言,学生都应多训练,多看、多听、多想、多写;思维方面,要多关注现实、社会和历史,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审美方面,要培养健康、向上、高尚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文化方面,要加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在实践中传承和理解。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回归理性,强化思辨,乃当务之急。

未来趋势 

全国卷是高考改革的“急先锋”和“风向标”,具有学科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等指导意义。从全国卷高考作文来看,社会生活情境化写作,主要是演讲稿、书信、和发言稿。既然全国卷总是强调与生活、交际、情境相关,那么,范围会不会更扩大到读后感,影评、观后感,慰问信等上。毕竟,整本书的阅读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未来高考作文将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凸显文化底蕴,对家国情怀、生活情怀的呈现与反思。

2、鼓励多元表达,阅读积累要呈现。

3、论说文仍然是重点,“说理才是硬道理”。

知津探写

片断一 

得与失是所有机会和成功的起点,它可以成就自我,成就他人。被诗人痖弦赞为“穿裙子的士”的叶嘉莹的人生就是得与失的过程: 96年里经历过丧母、丈夫入狱、长女与女婿因车祸同时罹难的一系列的“失”,她曾用“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的哭女诗来慨叹命运不公,反思劳瘁一生的意义。她终于明白:“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她得到了热爱古典诗词这个终生爱好,并以此作为自已的一生的追求与理想:“我想在我离开世界以前,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世界,留给那些真正的诗歌爱好者。”于是她选择放弃国外高薪待遇优渥条件,回国教书,从头开始;同时她获得了桃李满天下与世人的尊敬,也成就了许多热爱古典诗歌的人。对她而方,这苦难的“失”与幸福的“得”,既是起点,也是她“掬水月在手”多彩人生的过程,但绝不是终点。

片断二  

得与失是起点,也是过程,更是终点,它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曹雪芹经历十年辛苦、滴滴血泪著述《红楼梦》。他自述是茅椽蓬牗、瓦灶绳床的窘迫,是“批阅十次,增删五次,纂写目录,分出章回”的艰辛,更是因小儿子夭折的痛楚 脂批中的“书未尽,芹为泪尽而逝”的悲恸里,曹雪芹得到了一部皇皇巨著《红楼梦》,失去的却是生命。曹雪芹一生的命运,就是在与《红楼梦》的得与失中拉扯与撕裂中走向了生命的终点,但,这又未尝不是“红学”研究的起点? 

片断三  

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常常会从古人的智慧里得出得与失的辩证关系。无论是人生之路上的“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还是老子所云的“同于得者,得亦乐得者,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可见,乐于得必乐于失,有失才有得。得与失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彼此相依相存。当代的作家,也有关于得与失的感慨。钱红丽《这些美的存在》中说,重读汪曾祺《受戒》《鸡鸭名家》时,说他的作品中的气息“一直照亮你,使你不再彷徨,不再患得患失”。她总结汪老的作品里的这种气息是“玉一样停于绿丝绒上,光阴的漫漶里,渐渐有了浅醉的光”。  

片断四  

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可能会有坎坷和挫折,当然也会有阳光大道。把得与失看作一种过程,是另一种风景。曾经两次入选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代表作《边城》更是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的著名作家沈从文,他笔下的“山有性情,水有妩媚,人有可爱”。“文革”期间,批斗,打扫女厕所,接受劳动改造……可沈从文毫不在意,他在咸宁时给他的表侄、画家黄永玉写信说:“这儿荷花真好,你若来看,一定会很喜欢的……”假若沈从文在迷茫与困苦中,没有把得与失看作一种面对人生得失时宠辱皆忘的过程,他就不可能在遭遇挫折时仍然能看到“这儿荷花真好”,也不可能有后来的《中国服饰大全》的诞生。可见,得与失是人生之旅中的的另一种过程,另一种风景。

片断五 

“我在,就是破釜沉舟,是披荆斩棘,是一诺千金,是虽九死其犹未悔,是越千山万壑也要与你共一个更美的春天。”朴素却有力的文字让人们感受到,生活中的失虽然沉闷,却仍透着得的希望。

袁隆平“在禾下乘凉”和让全世界远离饥饿的理想,和他长期在稻田里进行实地调研,牺牲了与家人团聚;“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三十年的沉潜,为华夏铸造重剑;陈德启10万亩的有机葡萄生态园让戈壁变成绿洲,演绎出了“传奇红酒”,多次斩获国际大奖;国家第五代昆曲继承人、90后蒋珂在抖音传承昆曲……他们都把得与失看作是起点,以自已的初心、理想或行动,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践行着自已的使命。

片断六 

在对待得与失的态度上,中国知识分子又是怎样的呢?钱理群在《岁月沧桑》里选择了沈从文、梁漱溟等作家、学者,想诠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看看他们是否做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也看看他们是否做到了得与失的再认识,进而想找到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风骨。“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梁漱溟狂妄的背后是舍我其谁的胸怀,梁漱溟认为知识分子的职责是“士人立志为‘王者师’”。在他们人生选择上,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中国传统读书人的追求,那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钱理群说:我是通过“知识分子精神史”的研究,为自己竖起精神标杆,以此要求和鼓励自己。那么,在钱理群心目中,知识分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呢?答案是:始终如一地探索真理,独立思考,对既定观念与体制提出质疑。

《前言是什么》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女士说:“既然看见了,就不能背过脸去。”8年多的诉讼中,41次开庭,作为团长的她,每次都站在寻里,面对法庭上满座的日本 人。其中有18次开庭,法庭上只有她一个中国人。我想到她的孤独,也想到她因这要的孤独而美丽。

片断七 

得与失如同我们头顶的苍穹,日升月落,亘古如斯。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从微观到中观到宏观,牵一发动全身,中国这艘大船,在得与失的历史洪流中,需要稳健,需要灵活,需要智慧与定力。苏轼的名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未尝不是对得与失的最好的概括?无论是蜉蝣众生还是宇宙星辰,再大的变化,都只是天地一瞬。而不变的,是人类文明前行的身影。但得与失,就在这人间的大地上,踟蹰前行,与人类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片断八 

在有些人的眼中,得与失是一种理想的起点。青年导演郭帆,少年时便梦想成为一名科幻片导演,可时运不济,高考没考上北电,却被海南大学法律专业录取了。但他却没有因为这份“失”折断了梦想的翅膀。他仍然紧紧地抓住理想透明的羽翼,边读书边拍短片,倔强地追寻他的电影梦。大学毕业后他成了“北漂”,混迹于电影电视节目组。2009年他考上了北电管理系研究生,之后执导了两部并不火的影片,成了“新生代”导演。2015年赴好莱坞短期学习,外面的世界重新点燃了他拍科幻片的梦想。回国后,历经三年,他带领团队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拍摄了《流浪地球》,开创了中国科幻片的元年。他的失与得,他的执着与坚守,成就了他理想的起点。这份失与得,让他遵循灵魂深处的呼唤,最终走上了成功之路。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